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一滴入海4322056

    站在歷史的角度上,秦始皇有功無過。站在秦朝的利益上,他不該急功冒進派趙佗等率領秦軍主力,向南拓展疆域,耗費了民力,又缺少了治安力量。對始皇帝的家族而言,應該早立扶蘇繼任,給扶蘇培養治國羽翼的時間和歷練。至少不能讓趙高、胡亥有機可乘。對始皇帝本人,不該不顧年老,常年遠途巡視,而應該建立巡視糾察制度。

  • 2 # 東方大狂俠

    秦始皇作為中國歷史上的首位皇帝,所作所為,雖無歷史借鑑,卻總標新立異,確實對中國歷史影響深遠。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制定秦法、郡縣制,築長城,任用法家治國、、、、、、等等等等在當時無一不驚世駭俗!然焚書坑儒、強徵民夫、濫殺無辜也是他被後世所罵的汙點。

    事實是,歷史上即使最被人稱頌的皇帝也難免做錯事,何況對人不屑一顧唯我獨尊的秦始皇?不以成敗論英雄的話,他的所作所為對後世是影響最大的皇帝之一,其功大於過,許多做法幾千年來還是沿襲不少秦制。若然秦制無用,怎會有相當的沿襲?直至今日!

    因此對歷史人物的評價不能以偏概全,說到秦始皇就是暴君的代名詞,而忽略他所建功勳!

  • 3 # 文蹤旅跡

    吃五穀雜糧,住茅屋房舍,食人間煙火,人都走在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軌道上。反之,要麼是神仙,要麼是無常。所以,人因為多稜多角、多元多面,才顯得形象飽滿。

    古代帝王也一樣,誰都不可能美如碧玉,誰也不可能臭如街鼠。夏桀既是一個文藝青年,又是一個武林高手,可惜他殘暴享樂,把自己逼上走上絕路。紂王韜略超群,才藝不凡,可惜他把本事用錯了地方,硬要把自己弄死在美女懷裡。

    秦始皇和隋煬帝當然是大人物。他們既有指點江山時的雄氣,也有捨我其誰的霸氣,還唯我獨尊的戾氣。用今天的話來說,他們的成就很突出,他們的過失也很明顯。

    天下統一,淹沒不了秦始皇釋焚書坑儒的殘暴;開創科舉的破冰之舉,淡化不了隋煬帝重賦厚役的惡行。

    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秦王嬴政在戰國末年群雄並起、諸侯爭鋒的亂世風雨中,特立獨行,一路走來,解開了王侯專制的困局,把歷史帶入了統一的帝國時代。

    公元前230年,秦王嬴政眼睛向外,開始了一系列殺伐征戰。他十年一劍,兼併六國,開創帝制。擺在面前的以血緣關係為基礎的宗法制成為新政權的阻礙力量,秦始皇設定三公九卿,進行土地制度改革,拆解舊體制的籬笆,廢除分封制,建立郡縣制;同時構建新的文字體系,制定國家度量標準。

    一種機制是不是合理有效,只有實踐是最好的答案。

    集權制度的快速成型和強力推進,終結了春秋戰國以來五百年來諸侯們各自為政、分崩離析的亂象,固化了統一政權的基礎,奠定了兩千多年的基本政治格局。

    文字是社會文明的見證,是民族融合的直接紐帶。秦始皇文字新體系的建立,為漢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度量衡的統一既快速消除了地方割據勢力的影響,方便了文化經濟交流,又加速了賦稅制度的革新。

    然而,焚書坑儒和巡遊求仙成為秦始皇身上抹不去的傷疤。聽說有不死之藥,秦始皇多麼希望自己長生不老。他自己多次東去巡遊,又派人出海尋找。然而,這些慰藉心眼的無聊之舉在他眼裡是那麼地正常。

    六國一統,實現了形式上的大整合,大融合,然而要實現思想上的大一統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焚燒詩書,坑殺術士看起來斷絕了儒家思想的傳播通道,但實際上很有抽刀斷水水更流的味道。

    評價一個人物,我們得要秉持客觀的立場。在明代大思想家李贄看來,秦始皇堪稱“千古一帝”,他提醒人們“是聖是魔,未可輕議。”在清末思想家章太炎看來,秦始皇超越他以往的任何一個君王。在《中國大歷史》中,史學家黃仁宇認為秦始皇的殘酷無道達到離奇之境界,這該讓人譴責;他統一中國,用長遠的眼光設計,用精到的手腕完成,這讓人仰慕。

  • 4 # 黑水布衣

    亮明立場,無論怎樣,秦始皇始終是功大於過的。

    一般評價秦始皇的過錯,基本都離不開這兩點:

    1、徭役繁重,刑罰苛嚴。人民除了將收穫物的三分之二繳作賦稅外,還得負擔沉重的徭役和兵役。他徵發70多萬人,在渭水南邊修建豪華的阿房宮和驪山墓,他又徵發農民將原來秦、趙、燕三國北方的長城連線起來,向東向西延伸,築成一道西起臨洮(今甘肅省岷縣),東到遼東(今遼寧省遼陽市西北)的城防,這就是偉大的萬里長城。當時,全國被徵去服兵役、徭役的多達150多萬人,男丁不夠,連婦女也被抓去運糧餉。許多人被折磨而死。為了防止人民的反抗,他除了下令收繳、銷燬民間兵器外,還規定一人犯死罪,親族—起處死,叫作“族誅”;一家犯法,鄰里同罪,叫作“連坐”。嚴刑峻法也讓秦帝國付出了代價,二世而亡。

    2、焚書坑儒。“焚書”是必須要批判的,始皇帝為了控制思想,採納李斯的建議,將秦國的歷史、醫藥、卜筮和植樹以外的書下令焚燬。禁止私學。雖然現在先秦時期的古籍很多被私藏或被讀書人背誦下來,但失去的古籍可能會更多,這無疑是對中國古代文化的摧殘。至於“坑儒”,更多是一場政治鬥爭,是以李斯為代表的法家對儒家的一場戰鬥,而當時坑殺的460多個人,成分複雜,有儒生,也有不少術士,姑且都算是讀書人吧,這也是後世史書對秦始皇不那麼客氣的原因。

    《史記》:“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立私權,禁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後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

    《漢書》:“廢王道,立私議,滅《詩》《書》而首法令,去仁恩而任刑戮”。

    後世這樣的記載史不絕書。

    但要評價秦始皇的功績,一個就足夠了——統一

    1、國家概念。在秦以前的商周時期,國家基本上是鬆散的封建制,老百姓只知道有國君,不知道有天子。秦朝的統一第一次將大一統的國家概念輸入到百姓腦中,即使秦朝短命,但所有王朝,都實現了或努力實現統一中國的使命,其實這也是國家概念的雛形。無論我們來自五湖四海,我們都是華人。

    2、國家形式。秦始皇廢分封,行郡縣,加強中央集權。這種制度可以說延續到了現在,中國目前的省、市、縣、鄉、村的行政劃分,其實就是郡縣制的細分。

    3、疆域範圍。雖然和之後的朝代相比,秦帝國的疆域不算很大,但其統治的區域仍然是當代華人口集中的區域,是歷代華人活動的主要區域。

    4、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統一度量衡。這些東西在歷史書上寫的很多了,就不重複了。現在我們交流都書寫漢字、說普通話其實都是統一的一種體現。統一國家的建設,必然促成文化的融合與統一。

    《孟子·梁惠王》——孟子見梁襄王,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於一。’

    “統一”的理想.當時為社會大多數人所共同嚮往。秦國實現“統一”的過程,與歷史進步的方向是一致的秦帝國的建立,是以當時社會普遍要求統一的文化傾向作為重要背景的。秦的統一,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世界歷史上的一件大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itunes不能正常讀取iphone的內容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