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rgkmm39216
-
2 # pietr49411
噬菌體侵染細菌後,蛋白外殼留下細胞壁外,核酸進入細胞內部.透過劇烈振盪,使病毒衣殼從細菌菌體上脫落.離心後,菌體沉澱,其餘組分(包括病毒衣殼)留在上清.如果用放射性同位素標記病毒衣殼,上清液會帶有放射性;同時有少量衣殼仍停留在菌體上隨菌體一起沉澱,所以沉澱物中含少量放射性.用32P標記的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理論上在上清液中不含放射性,下層沉澱物中應具有很高的放射性,而實驗最終結果顯示在離心後的上清液中,也有一定的放射性,而下層的放射性強度卻比理論值略低.原因有二:一是保溫時間過短,有一部分噬菌體沒有侵染到大腸桿菌細胞內,經離心後分佈於上清液中,使上清液出現放射性;二是從噬菌體和大腸桿菌混合培養到用離心機分離,這一段保溫時間過長,噬菌體在大腸桿菌內增殖後釋放子代,經離心後分佈於上清液,也會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升高.\x0d(2)若用35S標記的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理論上沉澱物中不含放射性,但可能由於攪拌不充分,有少量35S的噬菌體蛋白質外殼吸附在細菌表面,隨細菌離心到沉澱物中,使沉澱物也有一定放射性.\x0d2.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x0d(1)加熱殺死S型細菌的過程中,其蛋白質變性失活,但是其內部的DNA在加熱結束後隨溫度的降低又逐漸恢復其活性.\x0d(2)R型細菌轉化為S型細菌的原因是S型細菌DNA與R型菌DNA實現重組,表現出S型菌的性狀,此變異屬於基因重組.
①在T2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中,經過短時間的保溫後,用攪拌器攪拌,離心才會使混合溶液分層。其中“短時間”有何意義?攪拌和離心的目的是為了將噬菌體蛋白質外殼同侵入大腸桿菌的噬菌體DNA分開,以便對放射性元素跟蹤測試。離心會使質量較輕的噬菌體顆粒進入上清液,而被感染的細菌則形成沉澱,但這必須保證是在菌體裂解之前進行。噬菌體侵染細菌的速度很快,在37度的條件下大約40分鐘就可以產生100到300個子代噬菌體。從感染到釋放前的這段時間叫潛伏期,大約經歷20到30分鐘。短時間的保溫可獲得足夠數量的子代噬菌體,但又必須避免超出潛伏期(確保溶液分層),所以離心要在“短時間”保溫後及時進行。 ②在赫爾希和蔡斯所做的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中,在用35S標記的一組侵染實驗,主要在上清液中檢測到了放射性元素,那麼沉澱物的少量放射性是如何產生的?而用32P標記的一組實驗,卻主要在試管的沉澱物中檢測到了放射性同位素,那麼上清液中的少量放射性又是如何產生的?第一個實驗是把35S標記的噬菌體與細菌混合,吸附幾分鐘後,離心除去沒有吸附上的噬菌體,收集沉澱(噬菌體—細菌混合物),將沉澱懸浮後再一次離心,收集上清液和沉澱,分別測定放射性活性,發現80%的放射活性存在於上清液中,沉澱中只有20%的放射活性,這是由於在在這期間大部分吸附的噬菌體已經將其DNA注入細菌而蛋白質外殼與細菌解離進入上清液,但仍然有少部分留在細菌細胞壁上,後來證明沉澱中的20%放射活性確實是由於尾絲與細菌表面結合太緊,以至於不容易把它除去。用32P標記的噬菌體和細菌混合,用上述方法同樣處理後實驗結果差別很大,70%的放射活性在沉澱裡,而30%的放射活性在上清液裡。在上清液的30%的放射活性可能是由於攪拌細菌時破裂產生的。(幾年後發現有些缺損噬菌體粒子不能將其DNA注入到細菌中去)。把這些沉澱懸浮在生長培養基中重新保溫,發現能夠產生子代噬菌體的細菌同時也具有從親代噬菌體轉移32P到細菌細胞中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