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紅雨說歷史
-
2 # 這些歷史要讀
皇宮有專門為皇親國戚洗衣服的機構的啊!皇帝的衣服,包括龍袍,當然也是由專人負責清洗的,不然難道還要皇上一天到晚穿一件衣服嗎?
事實上,歷朝歷代宮中都有專門負責洗衣的機構。明代開始叫浣衣局,是最著名的宮中官署名,為宮廷服務的八局之一。在八局中位列第二,僅次於御膳房。
浣衣局位於德勝門以西,是二十四衙門中唯一不在皇城中的宦官機構。該局由有內務府的宮人充任,專門負責為皇宮貴族清洗衣服。
而黃上的衣服自然也不例外,只不過清洗過程更為嚴謹和細緻。(畢竟稍有不慎,腦袋基本上就得搬家了!)
-
3 # 歷史勾陳
兄臺這個問題,讓人撓頭。
龍袍用洗嗎?好像不用。
瞭解幾個有關龍袍的常識,就知道龍袍不洗的原因了!
請記住:皇上穿的衣服不都叫龍袍看清宮大戲多了,會產生一種錯覺,皇帝一出現必然龍袍在身,或者穿著黃馬褂,除了睡覺,一直穿著龍袍。事實並非如此 。
皇帝的衣服種類繁多,按照用途分六類:禮服、吉服、常服、便服、行服、雨服。
禮服,包括朝服、朝冠、端罩、袞服、補服,主要在祭祀宗廟、社稷大典,登基大典、納後大婚等重大場合穿著。
吉服包括吉服冠服、龍袍、龍褂,規格僅次於禮服,在公眾場合、喜慶場合穿著。
常服,非正式場合著用。
便服,出行、旅途中穿用。
雨服,雨雪天氣的罩服。
龍袍是皇帝的工作服龍袍,又被稱為龍袞,吉服的一種,是指皇帝的工作服,因為上面繡著龍形圖案而得名。
看到沒,下面這個才是龍袍!龍袍的一種。
龍袍是什麼顏色、圖案?黃色主打(明黃、金黃、杏黃),九龍盤身。從正面、背面都能看到的衣服上的五條龍,意指九五之尊。除了繡有五爪金龍以外,還有祥雲,紅色的蝙蝠(意指洪福),水浪山石(意指一統山河)等等。
龍袍工藝複雜,穿一次就丟,豈不可惜?於是,有人說,龍袍是要洗的。史料記載,皇帝服飾的製作工藝非常複雜,工期非常長,有的朝袍甚至需要時間兩年多才能完成。皇帝朝袍,前後工序繁雜,整個工藝流程參與人將近千人,僅繡工就需要500人。緙絲技術,金絲纏繞,造價昂貴。
但是,從古到今,帝知道稼穡艱難、知道勤儉節約的皇帝有幾個?
我這就有一個龍袍不洗的例子:
歷史記載,公元301年,成都王、河澗王叛亂,權臣只顧逃命,晉惠帝身邊只有一個保護著,那就是嵇康的兒子嵇紹,而且嵇紹為皇上擋箭身亡。事後,身邊服侍者要把龍袍拿去清晰血跡,晉惠帝拒絕了,他要把龍袍上的血跡留下了,以表達對嵇紹的感激之情。
有人說,晉惠帝不讓清洗龍袍是有原因的。可終究,晉惠帝的這個龍袍還是沒洗,不是嗎?不洗這個龍袍,就得穿別的袍服了,對吧?反正,皇上的衣服多得穿不完啊!
龍袍多半不需要洗皇帝的衣服多得不得了,天天都穿新衣服,甚至一天多次更換新衣,穿過根本不用洗。
據史料記載: 清代,皇帝的衣服有專人管理。這些太監,被稱為“四執事”。
據末代皇帝溥儀回憶說,四執事一年到頭都在給他做衣服,他的衣服總是新的。與其他清代皇帝比較,溥儀的生活拮据,威儀不再。溥儀尚且有這麼多衣服,那麼,康乾盛世的帝王又該奢侈到什麼程度?他們會把龍袍洗過反覆穿用嗎?未必。
既使皇上穿了一次,晾一晾,只要沒有汙漬,下次照穿不誤。
洗龍袍是個技術活兒龍袍做工精細,又沒有乾洗裝置,拿水泡一下還能要嗎?龍袍最多擦拭一下,就掛起來了。髒了怎麼辦?這個又回來了,穿別的啊!
曬龍袍怎麼說?曬龍袍,未必是用水洗了龍袍,放到太陽下晾曬。曬龍袍,更多的意思應該是通風防潮,防生黴、除蟎蟲的作用。曬龍袍多發生在夏季,端午前後。
龍袍不洗,浣衣局是幹什麼吃的?浣衣局敢給皇上洗龍袍嗎?那都是罪臣妻女,年老宮人,他們未必有洗龍袍的技術。宮裡的浣衣局,是洗滌一般宮裡貴人衣物的地方。
所以,我的結論是:龍袍多半不用洗。要洗,也是擦拭一下汙漬。
另:有收藏家告訴我:他們收藏的龍袍很多都帶有汙漬,明顯是沒有清洗。現代人收藏龍袍,更不會清洗龍袍,靠著這塊兒汙漬 ,靠著龍袍上還有皇帝的DNA,沒準兒賣個更好的價錢!
一句話:
貧窮讓我們對帝王生活、對龍袍感興趣,貧窮也限制了後人的想象力!
-
4 # 我是越關
有人說皇帝也是人,衣服也會髒,所以需要清洗。也有人說清朝乾隆年間記載皇帝7天換了12件衣服,換下來的都扔了。所以不用洗。不用洗的觀點對了,但是絕對不是扔掉。扔掉的只是常服,不是龍袍。
龍袍使用場合龍袍是皇帝的朝服,又成龍袞。是舉行大典或接受朝拜時才穿的禮服,皇帝一年穿龍袍的次數也就幾次而已。且為多種場合準備了多套龍袍。
平時皇帝也不會天天穿著龍袍,只是穿著常服而已,而常服以單色為主,沒有過多的點綴,所以常服可以清洗。
龍袍的製作工藝龍袍以緙絲工藝製成,以金絲繡九條龍紋圖案,中間繡有五色雲彩。也有繡十二條金龍的。然後用不計其數的米粒般大小的珍珠還有珊瑚珠點綴金龍和雲彩等圖案。這種方式製作成的龍袍根本就不能水洗。就算現代也根本沒有洗滌的方法。
封建帝王確實很敗家,看來也是量力而行呀,畢竟龍袍的製作成本太高了。
-
5 # 號角催人紅旗飄
龍袍一詞籠統的很,事實皇帝從秦到清不都總穿黃色繡龍的袍子。如漢文帝就 穿戈綈。另外絲綢洗後變皺也是事實。戲班兒角兒的跟包有一種給行頭去汗漬汗味的方法,當然食辛者庫浣衣局也有漿洗熨平的方法吧。
-
6 # 元元的天下
歷史上皇帝的龍袍一般特指禮服,也就是正式場合的穿著,通常華貴而繁複,又極其費工耗時。那麼龍袍要洗嗎?回答是:不洗,因為不能洗!
由於古時沒有乾洗技術,天然纖維如真絲棉麻等織物一旦下水,就會脫靛變色,而且會縮水變形,基本上也就廢了。現代乾洗工藝來說都做不到清洗乾淨,又百分之百不損傷衣服本身,更況在古代。老輩人講,連唱戲的龍袍行頭,因之也是不能洗的。所以皇帝的龍袍,應該不洗的,反覆穿著後,太髒也就不要了。
其次龍袍大多不需要洗,因為一般來講,最奢華的龍袍,並不作日常穿著,而且到達相應的場合時,如登基祭祀時才更換衣服,行禮完畢立即更換,只在禮儀時短暫使用,基本沒有被汙損的機會,也不需要洗。日常普通服裝,則視皇帝是否節儉而定,也存在過清洗舊衣的情況。皇帝衣服很多,有部門專門負責。(你想王允一個司徒,都有個專管皮草的美女丫頭名喚貂嬋,皇帝該有多少衣服?)
雖說普天之下皇帝最大,富貴無人可敵,但念物業之艱辛,也不是吃不完穿不完的浪費了事。明神宗朱翊鈞,特製的“福壽如意”緙絲袞服,是100名繡娘,整整花了13年的時間才完成。幸虧朱翊鈞在位時間長,才能穿到這件衣服。
在古代有“一寸緙絲一寸金”的美譽,根據史料記載,這件衣服制作過程相當複雜:“緙絲袞服”通長135釐米,兩袖長234釐米,面料以以藍、綠、黃等正色為主,用孔雀羽緙絲製成,裡子為黃色方目紗。《張居正》一書中,曾提到“隆慶皇帝生前比較節省所制龍袍,價碼最低卻也是二萬兩銀子一套”。
也有可能簡單擦拭汙漬,或用酒香水等去異味等方法加以清潔。若有宮女太監不小心弄髒了龍袍,輕的打個半死,重的有殺頭之罪。
而在《武則天》裡的龍袍,重達25公斤,價值50萬元,全部手工定製,由26位工人連續趕製3個月才製作完成,定製價為50萬,費工費時不是一般人消費得起。但它也不過偶爾穿一回,成為范冰冰的收藏品,根本沒機會洗。
皇帝如果穿舊衣或洗過的衣服,往往都會被當做特別節儉的例子,在史書記錄下來。摳門的道光帝不允許大臣穿新衣服,而且他的衣服還打補丁,引得大家效仿,可謂歷史上最節儉的皇帝了。但因為衣服太多了,有四季的,又分騎馬的,賞花的,出遊的各種不同款,不同色的的日常服裝,數量實在太多、更換太勤,幾乎被當做一次性消耗品在用了,穿不完也來及洗了。
至於浣衣局,應該主要給妃嬪和宮內人員洗了。甚至水洗龍袍要摔要打要拎要擠,豈不會視為對皇帝的大不敬,誰敢洗?那些剩下穿不完的小衣,賞給有功之臣,也要被稱為"黃馬褂”畢恭畢敬地供奉著,誰敢穿那?!
一花一世界。元元,金沙江邊的小閒,與你共品百味人生。
回覆列表
在很多地方聽到這樣一個段子說:皇后早晨伺候皇帝吃完五個大白麵饅頭,皇帝扛著金鋤頭下地,皇后就在家裡開始洗龍袍。
皇帝衣服並不是在每一個朝代都叫龍袍,而且在不同的場合也有不同的衣服。比如說有通天冕服,皮弁服,袞服,武弁服。歷史上趙匡胤陳橋兵變,被稱為“黃袍加身”,也不是“龍袍加身”。這種把皇帝穿的衣服定為黃色,是從漢朝開始的,到了唐朝李淵的時候黃色成為皇帝的專屬顏色。
被稱為龍袍的衣服,一般指的是從明朝開始的團龍服。把這種龍袍造價極高,皇帝也不是每天都在穿。這只是在重大祭典的時候,才穿的衣服,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朝服”。朝服不是上朝穿的,而是重大的儀式上穿的。這種衣服做工精細,有統計說一件造價需要達到1000兩白銀,並且不易清洗,容易洗破,所以龍袍一般是不洗的,並且也穿不了幾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