回覆列表
  • 1 # 斑駁的歲月

    張愛玲系出名門,才華橫溢。父母關係長期失睦,給她的童年生活造成了陰影。成年後,由於愛人胡蘭成的背叛。使她的性格在叛逆中又多了些怨恨。她嚮往和渴望美好的愛情。正如她在“傾城之戀”中寫道的:遇一人白首,擇一城終老。予一己真心、盼一生偕老。她痛恨花心的男人,痛恨他們褻瀆神聖愛情的無恥。以至於用了極端語句:“男人通往女人心靈的捷徑是陰道”、“結婚若是為了維持生計,那婚姻就是長期賣淫”。真是語不驚人死不休。不過,真正用心去讀張愛玲的作品,你會感受到生活真的如而已。

  • 2 # 呆念想

    分享。這兩人在五四文化運動發展以來,在近當代文學家中,不光作品優秀行文如流水,口語化白描近乎神來之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作家中有獨立人格從不做牆頭草,兩位活的非常明白的人。他倆存世的文學作品中白玉無瑕。

  • 3 # 段華為

    近代文壇,真正筆觸心靈的首推張愛玲與沈從文。

    我心中對沈從文先生評價最準確的人是汪曾祺先生,汪先生曾在評價邊城這本書時說道:邊城的語言是沈從文盛年的語言,最好的語言。既不似初期那樣放筆橫掃,不加節制;也不似後期那樣過事雕琢,流於晦澀。這時期的語言,每一句話都“鼓立”飽滿,充滿水分,酸甜合度香,像一籃新摘的煙臺瑪瑙櫻桃。魯迅,擊中要害的批評者。沈從文,理性明螢的讚美者。

    沈從文的文學作品主要集中在建國前,建國後因為政治原因,確確實實是被“雪藏”,轉而進行文物研究,代表作品是《中國古代服飾研究》,這部作品是由郭沫若作序的,兩人“淵源不淺”,不表。

    沈從文最為大家所熟知的作品當然是《邊城》,認可的人很多,也有人不喜歡。曾經有書評家說沈從文是一位“空虛的作家”,作品沒有思想性,用某些讀者的話來說:作品過於“理想化”,筆下的人性也很單薄,過於關注故事的清新度。那樣的人是不瞭解沈從文的思想的,正如他自己所說:你們能欣賞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後蘊藏的熱情卻忽略了,你們能欣賞我文字的樸實,照例那作品背後隱伏的悲痛也忽略了。沈從文是沒有逃避那些苦和痛的,他也不會逃避。可是他的痛苦卻被有些人忽略掉了:屠戶也那麼瘦了,“小婊子”嫁了老煙鬼,十三歲的礦工女兒被排長用兩塊錢引誘便破了身……沈從文讀書很多、很雜,但很少引經據典,他對於人生是有自己的思索的,對於寫作如是。這一點從一本書名《從文小說習作選》可窺一二。“一切作品都需要個性,都必需浸透作者人格和感情,想達到這個目的,寫作時要獨斷,徹底的獨斷!(文學在這時代雖不免被當作商品之一種,便是商品,也有精粗,且即在同一物品上,製作者還可匠心獨運,不落窠臼,社會上流行的風格,流行的款式,儘可置之不問。)”

    沈從文的文字細膩、流暢,有“古味”,而且不拘泥於書面化語言。因為他的文字有時候是從生活中得來的,具有生活氣息,讀來既熟悉又自然,這跟他在西南聯大教書時所提倡的語言樸素化生活化一致。他遣詞造句的本領早已到達爐火純青的地步,褪去了矜持,浮誇,生硬,做作,用他自己的話說,這算是成熟了。關於沈從文在近代的文學地位。在民國時期,有這樣一種說法,說沈從文是中國的托爾斯泰。其實這兩人的創作風格迥異,連精神信仰也不相同。但兩人有個共同點:都對勞動人民懷有深厚的感情。托爾斯泰讚賞、敬佩農民,甚至自己親自下地幹活。沈從文則喜歡文物,欽佩勞動者的高超技藝。有心者,可以瞭解一下沈先生晚年遠離文壇,從事文物工作時,是怎樣做工作的。

    張愛玲是我喜歡的一位作家,她的小說在中國近代文學史上自成一派,她創作的很多作品真的讓人愛不釋手。就是在今天,依然有很多人喜歡,很多作品被拍成了電視劇,電影,例如:《色戒》《半生緣》。今天我們來探討一下張愛玲小說的特點。

    1.張愛玲筆下的人物大多屈從傳統道德。

    《半生緣》講述了曼楨和世鈞的悽美愛情,最後的結局是令人遺憾的。即便世鈞最後知道當年沒有找到曼楨的真實原因,不是曼楨自行消失,而是曼楨被自己的親姐姐和親姐夫脅迫了,

    這個時候的他內心也依然愛著曼楨,愛憐心疼曼楨,但是他在各種猶豫之後,還是沒有跨出離婚重新和曼楨再續前緣的這一步,曼楨呢?也沒有去積極的爭取,就這樣兩個人生生地錯過了一生,我相信看過電視劇和小說的人都會覺得遺憾。

    遺憾那麼相愛的一對,那麼絕配的一雙,怎麼就不能跨過眼前的傳統道德在一起呢?假如換作現代人,肯定會衝破現實的一切壓力在一起。

    2.對人生的態度和感情有些不積極。

    愛玲筆下的人物大多屬於保守內斂型。這個其實和張愛玲自己的感情經歷有著一定的關係。

    張愛玲年輕的時候在胡蘭成哪裡轟轟烈烈地愛過一次之後,就變得死氣沉沉,再也沒有像杜拉斯,丁玲,蕭紅那樣愛了一次又一次。有人說張愛玲像是個淡漠的貴婦,只願意在自己的作品中來展示自己對愛情的嚮往和感悟,而作品中的主人公對感情的態度還保持著理智和清醒。

    這些都是有原因的:張愛玲父母早年離異,父親對感情的隨意,母親早年的缺失,胡蘭成帶給她的傷害,才造就了她變成那樣。就像她自己說的:如果你瞭解了我的過去,你就會原諒我的現在。初戀對於一個女人對待後半生感情是有著特別意義的。張愛玲的初戀是一個從熱烈到淡漠,再到痛苦,最後冷靜之後決然分手的過程。

    這個過程是如此的理性,30萬的支票寄出後就此一別兩寬,各不相欠。民國女子很少有誰能做到張愛玲的決然,理智。所以,他作品中很多女子對待感情,相對當時代的女人來說要清醒和理智得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拖延是一種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