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舌頭振動發出的顫音,在幾種語言中出現。分大舌(齒齦)顫音和小舌顫音。大舌顫音主要在斯拉夫語,俄語和西班牙語中出現,透過齒齦間隙空氣振動發出。小舌顫音則在德語,法語和荷蘭語中出現,氣流主要從肺部發出,透過口腔的振動帶動聲帶顫動。語言中的顫音在R字母出現。 有的歌手有,有的歌手沒有,這純粹是個人習慣,有的歌手在練習的時候就沒練,所以就沒有,許多演而優則唱的人,根本就沒練過,基本功很差,所以沒有(比如……太多了,就不舉例了)或者他會,但是不喜歡用。因為前面說過,功夫好的歌手顫音是可以控制的,有沒有在自己。 顫音的成因並不一樣,像你所看到的“一般民族唱法整個過程都有,通俗的只是尾聲有。”這是顫音成因不同的表現形式。民族和美聲唱法的顫音是透過長時間的氣息和方法練習自然產生的,說不清在哪一天起自然就有了,不需要專門去練習,只要方法對了就出現了。由於這種顫音的根源在呼吸上,所以“一般民族唱法整個過程都有”。 通俗唱法中的比較複雜,有些通俗歌手有美聲基礎(比如劉歡、毛阿敏)或者本來是學美聲的,後來改唱通俗(比如杭天琪、韋唯),他們都經過了相當時間的科學發聲法的訓練,因此他們的顫音同民族和美聲唱法演員一樣,是來自於氣息而不是靠控制聲帶得到的。 其它許多通俗歌手的顫音是靠故意控制聲帶做出來的,比如劉德華,張宇等等,這一類人很多,他們透過先反覆連續唱相鄰的兩個音,然後逐漸加快的方法唱出顫音,因此他們的顫音慢,幅度很大。由於這種顫音建立在聲帶控制上,所以一般“通俗的只是尾聲有”,因為只有在長音的時候,才有控制聲帶顫音的餘地和時間。 還有一些歌手,根本就沒練過,完全沒有基礎,所以沒有顫音。但並不是說沒有顫音的就是沒練過的,原因見上。 總體上我個人認為,顫音最好不要故意去做,尤其在無人指導的情況下。在科學發聲法氣息控制的情況下,出現的自然的顫音是比較好的。 如何掌握顫音 [編輯本段] 第一節:如何掌握顫音 顫音(Vibrato)是指歌聲呈波浪式的活動,又稱為音波。當氣息透過聲帶發出聲音,歌唱者有意識地將之震動,便會形成顫音。發出顫音時,喉部肌肉會劇烈跳動,尤其男性的喉結較凸顯,更易令人察覺。 學習顫音其實並不困難,只要喉嚨肌肉鬆弛,便能有效作出自然的震動。我們可以以相差半度的兩個音階,用 [a]聲進行練習。例如C大調中E和F(即m和f)剛好相差半音,嘗試不斷髮出mfmfmfmf……,且越唱越快,便能產生以m為中心的顫音。 第二節:顫音帶來的效果 顫音易於掌握而效果又顯注,特別是處理延長音方面,純粹的拉長,會使聲音又直又呆板,用顫音則可令聲音鬆弛、活潑生動,令樂曲的色彩更豐富,音色更圓潤悅耳;若能配合其它腔體的共鳴,會產生餘音嫋嫋,繞樑三日的動人歌聲。 對於歌唱者而言,顫音大大增添了樂曲的層次感,令較平凡的樂句亦不置顯得僵硬,是相當實用的歌唱技巧。不過有數點是必須注意的: 1. 喉部震動不是口/唇的震動。初學時可用手指輕觸唇部,避免錯誤的搖動。 2. 千萬別把似是而非的“喉嚨抖動”當作顫音。抖動是束緊喉嚨發聲,用壓力強迫咽喉肌肉抖震,這對聲帶的傷害很大,故練習時應以輕鬆自然為大原則,否則將錯誤習以為常就不易糾正了。 3. 聲樂家會進一步講究顫音的振頻與振幅等方面,但不用拘泥於小處,只要“唱者自然,聽者舒服”便可以了。一般而言,獨唱者不妨多用顫音,強化聲音質感;合唱時則要彼此相互配合,不應振顫過頻、過大,以免聽眾感到煩厭。 顫音掌握方法: 1. 發出長音,並活躍地抖動雙手。抖動雙手時需溫柔、鬆弛,從上到下或兩邊運動。再以快速溫柔的節奏抖動雙手。 2. 不抖動雙手,繼續發聲並嘗試延續顫音的效果。 3. 如果顫音有所流失,再抖動雙手,作感覺。 如何練習顫音 [編輯本段] 原理是,保持口型不變,改變口腔容量並迅速還原,有規律地反覆,形成顫音。具體練習需要老師指導。 練習舌尖顫音的時候,舌尖輕輕向上捲起(輕到不費一點勁),輕輕接觸硬顎前部(輕到沒有多少接觸的感覺,總之要放鬆),用連續的撥出氣流吹動它,讓它自己振動起來。學會吹動舌尖以後,再學習同時讓聲帶振動。開始學習的時候寧可讓舌尖多顫動一段時間。實際語言裡可能只要顫動兩三下就夠了。小舌顫音甚至可以用漱口的辦法讓小舌顫動起來。 可以設想,在大風中空氣很快流過高高煙囪的兩側,煙囪也會擺動起來。因為是使用氣流吹動的,所以說是伯努利效應的結果。那種運動方式的原理,是跟閃音不一樣的。舌尖閃音要*人用神經指揮肌肉去讓舌尖運動。 伯努利效應使飛機機翼產生升力,可以飛上天。或者說,機翼上表面的流線型比下表面的流線型長,飛機前進的時候,空氣流過上表面比流過下表面快,於是氣流壓向機翼上表面的負壓力大於下表面的負壓力,飛機就獲得了上升的力量。兩條船捱得太近會相向*攏或碰撞,也是那種負壓力作用的結果。 聲帶所以能夠振顫,主要是伯努利效應和彈性力的結果,不是神經脈衝指揮的。 補充一點。 練習發舌尖顫音的一開始,舌尖輕輕向上捲起,接觸上顎。與此同時舌面邊緣也要起作用,把口腔前邊的出口全都堵住。舌面邊緣用一定力量,緊*左右兩側的上顎和牙床。它們不參加顫動,只是使舌尖的活門縮小,同時使舌尖有彈性。也就是說,舌面兩側的邊緣是不動的。撥出氣流的壓力會把舌尖推開。如果吹不動舌尖,可能是舌尖太緊張(無聲),更可能是兩側漏氣(有 h...... 聲)。如果吹的時候聽到一聲 th...... ,然後舌尖停在外頭不動了,一定是缺少彈力,也就是兩側太放鬆,或者舌尖太緊張,也可能是舌尖後卷不夠。如果聽到的是一聲 tx......,是舌根太高太緊張。舌尖活門調得小一些,可能更容易顫動起來。舌尖向上頂得太緊,會聽到 trrr ,就累了。東北地區車把式的“得兒駕”就是 trjia…… 。關鍵是要學會 rrrrr 的輕鬆的顫動。 還有兩點: 1、增加與顫音發音部位相同的子音,在音節當中體會舌的顫動。如:嘟——/tru/。練習時拉長音,注意力不要放在是否為舌尖上,而應放在氣流的體驗上。 2、音節末尾的顫音比較難發,根據個人情況可以隨意增加一個母音,之後再把該母音弱化。 千萬別控制,也不要企圖從閃音、捲舌音過度到顫音,一定別控制尤其是舌頭,多想一想疾風中的旗幟。 要練習顫音,先要知道它是怎麼來的。無非兩種辦法。一,兩個相差較小音程的音交替出現;二,氣息控制,使得同一音高間歇性重顯。“抖喉結”比較接近第二種,不過不是氣息,而是聲門的閉與開實現,這樣控制起來難度極大。因為每次開與閉的度要高度一致,要不然音高無法控制。中低音還好說,但高音的時候,聲帶閉合度很高,留下的間隙十分狹小,要控制得如此精細就不太現實,很多時候是顫兩下,聲帶閉死,憋得沒聲音,要不就是放得太開,跑調了。 所以要用氣息控制,因為那時你的聲帶可以一直保持著相似的狀態,不用去理會它,並且氣息間隙性衝擊聲帶,就有了讓聲帶休息的時間,所以保持的時值反而更長。但這種方法要求氣息控制較好,停多長時間,起多長時間,保持多長時間要求相當準確。練習的時候可以放慢速度,先慢慢練,等穩定了,再提速。顫音。這可是很多朋友追求的東西,呵呵!很多人都會認為沒有顫音就不夠專業、不夠拽。殊不知顫音在歌曲裡只是一種表達方式而已,沒有顫音就不能唱好歌嗎?其實不然。 顫音,實質是用氣息演繹歌曲的時候,強大的氣流衝擊口腔和鼻腔後部所產生的震動,小腹給予氣息的壓力產生了氣流。我倒不贊成流行音樂一定要用這樣死板的方式產生顫音,有些歌星透過喉結的抖動比如“劉德華”和嗓子眼的一緊一鬆的“張信哲”“做”出了顫音。這些都是一些小的技巧或是一種風格,但在很多高潮部分,他們也具有強大氣流的顫音。 所以,還是那句話, 氣息是根本。用了氣息,自然會有氣流的衝擊產生顫音。對於流行歌曲,有些低調的地方不需要像唱民歌一樣每個字都在氣息上,有時似一種悄悄話, 有時像一種無奈的嘆息, 不會有強大的氣流支援你的顫音,這時就需要你用一些小技巧來修飾你的尾音,我認為流行歌曲的顫音表現不完全*氣息頂出來,有時候抖抖喉結,控制嗓子眼裡的聲音也未嘗不可,只要整體在歌曲的氛圍之中不受影響即可,但是你一定記住,如果你沒有十足的把握把它做好的話,那你最好就不要現去模仿,特別是在錄音的時候。 個人見解:(沒有顫音的朋友如果鐵定對顫音垂涎三尺,就從模仿開始吧——多聽聽劉德華的歌。他的顫音我覺得很舒服,我就是從模仿他開始的。也可以模仿救護車叫喚。好笑吧?這只是沒有聲樂老師在身邊、一種自我揣摩的方法,當然不屬於常規的聲樂練習。發出“嗚嗚”的依次迴圈高低的滑音(稍快),他能讓你找到抖動喉結的感覺,慢慢的吧“嗚嗚”的發音轉變成“嗯嗯”的發音,再慢慢的轉成“你~”的發音,再唱一些“你”結尾的一句歌……呵呵,這只是一種感受喉結抖動的顫音方式,與氣息發聲不一樣,保準聲樂老師看了會氣死!但沒件事都需要循序漸進,慢慢揣摩,不妨試試。) 顫音具體細則 [編輯本段] 1:首先我想說許多朋友也許不知道救護車是什麼聲音,或者說模糊不清,不能確定,這裡所說的救護車不是警車的聲音,其實在這裡所說的救護車的聲音完全可以理解為你平時所聽到的顫音的聲音的放慢版。 2:一定要把那個放慢版的顫音(其實說白了就是你平時唱歌的聲音,只不過估計讓它像顫音一樣波動起來)和自己所唱的歌曲結合起來,最簡單的是在尾音的部分就故意顫。 3:一開始的時候你肯定感覺巨難聽!巨彆扭,巨噁心··但是起碼還有點人家顫音的樣子,然後你就練習吧,讓那個故意唱出來的“顫音”的頻率越來越快,直到達到你滿意的程度就可以了。 4:最後就是注意修飾自己的顫音,讓他感覺很渾厚,很悠揚,很多人雖然會了但是就是不悠揚,沒有那種意境,可能有寫人到最後尾音的時候就直接顫,但是我本人感覺尾音唱一小會在顫比較悠揚,但是有的人銜接的不好,感覺到一個地方就跟彈簧一樣的開始顫,這個時候要注意銜接的時候儘量讓第一顫在低音的部分(顫音不是一高一低麼)這樣會銜接的比較自然。
透過舌頭振動發出的顫音,在幾種語言中出現。分大舌(齒齦)顫音和小舌顫音。大舌顫音主要在斯拉夫語,俄語和西班牙語中出現,透過齒齦間隙空氣振動發出。小舌顫音則在德語,法語和荷蘭語中出現,氣流主要從肺部發出,透過口腔的振動帶動聲帶顫動。語言中的顫音在R字母出現。 有的歌手有,有的歌手沒有,這純粹是個人習慣,有的歌手在練習的時候就沒練,所以就沒有,許多演而優則唱的人,根本就沒練過,基本功很差,所以沒有(比如……太多了,就不舉例了)或者他會,但是不喜歡用。因為前面說過,功夫好的歌手顫音是可以控制的,有沒有在自己。 顫音的成因並不一樣,像你所看到的“一般民族唱法整個過程都有,通俗的只是尾聲有。”這是顫音成因不同的表現形式。民族和美聲唱法的顫音是透過長時間的氣息和方法練習自然產生的,說不清在哪一天起自然就有了,不需要專門去練習,只要方法對了就出現了。由於這種顫音的根源在呼吸上,所以“一般民族唱法整個過程都有”。 通俗唱法中的比較複雜,有些通俗歌手有美聲基礎(比如劉歡、毛阿敏)或者本來是學美聲的,後來改唱通俗(比如杭天琪、韋唯),他們都經過了相當時間的科學發聲法的訓練,因此他們的顫音同民族和美聲唱法演員一樣,是來自於氣息而不是靠控制聲帶得到的。 其它許多通俗歌手的顫音是靠故意控制聲帶做出來的,比如劉德華,張宇等等,這一類人很多,他們透過先反覆連續唱相鄰的兩個音,然後逐漸加快的方法唱出顫音,因此他們的顫音慢,幅度很大。由於這種顫音建立在聲帶控制上,所以一般“通俗的只是尾聲有”,因為只有在長音的時候,才有控制聲帶顫音的餘地和時間。 還有一些歌手,根本就沒練過,完全沒有基礎,所以沒有顫音。但並不是說沒有顫音的就是沒練過的,原因見上。 總體上我個人認為,顫音最好不要故意去做,尤其在無人指導的情況下。在科學發聲法氣息控制的情況下,出現的自然的顫音是比較好的。 如何掌握顫音 [編輯本段] 第一節:如何掌握顫音 顫音(Vibrato)是指歌聲呈波浪式的活動,又稱為音波。當氣息透過聲帶發出聲音,歌唱者有意識地將之震動,便會形成顫音。發出顫音時,喉部肌肉會劇烈跳動,尤其男性的喉結較凸顯,更易令人察覺。 學習顫音其實並不困難,只要喉嚨肌肉鬆弛,便能有效作出自然的震動。我們可以以相差半度的兩個音階,用 [a]聲進行練習。例如C大調中E和F(即m和f)剛好相差半音,嘗試不斷髮出mfmfmfmf……,且越唱越快,便能產生以m為中心的顫音。 第二節:顫音帶來的效果 顫音易於掌握而效果又顯注,特別是處理延長音方面,純粹的拉長,會使聲音又直又呆板,用顫音則可令聲音鬆弛、活潑生動,令樂曲的色彩更豐富,音色更圓潤悅耳;若能配合其它腔體的共鳴,會產生餘音嫋嫋,繞樑三日的動人歌聲。 對於歌唱者而言,顫音大大增添了樂曲的層次感,令較平凡的樂句亦不置顯得僵硬,是相當實用的歌唱技巧。不過有數點是必須注意的: 1. 喉部震動不是口/唇的震動。初學時可用手指輕觸唇部,避免錯誤的搖動。 2. 千萬別把似是而非的“喉嚨抖動”當作顫音。抖動是束緊喉嚨發聲,用壓力強迫咽喉肌肉抖震,這對聲帶的傷害很大,故練習時應以輕鬆自然為大原則,否則將錯誤習以為常就不易糾正了。 3. 聲樂家會進一步講究顫音的振頻與振幅等方面,但不用拘泥於小處,只要“唱者自然,聽者舒服”便可以了。一般而言,獨唱者不妨多用顫音,強化聲音質感;合唱時則要彼此相互配合,不應振顫過頻、過大,以免聽眾感到煩厭。 顫音掌握方法: 1. 發出長音,並活躍地抖動雙手。抖動雙手時需溫柔、鬆弛,從上到下或兩邊運動。再以快速溫柔的節奏抖動雙手。 2. 不抖動雙手,繼續發聲並嘗試延續顫音的效果。 3. 如果顫音有所流失,再抖動雙手,作感覺。 如何練習顫音 [編輯本段] 原理是,保持口型不變,改變口腔容量並迅速還原,有規律地反覆,形成顫音。具體練習需要老師指導。 練習舌尖顫音的時候,舌尖輕輕向上捲起(輕到不費一點勁),輕輕接觸硬顎前部(輕到沒有多少接觸的感覺,總之要放鬆),用連續的撥出氣流吹動它,讓它自己振動起來。學會吹動舌尖以後,再學習同時讓聲帶振動。開始學習的時候寧可讓舌尖多顫動一段時間。實際語言裡可能只要顫動兩三下就夠了。小舌顫音甚至可以用漱口的辦法讓小舌顫動起來。 可以設想,在大風中空氣很快流過高高煙囪的兩側,煙囪也會擺動起來。因為是使用氣流吹動的,所以說是伯努利效應的結果。那種運動方式的原理,是跟閃音不一樣的。舌尖閃音要*人用神經指揮肌肉去讓舌尖運動。 伯努利效應使飛機機翼產生升力,可以飛上天。或者說,機翼上表面的流線型比下表面的流線型長,飛機前進的時候,空氣流過上表面比流過下表面快,於是氣流壓向機翼上表面的負壓力大於下表面的負壓力,飛機就獲得了上升的力量。兩條船捱得太近會相向*攏或碰撞,也是那種負壓力作用的結果。 聲帶所以能夠振顫,主要是伯努利效應和彈性力的結果,不是神經脈衝指揮的。 補充一點。 練習發舌尖顫音的一開始,舌尖輕輕向上捲起,接觸上顎。與此同時舌面邊緣也要起作用,把口腔前邊的出口全都堵住。舌面邊緣用一定力量,緊*左右兩側的上顎和牙床。它們不參加顫動,只是使舌尖的活門縮小,同時使舌尖有彈性。也就是說,舌面兩側的邊緣是不動的。撥出氣流的壓力會把舌尖推開。如果吹不動舌尖,可能是舌尖太緊張(無聲),更可能是兩側漏氣(有 h...... 聲)。如果吹的時候聽到一聲 th...... ,然後舌尖停在外頭不動了,一定是缺少彈力,也就是兩側太放鬆,或者舌尖太緊張,也可能是舌尖後卷不夠。如果聽到的是一聲 tx......,是舌根太高太緊張。舌尖活門調得小一些,可能更容易顫動起來。舌尖向上頂得太緊,會聽到 trrr ,就累了。東北地區車把式的“得兒駕”就是 trjia…… 。關鍵是要學會 rrrrr 的輕鬆的顫動。 還有兩點: 1、增加與顫音發音部位相同的子音,在音節當中體會舌的顫動。如:嘟——/tru/。練習時拉長音,注意力不要放在是否為舌尖上,而應放在氣流的體驗上。 2、音節末尾的顫音比較難發,根據個人情況可以隨意增加一個母音,之後再把該母音弱化。 千萬別控制,也不要企圖從閃音、捲舌音過度到顫音,一定別控制尤其是舌頭,多想一想疾風中的旗幟。 要練習顫音,先要知道它是怎麼來的。無非兩種辦法。一,兩個相差較小音程的音交替出現;二,氣息控制,使得同一音高間歇性重顯。“抖喉結”比較接近第二種,不過不是氣息,而是聲門的閉與開實現,這樣控制起來難度極大。因為每次開與閉的度要高度一致,要不然音高無法控制。中低音還好說,但高音的時候,聲帶閉合度很高,留下的間隙十分狹小,要控制得如此精細就不太現實,很多時候是顫兩下,聲帶閉死,憋得沒聲音,要不就是放得太開,跑調了。 所以要用氣息控制,因為那時你的聲帶可以一直保持著相似的狀態,不用去理會它,並且氣息間隙性衝擊聲帶,就有了讓聲帶休息的時間,所以保持的時值反而更長。但這種方法要求氣息控制較好,停多長時間,起多長時間,保持多長時間要求相當準確。練習的時候可以放慢速度,先慢慢練,等穩定了,再提速。顫音。這可是很多朋友追求的東西,呵呵!很多人都會認為沒有顫音就不夠專業、不夠拽。殊不知顫音在歌曲裡只是一種表達方式而已,沒有顫音就不能唱好歌嗎?其實不然。 顫音,實質是用氣息演繹歌曲的時候,強大的氣流衝擊口腔和鼻腔後部所產生的震動,小腹給予氣息的壓力產生了氣流。我倒不贊成流行音樂一定要用這樣死板的方式產生顫音,有些歌星透過喉結的抖動比如“劉德華”和嗓子眼的一緊一鬆的“張信哲”“做”出了顫音。這些都是一些小的技巧或是一種風格,但在很多高潮部分,他們也具有強大氣流的顫音。 所以,還是那句話, 氣息是根本。用了氣息,自然會有氣流的衝擊產生顫音。對於流行歌曲,有些低調的地方不需要像唱民歌一樣每個字都在氣息上,有時似一種悄悄話, 有時像一種無奈的嘆息, 不會有強大的氣流支援你的顫音,這時就需要你用一些小技巧來修飾你的尾音,我認為流行歌曲的顫音表現不完全*氣息頂出來,有時候抖抖喉結,控制嗓子眼裡的聲音也未嘗不可,只要整體在歌曲的氛圍之中不受影響即可,但是你一定記住,如果你沒有十足的把握把它做好的話,那你最好就不要現去模仿,特別是在錄音的時候。 個人見解:(沒有顫音的朋友如果鐵定對顫音垂涎三尺,就從模仿開始吧——多聽聽劉德華的歌。他的顫音我覺得很舒服,我就是從模仿他開始的。也可以模仿救護車叫喚。好笑吧?這只是沒有聲樂老師在身邊、一種自我揣摩的方法,當然不屬於常規的聲樂練習。發出“嗚嗚”的依次迴圈高低的滑音(稍快),他能讓你找到抖動喉結的感覺,慢慢的吧“嗚嗚”的發音轉變成“嗯嗯”的發音,再慢慢的轉成“你~”的發音,再唱一些“你”結尾的一句歌……呵呵,這只是一種感受喉結抖動的顫音方式,與氣息發聲不一樣,保準聲樂老師看了會氣死!但沒件事都需要循序漸進,慢慢揣摩,不妨試試。) 顫音具體細則 [編輯本段] 1:首先我想說許多朋友也許不知道救護車是什麼聲音,或者說模糊不清,不能確定,這裡所說的救護車不是警車的聲音,其實在這裡所說的救護車的聲音完全可以理解為你平時所聽到的顫音的聲音的放慢版。 2:一定要把那個放慢版的顫音(其實說白了就是你平時唱歌的聲音,只不過估計讓它像顫音一樣波動起來)和自己所唱的歌曲結合起來,最簡單的是在尾音的部分就故意顫。 3:一開始的時候你肯定感覺巨難聽!巨彆扭,巨噁心··但是起碼還有點人家顫音的樣子,然後你就練習吧,讓那個故意唱出來的“顫音”的頻率越來越快,直到達到你滿意的程度就可以了。 4:最後就是注意修飾自己的顫音,讓他感覺很渾厚,很悠揚,很多人雖然會了但是就是不悠揚,沒有那種意境,可能有寫人到最後尾音的時候就直接顫,但是我本人感覺尾音唱一小會在顫比較悠揚,但是有的人銜接的不好,感覺到一個地方就跟彈簧一樣的開始顫,這個時候要注意銜接的時候儘量讓第一顫在低音的部分(顫音不是一高一低麼)這樣會銜接的比較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