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心向青山

    晉國,首任國君是唐叔虞,武王姬發之子,最初國號是“唐”,唐叔虞之子即位後改為“晉”。

    晉~楚~齊~秦,是為春秋四極。

    但論血統之正,立國之久,國力之強,沒有一個國家能與晉國相比,其在戰國時期一分為三――趙魏韓,全部位列戰國七雄,晉國是春秋時期真正的霸主。

    那麼,假如晉國不分裂能一統天下嗎?

    1,晉國不分裂,秦晉之爭決定了誰將一統天下

    戰國時期秦國奮六世之餘烈,而晉國在春秋時期也曾出現六位雄主。

    晉獻公,“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從此晉國崛起。

    晉文公,在城濮之戰大敗楚國,繼齊桓公之後成為霸主。

    晉襄公,在餚之戰和彭衙之戰中大敗秦國,稱霸中原。

    晉景公,在鞌之戰中大敗齊國,又在晉伐蔡攻楚破沈之戰中攻入楚國本土。

    晉厲公,連敗秦、狄,並在鄢陵之戰再敗楚國,復霸天下。

    晉悼公,是晉國國力最強之時。

    秦晉相比,晉國強大,秦國落後。但禍福相依,晉國貴族勢力六卿――範、中行、智、韓、趙、魏之間鬥爭激烈,而秦國在貴族掣肘方面的壓力要小得多,而這也是秦國能變法成功的原因之一。

    2,晉國要想統一,必須要趁秦國變法之前動手,否則秦國一旦強大起來,關中的地緣優勢便更為明顯。

    秦國強大起來後,秦晉之爭便會演變成關中與河北的地緣之爭。

    而十六國和北朝時期的前趙和後趙,前秦和前燕,北周和北齊東西對立可以作為參考,立足於關中的政權勝算更大。

    因此,我認為假如晉國不分裂,則必須趁秦國變法之前一舉滅掉秦國,否則秦國一旦崛起,那麼關中的地緣優勢便更容易一統天下。

  • 2 # 何運超

    雖然是一個假設性問題,但要區分春秋和戰國的時代走向不同。

    春秋時期在齊國稱霸之後,主要中期都是晉楚爭霸,說明南北兩大諸侯是春秋時代的主流,北方最主要的就是齊晉,早期北方是經濟雄厚地區,發展早,比南方有先天優勢,所以晉國如果維持強大,有統一天下的基礎這是事實。

    但是晉國為什麼會走到分家的地步?晉國的特點就是世家太多,說好聽一點叫人才濟濟,智氏趙氏魏氏韓氏幾大後期主體,還有荀氏中行氏範氏郤氏欒氏等等前期出現過的家族,晉國世家互相聯姻久遠,這些家族關係很複雜,導致晉國對君主要求可能很高,不同於一般諸侯吧,難度係數絕對比南方楚國啊吳越啊這些高得多。

    那麼再看戰國時代環境,北方社會早期的弊端就在世家大族,其實到魏晉時代都很明顯,封建嫡庶啊這些,北方大家族比南方的家庭問題突出多了。這就是晉國為什麼會出問題的關鍵。

    戰國以後,各諸侯其實都有變革需求,假如晉國還存在,那麼就要看到,晉國的地理雖然有統一的優勢但也其實很不利,處於四戰之地。首先一個大隱患就是北方戎狄匈奴,秦國之所以發展統一,最後才來解決的匈奴問題,那時候已經完成一統,也具備壓制匈奴的條件,但即便如此,也耗費蒙恬帶走十幾萬精銳兵馬長期分散在邊塞。

    而晉國想要發展,首先會在邊塞問題上耗費很長時間,一如北魏拓跋氏初期一直會被柔然拖後腿。而北魏之所以發展起來,一是本身“胡服騎射”就具備,他們就是騎射部族,二是北方其他燕國相對過了巔峰。晉國周邊正有燕齊,尤其齊國一直是北方勁敵,能否有效遏制純屬運氣,這就又要回到老問題,國君要一等一的人才,既能整合國內複雜的家族關係,凝聚起來,還有很好的策略處理好北方先如何統一的順序,打擊到位。然後才能說如何同楚秦爭霸的問題。

    但是,歷史規律告訴我們,晉楚長年都是看不順眼,經常打來打去,正是這個老毛病促使世家勢力崛起,削弱了宗室力量造成的分家悲劇。晉國很難一直保持國君優勢,因為地方處於四戰之地,這是當時最不利的一點。

    秦國遠在關中,只要他解決好自己內部的問題,可以關起門來發展,具備實力以後一步步拓展,他先解決北方義渠和南方巴蜀,這樣基本整個西部都在秦國範圍,而且綜合國力就遠超東方任何一個諸侯了,秦國先拼楚國,楚國沒有還手之力了,再打趙魏,這是中原最強的力量,之後東方六國沒有任何一個是秦國對手了,所以秦國雖然早期很弱,但也的確具備完成統一的先天條件,這是地利因素具備的關中優勢。晉國假如要像秦國一樣變革,世家大族會鬧翻天,所以就沒有煥然一新的條件,很難擺脫自身的一系列問題。

  • 3 # 鴻哥iouyh福小鋪

    呵呵,不可能。

    就算沒有三家分晉的故事,晉也會最先滅亡。

    從春秋到戰國,兼併一直在發生,小國諸侯是抵擋不住這麼一個趨勢。

    而到戰國時期,真正存活下來的七國,無不是處於邊陲的列強,滅亡的都是中央地帶的諸侯國。

    晉就是屬於中心地帶的諸侯國,且範圍由北至南,跨越度很大,能夠實質管轄非常費勁,特別是由一個行政中心進行統一管理更是艱困。

    故此,分成三部分是很正常的。

    一個核心與三個核心,哪個效能更好,當然是後者唄。

    確實,晉的早期存在是很牛的,但也只是早期,畢竟當時環境還有不少小小諸侯可以大夥一塊狩獵,沒多少利益衝突,更有機會攜手合作。

    可一旦小國都被滅了,大傢伙們就會互相盯上對方,伺機咬一口。

    晉很悲哀,強敵環伺啊!

    一個核心不管用,豎立三個核心,結果,把握不住便分裂了。

    這是體制不良的緣故,沒辦法,三核雖強,但不協調就得崩潰。

    經過重組後的三晉確實依然保持強勢,可惜啊,依舊改變不了處於中心地帶的尷尬。

    要麼是秦,要麼是楚,要就是齊。

    這三家是越來越強,三晉雖有輝煌,但在三強的牽制下,總體而言是不斷被削弱。

    所以只能說,老天爺給機會的時候,不把握就會遭受懲罰。

    晉朝強悍的時候,沒給秦穆公致命一擊,沒給楚成王徹底失敗,隨之而來就只能是衰敗。

    最好的機會都把握不了,更何況是最糟糕的處境。

    晉的命運是改變不了的,這是我的認為。

  • 4 # 士說新語

    春秋時,晉國的強大,在於晉文公創立了三軍六卿制度,使得晉國的軍國大事在順應歷史潮流的情況下,得到了空前發展,正所謂“華夏文明看春秋,春秋大義看晉國”。

    六卿世襲且輪流執政,在晉國公室強大的時候,自然能夠壓制得住,可問題是晉國的公室經歷了長達67年的“曲沃代翼”的內亂,晉獻公詭諸開始大肆屠殺公族,連自己的兒子都不放過,對晉國未來產生了深厚印象。

    雖然後來晉獻公出逃的兒子晉文公成功稱霸,可自此以後,晉國國君的兒子一般都不被留在國內,這種奇葩制度導致了公室的人員和力量極其單薄,各個大家卿大夫不斷坐大。

    這些歷史遺留問題,造成了最後走向毀滅,三家分晉的結果。假如沒有三家分晉,實際上也會有其他的分晉實踐出現。退一萬步說,六卿們不瓜分晉室,保持一個晉國的存在,也無法保持晉國強盛下去,畢竟六卿之間爭奪權力,使得晉國內部無法團結,也就沒有統一天下的基礎。

    晉國到了戰國時代被淘汰,主要是六卿這種在西周分封制上發展而來的軍事政治制度,已經不適應時代的發展了。所以晉國想要避免滅亡,乃至更加強大起來獲取爭奪天下的基本盤,那麼勢必要第一個站出來變法。

    那麼,晉國的政治變革能成功嗎?

    戰國七雄之所以最後勝出的是秦國,是因為秦國變法是最徹底,也是最成功的。它打破了世襲分封的桎梏,解放了當是被限制發展的生產力,實現了農業經濟大幅度的發展,同時在軍事制度上,基本幹掉了封君私兵制,軍隊國家化,政治全面行政化,再也不會出現私人領主治理的情況,等於是整合了全國的力量,收攏了大部分的權力,拳頭握在一起打出去,當然威力巨大。

    可晉國能行麼?顯然要這麼幹,難度無疑是地獄模式。晉文公重耳當初設定六卿制度,難道就不知道這些人世襲之後,對公室威脅很大?作為春秋五霸之一的他,必然是想到的,但是他也是沒有辦法,他爹殺公室殺得六親不認,搞得他自己沒有可以依靠的公室力量,所以只能依靠異氏,這些人協助他建立了霸業,而作為回報晉文公授以重權。

    春秋初時,大義還是有的,所以他們這一代人,大致上還十分守禮,良心還沒有壞點,但從晉文公、晉襄公之後,晉國的國政基本盤就掌握在異氏大臣手中,六卿輪流執政,對於只是爭霸的春秋而言,這個局面還能維持,但到了春秋後期,大家不再滿足於霸主,而是打兼併戰爭,晉國這種狀態就應付不了了。

    六卿不可能自己主動去變法削弱自己的權力,只可能角逐出最後的勝利者,而公室力量太弱,國君基本廢掉,也沒有變法的能力,所以晉國唯一的可能就是,六卿打生打死,完成最後的大權統屬。

    基於題主的假設,那麼對於晉國最理想的局面,應該是六卿最後只剩下一位,是韓康子、魏桓子、趙襄子、還是智伯瑤,題主喜歡哪個?

    假筆者比較傾向於魏桓子,因為三晉最開始強大起來,也最開始進行變革的就是魏國,魏桓子的兒子魏斯,可謂戰國時代第一個政治強人,腳踩秦國,凌霸楚國,威壓齊國,當然這是建立在三晉聯盟的基礎上。

    由此可見,三晉一旦聯盟,實力還是很強大,所以如果晉國沒有分裂,而是被魏室所代,那麼極有可能成為戰國第一強國,三晉聯盟都能那麼強,一個變過法(雖然不怎麼徹底)而又統一三晉的魏國,勢必會先就滅掉了秦國,讓秦國基本沒有20年喘息變法的機會,之後再向北滅燕,以泗上諸侯作為與齊國的緩衝,再與楚爭雄,倘若晉國的變法再徹底下,完全從分封走向中央集權,幹掉封君尾大不掉的楚國,也只是時間問題。

    當然,筆者的設想過於樂觀,誰又知道歷史會怎麼演進,比較人在其中也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冬季最適合去哪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