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有言,民以食為天,自古以來,華人對於“吃”的研究可謂從未停歇。
作為華人吃飯的頭號工具,小小的筷子出沒在朝夕三餐之間,成為了華人用餐時最忠實的夥伴。
雖說現在的筷子種類繁多、長短不一,實際上,筷子的長度其實是有標準的——七寸六分(大約是現在的25釐米)。
為什麼是七寸六分呢?
這七寸六分,代表的,其實是人的七情六慾,即將人與普通的動物區分開的一種基本屬性。
七情,分別是喜、怒、憂、思、悲、恐、驚,
六慾,分別是眼、耳、鼻、舌、身、意。
《禮記·禮運》有言:“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孔子認為,飲食溫飽是人類本質的慾望,是人的“大欲”,而古人用長“七寸六分”的筷子吃飯,就是為了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要知道節制慾望。
筷子一頭方、一頭圓,則暗藏著中國古人對宇宙樸素認知“天圓地方”,而筷頭為圓、筷尾為方,我們用筷頭夾起飯食往嘴裡送,所以說“民以食為天”。
此外,筷子還與中國古代的太極陰陽學說有關。
筷子由兩支豎棍組成,但我們往往稱呼它為“一雙筷子”,這是因為“太極是一,陰陽是二”,兩根筷子分別代表著陰和陽,合二為一,象徵的是一個圓滿的結果。
在不同時代,筷子有著不同的名字。
在秦朝之前,筷子被叫做“梜”,漢代的時候,則被稱為“箸”,直到明代,筷子才開始被叫做“筷子”。
不過,在使用筷子的時候,其實也有很多禁忌,比如擺放筷子的時候,就不能把筷子放得長短不齊。
相傳,這個成語的來歷和春秋戰國時期的鑄劍大師歐冶子有關。
歐冶子鑄了五把冠絕於世的名劍,分別是湛盧、純鈞、勝邪、魚腸、巨闕,其中勝邪和魚腸是短劍,其餘三把則是長劍。這三長兩短的五把名劍鋒利無比,等閒人遇見非死即傷,於是後世就把各種各樣可能會危及人生命的風險稱為“三長兩短”。
所以,如果把筷子擺放得長短不齊,就非常的不吉利。
除此之外,使用筷子就餐時,還需要注意不能用筷子指人、不能把筷子含在嘴裡吮吸併發出明顯的聲音,這些都是非常不禮貌的行為。
有人說,在華人樸素的價值觀裡,吃飯是頭等大事,因為它關乎生存,而幸福就是讓自己吃得更好——生活是苦的,食物卻能帶來一絲暫時的甜。
小小的筷子,就像漢字“人”,簡單,卻不平凡,凝聚了中國古人的智慧,是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的標誌符號!
俗話有言,民以食為天,自古以來,華人對於“吃”的研究可謂從未停歇。
作為華人吃飯的頭號工具,小小的筷子出沒在朝夕三餐之間,成為了華人用餐時最忠實的夥伴。
雖說現在的筷子種類繁多、長短不一,實際上,筷子的長度其實是有標準的——七寸六分(大約是現在的25釐米)。
為什麼是七寸六分呢?
這七寸六分,代表的,其實是人的七情六慾,即將人與普通的動物區分開的一種基本屬性。
七情,分別是喜、怒、憂、思、悲、恐、驚,
六慾,分別是眼、耳、鼻、舌、身、意。
《禮記·禮運》有言:“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孔子認為,飲食溫飽是人類本質的慾望,是人的“大欲”,而古人用長“七寸六分”的筷子吃飯,就是為了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要知道節制慾望。
筷子一頭方、一頭圓,則暗藏著中國古人對宇宙樸素認知“天圓地方”,而筷頭為圓、筷尾為方,我們用筷頭夾起飯食往嘴裡送,所以說“民以食為天”。
此外,筷子還與中國古代的太極陰陽學說有關。
筷子由兩支豎棍組成,但我們往往稱呼它為“一雙筷子”,這是因為“太極是一,陰陽是二”,兩根筷子分別代表著陰和陽,合二為一,象徵的是一個圓滿的結果。
在不同時代,筷子有著不同的名字。
在秦朝之前,筷子被叫做“梜”,漢代的時候,則被稱為“箸”,直到明代,筷子才開始被叫做“筷子”。
不過,在使用筷子的時候,其實也有很多禁忌,比如擺放筷子的時候,就不能把筷子放得長短不齊。
相傳,這個成語的來歷和春秋戰國時期的鑄劍大師歐冶子有關。
歐冶子鑄了五把冠絕於世的名劍,分別是湛盧、純鈞、勝邪、魚腸、巨闕,其中勝邪和魚腸是短劍,其餘三把則是長劍。這三長兩短的五把名劍鋒利無比,等閒人遇見非死即傷,於是後世就把各種各樣可能會危及人生命的風險稱為“三長兩短”。
所以,如果把筷子擺放得長短不齊,就非常的不吉利。
除此之外,使用筷子就餐時,還需要注意不能用筷子指人、不能把筷子含在嘴裡吮吸併發出明顯的聲音,這些都是非常不禮貌的行為。
有人說,在華人樸素的價值觀裡,吃飯是頭等大事,因為它關乎生存,而幸福就是讓自己吃得更好——生活是苦的,食物卻能帶來一絲暫時的甜。
小小的筷子,就像漢字“人”,簡單,卻不平凡,凝聚了中國古人的智慧,是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的標誌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