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ylz0309

    六淫(一)—風

    風為春季的主氣,但四季皆有風,故風邪引起的疾病雖以春季為多,但不限於春季,其它季節亦均可發生,中醫學認風邪為外感發病的一種極為重要的致病因素。風邪外襲多自皮毛肌腠而入,從而產生外風病證。

      風邪的性質及致病特點如下:

      (l)風為陽邪,其性開洩,易襲陽位

      風邪善動而不居,具有升發、向上、向外的特性,故屬於陽邪。其性開洩,是指易使腠理疏洩而開張。正因其能升發,並善於向上向外,所以風邪侵襲,常傷及人體的上部(頭面)、陽經和肌表,使皮毛腠理開洩,常出現頭痛、汗出、惡風等症狀。

      (2)風性善行而數變

      "善行"是指風邪致病具有病位遊移,行無定處的特性。如風寒溼三氣雜至引起的"痺證",若見遊走性關節疼痛,痛無定處,便屬於風氣偏盛的表現,故又稱為"行痺"或"風痺。""數變"是指風邪致病具有變幻無常和發病迅速的特性而言,如風疹塊就有面板瘙癢,發無定處,此起彼伏的特點。同時,由風邪為先導的外感疾病,一般發病多急,傳變也較快。故《素問·風論》說:"風者,善行而數變",即概括了風邪為病的這一特性。

      (3)風為百病之長

      風邪為六淫病邪的主要致病因素,凡寒、溼、燥、熱諸邪多依附於風而侵犯人體,如外感風寒、風熱、風溼等。所以風邪常為外邪致病的先導。古人甚至把風邪當作外感致病因素的總稱。

    六淫(二)—寒

    寒為冬季主氣,在氣溫較低的冬季,或由於氣溫驟降,人體注意防寒保暖不夠,則常易感受寒邪。此外,淋雨涉水,或汗出當風,亦常為感受寒邪之重要原因。

      寒邪為病有外寒、內寒之分,外寒指寒邪外襲,其致病又有傷寒、中寒之別。寒邪傷於肌表,鬱遏衛陽,稱為"傷寒";寒邪直中於裡,傷及臟腑陽氣,則為"中寒"。內寒則是機體陽氣不足,失於溫煦的病理反映。外寒與內寒雖有區別,但它們又是相互聯絡,相互影響的。陽虛內寒之體,容易感受外寒;而外來寒邪侵入機體,積久不散,又常能損及人體陽氣,導致內寒。

      寒邪的性質及致病特點如下:

      (l)寒為陰邪,易傷陽氣

      寒為陰氣盛的表現,故其性屬陰,即所謂"陰盛則寒"。陽氣本可以制陰,但陰寒偏盛,則陽氣不僅不足以驅除陰寒之邪,反為陰寒所侮,故又說"陰盛則陽病"(《素問》)。所以感受寒邪,最易損傷人體陽氣。陽氣受損,失其正常的溫煦氣化作用,則可出現陽虛陰盛的寒證。如外寒侵襲肌表,衛陽被遏,就會見到惡寒;寒邪直中脾胃,脾陽受損,便可見脘腹冷痛,嘔吐,腹瀉等症;若心腎陽虛,寒邪直中少陰,則可見惡寒(足卷)臥,手足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長,精神萎靡,脈微細等症。

      (2)寒性凝滯

      "凝滯",即凝結、阻滯不通之意。人身氣血津液之所以能執行不息,通暢無阻,全賴一身陽和之氣的溫煦推動。一旦陰寒之邪偏盛,陽氣受損,則經脈氣血失於溫煦推動而阻滯不通。氣血阻滯不通,不通則痛,故寒邪傷人多見疼痛症狀。因此又說寒性凝滯而主痛。

      (3)寒性收引

      "收引",即收縮牽引之意。寒邪侵襲人體,可使氣機收斂,腠理、經絡、筋脈收縮而攣急。如寒邪侵襲肌表,毛竅腠理閉塞,衛陽被鬱不得宣洩,則可見惡寒發熱,無汗;寒客血脈,則氣血凝滯,血脈攣縮,可見頭身疼痛,脈緊;寒客經絡關節,經脈拘急收引,則可使肢體屈伸不利,或冷厥不仁。

    六淫(三)—暑

    暑為夏季的主氣,乃火熱所化。暑邪致病有明顯的季節性,主要發生於夏至以後,立秋以前。暑邪純屬外邪,無內暑之說。

      暑邪的性質及致病特點如下:

      (1)暑為陽邪,其性炎熱

      暑為夏日火熱之氣所化,火熱屬陽,故暑為陽邪。暑邪傷人,多出現一系列陽熱症狀,如壯熱,心煩,面赤,脈象洪大等。

      (2)暑性升散,耗氣傷津

      暑為陽邪,陽性升發,故暑邪侵犯人體,多直入氣分,可致腠理開洩而多汗。汗出過多,則耗傷津液,津液虧損,即可出現口渴喜飲,尿赤短少等症。暑熱之邪,擾動心神,則心煩悶亂而不寧。在大量汗出的同時,往往氣隨津洩,而致氣虛。所以傷於暑者,往往可見氣短乏力,甚至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3)暑多挾溼

      暑季除氣候炎熱外,且常多雨而潮溼,熱蒸溼動,使空氣中溼度增加,故暑邪為病,常兼挾溼邪而侵犯人體。其臨床特徵,除發熱,煩渴等暑熱症外,常兼見四肢睏倦,胸悶嘔惡,大便溏瀉而不爽等溼阻症狀。

    六淫(四)—溼

    溼為長夏主氣。夏秋之交,陽熱下降,氤氳燻蒸,水氣上騰,潮溼充斥,故為一年之中溼氣最盛的季節。溼邪為病,亦有外溼、內溼之分。外溼多由氣候潮溼,或涉水淋雨,居處潮溼等外在溼邪侵襲人體所致。內溼則是由於脾失健運,水溼停聚所形成的病理狀態。外溼和內溼雖有不同,但在發病過程中又常相互影響。傷於外溼,溼邪困脾,健運失職則易形成溼濁內生;而脾陽虛損,水溼不化,亦易招致外溼的侵襲。

      溼邪的性質及致病特點如下:

      (l)溼邪重濁

      "重",即沉重或重著之意。是指感受溼邪,常可見頭重如裹,周身困重,四肢痠懶沉重等症狀。溼邪外襲肌表,則清陽不升,營衛不和,故頭昏而沉如束布帛;溼邪留滯經絡關節,則陽氣布達受礙,故可見肌膚不仁,關節疼痛重著等症,又稱之為"溼痺"或"著痺"。"濁",即穢濁,多指分泌物穢濁不清而言。溼邪致病可出現多種穢濁症狀,如面垢眵多、大便溏瀉、下痢粘液膿血、小便渾濁、婦女白帶過多、溼疹浸淫流水等,都是溼性穢濁的病理反映。

      (2)溼為陰邪,易阻遏氣機,損傷陽氣

      溼性重濁,其性類水,故為陰邪。溼邪侵及人體,留滯於臟腑經絡,最易阻遏氣機,從而使氣機升降失常,經絡阻滯不暢,常出現胸悶脘痞,小便短澀,大便不爽等症。由於溼為陰邪,陰勝則陽病,故其侵犯人體,最易損傷陽氣。脾為陰土,乃運化水溼的主要之髒,性喜燥而惡溼,故溼邪外感,留滯體內,常先困脾,而使脾陽不振,運化無權,水溼停聚,發為腹瀉、尿少、水腫、腹水等病症。

      (3)溼性粘滯

      "粘",即粘膩;"滯"即停滯。溼邪的性質粘膩停滯,主要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指溼病症狀多粘滯而不爽,如排出物及分泌物多粘膩滯澀而不暢。二是指溼邪為病多纏綿難愈,病程較長或反覆發作,如溼痺、溼疹、溼溫病等。    (4)溼性趨下,易襲陰位

      溼邪為病多見下部的症狀,如水腫多以下肢較為明顯。此外,淋濁、帶下、洩痢等病證,多由溼邪下注所致。

    六淫(五)—燥

    燥為秋季主氣。以其天氣不斷斂肅,空氣缺乏水分之濡潤,因而出現秋涼而勁急乾燥的氣候。燥邪外感途徑,多從口鼻而入,侵犯肺衛。燥邪為病又有溫燥、涼燥之分,初秋有夏熱之餘氣,燥與溫熱結合而侵犯人體,則多見溫燥病證;深秋又有近冬之寒氣,燥與寒邪結合侵犯人體,故有時亦見涼燥病證。

      燥邪的性質及致病特點如下:

      (l)燥性乾澀,易傷津液

      燥邪為乾澀之病邪,故外感燥邪最易耗傷人體的津液,造成陰津虧虛的病變,可見口鼻乾燥,咽乾口渴,面板乾澀,甚則皸裂,毛髮不榮,小便短少,大便乾結等症。

      (2)燥易傷肺

      肺為嬌髒,喜潤而惡燥。肺主氣而司呼吸,與外界大氣相通,肺又外合皮毛,開竅於鼻,故燥邪傷人,多從口鼻而入,最易耗傷肺津,影響肺的宣發肅降功能,從而出現乾咳少痰,或痰液膠粘難咳,或痰中帶血,以及喘息胸痛等症。

    六淫(六)—火(熱)

    火熱為陽盛之氣所化,故火與溫熱常可混稱。但火與溫熱,同中有異,熱為溫之漸、火為熱之極,熱多屬於外淫,如風熱、暑熱、溼熱之類的病邪;而火則常由內生,如心火上炎、肝火亢盛、膽火橫逆等病變。

      火熱為病亦有內外之分,屬外感者,多是直接感受溫熱邪氣之侵襲;屬內生者,則常由臟腑陰陽氣血失調,陽氣亢盛而成。

      火熱邪氣的性質及致病特點如下:

      (l)火熱為陽邪,其性炎上

      《素問》說:"陽盛則熱。"陽主躁動而向上,火熱之性,燔灼焚焰,亦升騰上炎,故屬於陽邪。因此,火熱傷人,多見高熱、惡寒、煩渴、汗出、脈洪數等症。因其炎上,故火熱陽邪,常可上炎而擾亂神明,出現心煩失眠,或狂躁妄動,或神昏譫語等症。火性炎上,故臨床所見火熱病症,亦多表現在人體的上部,如頭面部位。

      (2)火易耗氣傷津

      火熱之邪,最易迫津外洩,消灼陰液,使人體陰津耗傷。故火邪致病,除有熱象外,往往伴有口渴喜飲,咽乾舌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結等津傷液耗之症。此外,火熱迫津外洩,則津液虛少無以化氣,同時氣隨液耗,均可導致氣虛,因而,又可見少氣懶言,肢倦乏力等氣虛之症。    (3)火易生風動血

      火熱之邪侵襲人體,往往燔灼肝經,劫耗陰液,使筋脈失其滋養濡潤,而致肝風內動,稱為"熱極生風",表現為高熱,神昏譫語,四肢抽搐,目睛上視,頸項強直,角弓反張等症。同時,火熱之邪可以加速血行,灼傷脈絡,甚則迫血妄行,而致各種出血病證,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皮膚髮斑及婦女月經過多、崩漏等。

      (4)火易致腫瘍    火熱之邪入於血分,可聚於區域性,腐蝕血肉發為癰腫瘡瘍。臨床辨證,以瘡瘍區域性紅腫高突灼熱者,為屬陽屬火。

      此外,火熱與心相應,心主血脈而藏神,故火熱亢盛除可見血熱或動血癥狀外,尚可見火邪擾心的神志不安,煩躁,或譫妄發狂,或昏迷等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關於春節和元宵節的對聯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