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Lady傳媒

    這個問題問的太棒了。

    是啊,明明已經策劃了這麼久,而且是七國攻打一國,為什麼三個月就失敗了呢?

    別急,我來為你解答。

    首先,相信大部分人看到這個標題是完全是蒙圈的,什麼是七國之亂,什麼時期發生的,為什麼要亂啊,當時的大環境是什麼啊,跟我有什麼關係啊?別急,聽我慢慢講來,肯定是跟你有關係的。

    ”七國之亂“發生在西漢漢景帝時期,定義為是一場諸侯國向中央集權發起挑戰的一場叛亂。七國分別有吳國、楚國、趙國、膠西國、膠東國、菑川國、濟南國。起因是,漢景帝時期,當時的御史大夫晁錯上書《削藩策》,提議削弱諸侯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而漢景帝為了自己集權統治,增大自身勢力範圍,採用了其提議,於第二年下令縮減各大諸侯國封地。

    那作為諸侯國的領導者,那肯定不幹了啊。於是就以吳王為首,夥同楚王、趙王、濟南王、淄川王、膠西王和膠東王一同發起了叛亂。幾十萬大軍浩浩蕩蕩由東向西,由北向南直逼首都長安。

    以上就是七國之亂產生的時期和原因了。

    那為什麼七國之亂,幾十萬人的軍隊,三個月就慘敗了呢?

    聽我慢慢與你道來。

    我認為,其主要原因就是因為他完全違背了“天時,地利,人和”

    首先“天時”,漢景帝時期,學點歷史的都知道,那是什麼時期?那是文景之治時期啊,文景之治與大唐盛世一樣是古代歷史上難得的幾個盛世時期啊!人人安居樂業,自給自足,經濟繁榮昌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篇欣欣向榮的景象。你在這個時期打仗?扯什麼犢子呢?包括士兵,包括人民都是不同的。全民都堅決不允許戰爭打破這難得的盛世。

    然後是“地利”,咱們不具體的說戰術上的地利優勢,咱們就單獨拿著些幾十萬計程車兵,不遠千里從東部沿海一路打到內地長安,他們的糧草怎麼解決,對吧。一切斷糧草供給線,立即軍心打亂,再加上這七國領導人長期駐紮在本國,根本沒有進行地利位置的戰術研究,莫名攻打一座空城被漢軍圍剿的情況時有發生。

    最後是”人和“,什麼是人和,人和是民心所向,是人民圍繞。可當時呢,前邊說過了是盛世階段,各個諸侯在各自的封地內,胡作非為,欺男霸女,雖然人人吃喝不愁,但是這種社會現象被當時人人唾棄,人人煩之,早已人心渙散,都想進首都長安,被漢景帝直接領導。包括那些士兵軍官在內的本土居民都一致不希望本國的勢力擴大,都希望得到漢景帝的直接領導,這場叛亂能成功才怪。

    好了,以上就是大概為什麼這麼快就失敗的原因了,要不是有幾十萬的軍隊撐著,一個月就應該被滅了。天時.地利.人和.什麼都不佔還妄言我要叛亂,簡直是一場鬧劇。

    為什麼又說跟咱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呢,因為小到家庭成員關係調和,大到公司企業發展,是不是都需要權衡好這種主體和分支的關係和掌握”好天時地利人和“的關係呢,對吧。

    為什麼孫子兵法,成了經商必讀書籍呢,就是這個原因。

  • 2 # 談史說事

    因為“七國之亂”並不是蓄謀已久,甚至很難說是叛亂。

    七國之亂,是被漢景帝的削藩政策逼反的,並無預謀。至今史料上沒有證據證明吳王劉濞預謀造反,實際上,吳國是在漢景帝下令削除吳國的會稽、豫章二郡時(吳國一共才有三個郡)才派人前往膠西國策動造反,此前七國並無串聯。而且,吳王是漢高祖劉邦時就建立的封國,此時吳王年紀已經很大,如果有預謀,他怎麼會在快要老死時才造反呢?

    而且諸侯國並不天然具有造反傾向。實際上,吳楚等七國造反時,漢朝分封有諸侯國二十八個,其中的絕大部分沒有造反,反而幫助漢朝中央平叛,多數叛軍都是被支援中央的諸侯王國消滅的。

    正因為七國造反並沒有預謀,所以叛軍實際上是臨時拼湊的烏合之眾,戰鬥力不強,在漢朝中央軍和支援漢朝的諸侯國軍打擊下,明顯處於劣勢,必然走向失敗。

    而且從漢朝國制的角度看,七國造反其實是有理由的。因為“郡國並行制”是漢高祖劉邦制訂的祖制,七國並沒有犯法(漢朝廷給羅織了一些罪名),卻無端被削藩。漢景帝激進的削藩政策,把諸侯國都看成潛在的造反者,這已經超出了一般的懲辦不法諸侯王的範疇,而是在改變漢朝的基本制度——郡國並行制度。那麼七國以維護祖製為由抵抗也是合理的。

    從法統角度看,漢文帝劉恆本身就是以藩王(代王)身份入繼大統,在消滅諸呂之亂的過程中,劉氏各諸侯王國發揮了巨大作用,其中漢文帝的代國貢獻並不突出。漢文帝本身就是在各王國的允許下才當上皇帝的。現在漢景帝要削除這些甚至是叔叔輩的功臣,理由是莫須有的“吳國要謀反”,怎能服眾?

    在當時,漢景帝的削藩政策是不得人心的。作為推動削藩政策的主謀,晁錯的父親聞聽此事, 專門從老家趕來, 當面痛斥晁錯:“侵削諸侯, 疏人骨肉, 口讓多怨, 公何為也! 隨之服毒自殺。

    從削藩政策的歷史後果來看,在諸侯王國被削弱後不過幾十年,就發生了王莽篡政,漢朝滅亡,隨後天下大亂。

  • 3 # 擦地喲喲喲

    第一個原因,拉攏梁孝王劉武。以梁國為護衛長安的屏障牽制吳王劉濞北進,後來這一舉措被周亞夫運用的爐火純青,吳王劉濞攻打梁國時,梁王幾次向周亞夫、漢景帝、竇太后求援,可最後都被周亞夫回絕,最後梁王劉武依然困守大梁城三個月,硬生生的把吳王劉濞的大軍,阻擋在了梁國,而周亞夫也順利的將吳王劉濞其他的黨羽一一殲滅,這其中梁王劉武的功績最大。 第二個原因,重用周亞夫。漢景帝在絕頂削藩之前,曾經問自己的老師晁錯,這削藩何人能為統帥,震懾諸王,晁錯說:“周亞夫可當”,漢景帝此時突然想起,漢文帝的臨終遺言:“若有事,找亞夫”,於是漢景帝開始重用周亞夫,七國之亂爆發之時,漢景帝毫不猶豫的命令周亞夫平叛,這也是因為漢景帝和晁錯,早以為削藩做好了準備,後來七國之亂平定,周亞夫居首功。 第二個原因,殺晁錯,揭穿了吳王劉濞“清君側”的真實野心。漢景帝在晁錯的提議下,拉攏了梁王,重用了周亞夫,但七國之亂的爆發,還是讓漢景帝心有餘悸,因為吳王劉濞聯合七國起兵作亂的旗號就是:“殺晁錯,清君側”,這打了漢景帝一記耳光,削藩本就是晁錯提出來的,而且漢景帝也是堅決要削藩的,可是現在七國之亂的導火索就是晁錯,現在又有不少人大臣呼應吳王劉濞,向漢景帝進言殺晁錯,而當時漢景帝也一直是袒護晁錯的,可惜的是晁錯聰明反被聰明誤,他提議讓漢景帝御駕親征,而自己鎮守京師,這觸犯了漢景帝的底線,於是有不少人說晁錯圖謀不軌,漢景帝開始懷疑晁錯了。 可惜的是還沒完,晁錯一心想致吳國國相袁盎於死地,幾次彈劾袁盎,這件事情漢景帝是心知肚明。正當七國之亂一發不可收拾,群眾都責備漢景帝誤信晁錯之言,不應該削藩時,漢景帝召見了自己的表兄弟竇嬰,問他有何良策平定七國之亂,竇嬰於是舉薦袁盎向漢景帝陳說利害,要求漢景帝殺了晁錯,便可讓七國聯軍退兵,因為七國聯軍起兵的旗號就是“殺晁錯,清君側”,只要晁錯一死,七國自會罷兵,漢景帝相信了,可晁錯死後,袁盎立刻向吳王劉濞彙報此事,但吳王劉濞沒有見他,反而把他關押了起來,可想而知,袁盎主張殺晁錯,也是為了自己。有人說漢景帝糊塗,竟然相信袁盎的話,殺了自己的老師,其實漢景帝相信的不是袁盎,而是竇嬰,竇嬰是漢景帝生母竇太后的親侄子,而袁盎是竇嬰舉薦的,漢景帝相信竇嬰是不會害他的,但他過於高估了竇嬰的識人之能,晁錯死後,漢景帝后悔不已,經常責怪竇嬰不應該向他舉薦袁盎,而漢景帝的意思就是,晁錯其實是被竇嬰害死的,如果袁盎不是竇嬰舉薦的人,漢景帝是不會輕易做出決定的,晁錯死後,袁盎亦被漢景帝冷落,但害死晁錯的真正元兇竇嬰,依然身居高位,晁錯死後,竇嬰立刻被提拔為大將軍。 第三個原因,任用竇嬰為大將軍,駐守滎陽,監督齊國和趙國兩路兵馬,為周亞夫平叛爭取時間,七國之亂後,周亞夫居首功,竇嬰為第二功臣,所有列侯都不敢與條侯周亞夫、魏其侯竇嬰平起平坐。漢景帝的這一舉措與拉攏梁王的舉措,有異曲同工之妙,當初周公平定三監之亂,任命姜子牙鎮守東方戰場,牽制住武庚在東方的盟軍,為東征大軍殲滅三監的主力軍隊,爭取時間。晁錯死後,漢景帝並不是毫無作為,吳、楚等七國反叛,漢景帝考察到皇族成員和竇姓諸人沒有誰像竇嬰那樣賢能的了,於是就召見竇嬰。竇嬰入宮拜見,堅決推辭,藉口有病,不能勝任。竇太后至此也感到慚愧。於是漢景帝就說:“天下正有急難,你怎麼可以推辭呢?”於是便任命竇嬰為大將軍,賞賜給他黃金千斤。這時袁盎、欒布諸名將賢士都退職閒居在家,竇嬰就向漢景帝推薦起用他們。竇嬰駐守滎陽時,監督齊國和趙國兩路兵馬,等到七國的叛亂全部被平定之後,漢景帝就賜封竇嬰為魏其侯。這時那些遊士賓客都爭相歸附魏其侯。漢景帝時每次朝廷討論軍政大事,所有列侯都不敢與條侯周亞夫、魏其侯竇嬰平起平坐。 第四個原因,與匈奴和親,避免匈奴單于,趁七國之亂時,入侵中原,事實證明,吳王劉濞的確曾與匈奴人結盟,但後來匈奴並未乘虛而入。 漢景帝用三個月時間就平定了七國之亂,足以和周公用三年時間平定三監之亂,相媲美! 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時,手下大將只有周亞夫和竇嬰兩人,而周公平定三監之亂手下大將如雲,如老太師姜子牙、太保召公、太傅畢公、大將呂伋等人,老太師姜子牙獨自一人鎮守東方戰場,太保召公、太傅畢公、大將呂伋等人,輔佐周公旦主攻西方戰場,東西夾擊,用了三年時間,方平定三監之亂,不得不說這場戰役有多麼的慘烈,相比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漢景帝比周公旦輕鬆多了,雖然漢景帝身邊缺乏像姜子牙、召公、畢公、呂伋等能臣戰將,但他重用周亞夫、竇嬰,拉攏梁王,等一系列舉措,表明漢景帝對七國之亂的爆發是做了準備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峽大壩排水時,為什麼一定要把水噴向天空?是怎麼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