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測定:紫菜含鎂量最高,每100克紫菜中含鎂460毫克,居各種食物之冠,被喻為“鎂元素的寶庫”。其餘含鎂食物有:穀類如小米、玉米、蕎麥麵、高粱面,燕麥,通心粉,烤馬鈴薯;豆類如黃豆、黑豆、蠶豆、豌豆、豇豆、豆腐;蔬菜如冬菜、莧菜、辣椒、蘑菇;水果如楊桃、桂圓、核桃仁;其他如蝦米、花生、芝麻,海產品等。鎂有助於調節人的心臟活動,降低血壓,預防心臟病,提高男士的生育能力。建議男士早餐應吃2碗牛奶燕麥粥和一隻香蕉。 建議攝取量:中國營養學會建議,成年男性每天約需鎂350毫克,成年女性約為300毫克,孕婦以及餵奶期女性約為450毫克(每星期可吃2~3次花生,每次5~8粒便能滿足對鎂的需求量)。 鎂是哺乳動物和人類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它是細胞內重要的陽離子,參與蛋白質的合成和肌肉的收縮作用。 鎂缺乏在臨床上主要表現為情緒不安、易激動、手足抽搐、反射亢進等,正常情況下,由於腎的調節作用,口服過量的鎂一般不會發生鎂中毒。當腎功能不全時,大量口服鎂可引起鎂中毒,表現為腹痛、腹瀉、嘔吐、煩渴、疲乏無力,嚴重者出現呼吸困難、紫紺、瞳孔散大等。 鎂廣泛分佈於植物中,肌肉和臟器中較多,乳製品中較少。動物性食品中鎂的利用率較高,達30%~40%,植物性食品中鎂的利用率較低。鎂的需要量2~3歲為150毫克,3~6歲為200毫克 抽筋”多吃含鎂食物 很多人容易在夜裡睡眠時發生腿部“抽筋”,這在醫學上稱作“抽搐病”,尤以夜裡受涼為甚。不少人將其歸咎於缺鈣,但從人體對礦物質及微量元素的需求來說,缺鎂時也會發生這種症狀。 鎂在人體運動功能活動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人之所以活著,全靠人體內一系列複雜的生物化學反應維持著生命活動,而催化這些生化反應則需要上千種促酶(生物催化劑)。國外科學家研究發現,鎂可啟用325個酶系統,把鎂稱為生命活動的啟用劑是當之無愧的。近年來,國外科學家研究指出,人到中年以後要 “鎂”食。即要多食含鎂豐富的食物。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壓、高血脂、心肌梗塞、糖尿病等多在人到中年之後發生,這與體內鎂含量降低有關。 鎂是人體中僅次於鉀的細胞內正離子,它參與體內一系列新陳代謝過程,包括骨及細胞的形成,與神經肌肉和心臟功能有密切關係。一般成年人每日對鎂的需求量,男性為350毫克,女性為300毫克,如果缺鎂,可導致肌肉無力,耐久力降低。由於運動,特別是長時間高強度運動大量消耗體內的鎂,從而降低肌肉的活動功能,甚至還會發生抽搐、痙攣等。 專家認為,在正常攝入食物的情況下,一般不存在缺鎂和補鎂的問題。若出現缺鎂症狀時,應多選用含鎂豐富的食物:穀類、豆類、綠色蔬菜、蛋黃、牛肉、豬肉、河鮮產品、花生、芝麻、香蕉等。豆腐中也含有較高的鎂成分,經常吃些滷水豆腐,可解決由於缺鎂引起的“抽搐病”。[編輯本段]相關資訊 鎂是在自然界中分佈最廣的十個元素之一,但由於它不易從化合物中還原成單質狀態,所以遲遲未被發現。 長時期裡,化學家們將從含碳酸鎂的菱鎂礦焙燒獲得的鎂的氧化物苦土當作是不可再分割的物質。在1789年拉瓦錫發表的元素表中就列有它。1808年,戴維在成功製得鈣以後,使用同樣的辦法又成功的製得了金屬鎂。從此鎂被確定為元素,並被命名為magnesium,元素符號是Mg。Magnesium來自希臘城市美格里西亞Magnesia,因為在這個城市附近出產氧化鎂,被稱為magnesia alba,即白色氧化鎂。不過鎂的名稱magnesium很容易和錳的名字manganum混淆,雖然有人提出更改,卻一直沿用下來。 鎂是一種參與生物體正常生命活動及新陳代謝過程必不可少的元素。鎂影響細胞的多種生物功能:影響鉀離子和鈣離子的轉運,調控訊號的傳遞,參與能量代謝、蛋白質和核酸的合成;可以透過絡合負電荷基團,尤其核苷酸中的磷酸基團來發揮維持物質的結構和功能;催化酶的啟用和抑制及對細胞週期、細胞增殖及細胞分化的調控;鎂還參與維持基因組的穩定性,並且還與機體氧化應激和腫瘤發生有關。 鎂的吸收代謝:成人身體總鎂含量約25g,其中60%~65%存在於骨、齒,27%分佈於軟組織。食物中的鎂在整個腸道均可被吸收,但主要是在空腸末端與迴腸部位吸收,吸收率一般約為30%。膳食中促進鎂吸收的成分主要有氨基酸、乳糖等;抑制鎂吸收的主要成分有過多的磷、草酸、植酸和膳食纖維等。成人從膳食中攝入的鎂大量從膽汁、胰液和腸液分泌到腸道,其中60%~70%隨糞便排出,部分從汗和脫落的面板細胞丟失。 鎂離子是生物機體中含量較多的一種正離子,其量在整體中僅次於鈣、鈉、鉀而居第四位;鎂離子在細胞內的含量則僅次於鉀離子而居第二位。整粒的種子、未經碾磨的穀物、青葉蔬菜、豆類和堅果是日糧鎂最為豐富的來源;魚、肉、奶和水果中鎂含量較低;經過加工的食物,在加工過程中鎂幾乎全部損失。肌酸六磷酸、粗纖維、乙醇、過量的磷酸鹽和鈣離子削弱了鎂的吸收,這可能是因為降低了內腔鎂的濃度。 鎂可以有效促進鈣的吸收.在細胞中有一個特殊的鈣的通路,其形成的主要元素是鎂.所以人體缺鎂會影響鈣的代謝.[編輯本段]鎂缺乏症 鎂的簡介 鎂是人體細胞內的主要陽離子,濃集於腺粒體中,僅次於鉀和磷,在細胞外液僅次於鈉和鈣居第三位,是體內多種細胞基本生化反應的必需物質。鎂的原子序為12,原子量為24.3,是典型的二價金屬,具有金屬的共有特性。由於鎂的氧化物性質與鈣一樣介於“鹼性”和“土性”之間,故稱為鹼金屬元素。正常成人身體總鎂含量約25g,其中60%-65%存在於骨、齒,27%分佈於軟組織。鎂主要分佈於細胞內,細胞外液的鎂不超過1%。在鈣、維生素C、磷、鈉、鉀等的代謝上,鎂是必要的物質,在神經肌肉的機能正常運作、血糖轉化等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鎂的發現 許多世紀以前,古羅馬人認為“magnesia”(希臘Magnesia地區出產的一種白色鎂鹽,鎂元素即因此得名)能治療多種疾病。直到1808年,英國化學家戴維採用電解苦土(含鎂)的方法分離出元素鎂。上世界30年代初MoCollum,E.V及其同事首次用鼠和狗作為實驗動物,系統地觀察了鎂缺乏的反應。1934年首次發表了少數人在不同疾病的基礎上發生鎂缺乏的臨床報道。證實鎂是人體的必需元素。Flink及其同事在上世紀50年代初曾報告因酗酒和接受無鎂靜脈輸液而發生鎂耗竭的病例。健康人一般不會發生鎂缺乏,但已發現越來越多的臨床疾病與鎂耗竭有關。 食物來源 鎂普遍存在於食物中,由於葉綠素是鎂卟啉的鰲合物,所以綠葉蔬菜是富含鎂的。食物中諸如糙糧、堅果也含有豐富的鎂,而肉類、澱粉類食物及牛奶中的鎂含量屬中等。除了食物之外,從飲水中也可以獲得少量鎂。但飲水中鎂的含量差異很大。如硬水中含有較高的鎂鹽,軟水中含量相對較低。 代謝吸收 食物中的鎂在整個腸道均可被吸收,但主要是在空腸末端與迴腸部位吸收,吸收率一般約為30%。可透過被動擴散和耗能的主動吸收兩種機制吸收。健康成人從食物中攝入的鎂大量從膽汁、胰液和腸液分泌到腸道,其中60%-70%隨糞便排出,部分從汗和脫落的面板細胞丟失,其餘從尿中排出,每天約排出50-120mg,約佔攝入量的1/3~1/2。 生理功能 1.啟用多種酶的活性 鎂作為多種酶的啟用劑,參與300多餘種酶促反應。 2.抑制鉀、鈣通道。 3.維護骨骼生長和神經肌肉的興奮性。 4.維護胃腸道和激素的功能。 需要人群 酒精中毒的人通常有缺鎂的現象,常喝酒、喝濃茶和喝濃咖啡的人最好多攝取鎂。 生理需要 成人的適宜攝入量(AI)定為350mg/d,可耐受最高攝入量(UL)定為700mg/d。 缺乏表現 鎂缺乏可致血清鈣下降,神經肌肉興奮性亢進;對血管功能可能有潛在的影響,有人報告低鎂血癥患者可有房室性早搏、房顫以及室速與室顫,半數有血壓升高;鎂對骨礦物質的內穩態有重要作用,鎂缺乏可能是絕經後骨質疏鬆症的一種危險因素;少數研究表明鎂耗竭可以導致胰島素抵抗。 治療措施 輕度缺鎂時,可由飲食或口服補充鎂劑,可給予氧化鎂或用氫氧化鎂,為避免腹瀉可與氫氧化鋁膠聯用。口服不能耐受或不能吸收時,可採用肌肉注射鎂劑,一般採用20%~50%硫酸鎂。 若低鎂血癥嚴重,出現手足搐搦、痙攣發作或心律失常等,應給予靜脈注射。靜脈給鎂時需注意急性鎂中毒的發生,以免引起心搏驟停。故避免給鎂過多、過速,如遇鎂中毒,應給注射葡萄糖酸鈣或氯化鈣對抗之。 過量表現 過量鎂攝入,血清鎂在1.5-2.5mmol/L時,常伴有噁心、胃腸痙攣等胃腸道反應;當血清鎂增高到2.5-3.5mmol/L時則出現嗜睡、肌無力、膝腱反射弱、肌麻痺;但血清鎂增至5mmol/L時,深腱反射消失;血清鎂超過5mmol/L時可發生隨意肌或呼吸肌麻痺;血清鎂7.5mmol/L或更高時可以發生心臟完全傳導阻滯或心搏停止。 高鎂血癥可引起低血鈣,其部分機制可能是由於甲狀旁腺素分泌降低或靶器官對激素的反應性降低。高鎂血癥可影響骨和血液凝固。在尿毒症時,骨中鎂含量顯著增高。更重要的是鎂過多可致骨異常。鎂過多可干擾血小板粘附和凝血酶原生成時間。尿毒症時凝血障礙部分原因可能是由於慢性高鎂血癥所致。 治療措施 鈣和鎂之間有顯著拮抗作用,可先從靜脈輸給10%葡萄糖酸鈣10%氯化鈣,以對抗鎂對心臟和肌肉的抑制,同時要積極糾正酸中毒和缺水。如血清鎂仍無下降或症狀不減輕時,應及早採用腹膜透析或血液透析。[編輯本段]鎂與鈣磷攝入量之比 有很多營養素之間是有關聯的,如鉀與鈉,β-胡蘿蔔素與維生素A等等。其中,鎂是與鈣磷有關聯的。鈣、磷、鎂攝入量之比為5:3:1。如果其中一樣攝入過多或過少,其他營養素就會受影響,就會影響健康。
據測定:紫菜含鎂量最高,每100克紫菜中含鎂460毫克,居各種食物之冠,被喻為“鎂元素的寶庫”。其餘含鎂食物有:穀類如小米、玉米、蕎麥麵、高粱面,燕麥,通心粉,烤馬鈴薯;豆類如黃豆、黑豆、蠶豆、豌豆、豇豆、豆腐;蔬菜如冬菜、莧菜、辣椒、蘑菇;水果如楊桃、桂圓、核桃仁;其他如蝦米、花生、芝麻,海產品等。鎂有助於調節人的心臟活動,降低血壓,預防心臟病,提高男士的生育能力。建議男士早餐應吃2碗牛奶燕麥粥和一隻香蕉。 建議攝取量:中國營養學會建議,成年男性每天約需鎂350毫克,成年女性約為300毫克,孕婦以及餵奶期女性約為450毫克(每星期可吃2~3次花生,每次5~8粒便能滿足對鎂的需求量)。 鎂是哺乳動物和人類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它是細胞內重要的陽離子,參與蛋白質的合成和肌肉的收縮作用。 鎂缺乏在臨床上主要表現為情緒不安、易激動、手足抽搐、反射亢進等,正常情況下,由於腎的調節作用,口服過量的鎂一般不會發生鎂中毒。當腎功能不全時,大量口服鎂可引起鎂中毒,表現為腹痛、腹瀉、嘔吐、煩渴、疲乏無力,嚴重者出現呼吸困難、紫紺、瞳孔散大等。 鎂廣泛分佈於植物中,肌肉和臟器中較多,乳製品中較少。動物性食品中鎂的利用率較高,達30%~40%,植物性食品中鎂的利用率較低。鎂的需要量2~3歲為150毫克,3~6歲為200毫克 抽筋”多吃含鎂食物 很多人容易在夜裡睡眠時發生腿部“抽筋”,這在醫學上稱作“抽搐病”,尤以夜裡受涼為甚。不少人將其歸咎於缺鈣,但從人體對礦物質及微量元素的需求來說,缺鎂時也會發生這種症狀。 鎂在人體運動功能活動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人之所以活著,全靠人體內一系列複雜的生物化學反應維持著生命活動,而催化這些生化反應則需要上千種促酶(生物催化劑)。國外科學家研究發現,鎂可啟用325個酶系統,把鎂稱為生命活動的啟用劑是當之無愧的。近年來,國外科學家研究指出,人到中年以後要 “鎂”食。即要多食含鎂豐富的食物。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壓、高血脂、心肌梗塞、糖尿病等多在人到中年之後發生,這與體內鎂含量降低有關。 鎂是人體中僅次於鉀的細胞內正離子,它參與體內一系列新陳代謝過程,包括骨及細胞的形成,與神經肌肉和心臟功能有密切關係。一般成年人每日對鎂的需求量,男性為350毫克,女性為300毫克,如果缺鎂,可導致肌肉無力,耐久力降低。由於運動,特別是長時間高強度運動大量消耗體內的鎂,從而降低肌肉的活動功能,甚至還會發生抽搐、痙攣等。 專家認為,在正常攝入食物的情況下,一般不存在缺鎂和補鎂的問題。若出現缺鎂症狀時,應多選用含鎂豐富的食物:穀類、豆類、綠色蔬菜、蛋黃、牛肉、豬肉、河鮮產品、花生、芝麻、香蕉等。豆腐中也含有較高的鎂成分,經常吃些滷水豆腐,可解決由於缺鎂引起的“抽搐病”。[編輯本段]相關資訊 鎂是在自然界中分佈最廣的十個元素之一,但由於它不易從化合物中還原成單質狀態,所以遲遲未被發現。 長時期裡,化學家們將從含碳酸鎂的菱鎂礦焙燒獲得的鎂的氧化物苦土當作是不可再分割的物質。在1789年拉瓦錫發表的元素表中就列有它。1808年,戴維在成功製得鈣以後,使用同樣的辦法又成功的製得了金屬鎂。從此鎂被確定為元素,並被命名為magnesium,元素符號是Mg。Magnesium來自希臘城市美格里西亞Magnesia,因為在這個城市附近出產氧化鎂,被稱為magnesia alba,即白色氧化鎂。不過鎂的名稱magnesium很容易和錳的名字manganum混淆,雖然有人提出更改,卻一直沿用下來。 鎂是一種參與生物體正常生命活動及新陳代謝過程必不可少的元素。鎂影響細胞的多種生物功能:影響鉀離子和鈣離子的轉運,調控訊號的傳遞,參與能量代謝、蛋白質和核酸的合成;可以透過絡合負電荷基團,尤其核苷酸中的磷酸基團來發揮維持物質的結構和功能;催化酶的啟用和抑制及對細胞週期、細胞增殖及細胞分化的調控;鎂還參與維持基因組的穩定性,並且還與機體氧化應激和腫瘤發生有關。 鎂的吸收代謝:成人身體總鎂含量約25g,其中60%~65%存在於骨、齒,27%分佈於軟組織。食物中的鎂在整個腸道均可被吸收,但主要是在空腸末端與迴腸部位吸收,吸收率一般約為30%。膳食中促進鎂吸收的成分主要有氨基酸、乳糖等;抑制鎂吸收的主要成分有過多的磷、草酸、植酸和膳食纖維等。成人從膳食中攝入的鎂大量從膽汁、胰液和腸液分泌到腸道,其中60%~70%隨糞便排出,部分從汗和脫落的面板細胞丟失。 鎂離子是生物機體中含量較多的一種正離子,其量在整體中僅次於鈣、鈉、鉀而居第四位;鎂離子在細胞內的含量則僅次於鉀離子而居第二位。整粒的種子、未經碾磨的穀物、青葉蔬菜、豆類和堅果是日糧鎂最為豐富的來源;魚、肉、奶和水果中鎂含量較低;經過加工的食物,在加工過程中鎂幾乎全部損失。肌酸六磷酸、粗纖維、乙醇、過量的磷酸鹽和鈣離子削弱了鎂的吸收,這可能是因為降低了內腔鎂的濃度。 鎂可以有效促進鈣的吸收.在細胞中有一個特殊的鈣的通路,其形成的主要元素是鎂.所以人體缺鎂會影響鈣的代謝.[編輯本段]鎂缺乏症 鎂的簡介 鎂是人體細胞內的主要陽離子,濃集於腺粒體中,僅次於鉀和磷,在細胞外液僅次於鈉和鈣居第三位,是體內多種細胞基本生化反應的必需物質。鎂的原子序為12,原子量為24.3,是典型的二價金屬,具有金屬的共有特性。由於鎂的氧化物性質與鈣一樣介於“鹼性”和“土性”之間,故稱為鹼金屬元素。正常成人身體總鎂含量約25g,其中60%-65%存在於骨、齒,27%分佈於軟組織。鎂主要分佈於細胞內,細胞外液的鎂不超過1%。在鈣、維生素C、磷、鈉、鉀等的代謝上,鎂是必要的物質,在神經肌肉的機能正常運作、血糖轉化等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鎂的發現 許多世紀以前,古羅馬人認為“magnesia”(希臘Magnesia地區出產的一種白色鎂鹽,鎂元素即因此得名)能治療多種疾病。直到1808年,英國化學家戴維採用電解苦土(含鎂)的方法分離出元素鎂。上世界30年代初MoCollum,E.V及其同事首次用鼠和狗作為實驗動物,系統地觀察了鎂缺乏的反應。1934年首次發表了少數人在不同疾病的基礎上發生鎂缺乏的臨床報道。證實鎂是人體的必需元素。Flink及其同事在上世紀50年代初曾報告因酗酒和接受無鎂靜脈輸液而發生鎂耗竭的病例。健康人一般不會發生鎂缺乏,但已發現越來越多的臨床疾病與鎂耗竭有關。 食物來源 鎂普遍存在於食物中,由於葉綠素是鎂卟啉的鰲合物,所以綠葉蔬菜是富含鎂的。食物中諸如糙糧、堅果也含有豐富的鎂,而肉類、澱粉類食物及牛奶中的鎂含量屬中等。除了食物之外,從飲水中也可以獲得少量鎂。但飲水中鎂的含量差異很大。如硬水中含有較高的鎂鹽,軟水中含量相對較低。 代謝吸收 食物中的鎂在整個腸道均可被吸收,但主要是在空腸末端與迴腸部位吸收,吸收率一般約為30%。可透過被動擴散和耗能的主動吸收兩種機制吸收。健康成人從食物中攝入的鎂大量從膽汁、胰液和腸液分泌到腸道,其中60%-70%隨糞便排出,部分從汗和脫落的面板細胞丟失,其餘從尿中排出,每天約排出50-120mg,約佔攝入量的1/3~1/2。 生理功能 1.啟用多種酶的活性 鎂作為多種酶的啟用劑,參與300多餘種酶促反應。 2.抑制鉀、鈣通道。 3.維護骨骼生長和神經肌肉的興奮性。 4.維護胃腸道和激素的功能。 需要人群 酒精中毒的人通常有缺鎂的現象,常喝酒、喝濃茶和喝濃咖啡的人最好多攝取鎂。 生理需要 成人的適宜攝入量(AI)定為350mg/d,可耐受最高攝入量(UL)定為700mg/d。 缺乏表現 鎂缺乏可致血清鈣下降,神經肌肉興奮性亢進;對血管功能可能有潛在的影響,有人報告低鎂血癥患者可有房室性早搏、房顫以及室速與室顫,半數有血壓升高;鎂對骨礦物質的內穩態有重要作用,鎂缺乏可能是絕經後骨質疏鬆症的一種危險因素;少數研究表明鎂耗竭可以導致胰島素抵抗。 治療措施 輕度缺鎂時,可由飲食或口服補充鎂劑,可給予氧化鎂或用氫氧化鎂,為避免腹瀉可與氫氧化鋁膠聯用。口服不能耐受或不能吸收時,可採用肌肉注射鎂劑,一般採用20%~50%硫酸鎂。 若低鎂血癥嚴重,出現手足搐搦、痙攣發作或心律失常等,應給予靜脈注射。靜脈給鎂時需注意急性鎂中毒的發生,以免引起心搏驟停。故避免給鎂過多、過速,如遇鎂中毒,應給注射葡萄糖酸鈣或氯化鈣對抗之。 過量表現 過量鎂攝入,血清鎂在1.5-2.5mmol/L時,常伴有噁心、胃腸痙攣等胃腸道反應;當血清鎂增高到2.5-3.5mmol/L時則出現嗜睡、肌無力、膝腱反射弱、肌麻痺;但血清鎂增至5mmol/L時,深腱反射消失;血清鎂超過5mmol/L時可發生隨意肌或呼吸肌麻痺;血清鎂7.5mmol/L或更高時可以發生心臟完全傳導阻滯或心搏停止。 高鎂血癥可引起低血鈣,其部分機制可能是由於甲狀旁腺素分泌降低或靶器官對激素的反應性降低。高鎂血癥可影響骨和血液凝固。在尿毒症時,骨中鎂含量顯著增高。更重要的是鎂過多可致骨異常。鎂過多可干擾血小板粘附和凝血酶原生成時間。尿毒症時凝血障礙部分原因可能是由於慢性高鎂血癥所致。 治療措施 鈣和鎂之間有顯著拮抗作用,可先從靜脈輸給10%葡萄糖酸鈣10%氯化鈣,以對抗鎂對心臟和肌肉的抑制,同時要積極糾正酸中毒和缺水。如血清鎂仍無下降或症狀不減輕時,應及早採用腹膜透析或血液透析。[編輯本段]鎂與鈣磷攝入量之比 有很多營養素之間是有關聯的,如鉀與鈉,β-胡蘿蔔素與維生素A等等。其中,鎂是與鈣磷有關聯的。鈣、磷、鎂攝入量之比為5:3:1。如果其中一樣攝入過多或過少,其他營養素就會受影響,就會影響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