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說是形成間隙雜質還是置換雜質。
一般來說,雜質的原子半徑是影響其固溶形態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小半徑原子傾向於形成間隙型雜質。而大半徑原子帶來的晶格變形太大,難以形成間隙雜質,反而會透過擠走一個晶體原子的方式來降低變形,形成置換雜質。
宏觀現實世界中不存在絕對純淨的材料,總是會多多少少的含有一些雜質。這些雜質可能是生產過程中不小心混入的(例如空氣之中的氮和氧),也可能是人工摻入以提高材料效能的(例如鐵摻碳變成鋼)。
在金屬這樣的晶體材料中,單個雜質原子一般有兩種存在形式:間隙型和置換型。
把原子看成一個個球,規則的堆積起來就變成了晶體。顯然這種堆積不能完全填滿空間,會存在許許多多的間隙。佔據這些間隙位置的雜質,就屬於間隙型雜質原子。
除了佔據間隙以外,雜質原子還有另一個選擇,那就是擠走一個原來的晶體原子,然後佔據它空出來的位置。這種雜質原子被稱為置換型雜質原子。
那麼,如何定量的判斷某種雜質摻入晶體中之後,是傾向於形成間隙型雜質,還是置換型雜質呢?這裡就要判斷哪種雜質的能量低了。
把間隙雜質變成置換雜質,主要會帶來兩部分能量變化:
1)間隙位置帶來的晶格變形,一定大於其處於置換位置帶來的變形。因此,雜質佔據置換位置,能降低晶格變形能。
2)形成置換型雜質需要擠走一個晶體原子,帶來額外的能量提升
假如間隙雜質半徑很大,引發的晶格變形能也很大。雜質原子就傾向於佔據置換位置,來釋放掉這部分晶格變形能。
假如間隙雜質半徑較小,晶格變形能的降低不足以抵消擠走一個晶體原子帶來的能量提升,那麼雜質原子就傾向於佔據間隙位置。
舉個例子,在鋼材中,各種小半徑元素(氫、碳、氮、氧等),一般都佔據間隙位置。而大半徑的元素(鉻、鈷、鎳等),則佔據置換位置。
再談談雜質能否進入晶體這個問題。
雜質能否進入晶體,取決於三個因素:1)雜質在晶體中的溶解能;2)雜質在晶體中的擴散速度;3)外界施加給雜質的溶解驅動力。
1)雜質在晶體中的溶解能:顧名思義,指雜質從外界進入晶體這個溶解過程的能量變化。若雜質溶解提高能量,則難以溶解,若降低能量,則會自發溶解。這個能量取決於雜質和晶體的化學性質,沒有簡單的判斷標準。
2)雜質在晶體中的擴散速度:即使雜質溶解在熱力學上是可行的,但如果雜質在晶體內的擴散速度很慢,溶解過程則需要要花上很長很長的時間。所以雜質需要有足夠的擴散速度才能進入晶體。
一般而言,間隙雜質的擴散比較快,所以鋼鐵很容易被氧原子滲透,從而生鏽。置換型雜質擴散很慢,例如鉻在鐵中形成置換雜質的溶解能很低,但你把鉻和鐵壓在一起,過上十年也沒有多少鉻能溶解到鐵中。
3)外界施加給雜質的溶解驅動力:氫不容易溶解在鐵中,但如果給氫氣加足夠的高壓,氫壓得受不了,就會往鐵中跑了。這類驅動力可以是氣壓、濃度等,也可以是電壓(電化學腐蝕)。
先說說是形成間隙雜質還是置換雜質。
一般來說,雜質的原子半徑是影響其固溶形態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小半徑原子傾向於形成間隙型雜質。而大半徑原子帶來的晶格變形太大,難以形成間隙雜質,反而會透過擠走一個晶體原子的方式來降低變形,形成置換雜質。
宏觀現實世界中不存在絕對純淨的材料,總是會多多少少的含有一些雜質。這些雜質可能是生產過程中不小心混入的(例如空氣之中的氮和氧),也可能是人工摻入以提高材料效能的(例如鐵摻碳變成鋼)。
在金屬這樣的晶體材料中,單個雜質原子一般有兩種存在形式:間隙型和置換型。
把原子看成一個個球,規則的堆積起來就變成了晶體。顯然這種堆積不能完全填滿空間,會存在許許多多的間隙。佔據這些間隙位置的雜質,就屬於間隙型雜質原子。
除了佔據間隙以外,雜質原子還有另一個選擇,那就是擠走一個原來的晶體原子,然後佔據它空出來的位置。這種雜質原子被稱為置換型雜質原子。
那麼,如何定量的判斷某種雜質摻入晶體中之後,是傾向於形成間隙型雜質,還是置換型雜質呢?這裡就要判斷哪種雜質的能量低了。
把間隙雜質變成置換雜質,主要會帶來兩部分能量變化:
1)間隙位置帶來的晶格變形,一定大於其處於置換位置帶來的變形。因此,雜質佔據置換位置,能降低晶格變形能。
2)形成置換型雜質需要擠走一個晶體原子,帶來額外的能量提升
假如間隙雜質半徑很大,引發的晶格變形能也很大。雜質原子就傾向於佔據置換位置,來釋放掉這部分晶格變形能。
假如間隙雜質半徑較小,晶格變形能的降低不足以抵消擠走一個晶體原子帶來的能量提升,那麼雜質原子就傾向於佔據間隙位置。
舉個例子,在鋼材中,各種小半徑元素(氫、碳、氮、氧等),一般都佔據間隙位置。而大半徑的元素(鉻、鈷、鎳等),則佔據置換位置。
再談談雜質能否進入晶體這個問題。
雜質能否進入晶體,取決於三個因素:1)雜質在晶體中的溶解能;2)雜質在晶體中的擴散速度;3)外界施加給雜質的溶解驅動力。
1)雜質在晶體中的溶解能:顧名思義,指雜質從外界進入晶體這個溶解過程的能量變化。若雜質溶解提高能量,則難以溶解,若降低能量,則會自發溶解。這個能量取決於雜質和晶體的化學性質,沒有簡單的判斷標準。
2)雜質在晶體中的擴散速度:即使雜質溶解在熱力學上是可行的,但如果雜質在晶體內的擴散速度很慢,溶解過程則需要要花上很長很長的時間。所以雜質需要有足夠的擴散速度才能進入晶體。
一般而言,間隙雜質的擴散比較快,所以鋼鐵很容易被氧原子滲透,從而生鏽。置換型雜質擴散很慢,例如鉻在鐵中形成置換雜質的溶解能很低,但你把鉻和鐵壓在一起,過上十年也沒有多少鉻能溶解到鐵中。
3)外界施加給雜質的溶解驅動力:氫不容易溶解在鐵中,但如果給氫氣加足夠的高壓,氫壓得受不了,就會往鐵中跑了。這類驅動力可以是氣壓、濃度等,也可以是電壓(電化學腐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