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漢周讀書
-
2 # 狂奔的蝸牛128425684
唐朝在中國歷史上可謂是舉足輕重,當時世界40%的gtp都來自唐朝,有著極豐富的物質基礎,和豐富的文人文化,當然也少不了有很多的名將,我只列舉一些,其他的就不一一列舉了,有衛國公李靖,大將軍郭子儀,薛仁貴。名將尉遲恭,秦叔寶,這些都是耳熟能詳的。
唐朝在中國歷史上可謂是舉足輕重,當時世界40%的gtp都來自唐朝,有著極豐富的物質基礎,和豐富的文人文化,當然也少不了有很多的名將,我只列舉一些,其他的就不一一列舉了,有衛國公李靖,大將軍郭子儀,薛仁貴。名將尉遲恭,秦叔寶,這些都是耳熟能詳的。
君主對立過大功的人,非常難處理。
立大功的人,尤其是平定叛亂,那真是要活得如履薄冰,成功的非常少,比如曾國藩、郭子儀。
和郭子儀一起平“安史之亂”、立大功的僕固懷恩,就很慘。
而且僕固懷恩還犧牲了46位親人,真的是滿門忠烈,功勞有多大呢?安史之亂後,唐代宗為表彰功臣,將有功牛人畫像按照功勞的大小,奉入凌煙閣,僕固懷恩排在第一個…
01
僕固懷恩,東突厥鐵勒族僕骨部人,世襲金微都督,其家族屬於鐵勒九大姓之一“僕固部”,早在唐太宗貞觀十二年(公元646年),鐵勒九姓大首領就率部降唐,僕固懷恩也就成了唐朝將領,而且是唯一的僕固部族的唐朝將領。
說他滿門忠烈,主要指他們一家在平定“安史之亂”中,為國家作出的貢獻和付出的巨大犧牲。
“安史之亂”爆發之初,驍勇果敢的朔方左武鋒使僕固懷恩,就開始參加平叛戰鬥,並屢立戰功:
一,平叛之初,隨朔方節度使郭子儀在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及其以東地區連敗叛將高秀巖、薛忠義等部;
二,天寶十五年(756年),配合李光弼戰於今河北正定南北諸縣,數次挫敗史思明部;
三,天寶十五年七月,隨郭子儀赴靈武(今寧夏靈武西北),保衛唐肅宗;
四,天寶十六年,率回紇兵參加收復兩京,因功封豐國公;
五,天寶十六年,在奪取今河南安陽西南等地的作戰中常為先鋒,勇冠三軍;
六,幹元二年(759年)任朔方行營節度,進封大寧郡王;
七,寶應元年(762年)任領諸軍節度行營,再次奪取洛陽,殲史朝義部8萬餘人,並乘勢追擊,僅半年悉平河北;
…
02
數字雖然枯燥,但有時候,數字最能說明,僅在平定“安史之亂”過程中,僕固懷恩一家就為國死難46人。
在一場戰爭中就為國犧牲這麼多家人,絕對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僕固懷恩最大的特點,是為人忠勇。
勇,逢戰必躍馬橫槍爭先入陣,能做到這點的將領,尤其是高階將領,古今中外能有幾人?
尤其是長安一戰中,戰鬥最激烈,也是形勢最危急之時,他兩下脫光上衣,手持大刀立於陣前,“當其刀者,人馬俱碎,殺數十人,陣乃稍定”。
攻打相州(治所應在今河南安陽)時,他也是每戰必親自上陣,“堅敵大陣,必經其戰,勇冠三軍”。
洛陽一戰,僕固懷恩親率一隊勁弩手與對方拼命,打敗史朝義十多萬叛軍,收復東京和洛陽,乘勢追擊蕩平數州,僅半年悉平河北。
隨父出戰的兒子僕固錫同樣視死如歸,獲得“鬥將”稱號。
忠,可以舉一個例子來說明——
同羅是鐵勒人的一個部落,“安史之亂”時助紂為虐,成為安祿山叛軍的一部分,僕固懷恩另一個兒子僕固玢與之激戰,不幸兵敗投降。
但他是假降,後來找到機會逃了回來。
僕固懷恩才不管是真降還是假降,他只知道這種行為叫不忠,是給他丟臉,他只知道,若不殺一儆百,今後還會出現類似現象。
將兒子痛罵一頓後,他毫不猶豫地將其斬首,用大義滅親之舉告訴全軍:這就是不忠的下場!
說到兒子,他另一個兒子僕固瑒也值得提一提。
僕固瑒不但英勇善戰,也經常身先士卒,衝鋒陷陣,殺敵無數,僅在收復東都洛陽的戰役中,他就率領回紇突騎迂迴到叛軍營左,攻克叛軍壁壘,殺敵數萬。
戰鄭州,降汴州,下滑州,破衛州,平幽燕,迫使史思明長子史朝義兵敗自殺,這些戰績,都是僕固懷恩攜子僕固瑒取得的。
759年的安史之亂
03
七年平叛,僕固懷恩居功至偉。
“安史之亂”平定後,僕固懷恩因功升尚書左僕射兼中書令、河北副元帥、朔方節度使、加太子少師銜,實封一千一百戶、大寧郡王。
實際上,他為國犧牲的不止46位家人,為了向回紇借兵平叛,他還以和親為條件,“犧牲”了三個女兒,史稱“三女遠嫁,為國和親”。
而且都是他主動要求的:
據《新唐書·僕固懷恩傳》,廣德元年(763年)八月,僕固懷恩向唐代宗上書,願“二女遠嫁,為國和親,合縱殄滅”;
《資治通鑑》卷223也有大同小異的記載:“臣有二女,遠嫁外夷,為國和親,蕩平寇敵”。
而他自稱的“二女”,不包括他死後四年嫁到回紇的崇徽公主。
據《新唐書》記載,崇徽公主兩個姐姐遠嫁回紇和親,其中一位姐姐嫁給了登裡可汗移地健,不幸於768年病逝,移地健又向唐朝“討要”妻子,並只要僕固懷恩的女兒,其他人的女兒統統不在考慮之內(說明僕固懷恩的女兒多麼賢惠),唐代宗便將其最小的女兒封為“崇徽公主”,於769年嫁給登裡可汗做王后,而那時,僕固懷恩已死四年。
04
如果有可能,僕固懷恩肯定希望這仗永遠打下去,永遠也不要結束,因為一結束,就意味著他們這些功臣災難的開始。
自古功高者大多無好下場,所謂功高蓋主,對僕固懷恩等平叛功臣來說,則成了“功高主疑”。
“安史之亂”的釀成,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與朝廷過度信任番將、過度重用番將也有很大關係,所以叛亂平定之後,李唐王朝再也不敢信任武將,君臣之間開始出現裂痕,連郭子儀、李光弼這樣的興唐名將,都因朝廷猜忌而被明升暗降地奪了兵權,勇將來瑱更是因得罪宦官而被賜死。
平叛中功勞僅次於郭子儀和李光弼的僕固懷恩,不能不為自己的“前途”而憂慮,他明白,厄運總有一天會降臨到自己頭上,只是時間早晚問題。
實際上,早在寶應元年,平叛戰爭遠未結束時,僕固懷恩就已經受到猜疑,起因於窮途末路的史朝義玩的一個把戲——史朝義對回紇的登裡可汗說,唐朝就要完蛋了,咱們聯手弄死它,然後分贓,頭腦簡單的登裡可汗竟然信了,竟然親率十萬大軍進逼關中,就在唐代宗苦想辦法之際,登裡可汗說,我想見見老丈人僕固懷恩和其老母。
這種時候提出這種要求,不是把他老丈人往火坑裡推嗎?弄得不好就是個“勾結胡人”的罪名,僕固懷恩吃了豹子膽也不敢去見,唐代宗卻說你去吧,你不去他真的打來怎麼辦?
唐代宗也明白他不去見女婿的原因是“怕死”,於是特賜他免死鐵券,可他還是不敢去,唐代宗就下詔“促行”,意思很明顯了:你再不去,老子就不客氣了!
05
僕固懷恩只好硬著頭皮去見這個女婿,並苦口婆心地曉以利害,讓他別與老丈人拿工資的單位為敵,難道你願意連累老丈人嗎?
還好,登裡可汗給了老丈人一個天大的面子,不但放棄與唐朝為敵,還答應幫助唐朝討伐史朝義——“可汗大悅,遂請和,助討朝義”。
無意中,僕固懷恩又為朝廷立了一大功。
這個功勞有多大呢?咱們可以打個比方:如果登裡可汗不聽老丈人勸告,揮師十萬大軍(史載都是勁騎)進攻唐朝,剛經歷七年戰亂,國力已到崩潰邊緣的唐朝,絕對再也經不起這重重的一擊。
所以後世提到這個橋段時,誰也不否認這是“挽狂瀾於既倒的砥柱之功”。
然而,不出僕固懷恩意料,這個“砥柱之功”,此時成了別人詆譭他的工具,也成了壓倒他的最後一根稻草。
公元763年(廣德元年),僕固懷恩護送女婿登裡可汗和女兒回漠北,卻被宦官、監軍駱奉先誣告他與回紇勾結,唐代宗派宰相裴遵慶去“慰問”,僕固懷恩見了宰相,就像被誤打的孩子見了媽媽,委屈得抱著宰相的腳大哭。
宰相說,如今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你入朝向陛下說明情況,也許會得原諒。
也只好如此了。
這兩位的下場,他當然知道,當然不想步其後塵。
於是他不敢進京,想讓兒子代他入京,他想的是,就算有罪,兒子也不是“主犯”,想必朝廷不會拿兒子怎麼樣,卻又被副將勸止。
實事求是地說,監軍駱奉先並非有意害他,那個閹貨告他與回紇勾結,是誤信了謠言,而那個造謠的,是太原尹、金城君王辛雲京。
冤有頭債有主,僕固懷恩頭腦一發熱,決定拿這個“債主”是問,叫兒子僕固瑒發兵收拾辛雲京。
06
這個為朝廷立下赫赫戰功、作出巨大犧牲的忠勇之臣,就這樣被逼上梁山,走上了造反之路,導致晚節不保。
唐代宗派吏部尚書顏真卿(就是那個大書法家)去召僕固懷恩,顏真卿說晚了,如果是之前,我去曉以大義,他肯定會來,但是現在,他已進退無據,肯定不會來,要搞定他,得靠郭子儀,因為其所部朔方將士,大多是郭子儀舊部。
郭子儀一去,他過去的舊部果然紛紛來歸,不甘束手就擒的僕固懷恩聲稱唐代宗掛了,率領吐蕃、回紇、吐谷渾、党項、奴剌等部,一共數十萬人與政府軍“決鬥”,他卻於公元765年9月27日暴死於軍中,他糾集的吐蕃、回紇等軍後來被郭子儀平定。
僕固懷恩死後,唐代宗說了這麼一句話:“懷恩不反,為左右所誤耳。”
這當然不是唐代宗不恨他,主要是國家早就管不了了,這樣說能安撫僕固懷恩舊部。
正史記載:僕固懷恩之後馬上有吐蕃回紇的叛亂。木朽而蟲乃生,牆壞而蠹始入,勢有必至,無足怪也。
只有像郭子儀那樣,天天低調的在主子眼皮底下活著…那才妥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