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博格寒冰1

    生活成本與八十年代作比較,並不是千篇一律的心得,八十年代的生活標準,其乎還有集體主義傳承下來的秉性,社會給大眾的起跑線相對還是平等的,沒有特別大富大貴氾濫,沒有富可敵國的囂張,隨著市場經濟的愈演愈烈,隨著讓一小部分富起來的高潮,一桶金的撐握者成了驕子與精英,腳踏實地的耕耘者改變成效不盡人意,市場調控物以稀為貴,物資充沛的恰恰是農產品,年復年來的辛勞,年復年來的改變,幾十年的努力也就只在不捱餓環境中掙扎,殊不知貧富的落差已不一年十年的事了,而是千年萬年的差別,富人有了質與量的巔峰,窮人有了悲與哀的承受,所以說感覺有壓力的是勞動大軍,必竟有一部分人沒有生活壓力的感覺,這是事實也無需報怨,命運就這樣打發,坦誠接受在情理之中,我們的國策是這樣不得不服。

  • 2 # 黴豆腐折耳根

    主要是物價上漲太快,七八十年代,一百塊錢可以買很多東西,用很久。可是現在一百塊錢能夠幹什麼呢?特別生活在城市裡的人,每天到處都要用錢,水電費,煤氣費,餐費,交通費…

    現在的人隨著生活越來越好,所追求的物質東西,也都越來越高。就拿衣服來比例,以前的一件衣服可以穿很久,穿到不能穿了,還可以傳給下面比自己小的弟弟妹妹穿,實在都不能穿了,經過媽媽的手,稍做修改,又是一件新衣服,穿起來照樣沒覺得怎麼樣。

    可是,現在的一件衣服,穿不了多久就不穿了,即使沒穿爛,也沒變形,但是每一年的流行都不一樣,服裝款式那麼多,價錢也不貴,很少有人會穿一件衣服穿到爛的。我認識一朋友,自己開服裝店的,一件衣服穿的次數不會超過三次,穿完就扔。

    除了物質追求,現在的人精神追求也高了。開始各種各樣的“見世界”。平時工作累了,趁假期的時候總會到處遊玩。拖家帶口,約幾個朋友,組團的不多,自駕遊的還特別多,從每次假期,旅遊景點的停車場就可以看出。除了旅遊,看電影,KTV唱歌,三五個朋友每隔一段時間聚餐,吃宵夜也已經成為大眾所消遣的一種生活模式。而這些成本並不低。當然,還有人花高價去聽演唱會的也不少哦!至少我身邊經常有同事寧願花掉自己一個月工資也要去聽演唱會。

    還有我認為很費錢的一點就是人情來往,親戚,朋友,同事,哪個結婚,滿月,喬遷新居,都需要人情錢。而這筆錢可不能跟七八十年代相比,就一般家庭來說,那時候,最多幾百,少則五十,就很不錯了,可是現在,最起碼都得兩百起步,高達上萬。這筆錢已經佔據了很多人工資收入中的很大一部分咯。

  • 3 # 使用者69363292666

    八十年代工資一百多元,現在是六七千元,八十年代物質比較貧乏,物價比較便宜,但現在是什麼狀況?房價是多少?三線城市一百平米的房子也要一百萬,當然八十年代也還沒電梯房,那時還不興房屋產權和房屋買賣,樓房一百平米也不過一萬多元,其他物價也不能與當時相比,簡直無法比,我也不知高在哪裡

  • 4 # 品味陝西

    八十年代的生活,解決基本溫飽是首要問題,能保證吃飽穿暖已經算很幸福了,生活花銷基本都用於吃、穿方面,成本自然會很小。

    而當今社會,大家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吃穿住用行,樣樣都追求完美和幸福感,如何能吃出花樣,如何能穿出時尚,如何能住上更大更好的房子,如何能享受更好的物質生活,如何能多出去旅遊,到國外看看,等等,都是當今人的生活基本開支,雖說生活多姿多彩,但從而產生的成本是80年代不能去對比的。

  • 5 # 傲視蒼穹39

    “現在生活成本比八十年代高,高在哪裡?”我不知道題主這個問題的意思;是說生活好了,還是說生活差了呢?我只想說,任何國家經濟發展,伴隨的都是通貨膨脹,物價上漲。這都是正常的現象,沒什麼好苛求的!先看看農作物價格的變化吧;

    在農村分田承包之時,大多已經是八十年代的事了。以我瞭解的洞庭湖地區來說,83年才分田到戶。那時候的農民,是要交糧給國家的。叫做“徵購糧”。“徵糧”就是無償的交給國家,代替農業稅。如果我沒記錯的話,好像是佔比約為20%,“購糧”是按畝規定交的,國家以極低的價格收購;9.00元/100市斤(擔)。以我插隊的生產隊為例;全隊約200畝田多一點點,一年兩季的的穀子產量也就64000斤左右(打成米×70%),也就是等於640擔。按國家牌價9.00元/擔算,摺合總價值也就5640元。我生產隊八十年代初96人,一年的總毛收入也就這麼多。人均不到60元。還要留下次年買化肥、農藥、修補農具的錢。如果是現在,還以這種價格收購糧食,農民還活得成嗎?

    再說養豬;那時洞庭湖地區的農家,每家通常是養豬兩頭到三頭。可是,因為糧食緊張,農民手上又沒有錢,買不起飼料,最好的豬食就是糠。一頭豬從捉回來(約12——15斤)到養成肉豬約150斤(國家當時的規定是;超過132斤才能收,生豬價分級,每市斤0.46——0.53元)左右。要養10個月以上,一年基本只能養一槽豬。賣掉也就一兩百元。可是,八十年代初,廣東已經開放,外資三來一補的工廠很多。僅管工資低,一個月包吃包住也有兩百塊。和養豬比起來,實在不成比例。難道還要讓農民辛辛苦苦一年養的豬,按照0.5元賣出來嗎?即使今天的價格,稻穀也才1.4元以內/斤,生豬才7——8元/市斤。農民只是拿回了相對正常點的價格,城市人口的物價當然也會上漲,這不是很正常嗎?難道要國家永遠打壓著農民,來滿足城市人的要求嗎?

    至於房子價格高,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去買呢?如果不是供求不平衡,又怎會造成房價的高企呢?當年的國營單位,固然是有房子分,可有幾人能分到今天這種小區商品房的?一個國家發展過快,各方面政策跟不上,也是有的。還有一個問題是;為什麼別人能買房子,你不去買呢?說實話,我也是沒有買房的人,失去了機會。可我就不怨天尤人,是我自己沒有眼光、沒能力,能怪誰?既然房價貴,如果都不去買,房子建了賣給誰?至於貧富差距,改革開放,除了極個別有背景的人,機會對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就像馬雲能成功,你為什麼就不能成功呢?當別人在努力的時候,自己在幹什麼?怎麼不好好問一下自己呢?如果是因為別人比你聰明,那還有什麼好怨天尤人的?總不應該因為社會上存在某些個別的不合理現象,而把一切都抹得漆黑吧?

    總有人喜歡說;七八十年代一百塊錢能買多少多少東西,現在一百塊錢怎樣怎樣不值錢。可有人真的按物價、工資的比例算過嗎?除了買房子貴,租房子貴,還有什麼貴?七八十年代,有幾個人有自己的商品房?人口的萬分之一都不到吧?醫療費的確是貴,那是因為以前在國營單位的人,吃慣了國家的。突然要自己掏錢不習慣了。這些人佔全華人口比例充其量只有5%多,難道要以這5%的人才能享受的福利,來代表那90%多沒有福利的那些人麼?這是什麼邏輯?這不是鑽牛角尖嗎?那就以鑽牛角尖的方式,用現在家庭的常用品來比較一下,看看現在的物價,和七八十年代對比一下吧;

    1、七八十年代單車,這時那時候最常見的交通工具。算160元吧。

    現在;159.00

    七八十年代16寸颱風扇;帶定時的鑽石排:264/把。

    現在;109.00。七八十年代100元=今天68.13元。

    3、七八十年代20寸彩色電視機:國家牌價2900元,走私貨2200元。

    現在;629.00元。七八十年代100元=今天28.60元。

    能比的還有很多現代家庭的常用品,比如;衣服、鞋帽、電話、手機、日用品、洗衣機、空調、冰箱、電腦、音響、電單車、摩托車、汽車等等,基本上都不成比例。

    我們再以生活所需來計算;看看佔用工資的比例,哪一個年代佔用的多吧。1981年時,本人在廣州的省外貿單位工作(當時,在廣州的國營單位稱為“鐵飯碗”,外貿單位稱為“金飯碗”,因為福利比一般工廠、公司好得多),83年我的工資是46.5元+每月獎金約20——30元,加起來算平均算70元吧。現在的一班工資都在四千元以上,那就算四千元好了。那麼以三口之家(兩大人一小孩)算,算算生活必須是多少錢,佔用工資率是多少吧?

    再以生活必需品佔用月工資的比例看吧;

    現代;油粘米:3元/斤×2=6.00×30=180元。佔工資(4000元)比例:4.5%

    現在;市場豬肉:12元×0.3斤=3.6元×30天=108元。佔用工資:2.7%

    3、雞蛋;廣州當時是0.1/個(86年去上海出差,見到上海是0.12元/個),有小孩,一個月算吃30個雞蛋吧。3元。佔工資比例:4.3%

    現代約0.6元/個×30天=18元。佔工資比例0.45%

    4、青菜;八十年代菜心約0.2元/市斤,每天算1.5斤×0.2=0.3元×30=9元。佔工資:13%

    現在約2.5——3元,以3元計算;1.5×3=4.5元×30=135元。佔工資:3.4%以上是最基本的“吃”,其他食物並非必須,不好比較就不比了。下面再看看“住”;那時候的廣州開始有商品銷售了,一般是900——2300元/平方米不等,不好比較。就以現在和當年的租房住作為比較吧;現在廣州的廉租房是1.00元一平米。申請條件是;平均住房面積少於10平米,過去半年內人均收入小於960元/月,這個沒幾人能有條件申請,就不必了。就比普通租房吧;

    1、87年前;我家住的單位舊宿舍是一房一廳(舊樓、但帶了很小的廚衛,建築22平米),房金是3.60元。佔工資比:6%。

    現在;在同樣差不多的地方租那種老市民的舊平瓦房,帶舊傢俱、電視機的一房一廳約500元/月。佔工資比例為:12.5%。只有這一項,的確是貴了一倍。

    2、交通:80年代初的腳踏車160元以上,佔工資比例:228%。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術設計中常用的顏色有哪幾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