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460528505579
-
2 # 小芳美食磚家
987年由南樊村分出後成立北樊村委會,村委會設在張寨組。下轄張寨、北樊、東樊3個自然村,含張北、張南、張西、北樊、樊西、樊東6個村民小組。
該村明清時屬於臨潼縣義門裡。民國時屬臨潼縣關山鎮第二保。建國初,行政區劃變更頻繁。1958年成立北樊大隊。1984年稱北樊村。1987年8月1日隨關山鄉由臨潼縣劃歸西安市閻良區管轄至今。
北樊村位於關山鎮南2公里處。1987年由南樊村分出後成立北樊村委會,村委會設在張寨組。下轄張寨、北樊、東樊3個自然村,含張北、張南、張西、北樊、樊西、樊東6個村民小組。 該村明清時屬於臨潼縣義門裡。民國時屬臨潼縣關山鎮第二保。建國初,行政區劃變更頻繁。1958年成立北樊大隊。1984年稱北樊村。1987年8月1日隨關山鄉由臨潼縣劃歸西安市閻良區管轄至今。 北樊村土地肥沃,地勢平坦,自然條件優越。本村西鄰西延鐵路,南以東西排鹼溝為界,東鄰水寨、新義村,北與東興村接壤。關油二號公路穿村而過。東方紅灌區的三個支斗渠東西橫貫,40多眼機井星羅棋佈。村組之間路面都已硬化。村民收入以農作物種植,奶牛、奶羊、生豬、蛋雞飼養及打工為主。90%以上的村民參加了新型合作醫療。北樊村現有醫療室4個,從業人員9人。路口的四個超市、農資服務和飼料銷售部生意紅火。文化教育事業不斷髮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2010年全村有420戶,1748人,耕地面積3186畝地。 一、村組概況 (一)張寨村 該村建於明代,初叫周胡寨。乾隆年間周胡二姓相繼遷往櫟陽等地,後有姓張的數戶由禮泉遷居此處,遂將周胡寨改名張家寨。建國前的張家寨,有37戶,103人,耕地面積1840畝。1958年,根據居住分佈狀況,又分成張北、張南、張西三個生產隊。三個生產隊共有714人,1360畝耕地。本村有張、唐、史、李、趙、麻、梁、劉等姓氏。唐姓是張家女婿,婚後由富平入贅到張寨;史姓由留古史家坡遷到張寨;麻、趙姓系1962年遷入的華陰移民;梁姓由山東遷來。 建國後,村民生活逐步改善,農村面貌不斷變化。1975年村裡通了電,張北生產隊買了一臺磨面機,解決了三個隊的糧食加工問題。1981年到1984年,張北生產隊百餘畝土地出現積水,四年七料顆粒未收。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村民精神面貌、村莊建設發生了巨大變化。村民的心理素質、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市場經濟意識大為提高,尊老愛幼、互相幫助、重教重學,蔚然成風。 截止2010年全村共走出大學、中專、技術專業學校畢業生64人,都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為建設祖國添磚加瓦。從2000年起三個村民小組就拉土墊石,現在五六米寬的三條水泥路連通著全村的各個角落。村民以種糧、務菜、務瓜、栽紅提葡萄、做生意、搞飼養、打工為主要生活來源。現在全村90%以上的人都有手機,家家都有摩托或電動腳踏車。彩電、空調、洗衣機、煤氣灶、電磁爐基本普及。全村現有多家在城市買了房,有的已有小汽車。 (二)東樊村 東樊村位於張寨東南方向,有樊東、樊西兩個生產小組,共120餘戶,550口人,1120畝耕地,該村有樊、王、張、吳、楊、梁等姓氏。梁姓是1962年由華陰遷來的庫區移民。 建國前的東樊村築有城牆,城門向東,堅固易守。東樊堡約有200多年的歷史。據傳東樊村的先人由北樊村搬出,住在東草地,故名東樊村。相傳東樊有個叫樊毓江的,身高體壯,公正清廉,祛惡扶正,且有清朝武舉之銜。周邊有些人遇到官司,都來找他從中調解說和,群眾甚為歡迎。 建國後東樊村農業生產有了較快發展。1982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普遍推行以後,養殖奶牛、奶羊,種菜、務甜瓜已成了村民的主要致富途徑,僅甜瓜就有二百多畝。截止2010年,東樊村共走出大中專畢業生20餘人。村內現有奶牛20多頭、奶羊近百隻、摩托電動車100多輛、三輪20多輛、汽車5輛、收割機兩臺、建築隊兩個、超市兩個、醫療站1個、沼汽抽液車1臺、大型吊車3輛,街道及出村水泥路全面貫通。 (三)北樊村 北樊村位於關山鎮南三公里處,全村150戶,473口人,826畝耕地。該村有樊、王、劉、雷等姓氏。樊姓人多,王姓從山東遷來,劉、雷姓是由寧夏返遷安置的華陰庫區移民。舊時的北樊村有城牆,便於防守,傳說李虎臣曾駐守過此城。樊姓祖籍-,到此已有五百多年曆史,現在的南樊村、東樊村都是由北樊村相繼分出的。北樊村中原有樊氏祠堂,不知建於何年。 建國前北樊村有38戶,170人,1300畝耕地,居住環境惡劣,村民生活困苦,周邊人稱其“爛樊家”。後有人將村名改叫“永豐堡”,以振奮人心,但起色不大。建國後,平整土地、興修水利、打機井、修大路、拴皮輪,村民精神面貌煥然一新。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經濟迅速發展,村民收入不斷增加,大家都住上了新房,水泥路面環繞全村。全村共走出大學、專科、技術院校畢業生24人。現有大型吊車1輛、五輪三輪50多輛、商店兩個、醫療站1個、獸醫站1個、奶牛20多頭、奶羊50多隻,摩托、電動車、手機、電話更是家家都有。 二、本村人物 樊英(1426~1487) 字世傑,號默庵,祖籍臨潼義門裡北樊村,其父樊斌在京為官,舉家遂移居北京。明景泰五年(1454年)進士,拜監察御史。天順元年(1457年)石亨擅權朝野,樊英上疏-,被貶束鹿知縣,未行而復。次年,巡大同宣府二鎮,威令大行。1461年,巡南城,嚴懲了被權貴包庇的惡棍張剛。後遭誣陷,罷歸。成化元年(1465年),官復御史,以父憂去。1469年,擢遼東苑馬寺少卿。1487年,擢山西布政司左參政,卒於任上,終年六十二歲。禮部尚書李夢陽為其作墓表。 張房斌 張南組人,1929年生。1947年從關山中學隨0地下黨參加革命,1950年加入中國0。解放前從事黨的地下工作。解放後從事黨的情報工作和軍事管理工作。1964年調到蘭空某部任副處長。轉業後在長春汽車製造廠工作。現已離休。 張應富 張北組人,1930年出生。15歲就在趙壽山的隊伍當兵。1948年隨趙赴延安加入了華人民解放軍野戰部隊,同年加入了中國0。因年少機靈被安排到趙的秘書長何愚楚家當勤務兵,實際是給黨的一個-傳送秘密情報,直接由李敷仁編輯領導。1949年5月由黨組織派到延安大學第三部學習,後參加抗美援朝。回國後轉業到東北某農場任管教。 張岐山 張北組人,0員。四川重工業機械學院畢業後,分配到湖北省工作。1977年當選為湖北萊風縣副縣長。1980年任萊風地區菸草局局長。現退居二線。 張新民 1957年出生,張南組人,0員。1976年關山中學畢業。2002年任武屯鄉-,在任期間狠抓農業生產和多種經營,修建 “東水西引”工程,推動了武屯鄉經濟發展。三年後當選為閻良區副區長。2007年任武功縣縣長,後任縣委書記。2008年任西安市民政局副局長,現任西安市安監局局長。 三、文物古蹟 【古墓】 1958年,張寨村北城外發現一座古墓,地面有石塔,墓穴用石條鋪成,隨葬物不清,無棺木。墓前有石碑,上有碑文,今不知去向,只剩圓型碑座, 2004年被張北組一村民賣掉。這座墓的南邊50米處,原有一古廟,1922年改建成了學堂。墓南200米遠有一座高5-6米,直徑2米的瓦渣塔,主要是用瓦片和泥砌成,底小腰壯頂尖圓,頂上放有一個黑瓷小罐。1970年張南組打井時毀掉。 【樊氏祠堂】 原在北樊村城內。村裡有位已故老人張克讓當年回憶說,祠堂裡有“五百年音容宛在,二十世竹葉常新”一副對聯。村東約500米處有一座古墓。墓穴用石條建成,墓內隨葬物不清,有一石碑,碑文被毀不可辨,僅可看到“樊門李氏之墓”幾字。 【樊御史碑】 東樊村西300米處有座碑樓墳,傳說墓主是一個御史,死於外地,靈柩未歸,穴內只有衣冠,沒有其它隨葬物。修有一碑樓,碑文被毀,只能看清“皇清嘉慶”字樣。據查《臨潼縣誌》,明清兩代關山僅出過一位御史,即樊英。此碑樓為嘉慶年間所立,或許是清代樊氏族人為樊英所立的紀念碑。村北門外有一瓦渣塔,高約4米,1971年打井時被毀。 四、教育簡史 北樊村的三個自然村原來都有小學。 張寨小學 1932年村民把一座古廟改造成了學堂,當時只有六個學生,首任先生叫馮丁力。建國後學生漸增。1962年新建成兩座教室、兩間教師宿舍,有操場、廁所、圍牆、門樓等。設1—4個年級。1985年撤點並校,併入南樊小學。 東樊小學 1952年村民集資在一農戶家裡辦了一所學堂,有4名學生,教師是油槐的康雲明。1958年兩個生產隊合力組建了東樊小學,有學生28人。1985年撤點並校,併入南樊小學。 北樊小學 1947年建成,學生有40餘名,3名老師。1985年撤點並校併入南樊小學。1999年10月,從南樊小學分出了北樊小學。2003年10月北樊小學又併入南樊小學。 五、特色介紹 【厚皮甜瓜】 該村用反季節技術栽培的甜瓜皮厚、可口、耐運、糖分高、營養豐富,遠近聞名。全村每年種植都在700畝以上,每到收穫季節,張寨兩個路口、察理十字口,車水馬龍,客商雲集,交易繁忙。 【芹菜】 北樊村水利條件優越,土質好,適合種植芹菜。從北樊地裡出出的芹菜特別鮮、嫩、脆,商品率高,很受各路客商歡迎。 【紅提葡萄】 張南組組長張衛的“閻關紅提專業合作社”已在閻良工商局登記註冊。該社從渭南下邽引進的優良紅提葡萄,對中老年人的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心腦血管病有著較好的抑制作用,並含有大量的人體必需的維生素,經濟效益相當可觀。先期的樹已開始掛果,千畝示範基地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