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9日,經過數天行車顛簸,最終,駐足在喀喇崑崙山脈深處的一個小村莊——新疆葉城縣伊力克西合修鄉苦魯勒村。
村民主要以畜牧業為主,近幾年,隨著政府對喬戈裡峰地區的不斷開放,苦魯勒村飼養駱駝及一批馱工嚮導隊伍漸漸興起,因為,從中國境內北坡攀登喬戈裡峰所需的物資和交通工具必須依託駱駝來完成。
事實上,在新疆地區,駱駝自古以來就是非常重要的交通工具。據成書於戰國時期的《逸周書》記載,匈奴、月氏等民族所在地區出產的駱駝非常出名。漢代以後,隨著“絲綢之路”的繁榮,西域地區的駱駝養殖業發展迅速,駱駝數量動以萬計。在絲路重鎮上,還有專人養殖駱駝,提供給過往旅人和商隊使用。
如今,隨著公路、鐵路和航空運輸業的發展,新疆廣袤的戈壁沙漠地區早已不再將駱駝作為主要的交通工具。但在自然條件同樣惡劣的喀喇崑崙地區,駱駝運輸卻如星星之火,萌發出了新的生機。近幾年,隨著當地政府對喬戈裡峰地區不斷開放,苦魯勒村的駱駝養殖業及一批馱工嚮導隊伍漸漸興起。
這些柯爾克孜族馱工身處偏僻的崑崙山脈深處,見過世界上著名的登山隊、登山家不計其數,幾代人無數次牽著駱駝遊弋在往返喬戈裡峰崎嶇的山路上。
柯爾克孜族馱工師傅在高原極地生存有著豐富的經驗。他們用特殊的口哨指揮駱駝,掌握熟練的技能在駱駝身上捆綁物資,從選擇行走路線、觀察氣象到過河的最佳位置,無不彰顯著他們的聰明睿智。毫不誇張地說:哪裡有幾條河、哪裡是峽谷、哪裡有清澈的水源、哪裡適合紮營,他們輕車熟路。
從2008年至2012年,在四趟喀喇崑崙攝影旅行中,那幾位和我在幾十天裡相濡以沫的柯爾克孜族馱工嚮導丹尼爾、阿尤甫、薩拉、託乎納扎提、阿米爾、吾曼勒、帕拉哈提及常年生活在苦魯勒村的鄉親們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們在高原極地生存那種堅韌的意志與駱駝的情感留下的一幕幕耐人尋味的情景讓我難以忘卻……
Picture & Story
喀喇崑崙山脈深處的苦魯勒村,是離縣城最遠的柯爾克孜族村落。這裡海拔3500米,距新疆葉城縣250千米。從葉城始發,沿219國道(新藏公路)零公里處由北向南行駛,途中需翻越庫地、麻扎達坂。還需在庫地鎮和伊力克後山哨卡接受公安邊防和解放軍某團邊防連嚴格檢查後,才能抵達苦魯勒村。每次進入喀喇崑崙腹地拍攝,都是在村裡租用駱駝和聘請馱工師傅。村民主要以畜牧業收入作為經濟來源。近幾年,隨著當地政府對喬戈裡峰地區的不斷開放,村裡飼養駱駝和馱工嚮導行業漸漸興起。每次出行,村裡聚集許多老鄉為我們駝隊捆綁物資和送行。
畫面中的女主人是馱工託乎那扎提年輕的妻子,懷中抱的和緊緊依偎在她身旁的孩子是託乎那扎提的兩個兒子。託乎那扎提的妻子坐在地上時不時擦擦留在臉龐上浮著的淚水,大人小孩一句話都不說。駝隊在啟程前,忙碌中的託乎那扎提這才走到妻子面前,分別在兩個兒子的小臉蛋上深深地親吻著,妻子抱著孩子起身,一雙藍色的眼睛含情脈脈,久久端詳著即將離別的丈夫,她深知,丈夫的出行,又是一次生死離別……
馱工師傅從各家村民用石頭搭壘的駝圈中牽出駱駝組成駝隊,為登山探險家、攝影人提供運輸服務。尤其是,從中國境內攀登喬戈裡峰所需的一切物資,只有依靠駱駝是唯一的交通運輸工具。
帕拉哈提是整個馱工隊伍中年齡最小的一位。他的研判能力和悟性都非常好。每日清晨,尋找走失的駱駝是他的拿手好戲,他能根據地面上食草的覆蓋率判斷出駱駝的去向。
馱工師傅每次出行,最繁瑣的事宜就是搭建、拆卸帳篷,在駱駝身上捆綁物資的每個細節彰顯著嫻熟的技能,令人欽佩。從2008年至2012年,四趟喀喇崑崙攝影歸來,沒有發生丟失、損壞一件物品。
駝隊離開村子行走不到三個小時,就要沿著河谷一側的盤山道走進河床,河床裡排列著密集的鵝卵石,駱駝只能在石頭縫隙中尋找落腳處。接下來,又要攀爬“一線天”路程中最險要的一段。馱工們吹著只有駱駝才能聽懂的口哨,護送駝隊走過這段修建在崖壁上的“天路”,一側是陡峭的巖壁,另一側的深不可測的萬丈深淵。幾年中,已有六峰駱駝在這段路程中墜入峽谷,命歸黃泉。
自帶的幹饢餅就著冰冷的雪水是馱工師傅們每日的午餐。
裡拍攝世界第二高峰—喬戈峰,深藏在喀喇崑崙深處棵勒青河上游的冰川景觀,翻越阿格勒達坂是必經之路,達坂頂部海拔4820米,2008年4月12日,在達坂北坡遭遇暴風雪。柯爾克孜族馱工師傅阿米爾和阿尤甫頂著風雪捆綁物資,準備翻越路線最長、坡度陡峭,而且是在亂石中行走的阿格勒達坂。
清晨,馱工師傅在捆綁物資前,做的第一件事宜就是整理馱包,把每個馱包都要掂量掂量,儘可能做到把重量一致的馱包搭配在一起,捆綁在駱駝身上,確保駱駝在行走的過程中保持平衡。
由於氣溫突然驟降,只能躲避在阿格勒達坂北坡山麓下一間用石頭搭砌而成的冰冷屋子,這裡空氣稀薄、呼吸困難,大家蜷縮著身子,度過了一個不眠之夜。翌日清晨,霧靄瀰漫在綿延起伏的山谷,駝隊在馱工師傅的引領下步履艱難地翻過阿格勒達坂。
駝隊的時速大概在3千米/小時,每天行走的時間按6小時計算,一天下來,最多也就行程20千米。四年、四趟喀喇崑崙之行,大部分的時光都耗在駝背上。
喀喇崑崙深處,氣候變化無常,屢遭風雪嚴寒的侵擾是家常便飯,駝隊頂著戧風在亂石中尋找著行走的路線。
駝隊攀上阿格勒達坂頂部稍作休息後,就要沿著南坡一路向下走進棵勒青河,隨著海拔不斷降低,空氣中的含氧量也在漸漸增加,頗感身體舒適的愜意。
在喀喇崑崙平均海拔4500米的高原,駝隊經過一天艱難的行走,體能殆盡。每到宿營地,馱工們迅速卸下駱駝身上的馱包,最讓馱工擔心的是,不能讓駱駝即刻臥下歇息,必須站足三小時後,才能放開自由覓草。這樣可以避免駱駝腿部肌肉萎縮。傍晚,馱工師傅吾曼爾和帕拉哈提不顧一天的疲倦依然守護在駱駝身旁,提防駱駝臥下。
一天行程結束,馱工不顧個人的飢餓,首先拾柴、生火,燒熱水為駱駝燙制玉米麵團,每峰駱駝只能享用三個麵糰,是主人對駱駝一整天艱辛的旅途給予的獎賞。
馱工師傅非常珍愛駱駝,圖中這峰體格較大的駱駝是2012年6月前往喀喇崑崙棵勒青河上游特拉木坎力冰川的領隊駱駝。由於氣溫回升快,導致河谷中融雪水量猛增,在渡河時,這峰領頭的駱駝任憑吾曼勒怎樣抽打,就是不領駝隊趟河,氣的吾曼勒不小心用韁繩抽在這峰駱駝的眼睛上,傍晚,吾曼勒融化鹽水,為這峰駱駝做眼睛消炎治療,而且每天多給他增加三個麵糰作為過失的補償。
深藏在喀喇崑崙山脈屋脊上的棵勒青河,為葉爾羌河的上游河系,河谷長上百千米,最寬處有兩千米,平均海拔4500米,整個河床里布滿大小不均、灰色的礫石,是一條名副其實的“天河”。騎在駱駝身上,身處寂靜,空曠的河谷,只能在駝蹄踩在礫石上發出“沙拉 沙拉”聲的伴隨下緩慢前行。
駝隊在渡河前,總是先由一名馱工起著毛驢探路,摸清河水深淺程度後,整個駝隊才開始渡河。
迦雪布魯姆冰川末端,危機四伏,險象環生。冰體坍塌不斷,冰下河流湍急。2010年5月31日下午4時20分,駝隊在這裡渡河到達對岸灘塗不到五分鐘,就發生千噸冰塊倒塌的場景,險些將駝隊連人全部葬身於冰體下。迄今想起來心有餘悸。
安扎在迦雪布魯姆側磧的宿營地背依陡峭的群峰,另一側是落差50米高冰川終績壟,堆積形成巨大的天然壩體。這裡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極度缺氧,含氧量不足城市的40%。天氣變幻莫測,4月15日深夜,一場大雪,使氣溫降至零下23度,駱駝臥在地上忍受著寒冷的疾苦。
除了每次用駱駝作為主要的交通工具外,還有三頭毛驢相隨,雖然,毛驢的耐力遠遠不能和駱駝相比,但它的機動性很強,在主要的拍攝區域,都是依靠毛驢短途運送攝影器材。
選擇春秋兩季進入喀喇崑崙深處,主要為了避開棵勒青河上游的突發性洪水。
拍攝喬戈裡峰,沿棵勒青河順水而下,河床中央水流量很大,形成多處“九曲十八彎”牛軛河曲現象,迫使駝隊迂迴繞來繞去。馱工師傅經驗豐富,只要邂逅湍急的河流,他們總是抱著駱駝脖子向上一躍,騎在駱駝的脖頸上順利趟河,大概估算,趟河的次數至少在50次。
清脆的駝鈴聲迴盪在喀喇崑崙山谷,疊印著來自崑崙駝幫的身影。
四進四出喀喇崑崙,令人最蹊蹺的是,四進風雪迎人,四出Sunny明媚。每次拍攝結束,在返回途中,總是晴空萬里,紫外線極強,雖然在臉上塗抹了厚厚的防曬霜,依然不能避免臉面龜裂、嘴唇腫脹,雙眼雪盲的高原疾痛。
快要回到村裡,不用吆喝抽打,駱駝都會加快步伐奔走。馱工師傅們也抑制不住將要見到親人的心情。只要走進有訊號區域,迫不及待掏出手機向家人報平安。
2008年4月9日,經過數天行車顛簸,最終,駐足在喀喇崑崙山脈深處的一個小村莊——新疆葉城縣伊力克西合修鄉苦魯勒村。
村民主要以畜牧業為主,近幾年,隨著政府對喬戈裡峰地區的不斷開放,苦魯勒村飼養駱駝及一批馱工嚮導隊伍漸漸興起,因為,從中國境內北坡攀登喬戈裡峰所需的物資和交通工具必須依託駱駝來完成。
事實上,在新疆地區,駱駝自古以來就是非常重要的交通工具。據成書於戰國時期的《逸周書》記載,匈奴、月氏等民族所在地區出產的駱駝非常出名。漢代以後,隨著“絲綢之路”的繁榮,西域地區的駱駝養殖業發展迅速,駱駝數量動以萬計。在絲路重鎮上,還有專人養殖駱駝,提供給過往旅人和商隊使用。
如今,隨著公路、鐵路和航空運輸業的發展,新疆廣袤的戈壁沙漠地區早已不再將駱駝作為主要的交通工具。但在自然條件同樣惡劣的喀喇崑崙地區,駱駝運輸卻如星星之火,萌發出了新的生機。近幾年,隨著當地政府對喬戈裡峰地區不斷開放,苦魯勒村的駱駝養殖業及一批馱工嚮導隊伍漸漸興起。
這些柯爾克孜族馱工身處偏僻的崑崙山脈深處,見過世界上著名的登山隊、登山家不計其數,幾代人無數次牽著駱駝遊弋在往返喬戈裡峰崎嶇的山路上。
柯爾克孜族馱工師傅在高原極地生存有著豐富的經驗。他們用特殊的口哨指揮駱駝,掌握熟練的技能在駱駝身上捆綁物資,從選擇行走路線、觀察氣象到過河的最佳位置,無不彰顯著他們的聰明睿智。毫不誇張地說:哪裡有幾條河、哪裡是峽谷、哪裡有清澈的水源、哪裡適合紮營,他們輕車熟路。
從2008年至2012年,在四趟喀喇崑崙攝影旅行中,那幾位和我在幾十天裡相濡以沫的柯爾克孜族馱工嚮導丹尼爾、阿尤甫、薩拉、託乎納扎提、阿米爾、吾曼勒、帕拉哈提及常年生活在苦魯勒村的鄉親們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們在高原極地生存那種堅韌的意志與駱駝的情感留下的一幕幕耐人尋味的情景讓我難以忘卻……
Picture & Story
喀喇崑崙山脈深處的苦魯勒村,是離縣城最遠的柯爾克孜族村落。這裡海拔3500米,距新疆葉城縣250千米。從葉城始發,沿219國道(新藏公路)零公里處由北向南行駛,途中需翻越庫地、麻扎達坂。還需在庫地鎮和伊力克後山哨卡接受公安邊防和解放軍某團邊防連嚴格檢查後,才能抵達苦魯勒村。每次進入喀喇崑崙腹地拍攝,都是在村裡租用駱駝和聘請馱工師傅。村民主要以畜牧業收入作為經濟來源。近幾年,隨著當地政府對喬戈裡峰地區的不斷開放,村裡飼養駱駝和馱工嚮導行業漸漸興起。每次出行,村裡聚集許多老鄉為我們駝隊捆綁物資和送行。
畫面中的女主人是馱工託乎那扎提年輕的妻子,懷中抱的和緊緊依偎在她身旁的孩子是託乎那扎提的兩個兒子。託乎那扎提的妻子坐在地上時不時擦擦留在臉龐上浮著的淚水,大人小孩一句話都不說。駝隊在啟程前,忙碌中的託乎那扎提這才走到妻子面前,分別在兩個兒子的小臉蛋上深深地親吻著,妻子抱著孩子起身,一雙藍色的眼睛含情脈脈,久久端詳著即將離別的丈夫,她深知,丈夫的出行,又是一次生死離別……
馱工師傅從各家村民用石頭搭壘的駝圈中牽出駱駝組成駝隊,為登山探險家、攝影人提供運輸服務。尤其是,從中國境內攀登喬戈裡峰所需的一切物資,只有依靠駱駝是唯一的交通運輸工具。
帕拉哈提是整個馱工隊伍中年齡最小的一位。他的研判能力和悟性都非常好。每日清晨,尋找走失的駱駝是他的拿手好戲,他能根據地面上食草的覆蓋率判斷出駱駝的去向。
馱工師傅每次出行,最繁瑣的事宜就是搭建、拆卸帳篷,在駱駝身上捆綁物資的每個細節彰顯著嫻熟的技能,令人欽佩。從2008年至2012年,四趟喀喇崑崙攝影歸來,沒有發生丟失、損壞一件物品。
駝隊離開村子行走不到三個小時,就要沿著河谷一側的盤山道走進河床,河床裡排列著密集的鵝卵石,駱駝只能在石頭縫隙中尋找落腳處。接下來,又要攀爬“一線天”路程中最險要的一段。馱工們吹著只有駱駝才能聽懂的口哨,護送駝隊走過這段修建在崖壁上的“天路”,一側是陡峭的巖壁,另一側的深不可測的萬丈深淵。幾年中,已有六峰駱駝在這段路程中墜入峽谷,命歸黃泉。
自帶的幹饢餅就著冰冷的雪水是馱工師傅們每日的午餐。
裡拍攝世界第二高峰—喬戈峰,深藏在喀喇崑崙深處棵勒青河上游的冰川景觀,翻越阿格勒達坂是必經之路,達坂頂部海拔4820米,2008年4月12日,在達坂北坡遭遇暴風雪。柯爾克孜族馱工師傅阿米爾和阿尤甫頂著風雪捆綁物資,準備翻越路線最長、坡度陡峭,而且是在亂石中行走的阿格勒達坂。
清晨,馱工師傅在捆綁物資前,做的第一件事宜就是整理馱包,把每個馱包都要掂量掂量,儘可能做到把重量一致的馱包搭配在一起,捆綁在駱駝身上,確保駱駝在行走的過程中保持平衡。
由於氣溫突然驟降,只能躲避在阿格勒達坂北坡山麓下一間用石頭搭砌而成的冰冷屋子,這裡空氣稀薄、呼吸困難,大家蜷縮著身子,度過了一個不眠之夜。翌日清晨,霧靄瀰漫在綿延起伏的山谷,駝隊在馱工師傅的引領下步履艱難地翻過阿格勒達坂。
駝隊的時速大概在3千米/小時,每天行走的時間按6小時計算,一天下來,最多也就行程20千米。四年、四趟喀喇崑崙之行,大部分的時光都耗在駝背上。
喀喇崑崙深處,氣候變化無常,屢遭風雪嚴寒的侵擾是家常便飯,駝隊頂著戧風在亂石中尋找著行走的路線。
駝隊攀上阿格勒達坂頂部稍作休息後,就要沿著南坡一路向下走進棵勒青河,隨著海拔不斷降低,空氣中的含氧量也在漸漸增加,頗感身體舒適的愜意。
在喀喇崑崙平均海拔4500米的高原,駝隊經過一天艱難的行走,體能殆盡。每到宿營地,馱工們迅速卸下駱駝身上的馱包,最讓馱工擔心的是,不能讓駱駝即刻臥下歇息,必須站足三小時後,才能放開自由覓草。這樣可以避免駱駝腿部肌肉萎縮。傍晚,馱工師傅吾曼爾和帕拉哈提不顧一天的疲倦依然守護在駱駝身旁,提防駱駝臥下。
一天行程結束,馱工不顧個人的飢餓,首先拾柴、生火,燒熱水為駱駝燙制玉米麵團,每峰駱駝只能享用三個麵糰,是主人對駱駝一整天艱辛的旅途給予的獎賞。
馱工師傅非常珍愛駱駝,圖中這峰體格較大的駱駝是2012年6月前往喀喇崑崙棵勒青河上游特拉木坎力冰川的領隊駱駝。由於氣溫回升快,導致河谷中融雪水量猛增,在渡河時,這峰領頭的駱駝任憑吾曼勒怎樣抽打,就是不領駝隊趟河,氣的吾曼勒不小心用韁繩抽在這峰駱駝的眼睛上,傍晚,吾曼勒融化鹽水,為這峰駱駝做眼睛消炎治療,而且每天多給他增加三個麵糰作為過失的補償。
深藏在喀喇崑崙山脈屋脊上的棵勒青河,為葉爾羌河的上游河系,河谷長上百千米,最寬處有兩千米,平均海拔4500米,整個河床里布滿大小不均、灰色的礫石,是一條名副其實的“天河”。騎在駱駝身上,身處寂靜,空曠的河谷,只能在駝蹄踩在礫石上發出“沙拉 沙拉”聲的伴隨下緩慢前行。
駝隊在渡河前,總是先由一名馱工起著毛驢探路,摸清河水深淺程度後,整個駝隊才開始渡河。
迦雪布魯姆冰川末端,危機四伏,險象環生。冰體坍塌不斷,冰下河流湍急。2010年5月31日下午4時20分,駝隊在這裡渡河到達對岸灘塗不到五分鐘,就發生千噸冰塊倒塌的場景,險些將駝隊連人全部葬身於冰體下。迄今想起來心有餘悸。
安扎在迦雪布魯姆側磧的宿營地背依陡峭的群峰,另一側是落差50米高冰川終績壟,堆積形成巨大的天然壩體。這裡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極度缺氧,含氧量不足城市的40%。天氣變幻莫測,4月15日深夜,一場大雪,使氣溫降至零下23度,駱駝臥在地上忍受著寒冷的疾苦。
除了每次用駱駝作為主要的交通工具外,還有三頭毛驢相隨,雖然,毛驢的耐力遠遠不能和駱駝相比,但它的機動性很強,在主要的拍攝區域,都是依靠毛驢短途運送攝影器材。
選擇春秋兩季進入喀喇崑崙深處,主要為了避開棵勒青河上游的突發性洪水。
拍攝喬戈裡峰,沿棵勒青河順水而下,河床中央水流量很大,形成多處“九曲十八彎”牛軛河曲現象,迫使駝隊迂迴繞來繞去。馱工師傅經驗豐富,只要邂逅湍急的河流,他們總是抱著駱駝脖子向上一躍,騎在駱駝的脖頸上順利趟河,大概估算,趟河的次數至少在50次。
清脆的駝鈴聲迴盪在喀喇崑崙山谷,疊印著來自崑崙駝幫的身影。
四進四出喀喇崑崙,令人最蹊蹺的是,四進風雪迎人,四出Sunny明媚。每次拍攝結束,在返回途中,總是晴空萬里,紫外線極強,雖然在臉上塗抹了厚厚的防曬霜,依然不能避免臉面龜裂、嘴唇腫脹,雙眼雪盲的高原疾痛。
快要回到村裡,不用吆喝抽打,駱駝都會加快步伐奔走。馱工師傅們也抑制不住將要見到親人的心情。只要走進有訊號區域,迫不及待掏出手機向家人報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