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古裝劇裡,總是會出現兩大寶物,一個是可以上斬昏君、下殺奸臣的尚方寶劍;另一個是犯下滔天大罪,可免於一死的免死金牌。比如以前經典電視劇《包青天》裡,總是會出現皇親國戚被送上斷頭臺的景象時,這些犯人就會伸長脖子喊叫自己的身份有多尊貴,還輪不到包拯來處置他,這時候尚方寶劍總會閃亮登場,罪犯隨即人頭落地。還有《還珠格格》裡兩位格格費盡心思想要得到的免死金牌,也是能夠抵去一切罪行的寶物。尚方寶劍真的有如此大的權力嗎?免死金牌又真的能夠免死嗎?
電視劇中出現的“尚方寶劍”,其實並不是一個特有名詞,其中的“尚方”,其實是一個古代的官署名,這個機構專門製造、供應皇帝所用的器物,尚方寶劍也是由這個機構製造而成。然而這種寶劍只能夠由皇帝使用,所以寶劍從誕生之初,其實就已經成為了皇權的象徵。雖說在秦朝已經有了這種寶劍,然而它到了漢代才更負盛名。《漢書》中有記載,漢成帝做皇帝的時候,有一位名為張禹的丞相,此人極受皇帝寵幸,在民間囂張跋扈,私生活及其奢靡。
一位名為朱雲的諍臣因看不慣丞相作風而直言進諫,他請求皇上賜予他“尚方斬馬劍”,專殺朝廷之中的佞臣,譬如丞相張禹。他的一番言辭反倒惹怒了漢成帝,一個小小之諍臣,竟然敢在朝堂之上汙衊當朝宰相,簡直是罪不可赦。這也是“尚方劍”第一次出現於史書之中。但是在宋朝以前,尚方寶劍一詞並沒有被廣泛使用,而且這種寶劍完全不具備代替皇帝行使權力的任務。如果在宋朝以前,有誰拿出來一把尚方寶劍說要替天行道,完全就是編劇瞎編的。
那麼這種如同皇上親臨的“尚方劍”,在宋代發揮著何種作用呢?宋書《武經總要》中記載,宋朝有這樣一條制度,每當大將出徵之時,皇帝皆會賜御劍隨行,如若有犯軍令者,皆可以用此劍殺之。比如在公元974年,宋太祖在征討南唐的送行宴會上,就賜給了大將曹彬一把寶劍,這把寶劍可有先斬後奏之權利,10萬大軍也要聽曹彬調任,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他就能夠隨意斬殺將士,寶劍先斬後奏的範圍是有限的,他只有權力處置“副將以下”士兵。由此看來,電視劇中的“如朕親臨,違法專殺”,還是有一定虛構成分的。
元朝尚方寶劍也依然存在,但是這個時期的“尚方劍”,只是一種朝廷賜給百官的榮譽象徵,因為寶劍已經完全不具備“先斬後奏”的權利。一直到了明朝,尚方寶劍的權利真正的完善起來。而且《明史》中有詳細記載:“賜尚方劍,以便宜誅賞。……監司、副將以下,悉以尚方劍從事”,明代詩人還寫下“先封尚方劍,按法誅奸贓”這樣的詩句,足以見得,明朝尚方劍所行使的權利,才是真正的落實到了實處。
這一時期的尚方劍,從來都不是一種擺設。尤其是在明朝末年,由於當時戰事頻發,很多將領在執行軍令的過程中,都被賜予過尚方劍。最為有名的,莫過於袁崇煥斬殺毛文龍一事。這件事發生在崇禎二年5月,當時僅是一個正二品官的袁崇煥,以閱兵為由去拜見正一品大員毛文龍。光從品級上來講,毛文龍的職位自然是要高於袁崇煥的,然而袁崇煥卻以12項罪名,用尚方寶劍將毛文龍斬首,由此可見尚方寶劍權力之大。
中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就是清朝,這一時期的專制皇權更是發展到了幾千年的頂峰時期。為了保證皇權的絕對性,凡是軍政大事,皆是由皇帝自己來判決的,外人更不可能插手。但是因為在這種情況下,明朝時期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分權作用的尚方寶劍,在清朝是完全不存在的。然而在一些與清朝有關的影視劇中,也時常會出現尚方寶劍的故事情節,這些完全是杜撰,與歷史實際並不符合。
所以,雖說尚方寶劍出現的時間較為久遠,但是真正具有先斬後做職權的,僅侷限於宋明兩個時期,而且使用範圍也有限,並不是如同影視劇中所演,可以拋開身份階級,隨意斬殺貪官奸佞。而且這種寶劍,一般都是賜給掌握著軍權的大臣,用來調動軍隊,下發軍令所用。
瞭解完了真實的“尚方寶劍”,再來說說古裝劇中的另一件寶物“免死金牌”。其實電視劇中經常說到的免死金牌,在史書中的真實名字為“丹書鐵券”。丹書鐵券和尚方寶劍一樣,最早出現於漢朝,它最早的用途,是漢高祖用來表彰功臣的。當時為了防止這種“鐵券”被仿造作假,保管的非常嚴格。《漢書》中有記載:“丹書鐵契,金匱石室,藏著宗廟”,這句話就說明,這一份鐵券分成了兩部分,一部分由朝廷專門儲存,另一部分儲存在諸侯功臣那裡。既然此物如此珍貴,它是否真的具有免死功能呢?
這還要從丹書鐵券上的內容入手,漢朝獎勵功臣的丹書鐵券上,一共寫有17個字:“使黃河如帶,泰山若厲,國以永存,爰及苗裔。”,其實這句話只是表現出來朝廷與諸侯之間的緊密關係,還有君臣之間的契約,所以這一時期的“丹書鐵券”,並不具備影視劇中經常提到的“免死”功能。不過到了南北朝時期,這種契約鐵券,逐漸具有了“免死”的重大功能。《北史》中曾有記載,北周文帝被大將李穆相救,所以便:“特賜李穆鐵券,恕以十死”,這是歷史中最早出現具有免死功能的鐵券,不過只有立過大功的人才能夠得到。
唯一可惜的是,至今都未曾出土過唐代之前的丹書鐵券,現存最早的鐵券,是唐朝宗年間賜予彭城郡王錢鏐的鐵券,現收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中。這份鐵券上共有333個字,其中最為重要的一句就是,可以免除這位郡王九次死刑,免除他的子孫三次死刑,如若家族的人觸犯了一般的法律,可以忽略不計。由此看來,丹書鐵券的“免死金牌”的功能,在這一時期落實到了實處。
宋朝時期,確實也存在過丹書鐵券的制度,但是它卻沒有神乎其神的作用。這與宋朝本身的官員制度有關,宋朝有規定不殺文人的法令,對於武將也是以寬恕的態度,所以生活在宋朝的官員很少被判處死刑,因此這些所謂的免死金牌,就沒有什麼大用了。元朝開國以後,一直沿用著中原王朝的丹書鐵券這一制度。不過要說起這鐵券制度最完善的朝代,絕對是明朝;然而這個朝代,也是打破這“免死金牌”原有作用最多的一個朝代。
朱元璋登基後,專門規範了丹書鐵券的頒發物件,明確制定了鐵券免於責罰的範圍,而且在給這些大臣頒發鐵券的時候,還要根據他們的職位高低來制定。每一份鐵券上的內容,也寫的格外詳細,鐵券上要記錄這位受賞者的姓名、官職,還有他們所建立的赫赫功績,同時也要註明皇帝賜予他們的特權這些內容。不過明朝的鐵券並不是單一的免死功能,鐵券中有規定,這種特權不能免除謀逆罪的死刑,其被免除死刑的次數有限,而且是免一次少一次,同時與這位官員有關的其他子孫,皆不能行使丹書鐵券的免死特權。
雖然明朝的丹書鐵券制度看起來是如此的完備,同時又具有著實際的免死功能,然而那些曾經得到過皇帝賞賜的丹書鐵券的大臣,最後讓歷史告訴他們,這款免死金牌根本就不管用。皇帝想要殺一個大臣的時候,絕對能找出千萬種理由,尤其是像朱元張心胸狹窄、善於妒忌之人,那些曾經立下赫赫戰功,得到丹書鐵券之人,幾乎都被他處死了。比如跟隨著朱元璋南征北戰,為他謀取江山的謀士李善長,在得到丹書鐵券以後,還不是遭遇了滅門之災。說是一塊免死金牌,其實只是皇帝用來鞏固自己統治的皇權產物罷了。
到了清代,丹書鐵券完全消失,無論是《清史稿》,又或者是出土的文物中,再也見不到從前中原王朝所使用的這種特殊的“免死金牌”。所以《還珠格格》中所提及的那塊免死金牌,又或者影視劇中的一些大臣掛在腰間,刻有“免死”二字的金牌,其實都是後人杜撰的。
清朝既不存在尚方寶劍,更無丹書鐵券一說,只是小說和影視劇在創作的時候,為了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總會刻意的去強調這兩件寶物,卻不知他們揭示真實歷史中不存在的東西。過去的尚方寶劍,早已經消失在歷史雲煙之中;那份據說可以免死的丹書鐵券,也成了博物館裡的觀賞之物。它們時常出現在影視劇中出現,可是總是被用錯地方,不知古人看到這種錯誤又會作何感想呢?
參考資料:
《續資治通鑑》
《武經總要注》
《明代尚方寶劍制度究竟是怎麼回事》
《中國古代有尚方寶劍嗎》
《保不了命的免死金牌》
中國的古裝劇裡,總是會出現兩大寶物,一個是可以上斬昏君、下殺奸臣的尚方寶劍;另一個是犯下滔天大罪,可免於一死的免死金牌。比如以前經典電視劇《包青天》裡,總是會出現皇親國戚被送上斷頭臺的景象時,這些犯人就會伸長脖子喊叫自己的身份有多尊貴,還輪不到包拯來處置他,這時候尚方寶劍總會閃亮登場,罪犯隨即人頭落地。還有《還珠格格》裡兩位格格費盡心思想要得到的免死金牌,也是能夠抵去一切罪行的寶物。尚方寶劍真的有如此大的權力嗎?免死金牌又真的能夠免死嗎?
尚方寶劍真能殺奸臣、除小人嗎?電視劇中出現的“尚方寶劍”,其實並不是一個特有名詞,其中的“尚方”,其實是一個古代的官署名,這個機構專門製造、供應皇帝所用的器物,尚方寶劍也是由這個機構製造而成。然而這種寶劍只能夠由皇帝使用,所以寶劍從誕生之初,其實就已經成為了皇權的象徵。雖說在秦朝已經有了這種寶劍,然而它到了漢代才更負盛名。《漢書》中有記載,漢成帝做皇帝的時候,有一位名為張禹的丞相,此人極受皇帝寵幸,在民間囂張跋扈,私生活及其奢靡。
一位名為朱雲的諍臣因看不慣丞相作風而直言進諫,他請求皇上賜予他“尚方斬馬劍”,專殺朝廷之中的佞臣,譬如丞相張禹。他的一番言辭反倒惹怒了漢成帝,一個小小之諍臣,竟然敢在朝堂之上汙衊當朝宰相,簡直是罪不可赦。這也是“尚方劍”第一次出現於史書之中。但是在宋朝以前,尚方寶劍一詞並沒有被廣泛使用,而且這種寶劍完全不具備代替皇帝行使權力的任務。如果在宋朝以前,有誰拿出來一把尚方寶劍說要替天行道,完全就是編劇瞎編的。
那麼這種如同皇上親臨的“尚方劍”,在宋代發揮著何種作用呢?宋書《武經總要》中記載,宋朝有這樣一條制度,每當大將出徵之時,皇帝皆會賜御劍隨行,如若有犯軍令者,皆可以用此劍殺之。比如在公元974年,宋太祖在征討南唐的送行宴會上,就賜給了大將曹彬一把寶劍,這把寶劍可有先斬後奏之權利,10萬大軍也要聽曹彬調任,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他就能夠隨意斬殺將士,寶劍先斬後奏的範圍是有限的,他只有權力處置“副將以下”士兵。由此看來,電視劇中的“如朕親臨,違法專殺”,還是有一定虛構成分的。
元朝尚方寶劍也依然存在,但是這個時期的“尚方劍”,只是一種朝廷賜給百官的榮譽象徵,因為寶劍已經完全不具備“先斬後奏”的權利。一直到了明朝,尚方寶劍的權利真正的完善起來。而且《明史》中有詳細記載:“賜尚方劍,以便宜誅賞。……監司、副將以下,悉以尚方劍從事”,明代詩人還寫下“先封尚方劍,按法誅奸贓”這樣的詩句,足以見得,明朝尚方劍所行使的權利,才是真正的落實到了實處。
這一時期的尚方劍,從來都不是一種擺設。尤其是在明朝末年,由於當時戰事頻發,很多將領在執行軍令的過程中,都被賜予過尚方劍。最為有名的,莫過於袁崇煥斬殺毛文龍一事。這件事發生在崇禎二年5月,當時僅是一個正二品官的袁崇煥,以閱兵為由去拜見正一品大員毛文龍。光從品級上來講,毛文龍的職位自然是要高於袁崇煥的,然而袁崇煥卻以12項罪名,用尚方寶劍將毛文龍斬首,由此可見尚方寶劍權力之大。
中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就是清朝,這一時期的專制皇權更是發展到了幾千年的頂峰時期。為了保證皇權的絕對性,凡是軍政大事,皆是由皇帝自己來判決的,外人更不可能插手。但是因為在這種情況下,明朝時期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分權作用的尚方寶劍,在清朝是完全不存在的。然而在一些與清朝有關的影視劇中,也時常會出現尚方寶劍的故事情節,這些完全是杜撰,與歷史實際並不符合。
所以,雖說尚方寶劍出現的時間較為久遠,但是真正具有先斬後做職權的,僅侷限於宋明兩個時期,而且使用範圍也有限,並不是如同影視劇中所演,可以拋開身份階級,隨意斬殺貪官奸佞。而且這種寶劍,一般都是賜給掌握著軍權的大臣,用來調動軍隊,下發軍令所用。
免死金牌不一定能“免死”瞭解完了真實的“尚方寶劍”,再來說說古裝劇中的另一件寶物“免死金牌”。其實電視劇中經常說到的免死金牌,在史書中的真實名字為“丹書鐵券”。丹書鐵券和尚方寶劍一樣,最早出現於漢朝,它最早的用途,是漢高祖用來表彰功臣的。當時為了防止這種“鐵券”被仿造作假,保管的非常嚴格。《漢書》中有記載:“丹書鐵契,金匱石室,藏著宗廟”,這句話就說明,這一份鐵券分成了兩部分,一部分由朝廷專門儲存,另一部分儲存在諸侯功臣那裡。既然此物如此珍貴,它是否真的具有免死功能呢?
這還要從丹書鐵券上的內容入手,漢朝獎勵功臣的丹書鐵券上,一共寫有17個字:“使黃河如帶,泰山若厲,國以永存,爰及苗裔。”,其實這句話只是表現出來朝廷與諸侯之間的緊密關係,還有君臣之間的契約,所以這一時期的“丹書鐵券”,並不具備影視劇中經常提到的“免死”功能。不過到了南北朝時期,這種契約鐵券,逐漸具有了“免死”的重大功能。《北史》中曾有記載,北周文帝被大將李穆相救,所以便:“特賜李穆鐵券,恕以十死”,這是歷史中最早出現具有免死功能的鐵券,不過只有立過大功的人才能夠得到。
唯一可惜的是,至今都未曾出土過唐代之前的丹書鐵券,現存最早的鐵券,是唐朝宗年間賜予彭城郡王錢鏐的鐵券,現收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中。這份鐵券上共有333個字,其中最為重要的一句就是,可以免除這位郡王九次死刑,免除他的子孫三次死刑,如若家族的人觸犯了一般的法律,可以忽略不計。由此看來,丹書鐵券的“免死金牌”的功能,在這一時期落實到了實處。
宋朝時期,確實也存在過丹書鐵券的制度,但是它卻沒有神乎其神的作用。這與宋朝本身的官員制度有關,宋朝有規定不殺文人的法令,對於武將也是以寬恕的態度,所以生活在宋朝的官員很少被判處死刑,因此這些所謂的免死金牌,就沒有什麼大用了。元朝開國以後,一直沿用著中原王朝的丹書鐵券這一制度。不過要說起這鐵券制度最完善的朝代,絕對是明朝;然而這個朝代,也是打破這“免死金牌”原有作用最多的一個朝代。
朱元璋登基後,專門規範了丹書鐵券的頒發物件,明確制定了鐵券免於責罰的範圍,而且在給這些大臣頒發鐵券的時候,還要根據他們的職位高低來制定。每一份鐵券上的內容,也寫的格外詳細,鐵券上要記錄這位受賞者的姓名、官職,還有他們所建立的赫赫功績,同時也要註明皇帝賜予他們的特權這些內容。不過明朝的鐵券並不是單一的免死功能,鐵券中有規定,這種特權不能免除謀逆罪的死刑,其被免除死刑的次數有限,而且是免一次少一次,同時與這位官員有關的其他子孫,皆不能行使丹書鐵券的免死特權。
雖然明朝的丹書鐵券制度看起來是如此的完備,同時又具有著實際的免死功能,然而那些曾經得到過皇帝賞賜的丹書鐵券的大臣,最後讓歷史告訴他們,這款免死金牌根本就不管用。皇帝想要殺一個大臣的時候,絕對能找出千萬種理由,尤其是像朱元張心胸狹窄、善於妒忌之人,那些曾經立下赫赫戰功,得到丹書鐵券之人,幾乎都被他處死了。比如跟隨著朱元璋南征北戰,為他謀取江山的謀士李善長,在得到丹書鐵券以後,還不是遭遇了滅門之災。說是一塊免死金牌,其實只是皇帝用來鞏固自己統治的皇權產物罷了。
到了清代,丹書鐵券完全消失,無論是《清史稿》,又或者是出土的文物中,再也見不到從前中原王朝所使用的這種特殊的“免死金牌”。所以《還珠格格》中所提及的那塊免死金牌,又或者影視劇中的一些大臣掛在腰間,刻有“免死”二字的金牌,其實都是後人杜撰的。
清朝既不存在尚方寶劍,更無丹書鐵券一說,只是小說和影視劇在創作的時候,為了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總會刻意的去強調這兩件寶物,卻不知他們揭示真實歷史中不存在的東西。過去的尚方寶劍,早已經消失在歷史雲煙之中;那份據說可以免死的丹書鐵券,也成了博物館裡的觀賞之物。它們時常出現在影視劇中出現,可是總是被用錯地方,不知古人看到這種錯誤又會作何感想呢?
參考資料:
《續資治通鑑》
《武經總要注》
《明代尚方寶劍制度究竟是怎麼回事》
《中國古代有尚方寶劍嗎》
《保不了命的免死金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