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蜀北一

    五胡亂華時期,羯族曾在戰亂中被大肆屠殺,但仍有不少羯人逃回塞外,而侯景就是出生於塞外蒙古草原之上的羯族後裔!

    公元547年,在東魏高歡手下擔任吏部尚書的侯景叛逃梁朝,因為其在北方有不小的影響力,因而梁武帝想利用侯景進行北伐,遂給予其高官厚祿,封為豫州刺史!東魏高澄遂派大軍進攻侯景,但連同梁朝的援軍一併被東魏打敗,梁武帝選擇與東魏議和,這時候侯景很害怕梁武帝為求和而棄車保帥,因此選擇叛亂!

    後來,侯景攻入健康城,梁武帝被其給餓死!事實上,不僅王,謝兩家遭到侯景的摧殘,侯景進入健康以後,悉數驅趕滿朝文武,被殺者超過三千人!

    那麼侯景為何對王,謝等家族如此殘忍呢?這其實就要從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治制度說起!

    門閥制度

    門閥制度,貫穿了整個魏晉南北朝時期,地主階層由於掌握著絕大部分的社會經濟和地位而形成門閥世家!

    再加上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九品中正制,使得官僚體系幾乎被世家大族所壟斷,因此,世家大族在整個國家的政治生活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王馬共天下

    東晉時期,就有“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雖然當時的皇室是司馬家,但作為世家大族的琅琊王氏,在東晉政治上的地位與皇室可以說是勢均力效,甚至還有過之!

    因此,當時百姓稱之為“王與馬,共天下”,以琅琊王氏,以及謝氏為代表的門閥氏族進入極盛時期。侯景妄圖打破門閥制度

    到了梁朝,任然是門閥氏族在國家的政治,經濟中占主導地位,整個國家都得依靠各門閥氏族才能持續穩定的運轉!

    而侯景作為叛亂之人,他很瞭解當時的門閥制度,知道如果世家大族不支援自己,那麼自己很難成功!

    但很顯然,世家大族是不會支援他的,那麼,他想要叛亂成功,如果得不到世家大族的支援,那麼就只能將其全部徹底摧毀!

    在世家大族的廢墟上,建立起新的,利於自己的政治制度!

    這就是為何侯景叛軍進入健康後,要殺那麼多朝廷官員的原因,但很顯然,侯景低估了世家大族的底蘊!

    最終,侯景叛亂失敗了,平叛的陳霸先崛起而取代梁朝建立陳朝,可以說侯景是為他人做了嫁衣!而是梁家還是陳家來做皇帝對世家大族來說其實是無所謂的,因為無論二者誰當皇帝,都必須得繼續依靠世家大族才能有效管理國家,世家大族的榮華富貴是不會丟失的!

    侯景想要打破門閥制度,但一直到唐末農民起義,門閥制度才逐漸被摧毀而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其實,個人認為,門閥制度一直就沒有被真正的消滅,任何時候,任何朝代,都存在門閥氏族,只是,可能大家並不知道罷了!

  • 2 # 沙中土大溪水

    也該滅了,王謝二族不滅,統一無望。

    統一的路複雜而漫長,根本原因就是士族不滅統一無望。

    無論從治理黃河,還是抵禦外族入侵,中國由於地緣政治的原因,黃河中下游一馬平川的平原,耕種是個好地方,但打仗真不是好地方,無險可守。只有國土外擴至長城一線才能,有效防範入侵。在這地理範圍以南,沒有那個地理結構能可以完全獨立。在這背景下,只有統一才是有效防止戰爭的辦法。否則,就是春秋戰國上百萬人的廝殺。這是其他早期文明體系不多見的,走向兼併,統一是我們的歷史趨勢。

    秦始皇一統六國就是這一歷史趨勢。 統一背後也帶來一個大問題,就是管理的問題。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有效的管理範圍也就是馬一天跑的距離。所以,邊緣地區根本無法有效管理,秦成功於嚴刑峻法,管理上也順其自然實行嚴刑峻法。但地方上的情況千變萬化,簡單的嚴刑峻法能管過來嗎?秦始皇以滅六國之威還壓得住。但始皇一滅,秦二世即亡。

    秦末的起義就是秦的管理不顧實際的情況,一味強調嚴格執行。陳勝吳廣起義不就是誤了行程,怎麼都要死,只有起義。這個就是仁義不施,攻守易也的感概。

    秦二世而滅給漢朝的教訓深刻。西漢早期只能實行黃老之術,無為而治,也就是休養生息的政策,史稱文景之治。可一味無為帶來就是地方豪強勢力興起。到漢武帝時期的鹽鐵論,遷豪強至邊塞等等措施。一是充實國庫,充實邊塞,打擊匈奴的目的,二來就已經顯示出地方豪強勢力的已經影響到漢帝國的政策。此時,漢武帝敏銳察覺到地方豪強的威脅,然後放棄黃老之術,採用獨尊儒術,外儒內法的治國理論。這就是以後所有帝國的大政方針。

    但帝國太大瞭如何管理就依然是個麻煩是事,儒術就是一個好辦法,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套教化,自覺管理自己多少比嚴刑峻法有效果。這就為什麼要獨尊儒術了。

    但皇帝的是一個人,必須要依靠一部分人間接管理這個國家。漢武帝后,很多皇帝幼齡登基,有客觀條件因素,也有外戚,太后,宦官的有意為之。中間的爭鬥,對錯不論,但帝國逐步失去地方控制,豪強勢力和儒家大族合流,透過把持察舉,薦舉控制了帝國地方政治形態。

    到東漢時期就形成了事實上計程車族。東漢光武帝也是在南陽豪強勢力支援下才建立的東漢,也就開國是光武帝和他兒子漢明帝對地方豪強,士族勢力多少有些控制力。其他皇帝也就失去控制了。這其後大多是幼齡登基,估計背後就是外戚,太后,宦官,士族平衡體系有意為之。漢朝就在這些勢力爭鬥中搖搖晃晃走著,無法平衡時,但國家還要管理,這些人只管顧自己利益,沒事還好,一有荒年歉收,百姓活不下去,還是爭爭吵吵,農民只有起義,然後在鎮壓農民起義中,豪強勢力雄起,漢朝滅亡。

    事實上,漢末到魏晉南北朝就是地方士族豪強興起時期。就是這些勢力是統一的阻力,他們的存在阻礙了對地方的有效管理。 曹魏被司馬取代就是司馬家是士族得到士族支援。曹魏根基太淺。沒有得到地方士族的有效支援。而且曹魏出身寒門,雖說有東征西討打下北方一片江山。但士族們依然看不起曹魏。否則袁紹也不會天天把什麼三公掛嘴邊,就怕人家不知道他是士族。同期的東吳和蜀漢也是士族把持的。諸葛本身也是出身士族,否則不會,諸葛家兩邊都有人。諸葛亮舌戰群儒其實也是替蜀漢造勢,說給東吳我們家也是豪門。其本質上是當年士族勢力控制著中下層社會,只有得到士族的支援才能有根基。所謂的人心向背其實是控制於這些人之手。 既然是得到士族的支援才有天下,那麼也就受制於士族。

    士族不是一個單一一個人或什麼家族,本質上是就是多個地方豪強勢力,本身就統一的最大阻礙。而且他們之間就是紛爭不斷,東漢末年到魏晉南北朝的戰亂不休,就有他們的影子。他們的爭亂嚴重影響了對北方的入侵的抵抗,這就是五胡亂華的原因。

    很多結論都說,西晉統一後執行了錯誤的分封制。其實不盡然,西晉有天下,是士族勢力的大族支援下血腥屠殺曹魏勢力後才立的國。這種情況下,司馬家政權受制於世家大族,迫於無奈只有分封諸王去看守地方的世家大族。但後來事情表明,諸王更不可靠,這就是西晉的有名的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後西晉徹底不行了。本來東漢末年由於戰亂人口損失較多,已有大量胡人內遷中原,西晉八王之亂的打來打去,消弱了西晉的軍事實力,胡人開始造反起事。這就是後來的五胡亂華。

    中原大族一看不行了,隨即攜帶著司馬家的人,南渡長江避禍去了,這就是衣冠南渡,隨後建立東晉。這種情況東晉王朝就更加受制於世家大族,也就是所謂的王於馬共天下。

    士族也不見得就是歷史書寫得腐朽,落後的代表。士族的形成其實就是,自秦滅六國,六國貴族消失後,朝廷對地方管不過來的自然而然形成的在全國各地一種血緣紐帶的地方勢力。

    士族的毛病就是誰當皇帝無所謂,就是別影響我家的利益。於是這些勢力之間紛爭不斷,而且這些勢力往往只關注自己的利益。各個士族之間互相爭鬥使得問題不但得不到解決,而且會擴大問題。最後就是血腥的內訌,刀兵相見。東晉以及其以後的宋齊梁陳內部的殺戮不斷,背後就是士族之間的紛爭。

    中原的無險可守只得由著五胡亂華,然後是鮮卑的魏朝的興起。在北朝由胡人部落,軍事酋長戰亂兼併,最後這些人中的一部分形成了類似士族的軍事貴族,這就是關隴軍事集團,最後形成八柱國的貴族集團。基本上北朝後期以及隋唐前期的統治勢力。楊堅,李淵,宇文家族,孤獨家族等均是出自這一軍事貴族集團。

    南朝經多年士族內訌,已沒多少實力。隨後被隋朝統一。雖隋統一,但楊堅知道自己的王朝受制於關隴軍事貴族,要想辦法制衡這些人,所以就得選其他人當官。出於察舉,薦舉最後受控於士族的教訓,那就考試吧。這就是科舉制度的由來。這一制度徹底摧毀了士族再次興起的可能。使得世家大族再有勢力也得來考試才有當官的資格。從此以後,中央才算是對地方豪強勢力有控制力。在這之後,中國就再無百年以上的分裂了。雖有短時分立,但隨即就統一。

    但科舉制度明顯的是影響了關隴軍事貴族的利益。於是借隋煬帝東征北韓半島的失敗,關隴軍事貴族推翻了隋朝。然後李淵在這些人的支援下建立了唐朝。但唐朝也要繼續執行打擊關隴軍事貴族辦法。從唐初李世民,武后,直到唐玄宗時這些勢力才退出歷史舞臺。在這之中武后任用酷吏,使勁折騰百官,但卻沒有太大後遺症。其實背後真相就是武后以株連的方式,打擊李氏皇族的同時也是在有目的處理這些八柱國的人,然後提拔科舉的人。開元盛世的人才其實都有武后朝提拔的。

    隋煬帝其實不是什麼昏君,很多事的記載都是動機不純。大運河的開鑿,對後世益處甚大。徵高麗也不是什麼錯事,唐朝建立後,最後不一樣要繼續徵高麗,這是必須的國家大事。 由後世遼對宋的威脅來看,以及安史之亂興起於河北三鎮,徵高麗是必須。否則,一開國就在幽州和東北那裡有個地方獨立的敵對勢力,那就什麼事都別幹了。隋煬帝的問題是在做這些事的過程中,失去對這些人的控制,僅此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兩次打胎會有什麼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