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阿穆教你假裝讀書多
-
2 # 良人說史
有句話叫做,潮流民心不一定是對的。
清朝末年,海外留學者,或者是飽讀詩書者,都認為清王朝到頭了,
專制制度再也無法實行下去了。
這些人分成了兩大派系,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要求君主立憲,
以孫文,黃興為首的革命黨要求共和。
爭論不休,一方面民主政治進步,另一方面加重了中國的危機,政壇上熱鬧的很,
真應了那句話,你方唱罷我方登場。
現在華人普遍發現了一個事實,我們心太急!一味追求速度,世界為我們起了一個專有名詞
中國速度,那麼這個中國速度到底有多快呢?
簡直不敢想象,從一窮二白到原子彈爆炸短短十幾年,
從全球欠發達國家到第二大經濟體,只有60年,
日本達到這個高度用了80年,
美國呢?更長,100年。
其他國家用了一個世紀走完的路,我們半個世紀就完成了,
在感嘆國家強盛的同時,我們不由的發現了致命的問題,
剛剛蹣跚學步的嬰兒,卻疾步狂奔,一定是跌跌撞撞的。
追求快,是我們的老毛病了。
因為,我們怕晚?
1840年,國門被開啟,罪惡的鴉片戰爭實際上只是要求中國通商而已,
但自此以後,列強蜂擁而至,條約一個比一個嚴苛。
弱國無外交,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
富國強兵,1860年洋務運動轟轟烈烈的展開,1898年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全國上下一片聲討,請殺李鴻章,洋務運動失敗了!
十九世紀六十年代,資本主義在世界範圍內確立,這期間,德國統一,
俄國農奴制改革,日本王政復古,美國南北戰爭。
其實我們並不晚!
這些國家,只有美國特殊些,她沒有歷史,沒有核心文化,除此之外,
其他國家或多或少都保留了一些“專制傳統”,讓一個皇帝制度存在了兩千年的國家,
一下子接受民主,共和是不可能的。
政治制度的學習,我們的前輩太心急了。
他們忽略了我們的歷史,傳統,時代環境,以及民眾受教育程度,
這也是民主革命步履維艱的原因。
這也是救國道路屢屢走不通的原因,政治模式的失敗。
清政府預備立憲,即便內閣是所謂的“皇族內閣”也是可以原諒的,
讓愛新覺羅家族交出自己的“財產”只能慢慢來。
可惜,等不及了,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
在這個時期,世界上只有兩個共和國,美國,法國,
其他的都是君主立憲國。
德國首相俾斯麥與李鴻章在1896年見過一面。
在當時他們都是國內的政壇巨鱷,
李鴻章曾這樣評價自己,“我老李就是個裱糊匠,大清這間破房子只能修修補補,讓人外面看著表面光鮮。”這句話是不是很熟悉,馬克思也曾這樣評價德國。
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之後,中國並沒有想象中的強大起來,
反而,國內亂成了一鍋粥。
我們的國情是,80%的人民是文盲,剩下的20%是社會精英,但是這20%的人,
還不是一條心,他們有人嚮往專制,有人立憲,有人革命。
皇帝倒臺了,民眾的信仰也就瓦解了,以往偷偷賣私鹽的公開買賣了,
以往的土匪在風高也殺人越貨,現在也放到了白天,公然搶劫。
從中央派往地方的督軍,在掌握地方軍政大權之後,開始漠視中央的權威了,
稅收也上交了。
舊的權威被打破,新的權威還沒有形成。
袁世凱在這個時候上位,接手之後,中華民國由總統制變成了內閣制,
袁世凱非常不高興,上當受騙的感覺,他很不滿。
集權,集權,再集權!
經過一番運作,他把總統選舉制變成了終身制,甚至有可能變成世襲制,
既然都這樣了,為什麼袁世凱要稱帝,貪圖皇帝的虛名,把自己放在火上烤呢?
專制皇帝無疑是做不得的,袁世凱建元洪憲,這是經過一番斟酌的,我想
這兩個字的意思是,弘揚憲政。在內心深處,袁世凱覺得總統的繼承是一個大問題,
政治派別太多,矛盾太大。
他做的是立憲皇帝,跟歐洲國家的資本主義皇帝差不多,這樣最起碼最高統治者確定了,
皇帝有著倫理道德的支撐。
然而事實令人大跌眼鏡,他稱帝的行為遭到了全國的聲討,
即便是北洋嫡系軍閥,大多是不支援他的,以至於後來,袁世凱一直
罵他身邊勸進的人,就是你們把我放在火上烤的。
自信驕傲的袁世凱自以為找到了救國的道路,自己乾綱獨斷,全國都支援自己,
但是他忽略了人民對皇帝的深惡痛絕!
短短83天,袁世凱撒手人寰,在他之後,中華民國總統,短時間內多次易手,
全國處於一種無中央政府的狀態,形勢大亂,
再也沒有一個人能控制這個局面,軍閥割據,外敵入侵,北洋大時代!
如果袁世凱多活幾天,說不定以後的形式大為可觀了。
或許,他只是沒有利用好國家機器,開啟民智,
傳播專制皇帝與立憲皇帝的區別,
輸的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國家。
回覆列表
袁世凱想當皇帝,不只是因為私慾,還因為,當時的民國政府面臨著一些袁世凱無法理解,也不知道怎麼解決的問題。最顯著的問題就是民國不如大清。
而且這不是袁世凱一個人的想法,而是大多數民眾的共同想法。
在人們看來,既然腐敗的清政府已經倒臺了,中華民國也建立了,大家就應該過上美國式的幸福生活了。但事實根本不是那麼回事兒。列強該欺負中國,還欺負中國,瓜分邊疆,侵奪內地的事情屢屢上演;各路黨派、政客、官僚之間,也是你爭我奪,雞飛狗跳。
而當了一年多民國大總統的袁世凱,也被這個他不熟悉的共和政體,搞的焦頭爛額。什麼國會、內閣、選舉、黨派、臨時約法,幾乎樣樣都在給他添堵。
可以說外有強敵,內有追兵,袁世凱對共和政體產生了懷疑。難道是共和政體根本不適合中國?
咱們前面說過,跟其他的清朝官僚相比,袁世凱的思想已經非常進步了。但在當時的中國,面對那種“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袁世凱的視野還是太狹窄了。在他的看來,既然共和制行不通,乾脆掉頭回去搞帝制。
但是他卻沒有想到兩個問題。一個是華人能不能容忍他開倒車。另一個是共和制造成的混亂是永久的,還是暫時的。
第一個問題,結果大家都知道了。袁世凱的皇帝夢只做了83天,龍袍還沒穿上就被趕下臺了。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呢?其實,如果當初清政府倒臺,直接由另一個帝制政府接手,大家還是能接受的,就當是一次普通的改朝換代嘛。
但是現在民國已經建立一年多了,不管大家有沒有真正的享受到民主權力,至少在名義上,中國已經進入了更先進的政體。此時袁世凱再想開倒車,恢復帝制,當時已經覺醒的華人,尤其是思想進步的知識分子、國家精英們是絕對不會答應的。這也就是為什麼,袁世凱要稱帝時,包括他的老部下在內的各地方勢力都紛紛反對。
另一個問題,共和制造成的混亂是永久的,還是暫時的?
這其實只是暫時的。多數新事物剛出現的時候,都會經歷一個混亂的過渡期。因此,面對當時的狀況,袁世凱應該做的是挺過這個混亂的過渡期,而不是直接開倒車。
這個問題比較複雜,我們一點一點來說。先說共和政體為什麼會造成混亂。
實事求是的講,當時的中國,還不能很好地理解和駕馭共和政體,這裡邊牽扯到一些說法,在當時爭議就很大,這些說法,絕非完全捏造出來,但也是不少反對共和體制的人在裡邊添油加醋的結果。
比如,國民的文化水平普遍低下,佔全國8成的農民找不出幾個認識字的。很難想象,怎麼才能讓他們迅速明白,什麼是共和,什麼是民主。如果連政治體制是什麼都不懂,又怎麼去當家作主呢?這個說法,其實精英色彩太重,還有點兒強詞奪理。但下邊這個,就真的需要我們停下來,仔細思考一下了。
中國實行了兩千多年的帝制,百姓習慣了壓迫,官員習慣了欺壓。如今百姓翻身了,也不可能立刻轉變思想,更沒有能力一下子去做國家的主人。而手握權力的軍人、官僚依然想要欺壓百姓,爭權奪利。這個格局在民國初年特別明顯,魯迅那個《阿Q正傳》,就把這個問題寫活了。
所以,當時中國的境況,還真有點像一個家長,要對三五歲的孩子實行民主一樣,不實行有問題,怎麼實行也是個棘手的大問題。
那麼應該怎麼辦呢?在家庭裡,家長應該一邊用獨裁過渡一下,一邊培養孩子的決策思維。等到孩子慢慢長大,逐漸有了決策能力,再一步一步的放權,直到孩子完全成熟,形成一個完全民主的家庭。
國家的思路也是一樣。袁世凱可以先用獨裁控制住國家的混亂局面。然後廣開學校,提高國民素質,培養民眾參政議政的習慣和能力。等到國民素質足以實行民主共和的時候,再逐步放權,實行真正的民主共和。
看看我們的鄰居日本,1867年,日本開始實行君主立憲制,但事實上,當時的日本,明治天皇手中的權力比帝制時期的天皇還要大,幾乎和中國的獨裁皇帝差不多。
但是,在獨裁的同時,明治天皇也大力發展教育,培養人才,提高整體國民素質。到了1885年,日本開始建立內閣,伊藤博文出任首相。這意味著,日本向真正的君主立憲制更近一步。也是因為有了這樣一系列鋪墊,二戰戰後,日本才能順利、和平地成了一個實實在在的君主立憲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