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經常能看到一些人,貌似不努力卻每次都能成功,這到底是為什麼呢?難道真的就是因為命好嗎?
7
回覆列表
  • 1 # 孫志超說

    對於“練級”這件事大家有什麼想法呢?對於做了許久的上班族的我而言,練級等於成長:

    “我能做某件事了。”

    “我擁有某種能力了。”

    “我能做的事情更多了。”

    這些描述給人的感覺就是“我的武器變多了”,以及“我變成更有用的人了”。

    以前的我認為所謂的成長,必定是要經過努力、讀書、學習、訓練等等“過程”,和遊戲裡一樣。

    “成長”就是讓自己“變強大”,在這樣的信念下,有時候儘管我得到了成果,但成果卻未必能如自己的預期。我就這樣經歷過有時順利、有時失敗的“成長”。

    年輕時候的我和大多數同齡人一樣,認為“成長必定能夠獲得認同”、“成長就會得到幸福”。然而,如果從相反的角度來看,我其實是在與“如果沒有成長就完蛋了”的恐懼心理作戰。

    非有結果不可、非有用不可、不能氣餒、不可示弱……

    為了這些堅持,總是穿著盔甲,戴上面具,拖著沉重的武器,即使精疲力竭,也要繼續戰鬥練級。

    然而,結果不是自己想的那樣,也沒有得到如自己所想的認同,焦慮油然而生,並認為原因就在於“自己的努力還不夠”,因為我只知道想要成長只能靠“努力”,並不知道還有別的方法也可以讓自己成長。

    認為一個人能有今天這樣的成就、地位,並得到別人的認同,完全是因為“努力”的關係。那麼,萬一不努力了,自己恐怕就會變成沒有成就、沒有用的人,成為別人的累贅,人生是否會就此完蛋呢?這樣的擔心,就是在與恐懼進行戰爭。

    明明游泳遊得很累了,卻不停止游泳,反而還以遊得更快為目標,所以必須進一步練習,因為那樣“應該”就能獲得別人的認同。

    可是,自己渴望的結果卻總到不了手,於是過著整天和周圍的人比較,然後嘆氣、嫉妒、抱怨的日子。

    為了“一定要練級”的目標,於是不惜花費時間與金錢,每天都忙著塑造出一個“了不起的自己”。

    那不是做自己的人生,是虛假的人生,是得不到休息的人生吧?

    於是我突然覺得:“真的是這樣嗎?”換句話說,我開始懷疑,難道我不努力,就沒有現在的立場嗎?

    想想看,確實有人不見得做出什麼了不起的事,卻得到大家的喜愛,也成就了受到認同的結果。

    明明自己更認真地工作,明明自己更努力,為何沒有得到別人的喜愛與認同?這不是很奇怪嗎?也許是因為自己一點魅力都沒有?所以,為了掩飾自己的“沒有魅力”,不想被認為自己沒有魅力,便更加埋頭繼續努力。等到發現什麼都沒有改變的時候,內心便出現深不見底的絕望。

    因此,你讀過的勵志書籍、知乎回答所提到的“成長”,和我說的“原生成長”是完全不一樣的,而且是“大前提”的不一樣。

    我舉一個例子:公司裡某個部門有10名員工,這10名員工中,有人的考績可以拿到100分,也有人可以拿80分或50分,考績最低的那名員工只拿到15分。

    從公司組織的觀點來看,考績只有15分的那位員工,可以說是部門裡的“累贅”。既然考績只有15分的那位員工是部門的“累贅”,那麼,把他開除的話,會發生什麼情況呢?

    把“累贅”丟掉了,部門的業績一定會蒸蒸日上吧。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為什麼呢?因為走了15分的人,50分的人就變成接下來應該會被開除的物件。正是因為如此,所以15分的員工一直待在那個部門裡。

    你一定覺得這樣很荒謬吧?但是大部分公司都隱藏著這樣的運作方式,這叫做“維持平衡”。

    或許你會想:這種事和自我成長有什麼關係?我就告訴你一個更可怕的事實吧!

    考績只有15分的人在好幾個人被開除後,仍然停留在只有15分的位置上。而有一天那個部門將會有人事升遷的異動。誰都會認為考績100分的那個人要升遷了。但結局卻大大出人意料——為什麼考績不好、只有15分的人反而升官了呢?

    這種事情其實很常見。

    存在這種矛盾的原因只有一個:負責人事的是“人”,因此考績固然重要,但“人”更重要,讓人喜歡與否,會對人事的升遷有很大的影響。

    一直很努力、很努力地在讓自己成長的人,一定會這麼想:“我的努力到底所為何來?”、“努力卻得不到回報,這太不合理了。”然而,即使在考績的表現上只有15分,但這個人不屈不撓,對人和善,工作的態度也獲得周圍人的認可。這樣的人確實適合被提拔到主管的位置。

    與其提拔“業績好卻讓人反感的人”,不如提拔“業績不好卻讓人覺得舒服的人”,這是人之常情。可以說,拚命努力提升自己業績的人,可以說是有“外在成長”;但認為“自己雖然只有15分,但也沒有關係”的人則有“內在成長”。

    拿前者與後者做比較,誰達到了意想不到的成長呢?誰獲得更大的幸福呢?答案當然是後者。也就是說,從這個人的外表來看時,他確實只有15分,但從另一個方向的觀點看時,他卻有120分。

    不要去想“成長”,成長就會開始。——不知道你是否能夠理解這句話。

    因為每個人的身上都帶著“成長”的DNA。想要成長卻成長不了,明明努力了卻不見成果的人,一邊怨嘆地說著“我無法成長”,一邊仍然繼續努力著。

    你把植物放在那邊不管,植物還是會繼續生長,因為植物的“成長”DNA在發揮作用。植物的成長並不是在“我想成長”的情況下成長。植物的成長是自然地成長,什麼也不用想地就延伸出了枝幹,長出了葉子。

    人也和植物一樣,能夠自然地成長。所以,請不用多想,順著自己的喜好去成長就好了。但是,也請不要刻意去阻止成長這件事。

    或許你這麼想:“要有依據才能夠說明‘沒有問題’,但我並沒有那樣的依據……”就算是那樣,我還是要說“沒有問題”的。你會覺得“沒有依據”,恐怕是把“沒有問題”的基準定得太高了。

    我年薪20萬,覺得那樣就“沒有問題”了,而身邊有的是年薪百萬的同齡人。如果我把年薪百萬當做“沒有問題”的基準,那麼,現在的我會是什麼樣子呢?我會變成為了達到那個基準而不斷付出努力,又會因為無法達到那個基準而沮喪萬分,卻仍然咬緊牙關繼續努力著。

    為何不能痛快地認同自己呢?

    為了“認同自己而設定更高的目標”,與“認同了自己後,再設定更高的目標”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

    你,就是“這樣的人”。而且,即使你是“這樣的人”也沒有問題。接受自己、認同自己時,就會降低設定得過高的合格分數,甚至會降低到0分。

    試圖成長而努力的人會設定高遠的目標,認為能夠到達那個目標才是成長。那是相當有勇氣的行為。

    我甚至認為應該拋棄所謂的“合格分數”、“結果”、“目標”等等基準。你就是“這樣的人”,沒問題,即使連“這樣的人”也不是,依然沒有關係,因為你就是你。

    只要你開始想“我真的只是這樣的人而已,真的可以嗎”,成長就開始了。

    你需要的不是“努力”這種事。想要成長、想要向上的想法背後,經常是以“自己不夠好”為前提。然而事實上並不存在“自己不夠好”,只存在“以為自己不夠好”的自己。

    這話說起來好像禪語,但是,與其用那樣的想法來哄騙自己,還不如試著完整地接受這樣的自己。

    “這樣不就很好了嗎?”

    “總之,這樣就很好了。”

    “就算不好,我也能接受。”

    何不試著把自己的想法改變成這樣呢?為了我自己、我家人的幸福,我願我能成長。既然是自己提出的,所以就要非常努力地試圖成長。

    因為不會那件事,所以有這樣的失敗,這樣的自己實在太差勁了。為了讓自己能做到那件事,不要重複同樣的失敗,所以一定要成長。

    但是,想得到自己所希望的幸福,就必須停止透過“否定自己來成長”的行為,要先肯定自己才行。在放棄“試圖成長”的想法後,你身上也許會發生變化,也許不會發生。誰也不知道將來會發生什麼事,但至少“不努力的成長”是要從肯定自己開始,否定自己是無法成長的。

    我能以我的經驗下此斷言。

    我以前會這樣回答:我就是個普通人,我身上的事也會發生在任何人的身上;並且拚命地反駁,想要說服對方。

    但不知從何時起,我不再這樣反駁了。因為,當我說“沒有那種事”時,對方會回說“當然沒有那種事”。如果我說“會發生在任何人的身上”,對方就會回說“那麼好的事不可能發生在我身上”;當我說“先試著肯定自己”時,對方就會說“我無法肯定這樣的自己”。

    於是我終於發現,對方如果說出:“因為你是XXX所以才如此吧?”其實只是希望得到“因為是XX,所以才做得好”這樣的答案。或許他們只是不想相信自己也有做好的可能性,所以才那麼說。

    所以如果我一開始的回答能夠更簡單一點就好了。——是的,因為是我,所以做得好,而你應該是做不到的吧?

    看了這段文字,你有何想法?

    “對啊,是我不行。”如果你是這麼想的話,那就大錯特錯了。不管是誰,只要先否定了自己,就等於是自己拒絕了成長。換句話說,當我說“因為是你,所以做不好”時,我的意思其實是:因為你先覺得“自己是做不好”的人,所以你才做不好。

    我不夠好,沒有人會誇獎我,父母也不愛我。這樣的我應該不會成功,也應該不會得到幸福。

    一方面否定自己,一方面又努力尋求成長的人,我覺得他們能夠成功得到幸福的可能性是相當低的,這樣的人很難成功。所以我才說“現在的你還不行”。

    不管怎麼說,在我看來,“因為是我,所以沒有問題”已經到達“沒有問題”的最高境界了。

    所以,人生不能成功的理由只有一個,那就是“因為是我”。

    而且,人生像開掛一樣的理由也只有一個,那就是“因為是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林則徐晚年結局慘淡的原因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