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教父72260863
-
2 # 一老沈一
拜占庭帝國被西方——其實就是歐洲國家,視為異己,主要是宗教原因。
公元330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建“新羅馬”於此,易名為君士坦丁堡——也就是現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林。
6世紀上半葉以前,羅馬帝國東部諸省通稱“東羅馬”。7世紀以後,帝國東部在國家和社會發展上已與早期羅馬帝國有很大不同,為此,史稱“拜佔廷 帝國”。
拜佔廷,是一個多民族帝國。其文明對歐、亞兩洲一些“蠻族”影響很大;同時,外族的影響、干擾、入侵亦始終貫穿於帝國的全部歷史。
10世紀以後,拜佔廷帝國日益衰落,在外族的打擊下,至15世紀,終於滅亡。
前期的拜占庭帝國。西方,一般把公元867年作為分野,將拜占庭帝國劃分為前期和後期兩個階段。
羅馬帝國晚期,已經逐漸衰落。 公元395年,狄奧多西一世去逝,他的兩個兒子東西分治,羅馬帝國從此分裂。
分治後的西部,貴族勢力雄厚,皇權衰落。最後一 個皇帝羅慕路斯於476年被廢除,西羅馬分裂成若干蠻族國家——這標誌著西羅馬帝國的滅亡。
而分治後的東部,人口稠密,商業繁榮,貴族勢力遠為弱小,只能依附於皇權。這使東羅馬政權不斷鞏固和擴大。
不過,在5-6世紀,東方教會就支援基督一性論,與羅馬教會的基督二性論(神性和人性)發生了長期論爭——這為以後的被視為異己埋下了伏筆。
東羅馬的查士丁尼一世(527-565)掌權後,局面有所改觀。他正式接受基督教會正統的教義,恢復東方教會與羅馬教會的交往。對內,鎮壓了首都的平民起義,穩定了國內局面。對外,在東面,向波斯的薩珊王朝納貢求和,調整貿易關係,支援從中國走私蠶絲,建立了制絲業,擺脫了對波斯生絲貿易的依賴;在西面,出兵北非,消滅汪達爾王國,收復義大利,消滅東哥特王國,遠征西班牙。
但6世紀40年代廣泛流行的鼠疫,對東羅馬帝國打擊很大。到6世紀末,其處境亦很窘迫。
隨後的赫拉克利烏斯(610-641)及 利奧三世(717-741)和君士坦丁五世(741-775),屢次遏制了外族的進犯;內部也實行了一些新的制度,使拜佔廷帝國的經濟保持繁榮,特別是農業技術,比同期的西歐遠為先進。
拜占庭與西方如何分道揚鑣。拜占庭帝國與西方的分歧,源於對聖像的不同態度。
聖像崇拜與反對聖像崇拜,這一爭論由來已久。利奧三世和君士坦丁五世都曾下令禁止崇拜偶像,旨在對教會展開鬥爭,以表明皇帝代表上帝,強化皇權。
717-867年,是拜占庭帝國破壞聖像運動的時期。
800年,羅馬教皇為丕平三世之子查理曼加冕,其成為羅馬皇帝。此後,東西方教會的衝突愈演愈烈。
867年,雙方都把對方的總主教開除教籍——這是西方與拜占庭帝國的公開決裂。
後期的拜占庭帝國。從867年到1453年,是拜占庭帝國的後半期。
巴西爾一世(867-886)至巴西爾二世(963-1025)的馬其頓王朝,是拜佔廷歷史上的黃金時代。 此期間,拜佔廷961年收復克里特島,消滅了橫行愛琴海150年的阿拉伯海軍,恢復了拜佔廷在東地中海的優勢; 到975年,幾乎整個敘利亞、巴勒斯坦以及美索不達米亞的大部都劃入了拜佔廷版圖。亞美尼亞和喬治亞也為拜佔廷吞併。 在巴爾幹和希臘,拜佔廷開展傳教活動,斯拉夫人和保保加利亞人皈依了基督教,從而納入了拜佔廷的軌道。
989年,俄羅斯正式接受基督教,俄國教會隸屬於君士坦丁堡總主教。
自此,拜占庭帝國具有了與西歐分庭抗禮的實力。 1025年,巴西爾二世死後,拜佔廷進入衰落時期。 原已腐敗的統治階級內部分裂,地方的軍事貴族和君士坦丁堡的官僚貴族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
1054年,羅馬教會再次表示和君士坦丁堡教會分割。 衰微的拜佔延,已抵擋不住來自三面的進攻:北面的佩徹涅格人越過多瑙河不斷騷擾色雷斯和馬其頓;東面的塞爾柱突厥人1071年佔領了亞美尼亞,勢力達到小亞細亞中部;西面的諾曼人1071年佔領了拜佔廷在義大利最後一個據點,切斷了它同意大利的最後聯絡,從此造成拜佔廷的希臘世界和西部的拉丁世界不僅在地理和政治上,而且在宗教和文化上的永久分離。
此時的拜佔廷,已從一個統治世界的國家,降到一個偏於希臘一隅併為其生存而苦鬥的小國。
1096-1099年,西方第一次十字軍東侵期間,拜佔廷屈尊為之提供嚮導、護送、給養,想換取十字軍從塞爾柱突厥人手中奪得的失地。但十字軍獲勝後,只歸還了尼凱亞而將安條克佔為己有,建立了安條克公國,以後又建立了耶路撒冷王國、埃德薩伯國、特里波利伯國。 此後,拜佔廷一度收復了巴爾幹西北部,臣服了保加利亞人和塞爾維亞人。但這再次引起西方的敵意。
1176年,拜佔廷被塞爾柱突厥人打敗,轉而與熱那亞結盟。因侵犯了威尼斯的商業利益,於是威尼斯處心積慮將拜佔廷置於西方控制之下。 拜佔延實行親拉丁人的政策,還引起國內的不滿,匈牙利、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塞普勒斯先後離去。 拜佔廷分裂日深,西方認識到征服君士坦丁堡的時機已經到來,這不僅有利於商業還有利於十字軍和教會的未來。教皇英諾森三世乘機發動了旨在征服拜佔廷的第四次十字軍東侵,由威尼斯提供艦隊,1204年攻陷君士坦丁堡,建立拉丁帝國(1204- 1261),並在其他地方建一些拉丁公國,但遭到拜佔廷的強力反抗。尼凱亞的邁克爾八世於1261年趕走拉丁人,恢復了拜佔廷帝國。
此時的拜佔廷,領土已大為縮小,象是一個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城邦國家,國內分裂更深。 再往後,拜占庭帝國江河日下,到1461年,徹底被奧斯曼帝國所取代。
最後再重複一下,西方與拜占庭帝國不睦,有地域原因,也有民族原因,但主要是宗教原因。
-
3 # 成都地產逍遙君
這個問題,內在原因還是很多的,可以詳細分析一下。
中世紀的歐洲和中國專制王朝最接近的就是拜占庭,而拜占庭帝國和西歐諸蠻族王國之間的差異,可以和漠北遊牧政權和華夏政權的差異比擬。
文化,民族,政治體制,宗教政策的不同,帶來了西歐利益階級對拜占庭模式的抵制。
蠻族一詞來源於古希臘語,繼承了輝煌羅馬文明的拜占庭在希臘的土壤上生根發芽,只會讓這種優越感愈發不可一世。儘管軍隊中有著不少的蠻族成分,但異族始終是異族。僱傭性質的關係不能帶來強大軍事實力和忠誠度的支柱,這也就是為什麼曼齊刻爾特戰役後,羅斯和諾曼僱傭軍取代本國農兵成為軍隊主力后帝國財政和軍事力量大幅下降。(即便是瓦蘭吉衛隊,也是沒錢就叫不動的主,其蠻族出身和對金錢的貪婪也讓其名聲不是太好)
4世紀末,為了吸納哥特人,帝國允許他們在帝國邊境地區定居墾荒,繳納賦稅,提供軍隊,並且建立哥特人兵團。還允許定居在巴爾幹半島和小亞細亞地區的哥特人保持其原有的農村公社生活制度,但是種族歧視和不信任始終蔓延在希臘貴族的群體中。並最終導致了公元400年對拜占庭首都哥特勢力的清洗。對於拜占庭來說,民族生活風俗的差異不能忽視,而西歐蠻族國家的統治者同樣不希望自己的子民投奔拜占庭。
而從政治制度上來講,拜占庭是相對高度中央集權和君權強盛的,西歐諸蠻族王國的蠻族傳統根深蒂固,不可能短期內受拜占庭政治模式的改變。對於那些蠻族王國內的部落領袖和貴族來說,效仿拜占庭建立更深徹的官僚體制國家自然是損害了他們的利益,讓其牴觸。
舉個例子,公元9世紀的法蘭克帝國。可即便是蠻族王國發展了這麼久了。查理大帝和他的繼承人虔誠者路易還是沒能越過日耳曼人的古老信仰——王位繼承應當遵循先分割後統一的方式,查理大帝本人是其弟弟卡洛曼死後才獨攬大權,其兒子路易更是將帝國三分,讓法蘭克帝國分裂成三個兒子繼承的王國。法國的王權早期脆弱孤立,義大利更是陷入了城邦林立的分裂局面,德意志也並非統一的整體。
從宗教形態和宗教制度上來說,也有分歧。可以很明顯地看出,拜占庭境內的東正教會的勢力遠遠沒有羅馬教廷那麼龐大而威嚴。8世紀中期以前,羅馬教會隸屬於皇帝管轄,教會高層神職人員的任免,基督教教義的解釋,教會內部神學爭端的紛爭以及宗教大會的召集都由皇帝控制。直到羅馬教會在法蘭克帝國支援下建立教皇國後,才擺脫了皇帝的控制。
那麼,很明顯了。一直叫嚷著神權高於世俗君權的羅馬教會自然不會喜歡東羅馬那種高度控制下的宗教模式。羅馬教會不甘心按照君士坦丁大帝設計的那樣,讓宗教變成維護帝國統一的工具,政治權力控制下的傀儡。1054年的東西方教會分裂更是將這對立帶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基督教徹底分裂了。
所以說,西歐蠻族國家那些封建領主對拜占庭中央集權模式的牴觸,以及天主教士對拜占庭宗教控制手段的牴觸,也就是利益集團對拜占庭的牴觸,是他們將拜占庭視為他者最根本的原因。
-
4 # 暫七師樂隊
歐洲的皇帝源於羅馬,帝統來自羅馬。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羅馬,都繼承了羅馬的帝統,西羅滅亡後,查理曼帝國幾乎統一西歐世界,宣稱繼承羅馬帝統,後面的西歐諸多國家也是自查理曼帝國分裂脫胎而來,正二八經有羅馬帝統的東羅馬,被他們汙辱為拜占庭帝國,這樣那幫西歐蠻子就可以是羅馬繼承人。另外教會也分裂了,沒有統一的信仰,而且在東羅皇權臨駕於教權,西方正相反,雙方一對眼都不舒服
回覆列表
個人認為
東西羅馬分裂,拜占庭原為東羅馬,拜占庭一詞是史學家後改的,1054年,東西教會分立,西方基督教與東正教。非西方主流思想,所以才排斥吧
各種原因應該還有很多,此為個人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