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雲石
-
2 # conan888
就我和中亞國家的朋友溝通所瞭解的情況說一下。中亞五國和俄羅斯關係最好的是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其次是哈薩克,其三是烏茲別克,最差的是土庫曼。中亞各國還有很多母語為俄語的人口,哈薩克北部比例最高。這些國家獨立後,開始本民族化程序,提高本民族人員在政府軍隊中的比例,把本民族語言定為官方語言。現在各國的俄語人口都在下降,俄語適用範圍也下降。但有文化的90年代前出生的人基本都能說一口熟練俄語,很多人在家裡用本民族語言溝通,在工作場合基本是俄語。90後的年輕人就出現了多樣化,也有很大部分在俄語學校學習,但也有很多從本民族語言學校畢業的不會俄語,同時很多年輕人學習英語。反正我兩個80後哈國朋友是哈唔、俄語、英語、漢語隨意切換,在家裡說哈語,在公司說俄語,出國說英語或俄語。因中亞民族語言在科學技術、文學藝術領悟還無法替代俄語,所以中亞國家基本是兩種官方語言。俄羅斯的影響力嘛,因前蘇聯的關係,這些國家與俄羅斯經貿往來十分密切,俄羅斯是中亞國家頭號貿易伙伴,經濟社會很多方面普遍採用俄製標準。同時這些國家還是獨聯體成員國、集安組織成員國、歐亞聯盟成員國。
-
3 # ABCD07
就那哈薩克為例,其他國家差求不多,和俄羅斯貿易佔22%,和中國佔20%,和歐盟佔30%!俄羅斯雖然給哈國經濟方面的影響已沒有那麼強大,但是其他任何的領域俄羅斯的影響優勢都是碾壓其他任何國家的!其他國家排都排不上號知道嗎?!這一點一定要清楚!
-
4 # 閒看秋風999
四個字: 若即若離。
這些中亞的“斯坦”們,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以俄語為官方語言,可見俄羅斯對這些國家的影響;而不同的是,各自都有自己國內的矛盾,也都和俄羅斯保持著一定的距離。
有兩個國家比較典型,一個是相簿曼斯坦,宣佈自己是“永久中立國”;另外一個是烏茲別克,和俄羅斯關係起起落落。也比較有代表性。
烏茲別克於1991年12月加入獨立國家聯合體。但是,1999年又退出了獨聯體集體安全協議。自那時以來,烏茲別克參加了獨聯體在塔吉克的維持和平部隊和聯合國組織的團體,幫助解決塔吉克和阿富汗衝突,烏茲別克認為這兩個衝突對其自身的穩定構成威脅。
烏茲別克政府曾經一度和華盛頓走得比較近。2004年美國向烏茲別克提供了5億美元的援助,約佔其軍事預算的四分之一。
烏茲別克和美國之間的關係在喬治亞和烏克蘭“顏色革命”後開始惡化。當美國加入呼籲對該國的流血事件進行獨立國際調查時,兩國關係進一步惡化。
總統伊斯蘭卡里莫夫(Islam Karimov)改變了該國的政治立場,又拉近了與俄羅斯的關係。
2005年7月下旬,烏茲別克政府命令美國在180天內撤出位於Karshi-Kanabad(烏茲別克與阿富汗邊境附近)的一個空軍基地。
烏茲別克是上合作組織成員國,也是上合作組織塔什干地區反恐機構所在地。
然而,烏茲別克人民普遍認為,政府將堅定地維持與俄羅斯聯邦的密切關係,並在其理論中認為,2004-2005年烏茲別克的抗議活動的幕後推手都是美華人。
回覆列表
1991年蘇聯解體後,中亞五國(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烏茲別克、土庫曼)紛紛脫離俄羅斯,成為獨立主權國。
中亞五國雖脫離蘇聯獨立成國,但想擺脫俄羅斯的掌控並不容易。畢竟,雖然俄羅斯已經沒有能力將中亞五國維持再自身版圖內,但卻有能力將其掌控將其留在自身勢力範圍內。
或許任何一個主權國家都不會願意成為他國附庸,但中亞五國對俄羅斯卻有著非同一般的認同感。
21世紀初,美國透過阿富汗戰爭將自身影響力打入中亞地區。雖然在一定時間影響了烏茲別克和土庫曼兩國的政治傾向,不過,很快這兩國又回到俄羅斯的懷抱。
烏茲別克和土庫曼能抗住美國的強勢壓力,重投俄羅斯懷抱,其中原因雖有俄羅斯的影響存在,但最主要的還是這兩國本身就自願迴歸俄羅斯,對俄羅斯有非同一般的認同感。畢竟美國實力強盛,而俄羅斯的實力已大不如前。
大家翻開前蘇聯的版圖不難發現,其國土橫貫歐亞大陸北部,形狀類似長方形。而中亞板塊的存在有點突兀,位置偏南並突出於長方形之外,形成半島格局。
因中亞的半島格局制約,俄羅斯文明只能透過北面這個方向對其產生影響。這無疑侷限了俄羅斯文明對中亞的影響力。
同時俄羅斯特殊的內部地緣結構對俄羅斯掌控中亞也有較大影響。俄羅斯是國土橫貫東西的大國,其核心區域位於領土最西端處於東歐,國土的百分十七十五以上處於亞洲地區,且屬於邊緣地帶。
這就使得俄羅斯的影響力方向是東西向的。即,位於東歐的核心區透過西伯利亞鐵路自西向東輻射地緣影響力,進而對全國國土進行影響和掌控。
這雖與俄羅斯的國情相符,但卻使得“長方形”之外的亞洲其他部分受俄羅斯核心區影響相對較小,進而使得偏離俄羅斯主軸線的這些區域在經濟和文化上顯示出不同於其他區域的獨立性。
比如蒙古,因其遠離俄羅斯本部,位置偏南,且東、南、西三面與中國接壤,俄羅斯並未將其吞併,而是採用附屬國的方式控制蒙古國。
中亞與蒙古的情況相似。但卻有不同之處,一是中亞偏離俄羅斯的程度遠不及蒙古且中亞離東歐核心區相對較近;二是中亞與烏拉爾工業區(該工業區位於俄羅斯歐洲部分和亞洲部分連線處)毗鄰;三是中亞西北部臨近以斯大林格勒為中心的南俄工業區。這三個原因,使得俄羅斯在強盛時期——蘇聯完全有足夠的影響力和能力將中亞納入版圖。
不過就算俄羅斯有足夠的影響力和能力,但從地緣結構上看,中亞的獨立屬性非常大,這就使得俄羅斯對中亞的影響力並不穩定。
因此,當俄羅斯實力衰退——蘇聯解體時,就無力維持對這個版塊的統治,中亞五國也就獲得獨立。
不過在蘇聯解體時,中亞板塊並沒有分裂傾向,一定程度上說中亞五國的獨立完全是俄羅斯一手促成的——俄羅斯主動劃清與中亞五國的界限。
俄羅斯主動放棄國土,這似乎不是俄羅斯的一貫風格。這是為什麼呢?其實從地緣政治角度來看,放棄中亞五國是俄羅斯的明智決定。
在文明上,中亞板塊的地緣結構是突出於俄羅斯整體格局之外的,且中亞板塊離東歐核心區域有一定距離,這就使得該區域的文明與俄羅斯有較大不同:一是在人種上的不同,該區域土著為泛突厥系民族,而俄羅斯是斯拉夫民族,二是在文化上的不同,該區域信奉伊斯蘭教,俄羅斯是東正教國家;在經濟上,該區域因偏離俄羅斯核心區受到經濟輻射影響相對較小,因此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後,經濟結構上也呈現獨立性,與俄羅斯主體部分的關聯並不大。
以上種種原因,決定俄羅斯若要維持對中亞的統治將付出鉅額成本。這體現在,對中亞地區的分裂主義採取強勢的政治和軍事上進行威懾;同時,為了使中亞經濟不至於落後俄羅斯本土太多,俄羅斯必然要在經濟上進行扶助。
蘇聯時期,投入這些成本將中亞五國控制在手完全不成問題。可是,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實力不及前蘇聯,且自身經濟體系已崩潰,強行保留中亞,只得付出高昂代價,得不償失。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實力衰退,烏拉爾、南俄兩大工業區也受到嚴重波及,不斷衰退。這就使得俄羅斯對中亞的地緣影響力大幅下降。當時,中亞各民族的分裂主義傾向非常嚴重。俄羅斯若想在此時繼續維持對中亞的統治,其付出的成本將遠遠超過蘇聯時期對中亞的補貼。強行維持對中亞的政治統治,猶如揹負一個巨大的包袱,當有一天俄羅斯無法負擔這個包袱的重量時,面臨的將是分裂衝突,以及自身遭受反噬。
權衡之下,俄羅斯作出了一個最佳的選擇——戰略緊縮,主動放棄中亞。
俄羅斯主動放棄中亞,真的毫無所獲嗎?
事實證明,這是俄羅斯以退為進的策略。
俄羅斯雖然放棄中亞五國的地盤,但是俗話說的好,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俄羅斯依舊能透過自己的地緣實力對中亞產生影響,進而控制中亞,成為最終的受益者。
眾所周知,中亞的地理環境較為封閉。中亞的西、北毗鄰俄羅斯,東部與中國接壤,南部與伊朗、阿富汗相鄰。中亞雖與俄羅斯、中國、伊朗、阿富汗等國比鄰,但相較之下,依附俄羅斯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因為,伊朗和阿富汗對中亞的影響力較小;中國雖與中亞接壤,但卻是偏遠的新疆地區。
我們就拿哈薩克來說,哈薩克是中亞五國中最大的國家,但其內部地緣結構是四分五裂的,天然存在分裂的危險,需要藉助俄羅斯這個外力來維繫自身的完整和統一。而外部因伊朗和阿富汗塔利班的存在而遭受威脅。
因此,中亞只能依靠俄羅斯尋求保護。
俄羅斯就是看透了這點,才會主動放手,讓中亞五國獨立。這樣的選擇不僅在中亞民眾面前刷了一波好感,同時減輕了本國對中亞高昂的政治軍事扶助,節約了開支。真是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
這種基於地緣關係產生的依附性非常牢固,甚至連強大的美國都難以改變 。
美國借阿富汗戰爭之機,將勢力滲透到中亞,雖一度改變了烏茲別克和土庫曼兩國的政治傾向。但,美國本土遠在東半球,與中亞之間缺乏穩定的地面溝通聯接渠道,這就使得美國對中亞的影響不是長期的也不可持續。
而俄羅斯憑藉與中亞的緊密地緣關係,得到中亞的天然認可,因此俄羅斯能擠走美國在中亞的影響力,使得烏茲別克和土庫曼兩國重投俄羅斯懷抱。
不過,隨著中國的強大,一帶一路的落實,中國對中亞的影響力與日俱增,中亞對中國的依賴也在增加。面對此種情景,俄羅斯在與中國的競爭中卻力不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