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機單軌珠海

    五十年前美華人就研究過這個問題。大清朝廢科舉之後,士紳撈不到好處,拋棄了清廷,甚至帶頭找麻煩,最著名的是保路運動。清廷把武漢兵力調到四川,武昌空虛。起義的恰恰是新軍,他們擁有新思想。大清滅亡,瓜熟蒂落,美華人認為如果不改革或許多撐十年。

  • 2 # 冷月青史

    我覺得不可能。

    一個王朝的覆滅不會因為單獨一兩個原因,就能搞垮的。

    肯定是諸多綜合原因一起合力,才把它搞垮了。

    貌似氣數已盡,實是一步一步糟腐爛透的必然結果。

    滿眼的腐敗氣象

    君主立憲制,明著是把皇帝(國王)高高供起來,實則沒有太多實權。

    放到晚清來說,科舉已經被八股文禁錮思想好幾百年了。

    而同時期的歐洲各國都已經工業革命好多年了。科舉已經不適應世界大格局變化,早就走向沒落了。

    繼續堅持下去,只能是外國越來越強大,滿清越來越固步自封。

    訓練新軍也不是沒有搞過,專門讓李鴻章、張之洞、袁世凱等能員重臣,仿照西方國家的制度,搞過新軍。

    李鴻章創辦北洋水師,張之洞的湖北新軍,袁世凱小站練兵。

    都是清政府改革新軍的重大舉措。

    結果大家都知道,袁世凱正是利用了新軍中的得力干將和勢力,

    搞了政變,成了竊國大盜。

    不能說清政府搞廢科舉、建新軍的舉措是錯誤的。

    但時機不對了,如果在乾隆年間,世界工業革命興起的時候,清政府搞這些改革,那效果絕對是不一樣的。

    到慈禧執政時,人家都發展一百多年工業了。拉開了巨大差距,到這會才想起了改革,晚啦。

    如同病入膏肓才開始打針吃藥,是不是太晚了些?效果只能是安慰自己罷了。

    再加上從帝國最高層的慈禧太后開始,帶頭搞奢侈腐化。

    北洋水師的真船真炮沒錢建設,倒有錢挪用來過生日,修建個人享樂用的圓明園。

    上行下效,科舉選官被賣官鬻爵腐爛得只剩一張空殼。

    新軍建設的巨大財政支出得不到落實,戰鬥力必然受到損害。

    甲午海戰的慘痛教訓,無不說明這一點。

    威海劉公島 北洋海軍舊址

    再從其他角度看。

    1、從集權皇帝角度說,慈禧可能允許被人架空,剩下個空殼子嗎?

    這等於與虎謀皮嘛,即便能延續帝國的國運,

    她一個拋棄一切逃跑的人,可能捨掉自己的一切,去搞立憲那一套?

    這笑話很冷!

    2、從國際大環境 上說,外國列強才不會管你搞什麼制度呢,他們只想快點看到你衰弱完蛋。

    然後按照“趁你病要你命”的叢林法則,瓜分你、吃掉你。

    不可能讓這幫餓狼守著一堆肥肉,然後說,等流著以後過年再吃。

    他們絕對會以最快的速度吃光這頓大餐。

    1900年八國聯軍侵略中國,不就是血淋淋的慘痛教訓。

    3、從國內民眾角度說,腐敗的清政府已失去了民心,無可救藥了。

    太平天國、捻軍起義、回民起義,還有小規模農民運動。

    說明失去了民心的清政府,再搞任何改革創新。

    頂多是外科手術,根子裡子都腐爛了,迴天也無力了。

    何況,這個手術都走了過場,摻了水分,不完蛋才怪。

  • 3 # 如海25

    清朝廢科舉,實行憲政改革,訓練新軍這三個舉措,表面上看是進步的,但實際情況很難說清楚。首先廢科舉考試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這跟元朝一樣,廢掉科舉考試,就失去了天下知識分子的支援,失去了精英分子的支援才是一個政權加速覆滅的原因。其他實行憲政改革和訓練新軍,與清朝政權垮臺關係不大!

  • 4 # 閒看秋風999

    清政府是“宗法制的中央集權”統治,它的存在或者說它與外國資本主義國家相互競爭是存在著“代差”的,如同超音速與螺旋槳飛機抗衡。

    換言之,清政府面對內憂外患的修修補補比如“廢除科舉、練新軍、憲政”等等改革都是不徹底的,如果不從制度上徹底廢除“宗法制的中央集權”,無論怎麼折騰都無法挽救滅亡的命運。

    不可否認,廢科舉,建立新學堂,確實是一大進步;但是,學習的課程呢?教科書呢?還有最為關鍵的因素,師資力量呢?仍然還是私塾的套路,就是準備留學美國的“幼兒留學生”仍然還是學的“四書五經”!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說白了就是“換湯不換藥”,仍然還是儒家學說占主導地位,西方思想西方的先進教學思想與理念仍然還是“一張皮”而已。

    “憲政”也是一樣;滿清貴族的特權怎麼那麼容易拱手相讓呢?更何況還有皇權?歷史上哪一個皇帝會輕易將皇上的寶座祖宗的江山社稷轉讓他人呢?

    練新軍也是一樣;下級官兵全盤西化,但是指揮官呢?決策者呢?不還是清政府嗎?後勤保障呢?作戰整體思想呢?

    不破不立!只有推翻了宗法制中央集權統治,而不能僅僅是修修補補;只有推倒重來才能使歷史向前發展而避免開倒車。

  • 5 # 世界全史羅銳

    專制帝國是古代中國王朝的主要政治形態,如何保證對帝國的有效管轄,是歷朝帝王時刻關注的問題。在中國古代,官僚階層在帝國治理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選拔官僚的制度也成為了帝國政治制度的核心之一。

    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官僚選拔制度。科舉制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士子應舉,原則上允許“投牒自進”,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長官特別推薦,這是科舉制區別於其他選拔制度的最重要的特點。科舉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徹底打破血緣世襲關係和世族的壟斷,“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會中下層有能力的讀書人進入社會上層,獲得施展才智的機會。中國科舉制從隋朝開始實行,直至清光緒卅一年(1905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前後經歷一千三百餘年,成為世界延續時間最長的選拔人才的制度,在選拔社會人才、籠絡社會精英、鞏固統治方面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

    統治者對於科舉的作用有著深刻的認識。1644年清軍入關,滿清統治者為了籠絡和網羅知識分子,當年(順治元年)立即宣佈沿襲明朝慣例,按期開科取士。順治二年在北方數省舉行鄉試,錄取了清朝首批舉人;順治三年在北京舉行會試,錄取了開國的首批進士;四年又加行會試,多取江南文士。順治一朝18年,共開8科,錄取進士2591人,幾乎連年考試,皇帝希望透過科舉將更多的社會精英納入滿清政權陣營中。1864年7月,曾國藩率領湘軍攻破天京,佔踞兩江十餘年的太平天國被剿滅,之後曾國藩向朝廷上《粗籌善後事宜折》,極為迫切地提出了兩個建議,首先是裁減湘軍,第二個便是恢復科舉。科舉制度對維護帝制統治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很多學者對科舉制度與王朝興衰的關係進行了探究。有學者認為,清王朝的滅亡與1905年廢除科舉制度有著重要的因果關係。持此論者認為,1905年清王朝廢除了科舉制度,使得潛在的社會精英失去了上升的社會階梯,這些大量“失意”的精英不得不透過其他方式尋覓上升的機會,其中一部分人選擇參與革命運動;隨著大量的社會潛在精英在上升無望的情況下參與革命,清王朝的統治根基受到嚴重威脅,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中被徹底瓦解,廢除科舉制度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

    這個觀點雖然受到了廣泛的關注,但是從歷史史實看,卻很難站得住腳。首先,科舉制度的廢除不是清王朝滅亡的原因,而是清王朝統治瀕於崩潰的表現。八國聯軍侵華之後,國內要求清王朝進行憲政改革的呼聲不斷高漲,中央層面逐漸開始了對君主立憲制度的討論,並於1909年提出預備立憲,組建內閣,君主專制制度受到嚴重衝擊。而在地方,1905年清廷下令成立了地方議政機構諮議局,地方行政權力擴大,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力進一步削弱,中央集權制度不斷瓦解。1911年辛亥革命成為壓垮清王朝的最後一根稻草,而清王朝實質性崩潰的伏筆,在清末政治改革的過程中早已埋下。作為帝制王朝的最具代表性的政治制度之一,科舉制的廢除並不是造成清朝滅亡的原因,而是隨著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瓦解而退出了歷史舞臺。

    其次,科舉制度的廢除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自19世紀中葉以來,中國的教育體系也隨著洋務運動、維新變法等改革運動不斷變化,在科舉制度被廢除之前的半個世紀中,中國境內出現了大量的新式學堂,包括小學、中學、專業的職業技術學校以及19世紀末期出現的大批高等學堂。在廢除科舉制度前夕,科舉在全國大部分地區已經名存實亡,新式教育體系已經逐漸取代科舉,成為越來越多人向上發展的階梯。因此科舉制度並不是突然地、出人意料地被廢除,而是在半個世紀的變革中逐漸失去活力,並最終被社會和政府捨棄。人們對此事前已經有充分的預期,同時也有了其他的替代路徑。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清王朝的覆滅是眾多仁人志士前赴後繼進行革命鬥爭的結果。這些仁人志士放棄優渥的生活條件,赴湯蹈火參與鬥爭,這種救亡圖存的心願和滿腔熱血的鬥志中,滲透著對現代化的孜孜嚮往和對民族富強的深切期盼,構成了中國近代革命鬥爭的主旋律。如果我們一定要說這些人是因為沒有了科舉制度、沒法升官發財而去鬧革命,那可真是小看了革命先烈的無私精神和高尚情操了。

    總之,科舉制度是服務於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它隨著帝制的發展而輝煌,也隨著帝制的終結而黯淡。真正加速清王朝滅亡的,是內憂外患下清王朝內部的專制集權制度的瓦解,而科舉制度只是這種瓦解的區域性表現罷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國道省道縣道的編號是怎麼編的,那些數字代表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