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舞者匯

    1,《漁家傲·秋思》宋代:范仲淹

    原文: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白話文釋義:秋天到了,西北邊塞的風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飛回衡陽了,一點也沒有停留之意。黃昏時,軍中號角一吹,周圍的邊聲也隨之而起。層巒疊嶂裡,暮靄沉沉,山銜落日,孤零零的城門緊閉。

    飲一杯濁酒,不由得想起萬里之外的家鄉,未能像竇憲那樣戰勝敵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歸計。悠揚的羌笛響起來了,天氣寒冷,霜雪滿地。夜深了,將士們都不能安睡:將軍為操持軍事,鬚髮都變白了;戰士們久戍邊塞,也流下了傷心的眼淚。

    2,《山中》唐代:王勃

    原文: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

    白話文釋義:長江向東滾滾而去,我也在外只留太久。故鄉遠隔萬里,令我時時思念。何況秋風已經勁吹,山山飄零枯黃秋葉。

    3,《春望》唐代:杜甫

    原文: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白話文釋義:長安淪陷,國家破碎,只有山河依舊;春天來了,人煙稀少的長安城裡草木茂密。感傷國事,不禁涕淚四濺,鳥鳴驚心,徒增離愁別恨。連綿的戰火已經延續了半年多,家書難得,一封抵得上萬兩黃金。愁緒纏繞,搔頭思考,白髮越搔越短,簡直要不能插簪了。

    4,《逢入京使》唐代:岑參

    原文: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白話文釋義:東望家鄉路程又遠又長,熱淚溼雙袖還不斷流淌。在馬上與你相遇無紙筆,請告家人說我平安無恙。

    5,《長相思·山一程》清代:納蘭性德

    原文: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白話文釋義:將士們不辭辛苦地跋山涉水,馬不停蹄地向著山海關進發。夜已經深了,千萬個帳篷裡都點起了燈。外面正颳著風、下著雪,驚醒了睡夢中的將士們,勾起了他們對故鄉的思念,故鄉是多麼的溫暖寧靜呀,哪有這般狂風呼嘯、雪花亂舞的聒噪之聲。

    描述身在異鄉心在家詩句有哪些?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王維]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譯文獨自遠離家鄉難免總有一點淒涼,每到重陽佳節倍加思念遠方的親人。

    遠遠想到兄弟們身佩茱萸登上高處,也會因為少我一人而生遺憾之情。

    註釋⑴九月九日:即重陽節。

    古以九為陽數,故曰重陽。

    憶:想念。

    山東:王維遷居於蒲縣(今山西永濟縣),在函谷關與華山以東,所以稱山東。

    ⑵異鄉:他鄉、外鄉。

    為異客:作他鄉的客人。

    ⑶佳節:美好的節日。

    ⑷登高:古有重陽節登高的風俗。

    ⑸茱萸(zhūyú):一種香草,即草決明。

    古時人們認為重陽節插戴茱萸可以避災克邪。

    賞析王維這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載於《全唐詩》卷一百二十八。

    下面是唐代文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劉學鍇先生對此詩的賞析。

    王維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時期就創作了不少優秀的詩篇。

    這首詩就是他十七歲時的作品。

    和他後來那些富於畫意、構圖設色非常講究的山水詩不同,這首抒情小詩寫得非常樸素。

    但千百年來,人們在作客他鄉的情況下讀這首詩,卻都強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

    這種力量,首先來自它的樸質、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詩因重陽節思念家鄉的親人而作。

    王維家居蒲州,在華山之東,所以題稱“憶山東兄弟”。

    寫這首詩時他大概正在長安謀取功名。

    繁華的帝都對當時熱中仕進的年輕士子雖有很大吸引力,但對一個少年遊子來說,畢竟是舉目無親的“異鄉”;而且越是繁華熱鬧,在茫茫人海中的遊子就越顯得孤孑無親。

    第一句用了一個“獨”字,兩個“異”字,分量下得很足。

    對親人的思念,對自己孤孑處境的感受,都凝聚在這個“獨”字裡面。

    “異鄉為異客”,不過說他鄉作客,但兩個“異”字所造成的藝術效果,卻比一般地敘說他鄉作客要強烈得多。

    在自然經濟佔主要地位的封建時代,不同地域之間的風土、人情、語言、生活習慣差別很大,離開多年生活的故鄉到異地去,會感到一切都陌生、不習慣,感到自己是漂浮在異地生活中的一葉浮萍。

    “異鄉”“異客”,正是樸質而真切地道出了這種感受。

    作客他鄉者的思鄉懷親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過有時不一定是顯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種觸媒──最常見的是“佳節”──就很容易爆發出來,甚至一發而不可抑止。

    這就是所謂“每逢佳節倍思親”。

    佳節,往往是家人團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對家鄉風物的許多美好記憶聯結在一起,所以“每逢佳節倍思親”就是十分自然的了。

    這種體驗,可以說人人都有,但在王維之前,卻沒有任何詩人用這樣樸素無華而又高度概括的詩句成功地表現過。

    而一經詩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現客中思鄉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兩句,可以說是藝術創作的“直接法”。

    幾乎不經任何迂迴,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現警句。

    但這種寫法往往使後兩句難以為繼,造成後勁不足。

    這首詩的後兩句,如果順著“佳節倍思親”作直線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轉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難辦到。

    作者採取另一種方式:緊接著感情的激流,出現一泓微波盪漾的湖面,看似平靜,實則更加深沉。

    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登高時佩帶茱萸囊,據說可以避災。

    茱萸,又名越椒,一種有香氣的植物。

    三四兩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遙想兄弟如何在重陽日登高,佩帶茱萸,而自己獨在異鄉,不能參與,雖然寫出了佳節思親之情,但會顯得平直,缺乏新意與深情。

    詩人遙想的卻是:“遍插茱萸少一人。

    ”意思是說,遠在故鄉的兄弟們今天登高時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卻發現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內。

    好像遺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鄉的兄弟共度佳節,反倒是兄弟們佳節未能完全團聚;似乎自己獨在異鄉為異客的處境並不值得訴說,反倒是兄弟們的缺憾更須體貼。

    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

    而這種出乎常情之處,正是它的深厚處、新警處。

    杜甫的《月夜》:“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和這兩句異曲同工,而王詩似乎更不著力。

    張籍見秋風而 勾起身在異鄉的孤愁的詩句

    1,《漁家傲·秋思》宋代:范仲淹 原文: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白話文釋義:秋天到了,西北邊塞的風光和江南不同。

    大雁又飛回衡陽了,一點也沒有停留之意。

    黃昏時,軍中號角一吹,周圍的邊聲也隨之而起。

    層巒疊嶂裡,暮靄沉沉,山銜落日,孤零零的城門緊閉。

    飲一杯濁酒,不由得想起萬里之外的家鄉,未能像竇憲那樣戰勝敵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歸計。

    悠揚的羌笛響起來了,天氣寒冷,霜雪滿地。

    夜深了,將士們都不能安睡:將軍為操持軍事,鬚髮都變白了;戰士們久戍邊塞,也流下了傷心的眼淚。

    2,《山中》唐代:王勃 原文: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

    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

    白話文釋義:長江向東滾滾而去,我也在外只留太久。

    故鄉遠隔萬里,令我時時思念。

    何況秋風已經勁吹,山山飄零枯黃秋葉。

    3,《春望》唐代:杜甫 原文: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白話文釋義:長安淪陷,國家破碎,只有山河依舊;春天來了,人煙稀少的長安城裡草木茂密。

    感傷國事,不禁涕淚四濺,鳥鳴驚心,徒增離愁別恨。

    連綿的戰火已經延續了半年多,家書難得,一封抵得上萬兩黃金。

    愁緒纏繞,搔頭思考,白髮越搔越短,簡直要不能插簪了。

    4,《逢入京使》唐代:岑參 原文: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白話文釋義:東望家鄉路程又遠又長,熱淚溼雙袖還不斷流淌。

    在馬上與你相遇無紙筆,請告家人說我平安無恙。

    5,《長相思·山一程》清代:納蘭性德 原文: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白話文釋義:將士們不辭辛苦地跋山涉水,馬不停蹄地向著山海關進發。

    夜已經深了,千萬個帳篷裡都點起了燈。

    外面正颳著風、下著雪,驚醒了睡夢中的將士們,勾起了他們對故鄉的思念,故鄉是多麼的溫暖寧靜呀,哪有這般狂風呼嘯、雪花亂舞的聒噪之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RITA直播“險些翻車”,裙子太短無奈用手遮擋,一句話讓水友沸騰,你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