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知足常樂14581
-
2 # 文緣化齋
三綱五常、四維八德是中國封建禮教的總綱領,是封建社會一切規矩的總遵循。一提起封建禮教,往往很多人認為是封建糟粕,但是如果用辯證的現代眼界去思量,實際上其中有很多還是值得大力弘揚和傳承的。
所謂三綱,是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君為臣綱,要求為臣、為子、為妻的必須絕對服從於君、父、夫,同時也要求君、父、夫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君臣、父子、夫婦之間的一種特殊的道德關係。出自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脫胎於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種道德觀念很受封建王朝皇帝們的喜愛,對於社會的穩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這種觀念在現代社會更多的應該是需要修正,臣、子、妻必須絕對服從於君、父、夫,不分對錯正義邪惡的絕對是不可取的,我們道德要求是在人格上無論高低貴賤,人人是平等的,誰擁有真理、誰擁有正義,就應該服從於誰。
所謂五常,是指仁、義、禮、智、信。同樣是出自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他在孟子五倫的基礎之上,發展出了仁義禮智信五常,是對孟子五倫的具體化,是用以調整、規範人倫關係的行為準則。仁,人二也,是要求與人相處時,能做到融洽和諧。凡事不能光想著自己,不能自私自利,多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為別人考慮,做事為人為己。儒家重仁,仁者,愛人也。義,人字出頭,加一點。在別人有難時出手出頭,幫人一把,即為義。古字義,離不開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別是非,在人家需要時,及時出手,幫人家一兩下,即為義。禮,示人以曲也。己彎腰則人高,對他人即為有禮。因此敬人即為禮。古之禮,示人如彎曲的穀物也。只有結滿穀物的穀穗才會彎下頭,禮之精要在於曲。智,知道日常的東西。把平時生活中的東西琢磨透了,瞭解宇宙執行的規律,瞭解人與人之間關係,就叫智。信,人言也。遠古時沒有紙,經驗技能均靠言傳身教。別人用生命或鮮血換來的對周圍世界的認識,不信老師的教會是要吃虧的。信者,實為人類之言,是人類從普遍經驗中總結出來的智慧,當然不會騙人。可見,五常在我們的現代社會也是應該大力弘揚和傳承的。
所謂四維,即禮、義、廉、恥。禮是指上下、貴賤、長幼、貧富的等級秩序;義是指對國家社會的道德義務;廉是指坦蕩無私,清正廉潔;恥是指對壞事的羞恥心。這被管仲稱之為國之四維,"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這是當年那個帶領齊國走向輝煌的管仲所主張的觀點,在管仲的心中,禮義廉恥直接與國家的興亡掛鉤,不在僅僅是個人的道德觀念,而是上升到國家層面。這在當今社會也是應該大力提倡和傳承弘揚的。
所謂八德,即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是宋人在管仲的禮義廉恥的基礎之上發展出來的。由於中國自古以來家庭觀念就極其重要,往往會形成幾百人的超大家族群體,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了維護家族內部的和諧,孝悌觀念就被人們提出來了。而有家必然有國,因此宋人又提出忠信的觀念。宋代倫理道德觀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八德”為標誌。因為中國在宋代以前,沒有“亡國”意識,只要“家固”便可“國寧”,故有“以家為本”的倫理道德觀。隨著中國農業社會的發展,以家庭為本位的農業經濟日益穩定與發展,“家”對於農業經濟的發展,對於社會的祥和與穩定等功能日益突出,“家”乃國之基,“家和萬事興”,因此“齊家”,家庭與家族的凝聚也就日益重要。多子女大家庭中的人倫關係,已經不僅需要縱向倫理的“孝”,更需要調整橫向倫理的“悌”,有了縱向的“父慈子孝”,又有了橫向的“兄友弟恭”,建構一個縱橫交錯的家庭倫理十字架,就有可能實現“家和萬事興”。“家”是“國”的細胞,只要這個細胞健康而充滿生機,整個社會、國家就有可能祥和穩定、發展繁榮,“家固而國寧”。故宋代從“家”與“國”的辯證關係上,突出“孝悌”,並將其置於“忠信”的前面,是一種審時度勢的創造。這“八德”是宋代對中華道德的新建構,是對中華道德的新發展,它一直影響到明清,以致影響到北韓、南韓等東亞各國。《新五代史雜傳》曰“禮義,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孝:就是孝順。孝順父母,這是為人子女的本份,孝順就是報答父母養育之恩。悌:就是悌敬。悌敬兄長,這是作弟弟的本份,悌敬就是報答兄長的恩。忠:就是盡忠。盡忠國家,這是作為國民的責任,盡忠就是報答國家的恩。信:就是信用。信用朋友,對朋友言而有信,行必篤敬,不可失去信用。禮:就是禮節。遵守禮儀,見到人要有禮貌,以禮待人。義:就是道義。追求正義,見義勇為,重義輕利,扶危濟困,不佔便宜,不偏不倚,俯仰無愧。廉:就是廉潔。廉潔自律,以清廉為樂,潔身自愛,廉潔奉公。恥:就是羞恥。凡是不合道理的事情,違背良心的事情,絕對不做。人若無恥,等於禽獸一樣。因此,八德在當今社會也是應該大力倡導和弘揚的。
-
3 # 學文說話
三綱五常、四維八德是儒家思想的精髓,經過漢代、宋代和明代三個高峰時期,逐漸發展成為中國封建禮教的總綱。
三綱五常、四維八德不僅是漢朝以來中國封建社會中,長期堅持和使用的重要的行為尊則,同時,是封建社會的主要價值觀和方法論。
儒家的這些重要思想主要記載在所謂的“四書五經”裡。
四書五經”嚴格說包括“四書”和“五經”兩個部分。
“四書”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五書”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
“四書”名字最早出現在宋朝時期。南宋朱熹把上述四部書編在一起,進行了統一解釋註釋,被宋朝朝廷定為“官書”,官方指定教材,在全國推廣應用。之後,元朝正式確定朝廷科舉考試考題內容範圍就在“四書”之內,這一點明朝和清朝都延續了下來,都是把“四書”作為科舉考試大綱書目,必讀書目。
“五經”名稱最早出現在漢朝,是儒家傳授基本知識的五本書的統稱。儒家文化中有“十三經”之說,是儒家奉為經典的十三本書,“五經”就是其中流傳最廣泛的五本書。
儒家思想從春秋戰國形成以後,隨著朝代更迭,起起落落,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總體趨勢是不斷髮展豐富。
漢代董仲舒向漢武帝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儒家文化開始佔據統治思想主導地位。
宋朝和明朝是儒家文化發展的另外兩個高潮時期。
南宋大儒朱熹,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是“程朱理學”主要創立者,大力推動建立學校,傳播儒家文化,被人尊稱為“朱子”,幾乎跟孔子孟子齊名。
從他以後,儒家思想正式成為“官學”,這一點,都儒家思想主導地位的確立,起到了奠基作用。
明朝王陽明創立“陸王心學”進一步發展和豐富了儒學思想,主張“國事家事事事關心”,使儒家思想更緊密與社會相結合,推動儒家思想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
儒家思想裡也有許多精華部分,比如儒家提倡”仁者愛人”的仁愛思想,提倡”有教無類“教育理念,提倡”忠孝仁義“社會倫理等等,我們實現中華民族復興“中國夢”的今天,同樣有學習吸收傳承意義。
“三綱五常、四維八德”中,最應該摒棄和批判的,就是“三綱”中的“夫為妻綱”這一條。
現在社會潮流是“男女都一樣”,“婦女能定半邊天”。儒家文化裡女人必須“三從四德”,這顯然是應該批判的糟粕。
-
4 # 空空空42973354
今天西方社會講“自由平等”,實際上這是“公序良俗”還沒有建立起來,只是單純的用法治來替代。而公序良俗的作用是法治替代不了的。打個比方,就像西方飲食文化(精加工)沒有建立起來,直接用刀叉一樣。看起來口號很華麗,實際上是西方倫理學,社會學還處於剛剛擺脫神權禁錮的初級階段。
華人恰恰是基於“三綱五常”,“四維八德”的思想,才脫胎於原始氏族社會。並早早的擺脫鬼神崇拜建立文明型社會,與早早的形成一個持續性的大帝國。我們如果站著西方角度看中國,肯定“彆扭”,別忘了他們才多少人口,多少年曆史,和多少國土面積?
任何一個國家,沒有一套先進的“公序良俗”體系,那麼其根本維繫不了一個龐大人口和高度統一的大國(印度只是文化圈概念)。人類歷史上,也只有華人依託於這些“糟粕”,才成為了唯一的古文明。
如果我們認為西方那一套思想(個人主義為出發點,必然導致分權與原子化)才是標準答案,那麼中國也必將像歐洲一樣分裂成若干國家,那麼這樣一來國家競爭力是極其有限的。別說發展,連生存都是問題。就像以色列,無論你怎麼先進,因為國土沒有縱深,被人家一打就能滅國。
實際上,今天被視為糟粕的古代思想,恰恰是為塑造與維繫大國,應運而生的偉大思想。任何一個民族,沒有這一套“糟粕”,都無法形成一個大國。即便短暫形成,也會分崩離析。而華人一旦丟了他,就會像今天的外蒙古人和俄羅斯人一樣,始終在緬懷他們曾經的歷史。
換句話說,西方那一套無論理念有點先進,口號有多動聽,都是適用於“小國寡民”的。而不適用於“大國”。中國,可以有限的借鑑,但是一照搬,或者引進外來宗教與哲學,那就是“自尋死路”。
回覆列表
我們知道人類也是一種動物,既然是動物要想更好的存在就必須順從大自然的規律。比如拿一個狼群來說,狼群裡等級極為嚴格,頭狼處於絕對的領導地位,其它成員必須無條件的服從狼王,遵守著它們的規則,那頭狼要是破壞了規則後果將會很嚴重,甚至得付出生命的代價;同時它們各個狼群之間有明確的領地。由於這些規則使的狼群成為了這個星球上最厲害的種群之一。回過頭來看我們所謂的“三綱五常四維八德”實質就是前人對這種自然規則在人類社會中的總結和提煉,是維護社會家庭中正穩定的基礎,永遠不會過時。誰要是不遵守這個規則誰的小屁屁必將捱打。
希望可以幫到你不足之處請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