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西安雁塔甘露醫院
-
2 # 潮控範
我覺得您可能誤解了什麼是【幸福】。
首先,我們要先了解心理學上是怎麼定義幸福的。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終身教授、社會與人格心理學專業主任,現任清華大學心理學系系主任彭凱平在接受採訪時,提到了積極心理學上對於幸福的四個定義:
一、主觀幸福感:指人們能夠主觀判斷自己的情緒。比如說,今天我過得很開心/難過/傷心等等。
二、幸福特質:指長期穩定的幸福風格。一個真正感覺幸福的人會非常穩定和平和,而不會因此變來變去(也就是一會覺得自己幸福一會覺得自己很悲慘)。
三、愉悅感:所謂的【愉悅感】是指你的身心愉悅。比如說,你說你很幸福的時候,會不自覺地微笑。
四、生理指標:多巴胺、內啡肽、血清素、催產素,這些已知的神經、生理、化學反應,應該是伴隨幸福體驗的。
如果孩子真的家庭幸福,那他們的家庭一定符合上面的四個定義。也就是詞典裡說的:
一種持續時間較長的對生活的滿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樂趣並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續久遠的愉快心情。
由此推論,您覺得您看到的那些所謂家庭【幸福】的孩子是真的幸福嗎?估計大多數都是屬於@朶朶媽媽成長記在其回答裡提到的同事小王的家庭模式。她的家庭看似幸福,然而當事人卻覺得是流於表面而已。
人們之所以覺得一些家庭看上去幸福,不過是因為他們非常羨慕,或者缺少那些家庭裡所提供的東西,比如說:
家裡窮,於是羨慕那些父母什麼都滿足孩子的家庭。父母要求高,羨慕那些父母對孩子要求不高的家庭。和家人經常吵架,就會非常羨慕那些看起來非常和睦的家庭。家裡有錢但父母聚多離少,於是羨慕可以和父母在一起的孩子這些羨慕的人可能不知道,父母什麼都滿足孩子的家庭,孩子可能覺得內心非常空虛。因為父母除了給物質上的需求以外,對於他們的心理需求可能一無所知;父母要求不高的家庭,孩子以後可能會覺得後悔,因為父母要求不高讓他們一無所長,覺得落差很大;那些看上去和睦的家庭,可能孩子內心更痛苦。因為他們的家長可能如同楊紅櫻《女生日記》裡的莫欣兒的父母一樣,表面和睦,實則貌合神離,卻說為了孩子好;那些能經常看到父母的人也未必很舒服,因為父母可能會經常貶低或是監視他們等......
一個真正幸福的家庭,其成員會由裡到外散發出那種也許無法言說,但是周圍的人能夠感受到其中的滿足感。我的朋友Ms.J就是如此。
Ms.J本來在一家大報社工作。因為想要教書+照顧孩子,所以毅然決然的放棄了前途無量的工作。她基本上每天都樂呵呵的。再談及她的家人的時候(尤其是她的孩子們),她的眼角眉梢真的是不自覺地流露出一種非常柔和的氣息,一眼就看出來她的家庭真的是非常幸福。這種幸福,是建立在她對家人的關愛以及尊重至上的。今天她提到了自己的女兒(8 歲),說這個孩子決定以後去一所私立大學,因為她將來想做獸醫。這個孩子非常積極地瞭解各方面的資訊以及該大學設立的活動,並自發自覺地努力著。
當一個家庭整體呈現出積極向上的氣氛,整個家庭不僅是看上去的幸福,而是真正地幸福。
-
3 # 情感與透視
孩子抑鬱了,我的家庭真的幸福嗎?
讓我們先來聽聽“喬英子”的幾句話:
我就是想要逃離你,你對我已經夠好了。
你每天給我做飯,陪我上課,照顧我的生活。
我知道你不容易,是我想太多,我配不上你給我的愛。
我已經三十四天沒睡過一個好覺了,我不知道我是怎麼了。
我就是想逃離。
如果不是備受折磨,誰會那麼輕易地患上抑鬱症?
她的媽媽從一日三餐到習題輔導,再到精確到分鐘的學習計劃,她將全部的精力都用到了女兒身上。
可正是因為她的愛太過沉重,就變成了一種情感枷鎖。
喬英子的媽媽用自我感動的教育方式,拼盡全力給所有自己認為對的一切綁架著孩子。
你說的幸福是你以為的可能你會覺得,你能用非常雄厚的財力來支撐孩子所有的未來。
你給他營造高出同齡人很多的生活標準,那些體驗甚至是很孩子這輩子也感受不到的。
優越的生活不等於幸福的生活。
你的財富會給你帶來榮譽和地位,但不一定就意味著生活幸福。如果幸福的標準要靠錢來衡量,那些工薪階層的老百姓就不會幸福嗎?
不要把孩子當成你的附加值很多家長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龍、成鳳,甚至經常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家的對比,只要孩子優秀,父母的臉上就有光。
於是就逼孩子學習各種東西,什麼鋼琴、奧數、舞蹈……
這種自以為是的教育,犧牲的不僅僅是孩子,更不利於良好的親子關係。
孩子雖然是你親生的,但不能把他當成產品,作為給你爭取榮耀的附加值。
改善孩子抑鬱的幾個建議:
1、給孩子自由
這個世界上,愛可以成全愛,但愛也可以扼殺愛。
作為父母,不要對孩子有過多的控制慾。
愛,不強加於他。疼,卻不溺愛。嚴,要張弛有度。
最健康的親子關係是:我愛你,但你是自由的。
2、讓孩子獨立
在盲目的給與下,有些家長對待孩子的方式過於偏激,恨不得把孩子當成手裡的提線木偶,時刻拴在身邊。
這樣的愛,太過沉重,適當放手也是一種教育方式。
3、聽孩子表達
尊重是相互的,家庭關係中更重要,尤其是親子關係。
對待孩子的表達一定要重視,大人的作用是引導不是干涉,只要是合理的需求就儘量滿足。
你只有尊重孩子,孩子才會尊重你,不要在他還屬於你的年紀裡,就給他埋下一顆仇恨的種子。
-
4 # 壹兒
幸福家庭是什麼評價標準?我在此提出幾點:
1.我們所看到的聽到的未必是真實的
我們的眼睛耳朵很會騙人。試問,吳謝宇案發前,你若是吳母的同事,會覺得她幸福嗎?答案應該是肯定的吧。
所謂的幸福家庭能培養抑鬱的孩子可能就跟不幸福家庭能培養快樂的孩子是一樣。看起來幸福的未必真的幸福,看起來窮困的未必不幸福。
2.能裝假的幸福家庭比普通家庭更可怕
因為對外正面積極的偽裝要得到平衡,在家會有更多的壓制和負面。病態的家庭對孩子的持有是以父母為中心的。就如吳母謝天琴對待吳謝宇。這種壓制和負面遲早會以問題的形式表現出來。
3.健康家庭中,孩子是獨立的存在,會得到平等民主的對待,能感受到溫暖與愛,從而天真歡快地成長成為幸福的人。
4.物質上的滿足容易造成孩子幸福的假相。但很多時候,他們是成反比的。父母因不能陪伴孩子以物質進行彌補,就心安理得的放任不管。而孩子最需要的並非金錢,而是父母的溫暖與愛。得不到便也發洩在物質上。往往看起來珠光寶氣,內心脆弱無力。
因此,我們要培養健康心理的孩子,重要的是給予孩子積極的無條件的愛。陪伴他們,並任其自由成長,不加挾制。而且,父母之間也是恩愛有加。對於孩子,這才是健康的家庭。
-
5 # 朶朶媽媽成長記
家庭氛圍好,為孩子健康成長提供了一個好的環境。
抑鬱是心理疾病,和患者自身的心理、生活環境有很大關聯。
同事小王,家庭幸福,可她多少有些抑鬱,時間久了,她說看似家庭幸福,可是我從來感覺不到關愛,父母只是給她提供了豐厚的物質基礎,對她的要求也不是很高,可是她們並不知道我真正需要什麼,她們不知道我內心的真實感受。
所以說,幸福有時候是一種表象,掩蓋了人內心的渴求,抑鬱的人不是一直悲傷,有時候燦爛的笑容背後有個悲涼的心境。
多關心,多交流,真正走入孩子的內心世界,才能給孩子好的心態。
回覆列表
是否容易得抑鬱症,和性格無關,和“快樂的能力”有關。沒有快樂的能力的人,以及快樂的能力被剝奪的人最容易得抑鬱症。快樂並不像人們所說的是一種“選擇”,快樂其實是一種“能力”。兩者的區別在於,“選擇”意味著它是本來就存在的,只要做出正確的決定就可以獲得;而“能力”則意味著它有強有弱,需要被培養,需要過程積累,也隨時有可能被剝奪。
那麼具體是哪些孩子容易得抑鬱症?
1.內向的孩子更易抑鬱
瑞士心理學家榮格將人的性格分為內傾和外傾兩種型別。性格內傾的人,很少向別人顯露自己的喜怒哀樂,把情感深藏於內心,往往沉默寡言,做事深思熟慮,常有困惑、憂慮、悶悶不樂之感,比較容易發生抑鬱症狀。如果說性格問題是抑鬱症產生的基礎,那麼經受無法承受的打擊則是導致抑鬱症的直接誘因。
2.心理敏感,在意他人的看法
青少年對他人給予自己的評價非常敏感或關注,哪怕一句隨便的評價,都會引起他們內心很大的情緒反應,以致對自我評價產生動搖。青少年時期另一典型的心理特點是情感發展與現實之間的矛盾。這些矛盾如果找不到合理的解決方法,個體就會產生消極的反應,從而產生抑鬱情緒。
3.家庭及其教育問題
人生下來就像一張白紙,而原生家庭以及童年的生長環境,就是在這張紙上最開始作畫的畫筆,這一階段的成長出了問題,就可能讓畫紙被各種負面的筆觸塗滿,沒有了“快樂”的畫筆的下筆之處,從而造成快樂能力的缺失。
比如:有的父母在育兒的過程中使用打擊型教育,永遠都只看到孩子的缺點,很少對孩子進行鼓勵,甚至孩子已經做得不錯,也會拿做得更好的“別人家的孩子”進行對比。時間久了,孩子這張畫紙上就會被“我不行”、“我笨”、“別人總是比我強”這樣的畫筆,也就無法再畫上“我很棒”、“我已經做得很好了”、“我進步了就是好樣的”這樣的筆觸。而一直沉浸在這樣負面的自我評價中,就很容易變得抑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