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540256312630

    既然任何社交活動都離不開語言,那麼,語言的語義問題就成為一個突出的問題了。如果交往雙方在語義的運用和理解上發生分歧,那麼交往就會無法繼續。比如,“你好”這兩個字誰都聽得懂,誰都能知道它的含義。當我們碰到熟人時,打個招呼“你好”,僅僅是問候之意,禮貌之舉。但是,在特殊情況下,比如有一個人批評了另一個人,而另一個人不服氣,連連說“你好,你好,我不好,行了吧”。這時,“你好”這兩個字的含義就完全變了。所以,人們在社會交往過程中所使用的語言的共同含義,乃是交往得以順利進行的基礎。語言的“共同含義”,就是某一詞彙的含義是約定俗成的,是人們所共同理解的含義。如果我們不根據約定俗成地賦予某一詞彙的含義去理解,而是節外生枝,那麼,對方肯定會感到莫名其妙,甚至會懷疑你是否在故意胡攪蠻纏。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在人們的社交活動中,因為語言的語義不同而造成的誤會,卻是經常發生的。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造成不同語義的原因,可能是主觀的,也可能是客觀的。

    從主觀上說,有人可能是不願意繼續進行交往活動,或者想打亂正常的交往過程,另有目的。前者如《紅樓夢》中第三十三回賈政為“光宗耀祖”,大庭笞撻了寶玉後,老太太傷透了心時講的一番話。事後,賈政向老太太請安時,老太太沒好氣地說:“我早死了,還請什麼安?你巴不得我早死,所以還來氣我。”顯然,老太太在這裡是故意歪曲了賈政請安的本來含義,以抒發胸中的不快。由於失去了共同語義,交往自然宣告終止,賈政只好告退。後者如巴爾扎克的小說《歐也妮·葛朗臺》中的老葛朗臺,平日裡視財如命,慣於精打細算,每當與人家談生意,他就故意裝聾作啞,歪曲人家的意思,打亂正常的交往過程,直到把對方搞得精疲力竭,達到自己的目的為止。

    從客觀上說,造成不同語義的原因就更多了。有一位美國朋友曾經講過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他到北京一所大學執教,到了吃飯的時候,老是有人問他:“吃過飯了沒有?”他大惑不解。終於有一次他忍不住向對方發怒說:“我有錢,我吃得起飯!”當對方向他解釋說,這是中國的一種問候禮節,他才恍然大悟。這便是民族差異帶來的語義分歧,因為語義總有特定的文化背景。其他諸如個性差異、性別差異、年齡差異、觀念差異等,也都可能造成語義的不同。因此,瞭解社交過程中的各種差異,對於順利進行交往,是十分重要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些女孩子非要選擇渣男後才會明白一些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