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夏日消消氣

    如果不是種種阻撓,下面這些瘋狂的交通工具很可能一百年前就已風靡全球。

    比奇氣動地鐵

    郵寄信件靠郵筒,郵寄人也靠郵筒?1869年,美國發明家阿爾弗雷德·伊利·比奇就萌生出了此種奇異的想法,並且力求付諸實踐。一種本用來傳遞信件和包裹的郵寄氣筒被他設計成人類傳輸機,像圓柱形的公共汽車車廂。這就是1870年誕生的以他名字命名的比奇氣動地鐵車,這也算是美國最早的地鐵。

    比奇氣動地鐵建立在紐約曼哈頓著名的百老匯地下,約95米長,那時候還沒有電力牽引的機車,而地底下無法用蒸汽機車,所以比奇氣動地鐵車用真空風機產生的氣動壓力作為動力,推動火車在隧道中前進。它一出現,便在紐約街頭引起了不小的轟動。頭兩週,超過11000名紐約人試乘了這輛在隧道中執行的地鐵車。僅僅一年,地鐵票就賣出了40萬張。

    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後,比奇信心倍增。他決定把地鐵線路延長至8千米,直達紐約中央公園。他將這一計劃上報政府,卻遲遲未獲批准。1873年,事情才有了轉機,地鐵擴建專案成功獲批。可是,天不佑人。1873年,美國股災使得美國經濟全線崩潰。受其影響,比奇氣動地鐵車也成了犧牲品,因資金枯竭而停運。

    最終,這條示範性地鐵線路只運行了3年,就因政要反對和經濟衰退退出了歷史舞臺。

    硬式飛艇

    它伴隨著一戰而生,既是一款能讓人看海聽濤的雄偉奇妙的交通工具,又是一件能讓人聞風喪膽的高科技空襲武器—這就是著名的齊柏林硬式飛艇,它可以在民用與軍事兩個領域發揮其神奇的作用。

    齊柏林硬式飛艇是德國飛船設計家齊柏林在前人設計的飛艇的基礎上改進而成。飛艇艇身全部用鋁質框架製成,十分堅硬,所以被稱作“硬式飛艇”。它的框架外蒙著用織物製作的外皮,隔框將艇身分成十幾個艙室,每個艙室中放了一個氣囊。從外表看,它像一個巨大的子彈型氫氣球。

    與同時代其他交通工具相比,這種框架堅硬的硬式飛艇具有很多優勢,比如飛行平穩、操控方便、運營和培訓成本低,所以迅速受到各界人士的青睞。許多政要和社會名流都以能乘坐飛艇橫渡大西洋為榮。

    一戰時期,德國更是把硬式飛艇用作空襲武器來攻打英國,德國的陸軍和海軍紛紛建立起自己的飛艇艦隊。因為硬式飛艇技術成熟,可算是當時科學和工程技術的奇蹟之作,所以在很長一段時期內,英國政府都拿它毫無辦法,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飛艇艦隊不斷突襲本國領土,巴黎、倫敦無一倖免。1914年8月,德國飛艇空襲了巴黎。1915年1月,飛艇從1500米高空空襲了東英格蘭。1915年5月,德國陸軍又空襲了倫敦,炸死7人,炸傷31人。它被視為德國最致命的終極武器。

    然而,隨著一戰結束,德國戰敗,飛艇運營陷入了低谷。不過很快,由於良好的效能和巨大的商業價值,飛艇又開始盛行起來。1930年,飛艇的運營達到頂峰。

    人們曾一度認為,德國飛艇將主宰天空。可惜,好景不長。1937年,人類歷史上最大的飛行器,也是齊柏林公司為德國政府建造的最先進、最壯觀的一艘銀白色豪華飛艇—“興登堡”號在美國紐澤西州失火墜毀。當時,“興登堡”號正在紐澤西州萊克赫斯特海軍航空總站上準備著陸,但飛艇的尾部突然著火,期間還發生了兩次爆炸,數秒內飛艇就毀於一旦。此次事故造成36人死亡,事故原因至今不明。在那之後,人們對飛艇產生了極度強烈的恐懼心理,整個飛艇運輸業急速沒落。後來,被逐漸興起的民航飛機所取代。

    益太古司

    1966年,美蘇冷戰正酣。美國力圖在各個領域搶佔先機。為了減少駐外美軍基地人員的數量,但又能在戰爭爆發時及時派兵,美軍考慮製造一種能夠在1小時內將數千士兵運往目的地的高速跨洲載人火箭,他們給它起了一個很古怪的名字,叫“益太古司”。這與現代的洲際彈道導彈的功能有點兒像,只不過裝載的不是爆炸物,而是士兵。

    可想而知,能裝下數千士兵的益太古司必是個龐然大物。在製造者的猜想裡,它至少長64米,重6400噸,並由8個氫助燃箱提供推力,還可以重複利用。

    從天而降的“火箭神兵”,這個主意雖然聽起來瘋狂,但似乎還挺像模像樣的。那麼,最後沒建成,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

    許多涉及細節的技術難題都無法解決。首先,發射和回收益太古司這樣大型的高速航天器就非常困難,必須有特殊定製的發射平臺和接收平臺。這意味著,不太可能實現“哪裡有戰場,哪裡就有益太古司”的夢想。而且,僅是解決平臺問題,設計者給出的方案也過於複雜,不具備可行性,例如,先利用小型火箭,再用大型客船,或者用航空母艦等,都不是特別靠譜。最後,連一個“正經”方案也沒形成。

    夢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事實上,回收就不是件簡單的事兒。火箭的回收一直是個難題,直到2016年4月,美國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 X)經歷了四次失敗後,第五次才終於在大西洋上成功回收火箭,而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實現海上回收第一級火箭,更別說在數十年前,成功回收像益太古司這樣的龐然大物了。

    也許,隨著火箭和導彈技術的日益成熟,瘋狂的益太古司會出現在未來的世界裡。

    氣懸浮列車

    這是一款利用空中技術來實現地面運輸的火車:它是一列地面行駛的火車,但與一般的火車不同的是,它是懸浮在軌道上的,行駛時功率強大的航空發動機向軌道噴射壓縮空氣,在車底和軌道之間形成一層幾毫米厚的空氣墊,從而將整列火車托起,使之懸浮於軌道面上。因為列車好似被氣墊托起,所以又被稱作“氣墊列車”。氣懸浮列車與磁懸浮列車在舒適度和速度上都差不多,但技術卻沒有後者複雜,價格也相對便宜。

    世界上最早修建氣懸浮列車的國家是法國。20世紀60年代,法國在巴黎和奧爾良郊外建成了兩條氣懸浮式鐵路,一條長18千米,一條長6.7千米,並進行了多次執行試驗,都比較成功。1969年,奧爾良郊外執行的懸浮列車已初具規模,長26米,寬3.2米,高4.35米,重20噸,可乘80人。到了1974年,氣懸浮列車的時速達到了430.4千米/小時,創造了陸地懸浮列車新紀錄。這時,很多外國大公司都對氣懸浮列車專案動了心,美國羅爾工業公司購買了幾項核心技術的專利權,希望日後造出自己的氣懸浮列車。後來,英國也進行了氣懸浮列車試驗。

    與之前提到的幾種交通工具相比,氣懸浮列車的“命”似乎比較順,連美國和英國都想加入,說明它很不錯嘛,前途豈不是一片光明?但事實並非如此。

    氣懸浮列車專案在後期遭到了一連串致命的打擊,先是首席工程師去世,再是資金枯竭。1977年,氣懸浮列車被法國徹底放棄,相關研究專案被迫停止。雖然美國的羅爾工業公司氣懸浮列車又堅持運行了幾年,但因其體積小、耗油,始終沒能成為主流交通工具。很快,它被迅速崛起的高速列車所取代。

    太空升降艙

    找一條大約36000千米的高強度纜繩,一頭連著地球,另一頭延伸至地球同步軌道,然後在纜繩上用貨艙來運送東西或者是人,它就是傳說中的太空升降艙。

    太空升降艙的纜繩兩端最好相對靜止,以保持升降艙發射位置的穩定。這樣,科學家給出的最佳設計方案是一端在地球赤道上,另一端在地球同步軌道上,此時需要的纜繩也最短,約為36000千米。低於這個高度,和地球的自轉同步時的速度慢,這樣就會在地球引力下逐漸下落。而大於這個高度,和地球的自轉同步時的速度就會快,這樣就會掙脫地球引力遠離地球而去,所以36000千米的高度正合適。

    太空升降艙一旦建成,它就可以晝夜不停地開展運輸工作,把旅遊者和貨物送入太空。以後發射衛星、給空間站運送物資、去外星球等,也可以先利用太空升降艙運送到合適的高度再發射,這可以大大節約成本。所以太空升降艙恐怕是一個多世紀以來最瘋狂的交通工具設想了。

    歷史上,“惦記”太空升降艙的人不少。太空升降艙的概念源於20世紀70年代,著名的科學火箭先驅者齊奧爾科夫斯基設想了一個建立在巨塔頂端的“天空城堡”。但這僅僅是想象。真正從技術角度描述了這個問題的是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如同凡爾納在《海底兩萬裡》中想象未來的潛水艇一樣,阿瑟·克拉克在他1978年出版的《天堂之泉》中描寫了關於太空升降艙的構想。

    很快,人們不再滿足於太空升降艙的想象,開始著手製定一些腳踏實地的計劃。1999年,美國宇航局馬歇爾中心發表了《天梯:太空的先進基礎設施》一文,標誌著太空升降艙從幻想走向現實。直到現在,美華人仍沒有放棄。

    不過,要建成太空升降艙,需要攻克許多重大難題,比如纜繩材料強度,太空升降艙的搖擺問題等。克服不了,太空升降艙將永遠活在人類的幻想裡,無法成為現實生活中的交通工具。

  • 2 # 被打扮的歷史

    個人覺得歷史上比較瘋狂的交通工具是飛艇,瘋狂的理由不是由於速度的原因,更多是人類面對速度的誘惑,所能承受的危險,更令人佩服。

    從原理上來講,飛艇就是利用部分比空氣密度更小的氣體來形成上升的浮力的原理的一種交通工具。最早是在1784年,法國羅伯特兄弟製造了一艘人力飛艇,長15.6米,最大直徑9.6米,充氫氣後可產生1000多公斤的升力,之後有經過多次改進,最終經過近百年的發展才最終形成可控的飛艇,標誌性事件是1884年法國的軍官路納德和克里布製造的“法蘭西”號飛艇。

    由於飛艇的原理,必須找到儘可能密度小的氣體,但考慮到空氣的加權分子量大約為29,加之當時稀有氣體還沒有發現,所以只能採用氫氣了。

    但氫氣確實一種非常易於爆炸的氣體,這一點當時的科學獎或者工程師應該心知肚明,所以大家基本上是在刀尖上跳舞,而且跳的還挺開心,現在想來還是非常比較瘋狂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秋天吃螃蟹有哪些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