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科技之重
-
2 # 魂舞大漠
同來自蘇-27“側衛”,但蘇35成不了殲-16,正在像殲-16成不了蘇-35一樣。要問誰才是真正的“側衛”之王,以為都是。
蘇-35可以把蘇-27的空戰能力提升到四代,殲-16作為多工型,也自不簡單,你看它的低可探測塗裝即可知道,空軍對它賦予了多麼高的期望。在殲-20支撐下,殲-16要對付的只有一點漏網之魚,利用中程空空導彈射程優勢,在預警機引導下,在防區外即可以先下手為強。
說重點,殲-16不是為應對高強程度空戰而設的,志不在此,為的快速打擊地面時間目標,以解除地面威脅,比如防空導彈之類,以任務而論,大體相當於蘇-34。
蘇-35打的是空戰,攜帶多部雷達來探測對自己構成威脅的目標。投入敘利亞戰場,經過實際驗證,捕捉到了F-22,因而聲名大振。我軍購買少量蘇-35,透過演習來檢驗它的技術路徑,看看是否真實有效,如果真的可以,網路長期傳說的殲-11D就會化為現實。
現在殲-16正是殲-11系列最佳的機型,完全可以滿足空軍軍事需求。完全中國產化了的殲-11系列飛機,被指還沒有脫胎換骨式地打造,比如還沒有根本性強筋健骨,在機體結構上進行加強,期待把殲-11造得更強的網友不明原因,其實我們的空軍人早就公開給出了答案,即不能容忍機齡未到期技術上就處於落後狀態,把話說得很清楚,殲-11無論怎麼改進提升,在技術上它就是一型不折不扣的三代機,在五代機入役的形勢下,三代機在技術上已顯現出落後。
礙於與俄早年協議,殲-11又不能外銷出口,是以殲-16在打造之初,就沒有成為“側衛王”的打算,就這樣挺好,價效比最高。海軍方面也在致力於下一代艦載機,也沒有打造殲-15X的想法,如此看來,我們要擁抱的理想未來,要向更高的技術形態大幅掘進。
-
3 # 田園宜人
這個各有千秋,蘇35偏重空戰,機動性好,殲16是戰鬥轟炸機,設計出發點是多用途,偏重大載彈量的對地攻擊,所以這兩款戰機誰效能更好,要看執行什麼任務了,要是空戰,肯定蘇35更出色,要是對地攻擊,可能殲16會略勝一籌。
-
4 # 隴右李BoVen
蘇35出自“側衛”的孃家,殲16出自“側衛”的婆家,那麼蘇35和殲16到底誰才是真正的“側衛”王?
其實,這個問題不好回答。殲16和蘇35可謂是各有千秋:蘇35的向量發動機使其機動效能更好,“雪豹”雷達甚至可以在敘利亞發現F22;而殲16載彈量、航程、資訊化能力比蘇35強。
那麼到底誰強?我們可以把它們放到同一個環境——中國來比較。個人覺得殲16較強。
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所謂殲11D和蘇35來華這兩件事看出點端倪。
當年殲11D照片在網上流傳時,有不少人認為:蘇35個方面比殲11D先進且急需,殲11D所以就流產了。可是近年來中國方面也沒有再繼續購買蘇35的意向——為什麼?
當是時,在蘇35進入中國空軍之後,殲20、殲16、殲10C已經開始較大規模入役了。我們可以發現,中國空軍的機型正在快速改變,本來來華的蘇35能否很好地融入中國空軍的體系就是個大問題了。因此,相較於蘇35,我覺得適合於中國空軍體系的殲16無疑更強——畢竟適用的武器才是最強的。
-
5 # 從此蕭郎是路人甲
側衛之王?蘇57:沒錯,正是在下!
自打中國引進24架蘇35之後,中國軍迷圈就為殲16和蘇35之間孰強孰弱吵翻了天,而作為世界上兩個裝備和生產側衛系列最大的國家,殲16和蘇35確實算是中國和俄羅斯的終極側衛。
但是開句玩笑話,真正的側衛之王還輪不到殲16和蘇35來爭,蘇57某種程度上才是真正的終極側衛、側衛之王。
江湖上都把蘇57稱為“拍扁的蘇27”,蘇57在整體佈局上沿襲了側衛家族經典的機身升力體+吊掛發動機佈局,在設計思想上有很明顯的傳承關係,繼承了很多側衛家族的研製經驗。
再加上比較粗糙的隱身設計,蘇57的隱身效能與F22/35、殲20相比有差距,因此蘇57也被很多軍迷譏諷為4.75代戰機,這也坐實了蘇57“終極側衛”的稱號。
說蘇57是“側衛之王”還有一個重要的理由,那就是蘇57可以沿用側衛系列的生產線甚至是部分生產工具,這使得俄羅斯方面減少投資、降低生產成本,這種在生產上與側衛產品的銜接,某種程度上是蘇57最大的優勢。
當然,說蘇57是“終極側衛”、“側衛之王”更多是筆者的調侃,無論是整體效能還是設計思路,相比之前的蘇27/30/35都有了革命性的提升,蘇57毫無疑問也是一個嶄新的型號,即便在隱身方面差強人意,但是也是一款五代機。
至於殲16和蘇35的對比,筆者還是那句話:各有優劣,綜合來看殲16略勝一籌。
蘇35勝在平臺效能優異,一是機體結構增強、壽命延長,機體壽命達到6000小時;二是憑藉117S向量發動機的加持,蘇35機動效能逆天。
而殲16平臺效能仍然處於蘇30MKK的水平,機體強度和壽命達不到蘇35的水平。但是依託中國近年來研製的先進航電和武器系統,殲16在超視距空戰、電子能力和多用途方面都優於蘇35。
正如一千個讀者心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誰是真正的側衛之王相比讀者也有自己的答案。但是在筆者看來,或許加裝了殲16航電系統的蘇35才是真正的側衛之王。
回覆列表
在最強側衛的爭奪戰中,出現了蘇35和殲16兩位選手。蘇35:我機動性好,殲16:我超視距空戰強,蘇35:我在近距格鬥中擊落你,殲16:我在超視距空戰中擊敗你。正當蘇35和殲16爭論不休時,突然蘇57出現了,蘇57:最強側衛正是在下,超視距和近距你倆都不是對手。蘇35和殲16分別低頭承認了。所以說,最強側衛不是殲16,也不是蘇35,而是蘇57。
蘇57,蘇35,殲16都是側衛系列戰鬥機中比較強的改進型號,按照綜合作戰實力排名的話就是:蘇57>殲16>蘇35。蘇57相對於殲16的優勢就是“隱身效能和機動性”,而相對於蘇35的優勢就是“隱身效能和機動性以及航電系統”。雖然蘇57的RCS與殲20,F22,F35等戰機不在同一級別上,但是0.4平方米的RCS也算是隱身戰機吧,要比其他的三代半戰機的隱身性強上不少的。儘管達索公司宣傳稱陣風戰鬥機在不掛載彈藥時的RCS在0.05平方米—0.1平方米之間,但是有誰會信呢,肯定是不如蘇57的。
蘇35戰鬥機的效能。蘇35被稱為“終極側衛”,隨著殲16,蘇57的相繼服役,蘇57這個終極側衛的稱號也顯得名不符實。
蘇35戰鬥機比較出名的就是其機動性,在巴黎航展上將其機動性表現得淋漓盡致,諸如眼鏡蛇,落葉漂等機動動作做起來流暢至極,絲毫不拖泥帶水。在“117S向量發動機+蘇系戰機本身的高機動”的綜合作用下,蘇35戰鬥機的亞音速機動性基本在世界上強三之列,是可以與F22,蘇57相抗衡的存在。受制於寬大的機體和雙間距佈置的航空發動機,蘇系戰鬥機的滾轉效能就不如宅間距設計的雙發戰機或者單發戰機了。只不過蘇35安裝的117S向量發動機的向量噴管可以旋轉,在滾轉時透過噴管的差動轉向可以加速,要比蘇27,蘇30等未安裝向量發動機的戰機滾轉效能強。據稱蘇系戰機存在跨音速陷阱,在蘇57戰鬥機上也不復存在,如此一來在空戰時,蘇57戰鬥機就沒有什麼較大的缺陷。
航電系統本身就是俄羅斯的弱項,即便被稱為三代半戰鬥機,蘇57安裝的還是雪豹-E無源相控陣雷達,與殲16,殲10C,F16E/F,F15EX,陣風F3等機型的有源相控陣雷達還是有點差距的,畢竟蘇35的機頭直徑比較大,使得雪豹-E無源相控陣雷達天線的孔徑比較大,從而獲得了較遠的雷達探測距離。不過在抗干擾能力,多目標交戰能力上是比不過有源相控陣雷達的。除了雷達系統之外,蘇35還安裝有光電探測儀,其座艙右前部安裝有OLS-35紅外探測器和遍佈機身的分散式光電探測儀。其具備紅外探測,熱成像,鐳射測距,導彈逼近告警的能力。
在國內舉行的對抗演習中,蘇35還是被殲10C擊敗了。而殲10C與殲16的對抗演習中,在中遠距空戰是被殲16擊敗的,不過在近距格鬥時,抓住了殲16的失誤擊敗了殲16。由此可見,蘇35在空戰時連殲10C都不如,就更別提與殲16相比了。所以說,最強側衛絕對不是蘇35。
殲16多用途戰鬥機的效能殲16定位是多用途戰機,不過其主要任務還是制空。與蘇35相比,殲16的機動性就明顯不如了,其一沒有向量發動機的加成,其二還是雙座機。作為重型戰機來說,殲16具備較大的載彈量,較遠的作戰半徑,較長的滯空時間。不過殲16換裝了加力推力為13.2噸渦扇-10B航空發動機,整體機動性會比蘇30MKK強一點。
殲16最大的優勢就是航電系統,其較大的機體空間可以加裝數量更多的電子裝置。另外雙發戰鬥機也可以發出更多的電量,以便於安裝功率更大的電子戰系統和有源相控陣雷達。由於殲16戰鬥機的有源相控陣雷達天線是固定不動的,而蘇35的雷達天線還需要轉動,所以說,殲16的機載雷達孔徑應該比雪豹-E的更大。本來殲16的雷達效能就強,而孔徑又大了,那麼效能肯定要比雪豹-E強不少的。蘇35安裝的雪豹-E無源相控陣雷達可以同時探測30個目標,並對其中的8個發動攻擊。那麼殲16安裝的有源相控陣雷達等等多目標交戰能力會更強的。另外,像導彈逼近告警系統,雷達告警接收機必然會安裝的。不過,在殲16的機身上並沒有像殲20那樣的分散式光學探測視窗,或許,殲16沒有安裝這樣的探測裝置。
蘇57隱身戰鬥機的效能儘管俄羅斯一再宣稱蘇57為四代機,不過一直被人稱為最強三代半戰機,主要就是因為其隱身效能不行。當然,除了隱身效能之外,在航電系統上也不如其他的四代機,不過機動性還是很不錯的。
蘇57安裝有1部N036,2部N036L,2部N036B等5部有源相控陣雷達。其探測範圍可以涵蓋機身正前方全部的空域,且雷達波段有X波段和L波段,既可以為空空導彈提供製導,也可以粗略的探測隱身目標。機首N036有源相控陣雷達天線的T/R元件數量在1500個左右,是不如APG-77的1900個,和殲20雷達的2000多個T/R元件的。本來俄羅斯的雷達技術就不如中美兩國,而N036雷達的孔徑又沒有中內美兩國隱身戰機的雷達孔徑大,那探測效能自然就下去了。N036雷達對典型戰鬥機之類目標的探測距離也就200千米左右,可以同時跟蹤60個目標,並對其中的16個發動攻擊,該雷達在多目標探測能力上,比雪豹-E無源相控陣雷達提高了1倍,這也就是有源相控陣雷達的巨大優勢。
除了雷達裝置之外,蘇57還安裝了101KS光電探測器,該裝置由位於座艙右前部的101KS-V球形紅外探測器,座艙後部和機首下部的101KS-O紅外定向干擾裝置,座艙尾部的101KS-U紫外導彈逼近告警系統,機翼根處的101KS-P熱成像儀等組成,探測範圍基本上覆蓋了蘇57機身的全向空域。不過這些101KS光電探測系統還是凸出在機身上的,和F35與殲20隱藏在機身蒙皮上有很大的不同,對隱身效能有著不利的影響,估計其效能也不如F35和殲20的分散式光學探測系統。除此之外,蘇57的尾椎裡面還安裝有L-402電子戰系統,該系統可以主動干擾干擾敵方的雷達,也可以被動破解敵方的干擾訊號,提升了蘇57戰鬥機的電子戰能力。
在近乎直通式的進氣道,凸起光電系統,分體式的座艙蓋綜合作用下蘇57的隱身能力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其RCS為0.4㎡與F22,殲20,F35的0.0X相比差距還是比較大的。最起碼,F22,F35,殲20等發現蘇57的距離要比蘇57發現他們的遠。即便蘇57的隱身效能不如其他的隱身戰機,但是0.4平方米的雷達反射截面積也不是那麼容易被探測到的。
蘇57的設計初衷可能是利用其有限的隱身效能,在中遠距空戰時讓敵方的機載雷達對己身的發現距離大幅度的降低,將對方拉入近距格鬥或者彼此都可以發現對方時的超視距空戰。如此一來,對方隱身的優勢就顯得不那麼有作用了。蘇57現有的隱身效能應該是達到了彼此發現的最小距離,意思就是當敵方雷達在可以鎖定蘇57的距離上,這時蘇57的機載雷達也可以探測到對方,也就是利用有限的隱身效能抵消了對方的隱身優勢。
蘇57繼承了蘇系戰機靈活機動性的優點,後掠角度較大的機翼,明顯是為了超音速效能而設計的。在中央升力體佈局配合產品-30向量發動機下,蘇57的亞音速機動性絲毫不弱與蘇35,超音速機動性可以與F22像比肩了。綜合來看,蘇57的機動性與F22在伯仲之間,基本上問鼎了世界之最。
在蘇35,殲16,蘇57之間,最強的側衛絕對是蘇57。利用有限的隱身效能,在中遠距空戰時即可壓著殲16和蘇35,近距離格鬥時無論是亞音速機動性,還是超音速機動性都完勝蘇35和殲16,側衛之王的稱號名副其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