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全力過好今天

    好好說說話之不要貼標籤(補-日更第5天)

    昨天我分享的話題好好說話裡邊簡單講到了一個貼標籤,有朋友反映說,對貼標籤很感興趣。所以今天我重點分析一下這個貼標籤。貼標籤的反面就是行為描述,我們懂得了行為描述之後,才能避免不給別人貼標籤。

    第一節:行為

    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每天都要和人打交道,接觸到別人大量的行為。如果讓我們給行為下個定義的話,什麼是一種行為呢?行為必須是一個具體的事,一個我們能看到、能聽到的客觀發生的事實,我們稱為描述性語言,其內容包含四點: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什麼人、什麼事情。

    行為是指:你能看到它用照相機拍成圖片你能聽到它用麥克風錄製聲音 例如:“這份合同中錯了五處”,“上午十點了,你還沒起床”,“你作業寫的字我看不懂”,“你講電話的聲音很大”等等;而不是貼上不負責任、很懶、不用心、自私等標籤。

    我們為什麼要特別強調行為的這個定義呢?就是因為我們平時溝通的時候,或者看待他人行為的時候,往往喜歡幹一件事叫什麼呢?就是貼標籤。經常用標籤式的語言來下判斷,而不是用具體行為來描述。

    第二節:標籤

    舉例說我們會說某某人很懶,這其實是標籤式的語言。如果轉換成用行為語言描述的話,那就應該說他連續七天沒打掃房間,或者他早上不疊被子。下面讓我們一起欣賞一首詩:

    我從未見過懶惰的人;

    我見過有個人有時在下午睡覺,

    在雨天不出門,

    但他不是個懶惰的人。

    請在說我胡言亂語之前,

    想一想,他是個懶惰的人,

    還是他的行為被我們稱為“懶惰”?

    我從未見過愚蠢的孩子;

    我見過有個孩子有時做的事我不理解

    或不按我的吩咐做事情;

    但他不是愚蠢的孩子。

    請在你說他愚蠢之前,

    想一想,他是個愚蠢的孩子,

    還是他懂的事情與你不一樣?

    我使勁看了又看

    但從未看到廚師;

    我看到有個人把食物調配在一起,

    打起了火,

    看著炒菜的爐子——

    我看到這些但沒有看到廚師。

    告訴我,當你看的時侯,你看到的是廚師,

    還是有個人做的事情被我們稱為烹飪?

    我們說有的人懶惰

    另一些人說他們與世無爭

    我們說有的人愚蠢

    另一些人說他學習方法有區別

    因此,我得出結論,

    如果不把事實和意見混為一談,

    我們將不再困惑。

    因為你可能無所謂,我也想說:

    這只是我的意見。

    ——魯斯·貝本梅爾

    透過對這些行為描述,我們沒有摻雜進個人的主觀評判或者判斷在裡頭。行為語言是很中立的,不帶有任何評判、認知、判斷。既然是中立的語言,就不容易引起對方的煩惱。

    而標籤式的語言是一種評判、分析、判斷,“你什麼都不行”,“你總是粗心大意”,“你根本就不用心”等等。其實只是某一件事情讓他有這種表現,可是一旦標籤貼多了形成身份認同,就會在生活各個層面都會成為這樣的人。

    比如有的孩子小時候被爸爸媽媽貼的標籤是“笨死了”,產生了自我身份的認知,覺得自己真是一個很笨的孩子,就給自己設限了。

    結果長大了以後受這個標籤的影響,總是沒自信,真的認為自己很笨,很多東西根本學不會,做不到,人生過得很失敗。這個負面影響多大呀!我們體會下面的詩所要傳遞的資訊:

    告訴我你感到失望,

    當你看到事情還沒做完,

    但說我“不負責任” 並無法打動我。

    告訴我你感到受傷 ,

    當我對你的請求說“不”,

    但說我“冷漠” 並不會增加你以後的機會。

    是的,我知道如何迴應你

    當你說我做了什麼或沒做什麼,

    但請不要把二者混淆。

    第三節:負面標籤--暴力語言會變成武器

    由青少年暴力所導致的悲劇行為在中國正呈上升趨勢。近年來,儘管青少年的人口總數在下降,被法庭判刑的未成年罪犯的數目卻增加超過一倍。一個鮮為人知的研究表明,在中國,青少年犯罪與童年時期遭受語言暴力之間有強烈的聯絡。

    瀋陽市心理研究所聯手北京奧美,透過創意傳播活動提升中國公眾對語言暴力的嚴重性和危害性的認知。

    語言暴力是一種精神虐待,而這種精神虐待是一種後天的習得行為。除非這個迴圈被打破,否則這一持續的影響能夠延續到成年時期,並且這種暴力行為很可能會從這一代傳遞到下一代。瀋陽市心理研究所所長姜俊和表示。

    。每位青少年都坦誠地回憶了童年時父母和監護人對他們使用的侮辱性語言,包括 “ 丟人” ,“ 是人就比你強”,以及“怎麼不去死” 。

    奧美與來自瀋陽的知名藝術家兼教授謝勇合作,將諸如此類的傷害性詞語透過鍍鎳鋼製作成模具。這些詞語模具可以拆解並拼湊成致命武器的形狀,比如槍、刀和斧頭——如同這些青少年犯罪時所使用的武器。這個作品展示了暴力性語言如何真實地轉化為武器。

    這些詞語武器在瀋陽的一個人流攢動的購物中心裡以互動的形式展出。購物者和路人透過觸控式螢幕和現場的平板電腦參與詞語武器的互動。為期兩天的活動吸引了超過600人參與其中。

    奧美的團隊還為這個特別的問題建立了一個迷你網站。瀏覽者能夠線上體驗這些詞語變成武器的過程,觀看每位青少年講述自己故事的影片,還能夠在網上聯絡專業的輔導人員,探討精神和語言暴力話題。

    這一系列傳播活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網站上線後的前兩週便接收了超過300個心理諮詢熱線電話。

    北京奧美廣告執行創意總監表示, “我們透過與研究所的心理學家交談了解到,對兒童的語言暴力就如同引爆一顆定時炸彈,它只會在行兇者離開現場足夠久之後才會爆炸。

    社會為此付出了代價,這一點從青少年犯罪率增加就可以看出來。我們真的需要透過這種能夠喚醒人們的方式講述這一“暴力迴圈”的故事。”

    第四節:好的標籤也不要貼

    有的時候我們也會貼一些好的標籤,比如你真乖,真棒,真優秀,真出色等等。孩子小時候父母老這樣誇他,首先他會形成壓力,處處都要表現自己很棒,長大以後處處讓自己成為這樣的人,他會活得很累,最終會為別人而活,當他認為自己一直很棒的時候,帶著這種壓力就不能真實地活自己。

    可是一個人不可能永遠成功,也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肯定。如果有一天他失敗了,或者別人對他的行為表現不認同、不接納的時候,他的挫敗感會非常強,非常痛苦。其次,會讓孩子感覺這樣做可以得到承認的表揚,而漸漸的去關注讚揚,成為為了得到表揚去做事,而忽略了做事本身的樂趣。

    一旦沒有了表揚就會有失落感進而失去了做事情的興趣,這個是得不償失的,因為要知道興趣無論對成人還是孩子都是最好的老師。細心觀察一下可以看出,成人和孩子在這兩點上是有相同之處的。

    第五:我自己對於標籤的體會

    其實細想起來每個人身上都會有很多標籤,這些標籤不斷在困擾我們,障礙我們潛在能力的發揮。每個人身上是不是都有這些標籤?大家可以想一下自己身上有哪些標籤在影響著我們?

    那麼下面我就為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的例子。我從小在農村長大,我父母都是初中教師,他們的思想在村裡邊也算是比較先進的了。他們知道要多鼓勵孩子,不能打罵,所以我從小就是生活在一個,教育特別好的環境裡。

    聽到別人有家長把孩子吊起來打的那種,我都覺得不可思議,因為我家人從來都是鼓勵我,在我的記憶裡,我也就被打過一次,那還是我爺爺,因為我喝醉酒才打我的。

    但是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我發現我過的並不比人家那些在打罵之下成長起來的孩子要好多少?因為我總是很自卑,我的自卑反而是因為我父母老誇我。

    為什麼他們又誇我我越自卑呢?因為他們常常誇我很棒,哦,我很棒嗎?我跟父母在一起的時候,我感覺特別高興、有自信。但是一去到外面的時候,和同學們在一起的時候,我發現原來我也不棒啊,然後自信心瞬間下降。

    為了保持我在父母心中的美好形象,我越來越不敢去嘗試,因為嘗試就可能意味著失敗,就不棒了。所以我越來越不擅長和朋友們出去玩,天天就膩在家裡和父母在一起,變成了一個寶媽男。

    和母親無話不談,現在人際交往上特別差。每當媽媽誇我的時候,我都覺得自己無所不能,但我一出門,立刻感覺自己一無是處。

    我所遇到的情況,就是正面標籤給我的影響呀!後來我經過了學習和諧交流的課程,我終於發現了問題,根源所在。在接觸到和諧交流課程的時候,我內心無比的喜悅,幾天的課程都是在激動到顫抖的狀態下學完的。從此也立下了人生的願望,我要真正的做自己,不在給自己做任何標籤。

    我父母是老師,喜歡看書,特別是我媽媽愛讀論語。以前我對於論語裡面有句話的理解是這樣的,他說君子不器,我認為君子不器就是君子可以做任何職業,不一定非得做什麼才行?

    可後來我意識到標籤這個問題的時候,我發現君子不器不僅僅是這些,君子不器還可以是打破這些標籤,無論是正面還是負面,那僅僅是別人的評價,並不是事實,我要做回真正的自己!

    結語

    我們經常用標籤式的語言跟他人溝通,不自覺的就在傷害別人,障礙自己。現在首先就要轉變這種溝通模式,用行為語言跟他人溝通。一旦我們忍不住又開始使用標籤式的語言了,就趕緊在心裡給自己貼個大標籤:你在貼標籤,請停止貼標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總是感覺自己的生活乏味,別人卻活得很精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