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何以知世
-
2 # 娛樂小炮手
1、太祖朱元璋(洪武 1368-1398)2、惠帝朱允炆,太祖孫。(建文 1399-1402)3、成祖朱棣,太祖第四子(永樂 1403-1424)4、仁宗朱高熾,成祖長子。(洪熙 1425)5、宣宗朱瞻基,仁宗長子。(宣德 1426-1435)6、英宗朱祁鎮,宣宗長子。(正統 1436-1449; 天順 1457-1464)7、代宗朱祁鈺,宣宗次子,英宗弟。(景泰 1450-1456)8、憲宗朱見深,英宗長子。(成化 1465-1487)9、孝宗朱佑樘,憲宗第三子。(弘治 1488-1505)10、武宗朱厚照,孝宗長子。(正德 1506-1521)11、世宗朱厚熜,憲宗第四子興王佑杬子,孝宗侄,武宗堂弟。(嘉靖 1522-1566)12、穆宗朱載垕,世宗第三子。 (隆慶 1567-1572)13、神宗朱翊鈞,穆宗第三子。(萬曆 1573-1620)14、光宗朱常洛,神宗長子。(泰昌 1620)15、熹宗朱由校,光宗長子。(天啟 1621-1627)16、思宗朱由檢,光宗第五子,熹宗弟。(崇禎 1628-1644
-
3 # 悅然欣微笑
帝王世系 明朝皇帝(16位)
姓名廟號諡號年號陵墓
朱元璋太祖聖神文武欽明應運俊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洪武(1368年——1398年)孝陵
朱允炆 惠宗讓皇帝(又諡惠帝)建文(1399年——1402年)待考
朱棣成祖(原為太宗)文皇帝永樂(1403年——1424年)長陵
朱高熾仁宗昭皇帝洪熙(1424年——1425年)獻陵
朱瞻基宣宗章皇帝宣德(1426年——1435年)景陵
朱祁鎮英宗睿皇帝正統(1436年——1449年)、天順(1457年——1464年)裕陵
朱祁鈺代宗景皇帝景泰(1450年——1457年)景泰陵
朱見深憲宗純皇帝成化(1465年——1487年)茂陵
朱祐樘孝宗敬皇帝弘治(1488年——1505年)泰陵
朱厚照武宗毅皇帝正德(1506年——1521年)康陵
朱厚熜世宗肅皇帝嘉靖(1522年——1566年)永陵
朱載垕穆宗莊皇帝隆慶(1567年——1572年)昭陵
朱翊鈞神宗顯皇帝萬曆(1573年——1620年)定陵
朱常洛光宗貞皇帝泰昌(1620年)慶陵
朱由校熹宗悊皇帝天啟(1621年——1627年)德陵
朱由檢毅宗(原為思宗)烈皇帝崇禎(1628年——1644年)思陵
南明皇帝(4位)
朱由崧安宗簡皇帝 弘光(1644年——1645年)待考
朱聿鍵紹宗襄皇帝隆武(1645年——1646年)隆武陵
朱聿鐭莊宗節皇帝 紹武(1646年)紹武陵
朱由榔昭宗匡皇帝永曆(1646年——1662年)永曆陵
回覆列表
明朝有十六位皇帝。
1、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東北)人,幼名重八,參加農民起義軍後改名元璋,字國瑞,元末農民起義軍首領,明朝開國皇帝(1368—1398年在位),史稱明太祖,卓越的軍事家、戰略家、統帥。
2、明惠帝朱允炆
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逝世。朱允炆即位,改年號建文,稱建文帝。一個建文,一個洪武,二位皇帝的性格截然不同,而且朱元璋不願立皇太孫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朱允炆像他的父親一樣,過於柔弱,過於仁慈,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太嚴重,恐怕日後會吃大虧。
3、明成祖朱棣
朱棣出生於元末的戰亂時期。那時群雄並起,互相征伐。在朱棣出生時,朱元璋與陳友諒正打得不可開交,沒有時間給兒子起名字的。
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四月十七日,朱棣出生於當時稱作應天府的南京。應天,是順應天命的意思。1356年,朱元璋渡江攻下集慶(南京),就將集慶改名為應天。朱元璋意思是要順應天命,推翻元朝。
1360他又有了第四個兒子,幾乎與朱棣出生的同時,前線傳來了陳友諒進攻太平(今安徽塗縣)的告急文書。陳友諒如果攻陷了太平,並要接著進攻應天。
但軍情緊急,朱元璋甚至對自己的這個兒子都來不及看上一眼,便又到前線指揮打仗去了。至於怎麼樣為這個孩子取個吉祥名字,他就更沒有功夫去琢磨了。
4、明仁宗朱高熾
明仁宗朱高熾,成祖朱棣的長子,生於洪武十一年,生母徐皇后。早在洪武時期,朱高熾就被立為燕王世子,而且由於它的儒雅與仁愛深得皇祖的喜愛。
美中不足的是朱高熾身體肥胖,行動不便,總要兩個內侍攙扶才能行動,而且也總是跌跌撞撞,因此對於一生嗜武的成祖來講,他並不喜歡這個兒子。
5、宣宗朱瞻基
明朝第五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熾長子,幼年就非常受祖父與父親的喜愛與賞識。永樂九年(1411年)立為皇太孫,數度隨成祖征討蒙古。
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年號宣德。宣德元年(1426年)平定漢王朱高煦叛亂,他和其父一樣,比較能傾聽臣下的意見,聽從閣臣楊士奇、楊榮等建議,停止對交阯用兵,與明仁宗時期並稱“仁宣之治”,宣宗時君臣關係融洽,經濟也穩步發展。
廟號宣宗,諡號“憲天崇道英明神聖欽文昭武寬仁純孝章皇帝”,葬於明十三陵之景陵。
6、明英宗朱祁鎮
明英宗朱祁鎮(公元1427-1464年),明宣宗朱瞻基長子。宣宗死後繼位。他兩次登基,在位共22年,病死,終年38歲,葬於裕陵(今北京市十三陵)。
7、明代宗朱祁鈺
明代宗朱祁鈺(1428年9月21日-1457年3月14日),明朝第七位皇帝(1449年-1457年在位),明宣宗(宣德帝)次子,母親是賢妃吳氏,明英宗(正統帝)即位後封為郕王。
朱祁鈺的生母,本是漢王府邸的一位侍女,這位漢王就是著名的永樂皇帝的二兒子朱高煦。宣德朝,宣宗皇帝對叔父漢王朱高煦用兵,御駕親征生擒朱高煦父子,並將漢王宮的女眷充入後宮為奴。
在返京途中,宣宗皇帝邂逅了漢宮侍女吳氏,並深深被吳氏的美貌與聰靈所打動,於是吳氏得以陪伴宣宗皇帝直到回京。
回京後,由於封建禮教的阻撓,身為罪人的吳氏是不能被封為嬪妃的,於是宣宗皇帝將她安排在了一個緊貼宮牆的大宅院中,並時常臨幸。終於吳氏珠胎暗接為宣宗生下了次子,取名朱祁鈺,這就是後來的景泰帝。吳氏也因此被封為賢妃,但繼續住在宮外。
8、明憲宗朱見深
明憲宗朱見深(公元1447-1487年),明英宗朱祁鎮長子,英宗病死後繼位,在位23年。因愛妃病歿愁悶成病而死,終年41歲。葬於茂陵(今北京市十三陵)。
9、明孝宗朱佑樘
明孝宗朱佑樘(公元1470-1505年),明憲宗朱見深第三子,憲宗病故後繼位,在位18年,病崩,終年35歲。葬於泰陵(今北京十三陵)。
10、明武宗朱厚照
明武宗朱厚照(公元1491-1521年),明孝宗朱佑樘長子,孝宗病故後繼位。在位16年,病死,終年30歲。葬於康陵(今北京市十三陵)。
11、明世宗朱厚驄
明世宗朱厚熜(1507年9月16日-1567年1月23日),漢族,明憲宗朱見深之孫,明孝宗朱祐樘之侄,興獻王朱祐杬之子,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明朝第十一位皇帝,1521年—1566年在位,年號嘉靖,後世稱嘉靖帝。
嘉靖帝是中國封建歷史上最為獨特的皇帝,也是明朝皇帝中最任性和倔強的一位,他為人非常聰明,尤其在書法和文辭修養都有不錯的造詣。
12、明穆宗朱載後
明穆宗朱載垕(公元1537年-1572年),漢族,明朝第十二位皇帝。明世宗朱厚熜第三子,母杜康妃,明世宗病死後繼位。少年因其母緣故而不得父皇寵愛,因其母親杜康妃失寵,又非長子,所以很少得到父愛。
13、明神宗朱翊鈞
朱翊鈞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第三子。隆慶二年立為皇太子,隆慶六年,穆宗駕崩,10歲的朱翊鈞即位,次年改元萬曆。
20歲以後,親政時期,他有一段時間勤於政務;後期,雖然並不上朝,但並不代表不管事,親自主持萬曆三大徵,就是明證。而明神宗朱翊鈞是明代歷史中在位最久的皇帝。
14、明光宗朱常洛
朱常洛是明代傳奇色彩最濃的一位皇帝,明宮三大疑案都與他有關,萬曆皇帝並不喜愛這位太子,他的位置曾一度岌岌可危。
苦熬了三十九年之後,他終於得到了夢寐以求的皇帝寶座,但是就在他即位的第三十天清晨,這位剛要展翅高飛的皇帝就莫名其妙地走了。
15、明熹宗朱由校
朱由校出生於公元1605年,他是朱常洛的長子,母親為才人王氏。朱由校的生母於公元1619年病逝,他的祖父朱翊鈞於是指定朱常洛的選侍負責養育皇太孫朱由校,這個撫育他的選侍就是後來“移宮案”的主角李貴妃。
公元1620年,朱常洛逝世,託孤於13位重臣,為了防止李貴妃垂簾聽政,爆發了權力鬥爭的“移宮案”。最後,朱由校在文華殿登基稱帝,年號天啟。
16、明思宗朱由檢
崇禎皇帝朱由檢是一位年少有為一生致力於整頓國家的好皇帝。明毅宗朱由檢(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明朝第十六位皇帝。明光宗第五子,明熹宗異母弟,母為淑女劉氏。
於1622年(天啟二年)年被冊封為信王。1627年-1644年在位,年號崇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