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細思恐極,其實,《儒林外史》還是很黑色幽默的。
但是這種笑之後,你感覺無盡的悲涼,因為發現沒有出路,完全沒有。
舉個例
第九回到第十二回。
這幾章說兩個姓婁的富家公子,因為功名不逮,所以格外仰慕那種魏晉風流的隱士人才,其實主要是因為自己考不中,於是就覺得那些考中了的都是烏煙瘴氣之輩,無意中聽到有這麼一個人,於是就去找這麼個人。
這個人是個什麼人呢?
鄒吉甫道:“楊先生雖是生意出身,一切帳目,卻不肯用心料理;除了出外閒遊,在店裡時,也只是垂廉看書,所以一店裡人都稱呼他是個‘老阿呆。’先年東家因他為人正氣,所以託他總管;後來聽見這些呆事,東家自己下店,把帳一算,卻虧空了七百多銀子。問著又沒處開銷,還在東家面前咬文嚼字,指手畫腳的不服;東家惱了,一張狀子,送在德清縣裡。縣主老爺見是鹽務的事,點到奉行;把這楊先生拿到監裡,坐著追究,而今在監裡將有一年半了。”
二位公子一聽,好傢伙,這是真正的讀書人啊,見識絕了,嘖嘖嘖,而且不圖功名,孤高貧寒,身陷囹圄,我二人不救,誰來救?
於是救了這位楊執中,二位公子還喜滋滋的等著人家主動上門道謝,誰知這楊執中沒來人壓根不知道誰救他的,能不坐牢就千恩萬謝了好嗎,還主動惹事?,於是,兩位公子更加崇拜了:
看,傳說中的高人就是這樣的了,豈是受你一點小恩惠就會出山的?肯定要一請二請三請的啦!大家看著是不是有特別熟悉的感覺....
接著,二位公子也顧不得“施恩不圖報”的君子之風了,親自登門拜訪這位楊先生,七拐八拐找到鄉下他家裡去,只看到一個聾老太婆穿得破破爛爛的,說老爺不在家,也不請二位公子吃茶,竟自“砰”的關了門。
接著,楊執中回來,他老婆告訴他有兩個姓柳的找他(他老婆首先是把兩位公子的婁姓,聽成了劉,接著被二位公子糾正後,又聽成了柳),楊想了半天,以為是先前跟他打官司的姓柳的人找他,把他老婆罵的半死,又踢了幾腳,說你傻逼了嗎,還讓他們改日再來?前些日子坐牢還嫌不夠嗎?第二天天一亮就躲跑了。
兩位公子之後幾天一直拜訪不到這位楊先生,非常惆悵,結果遇到一個小孩子認識這位楊先生,並有他寫的一首詩,兩位公子把那詩一看,驚呆了,好詩好詩啊,這詩一般人就是寫不出來啊,果然是高人啊。
不得了了,兩位公子更堅定了要拜訪這位高人的決心,儘管遇到幾個人都勸二位公子,兩位公子不為所動,心裡想的是,你們這些俗氣之輩哪裡懂真正的高人啊,只有我們兩兄弟慧眼識英才!
於是經過一番波折,最終找到了這位高人,聊得風生水起,結果,楊執中很謙虛表示,我是平庸之輩,但是我倒是真正有位高人朋友想介紹給兩位公子。
楊執中向兩公子說:“三先生、四先生如此好士,似小弟的車載斗量,何足為重!我有一個朋友,姓權,名勿用,字潛齋,是蕭山縣人,住在山裡。此人若招致而來,與二位先生一談,才見出他管、樂的經綸,程、朱的學問。此乃是當時第一等人。”
那這個權勿用是個什麼樣的高人呢?
權勿用在城外上了岸,衣服也不換一件,左手掮著個被套,右手把個大布袖子晃盪晃盪,在街上腳高步低的撞。撞過了城門外的吊橋,那路上卻擠。
他也不知道出城該走左首,進城該走右手,方不礙路,他一味橫著膀子亂搖,恰好有個鄉里人在城裡賣完了柴出來,肩頭上橫掮著一根尖匾擔,對面一頭撞將去,將他的個高孝帽子橫挑在匾擔尖上。鄉里人低著頭走,也不知道,掮著去了。
他吃了一驚,摸摸頭上,不見了孝帽子。望見在那人匾擔上,他就把手亂招,口裡喊道:“那是我的帽子!”鄉里人走的快,又聽不見。
他本來不會走城裡的路,這時著了急,七首八腳的亂跑,眼睛又不看著前面;跑了一箭多路,一頭撞到一頂轎子上,把那轎子裡的官幾乎撞了跌下來。那官大怒,問是甚麼人,叫前面兩個夜役一條鏈子鎖起來。他又不服氣,向著官指手畫腳的亂吵。那官落下轎子,要將他審問,夜役喝著叫他跪,他睜著眼不肯跪。
權勿用惹了官,最後被一個叫張鐵臂的舊識給解了圍,然後,權勿用就把這張鐵臂推薦給兩位公子了。
張鐵臂在酒桌上大展身手,這麼說的:
張鐵臂道:“晚生的武藝盡多,馬上十八,馬下十八,鞭、鐧、鐹、錘、刀、鎗、劍、戟,都還略有些講究。只是一生性氣不好,慣會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最喜打天下有本事的好漢。銀錢到手,又最喜幫助窮人。所以落得四海無家,而今流落在貴地。”四公子道:“只才是英雄本色。”
各位發現這段話的有趣之處沒有?
一般我們看小說寫某個人厲害的時候,都是旁人說我這位兄臺如何如何,十八般武藝樣樣都來,而當事人一般都是在旁邊謙虛的說,哪裡哪裡!愚兄過獎了,在下不才等等....
自己說自己多厲害的,不多見...
緊接著,有天晚上,張鐵臂就半夜降到兩位公子臥室了。
張鐵臂道:“二位老爺請坐,容我細稟:我生平一個恩人,一個仇人。這仇人已銜恨十年,無從下手,今日得便,已被我取了他首級在此。這革囊裡面是血淋淋的一顆人頭。但我那恩人已在這十里之外,須五百兩銀子去報了他的大恩。自今以後,我的心事已了,便可以捨身為知己者用了。
我想可以措辦此事,只有二位老爺。外此,那能有此等胸襟?所以冒昧黑夜來求。如不蒙相救,即從此遠遁,不能再相見矣。”遂提了革囊要走。兩公子此時已嚇得心膽皆碎,忙攔住道:“張兄且休慌。五百金小事,何足介意?但此物作何處置?”
兩位公子被嚇得要死的同時,也深深的被武林中的俠氣震驚了,這就是英雄啊,這比官場裡那些傻逼只知道做官貪汙受賄巴結上司高貴多了啊,我們要等英雄報恩回來,給他大開筵席,慶祝這件事!
結果筵席的當天,等張鐵臂怎麼都等不回來,再到廚房一看,毛線的仇人首級啊,那革囊裡是隻豬頭而已。
張鐵臂訛了錢,跑了.....
大概這幾章就這麼一個情節,我就給吳敬梓跪了,為什麼?
因為他的幽默感,也因為他的深刻。
這一段情節,我們會非常熟悉,熟悉在哪兒呢?
它是脫胎於很多古典小說的,但是作者把它反過來說,也就是我們所謂的“惡搞”,在文學上來說就是“解構”。
倆公子不辭辛勞,四處尋訪門客,救人危機,留在家裡款待,分明是《史記》裡孟嘗君信陵君等公子行為,只是《史記》是留美名,這裡是鬧了笑話。
尤其是訪楊執中那段,幾次拜訪不成功的場景,那簡直就是《三國演義》劉備三顧茅廬訪諸葛亮的翻版,而且吳敬梓非常缺德的還安排了一個小細節,聾老太婆把婁公子的姓聽成了“劉”,不是影射劉備是什麼?
《三國演義》三顧茅廬,是千古傳佳話,而到了《儒林外史》這段,又悲劇了,有一種把美好的事物撕爛給你看的悲劇既視感。
然後到了張鐵臂那段反諷,又是對《水滸》等草莽英雄的挖苦諷刺。
“惡搞”其實已經被我們的老前輩玩了八百年了,真不是從《大話西遊》才開始的。《金PINGMEI》是從《水滸傳》武松十回衍生出來講的,這個“惡搞”很明顯了,那麼《紅樓夢》呢?
記不記得賈母在宴席上批才子佳人的話:
開口都是鄉紳門第,父親不是尚書,就是宰相。一個小姐,必是愛如珍寶。這小姐必是通文知禮,無所不曉,竟是‘絕代佳人’,只見了一個清俊男人,不管是親是友,想起他的終身大事來,父母也忘了,書也忘了,鬼不成鬼,賊不成賊,那一點兒象個佳人?就是滿腹文章,做出這樣事來,也算不得是佳人了。
賈母說我們這樣人家無有這樣的東西,反對這樣的東西,結果呢?兩個最寵愛的孫子輩的孩子,黛玉在園中聽到《牡丹亭》只覺得如痴如呆,而寶玉則更是對著紫鵑開玩笑,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鴛帳,怎捨得你疊被鋪床?
這分明是《西廂》中的句子,《牡丹亭》杜麗娘為柳夢梅死而復生,恰是賈母所謂的,鬼不成鬼,《西廂記》張君瑞爬牆,鶯鶯西廂幽歡雲雨,也當得起賈母所謂的"賊不成賊",所以,這裡也存在作者狡黠的嘲諷。
同樣,看張恨水的《金粉世家》是怎麼解構《紅樓夢》的:
冷清秋是不是外像頗有點林黛玉的架勢,金燕西是不是有點像賈寶玉呢?
但是事實上呢,兩個俗人罷了,冷清秋未嘗不愛燕西的財,燕西不圖冷之貌,便圖其新鮮,如此罷了,寶黛發展到最後,最終都毫無肉體上的情慾,而清秋若不是生米煮成了熟飯,金七爺還未必娶她哩!
吳敬梓的深刻來自於哪裡呢?在於他不做對立的二分法。
官場烏煙瘴氣,充滿了諷刺感,比如范進中舉的篇章。
那傳說中遺世而獨立的文人們呢?草莽英雄們呢?
答案是很有可能一樣的烏煙瘴氣,充滿諷刺。
那種對立的二分法,淺薄的觀念,哪怕現在的生活觀念裡和藝術作品裡都還大量存在。
而吳敬梓是很宏觀的看到了,在那個時代文人是沒有任何出路的,官場早已腐朽,八股文當頭,而隱士中多的是欺MISTRA利的人。
說起細思恐極,其實,《儒林外史》還是很黑色幽默的。
但是這種笑之後,你感覺無盡的悲涼,因為發現沒有出路,完全沒有。
對比現在你會發現,有些東西幾千年一直都沒怎麼變,比如人性,人心舉個例
第九回到第十二回。
這幾章說兩個姓婁的富家公子,因為功名不逮,所以格外仰慕那種魏晉風流的隱士人才,其實主要是因為自己考不中,於是就覺得那些考中了的都是烏煙瘴氣之輩,無意中聽到有這麼一個人,於是就去找這麼個人。
這個人是個什麼人呢?
鄒吉甫道:“楊先生雖是生意出身,一切帳目,卻不肯用心料理;除了出外閒遊,在店裡時,也只是垂廉看書,所以一店裡人都稱呼他是個‘老阿呆。’先年東家因他為人正氣,所以託他總管;後來聽見這些呆事,東家自己下店,把帳一算,卻虧空了七百多銀子。問著又沒處開銷,還在東家面前咬文嚼字,指手畫腳的不服;東家惱了,一張狀子,送在德清縣裡。縣主老爺見是鹽務的事,點到奉行;把這楊先生拿到監裡,坐著追究,而今在監裡將有一年半了。”
二位公子一聽,好傢伙,這是真正的讀書人啊,見識絕了,嘖嘖嘖,而且不圖功名,孤高貧寒,身陷囹圄,我二人不救,誰來救?
於是救了這位楊執中,二位公子還喜滋滋的等著人家主動上門道謝,誰知這楊執中沒來人壓根不知道誰救他的,能不坐牢就千恩萬謝了好嗎,還主動惹事?,於是,兩位公子更加崇拜了:
看,傳說中的高人就是這樣的了,豈是受你一點小恩惠就會出山的?肯定要一請二請三請的啦!大家看著是不是有特別熟悉的感覺....
接著,二位公子也顧不得“施恩不圖報”的君子之風了,親自登門拜訪這位楊先生,七拐八拐找到鄉下他家裡去,只看到一個聾老太婆穿得破破爛爛的,說老爺不在家,也不請二位公子吃茶,竟自“砰”的關了門。
接著,楊執中回來,他老婆告訴他有兩個姓柳的找他(他老婆首先是把兩位公子的婁姓,聽成了劉,接著被二位公子糾正後,又聽成了柳),楊想了半天,以為是先前跟他打官司的姓柳的人找他,把他老婆罵的半死,又踢了幾腳,說你傻逼了嗎,還讓他們改日再來?前些日子坐牢還嫌不夠嗎?第二天天一亮就躲跑了。
兩位公子之後幾天一直拜訪不到這位楊先生,非常惆悵,結果遇到一個小孩子認識這位楊先生,並有他寫的一首詩,兩位公子把那詩一看,驚呆了,好詩好詩啊,這詩一般人就是寫不出來啊,果然是高人啊。
不得了了,兩位公子更堅定了要拜訪這位高人的決心,儘管遇到幾個人都勸二位公子,兩位公子不為所動,心裡想的是,你們這些俗氣之輩哪裡懂真正的高人啊,只有我們兩兄弟慧眼識英才!
於是經過一番波折,最終找到了這位高人,聊得風生水起,結果,楊執中很謙虛表示,我是平庸之輩,但是我倒是真正有位高人朋友想介紹給兩位公子。
楊執中向兩公子說:“三先生、四先生如此好士,似小弟的車載斗量,何足為重!我有一個朋友,姓權,名勿用,字潛齋,是蕭山縣人,住在山裡。此人若招致而來,與二位先生一談,才見出他管、樂的經綸,程、朱的學問。此乃是當時第一等人。”
那這個權勿用是個什麼樣的高人呢?
權勿用在城外上了岸,衣服也不換一件,左手掮著個被套,右手把個大布袖子晃盪晃盪,在街上腳高步低的撞。撞過了城門外的吊橋,那路上卻擠。
他也不知道出城該走左首,進城該走右手,方不礙路,他一味橫著膀子亂搖,恰好有個鄉里人在城裡賣完了柴出來,肩頭上橫掮著一根尖匾擔,對面一頭撞將去,將他的個高孝帽子橫挑在匾擔尖上。鄉里人低著頭走,也不知道,掮著去了。
他吃了一驚,摸摸頭上,不見了孝帽子。望見在那人匾擔上,他就把手亂招,口裡喊道:“那是我的帽子!”鄉里人走的快,又聽不見。
他本來不會走城裡的路,這時著了急,七首八腳的亂跑,眼睛又不看著前面;跑了一箭多路,一頭撞到一頂轎子上,把那轎子裡的官幾乎撞了跌下來。那官大怒,問是甚麼人,叫前面兩個夜役一條鏈子鎖起來。他又不服氣,向著官指手畫腳的亂吵。那官落下轎子,要將他審問,夜役喝著叫他跪,他睜著眼不肯跪。
權勿用惹了官,最後被一個叫張鐵臂的舊識給解了圍,然後,權勿用就把這張鐵臂推薦給兩位公子了。
張鐵臂在酒桌上大展身手,這麼說的:
張鐵臂道:“晚生的武藝盡多,馬上十八,馬下十八,鞭、鐧、鐹、錘、刀、鎗、劍、戟,都還略有些講究。只是一生性氣不好,慣會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最喜打天下有本事的好漢。銀錢到手,又最喜幫助窮人。所以落得四海無家,而今流落在貴地。”四公子道:“只才是英雄本色。”
各位發現這段話的有趣之處沒有?
一般我們看小說寫某個人厲害的時候,都是旁人說我這位兄臺如何如何,十八般武藝樣樣都來,而當事人一般都是在旁邊謙虛的說,哪裡哪裡!愚兄過獎了,在下不才等等....
自己說自己多厲害的,不多見...
緊接著,有天晚上,張鐵臂就半夜降到兩位公子臥室了。
張鐵臂道:“二位老爺請坐,容我細稟:我生平一個恩人,一個仇人。這仇人已銜恨十年,無從下手,今日得便,已被我取了他首級在此。這革囊裡面是血淋淋的一顆人頭。但我那恩人已在這十里之外,須五百兩銀子去報了他的大恩。自今以後,我的心事已了,便可以捨身為知己者用了。
我想可以措辦此事,只有二位老爺。外此,那能有此等胸襟?所以冒昧黑夜來求。如不蒙相救,即從此遠遁,不能再相見矣。”遂提了革囊要走。兩公子此時已嚇得心膽皆碎,忙攔住道:“張兄且休慌。五百金小事,何足介意?但此物作何處置?”
兩位公子被嚇得要死的同時,也深深的被武林中的俠氣震驚了,這就是英雄啊,這比官場裡那些傻逼只知道做官貪汙受賄巴結上司高貴多了啊,我們要等英雄報恩回來,給他大開筵席,慶祝這件事!
結果筵席的當天,等張鐵臂怎麼都等不回來,再到廚房一看,毛線的仇人首級啊,那革囊裡是隻豬頭而已。
張鐵臂訛了錢,跑了.....
大概這幾章就這麼一個情節,我就給吳敬梓跪了,為什麼?
因為他的幽默感,也因為他的深刻。
這一段情節,我們會非常熟悉,熟悉在哪兒呢?
它是脫胎於很多古典小說的,但是作者把它反過來說,也就是我們所謂的“惡搞”,在文學上來說就是“解構”。
倆公子不辭辛勞,四處尋訪門客,救人危機,留在家裡款待,分明是《史記》裡孟嘗君信陵君等公子行為,只是《史記》是留美名,這裡是鬧了笑話。
尤其是訪楊執中那段,幾次拜訪不成功的場景,那簡直就是《三國演義》劉備三顧茅廬訪諸葛亮的翻版,而且吳敬梓非常缺德的還安排了一個小細節,聾老太婆把婁公子的姓聽成了“劉”,不是影射劉備是什麼?
《三國演義》三顧茅廬,是千古傳佳話,而到了《儒林外史》這段,又悲劇了,有一種把美好的事物撕爛給你看的悲劇既視感。
然後到了張鐵臂那段反諷,又是對《水滸》等草莽英雄的挖苦諷刺。
“惡搞”其實已經被我們的老前輩玩了八百年了,真不是從《大話西遊》才開始的。《金PINGMEI》是從《水滸傳》武松十回衍生出來講的,這個“惡搞”很明顯了,那麼《紅樓夢》呢?
記不記得賈母在宴席上批才子佳人的話:
開口都是鄉紳門第,父親不是尚書,就是宰相。一個小姐,必是愛如珍寶。這小姐必是通文知禮,無所不曉,竟是‘絕代佳人’,只見了一個清俊男人,不管是親是友,想起他的終身大事來,父母也忘了,書也忘了,鬼不成鬼,賊不成賊,那一點兒象個佳人?就是滿腹文章,做出這樣事來,也算不得是佳人了。
賈母說我們這樣人家無有這樣的東西,反對這樣的東西,結果呢?兩個最寵愛的孫子輩的孩子,黛玉在園中聽到《牡丹亭》只覺得如痴如呆,而寶玉則更是對著紫鵑開玩笑,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鴛帳,怎捨得你疊被鋪床?
這分明是《西廂》中的句子,《牡丹亭》杜麗娘為柳夢梅死而復生,恰是賈母所謂的,鬼不成鬼,《西廂記》張君瑞爬牆,鶯鶯西廂幽歡雲雨,也當得起賈母所謂的"賊不成賊",所以,這裡也存在作者狡黠的嘲諷。
同樣,看張恨水的《金粉世家》是怎麼解構《紅樓夢》的:
冷清秋是不是外像頗有點林黛玉的架勢,金燕西是不是有點像賈寶玉呢?
但是事實上呢,兩個俗人罷了,冷清秋未嘗不愛燕西的財,燕西不圖冷之貌,便圖其新鮮,如此罷了,寶黛發展到最後,最終都毫無肉體上的情慾,而清秋若不是生米煮成了熟飯,金七爺還未必娶她哩!
吳敬梓的深刻來自於哪裡呢?在於他不做對立的二分法。
官場烏煙瘴氣,充滿了諷刺感,比如范進中舉的篇章。
那傳說中遺世而獨立的文人們呢?草莽英雄們呢?
答案是很有可能一樣的烏煙瘴氣,充滿諷刺。
那種對立的二分法,淺薄的觀念,哪怕現在的生活觀念裡和藝術作品裡都還大量存在。
而吳敬梓是很宏觀的看到了,在那個時代文人是沒有任何出路的,官場早已腐朽,八股文當頭,而隱士中多的是欺MISTRA利的人。
他透過對古典小說和材料的解構,否定了所有的出路,這才是吳敬梓真正的深刻之處,《儒林外史》也因為這份深刻,而價值連城,是不可多得的古典小說中的精品,推薦大家買來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