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巴爾幹尖刀

    雷達發明於二戰時期的英國,發展到現在已經成為戰爭主要的資訊探測手段之一。

    說起現在最讓大眾印象深刻的雷達,估計就是南韓引進的薩德系統的AN/TPY-2相控陣雷達,也就是這個臭名昭著的薩德系統,讓中國大眾對雷達有了一次深刻認識,等於上了一次國防教育課。那看看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雷達。

    美國:“鋪路爪(PAVEPAWS)”相控陣雷達

    鋪路爪相控陣雷達是美國上世紀70年代為應對洲際導彈威脅而研製的遠端預警系統,其主要用途是擔負戰略性防衛任務,該雷達採用雙面陣天線,工作頻率420~450兆赫,探測距離一般為4800公里,對高彈道、雷達截面為10平方米的潛射彈道導彈的探測距離可達5550公里。雷達峰值功率582.4千瓦,平均功率145千瓦,全部裝置都安裝在32米高的多層建築物內,兩個圓形天線陣面彼此成60度,每個陣面後傾20度,直徑約30米,由2000個陣元組成,掃描一次所需時間為6秒鐘,平均無故障工作時間可達450小時,平均修復時間為1小時。

    “鋪路爪”雷達除美國裝備外,也於2004年出售給中國臺灣省,並於2013年成軍,併入臺灣的“強網”防空系統,不過美軍只提供一面相控陣雷達,而不是三面,提供了7分鐘的預警時間,不過個人覺得,雷達是還雷達,不過地方離大陸太近,會造成“平時用不起,戰時用不了”的情況。

    臺灣部署的鋪路爪雷達

    海基X波段雷達

    海基X波段雷達(SBX)由一個安裝在海上平臺的先進雷達系統所構成,是美國地基中段防禦計劃的組成部分,SBX雷達系統主要用於監視近太空空間,辨別來襲的各種彈道導彈分彈頭及假目標,它在許多方面都是獨一無二的。雷達全重2000噸,由最現代化的相控陣天線構成,共有69632個多頻收發模組,雷達圓頂可以旋轉。巨型反導雷達將裝配在一個巨大的海上平臺上,這個平臺由海底石油鑽探平臺改進而成。巨型反導雷達系統最大的特點是能夠在水面上航行,將不用拖船,自動駛往部署基地,航速可達到13公里/小時,共有65名工作人員。

    每當北韓或中國有發射彈道導彈的跡象時,美軍的海基X波段雷達就聞聲而動,用半潛船拖著SBX往熱點地區去。

    X波段雷達具有天線波束窄、解析度高、頻頻寬、抗干擾能力強等特點,主要用於對彈道導彈、巡航導彈和隱形飛機等空中目標的探測。雷達除了具有探測、提供預警情報的功能外,它還是一種火控雷達,情報人員可以透過它掌握來襲導彈的最新彈道資料,並將資料、圖形傳回夏延山指揮中心,從而由華盛頓的最高決策層下達是否攔截的命令。最後,雷達兵還可以透過它對攔截結果進行評估,同時將評估報告傳回指揮中心。

    俄羅斯:頓河”2N

    DON -2N雷達站坐落於在俄羅斯首都莫斯科郊區普希金市的Sofrino鎮。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有源相控陣列雷達站。因其外形、獨一無二的特徵以及令人乍舌的建造成本,DON-2N雷達系統在俄羅斯有“世界第八大奇蹟”的美譽,它是俄軍現役的A-135反導系統配置的“DON-2N”雷達陣列。

    1994年2月,俄羅斯與美國共同參與的旨在發現微小太空物體的實驗ODERACS-1進行過程中,美國“發現”號太空梭從外太空分三批丟擲直徑5、10及15cm的金屬球,用來測試超視距雷達效果。其中直徑15cm的金屬球被所有參與實驗的超視距雷達發現;直徑10cm的金屬球被兩個俄羅斯的超視距雷達站及美國位於阿拉斯加的Cobra DANE雷達站發現。至於5cm的金屬球,則只有DON-2N(頓河2N)雷達站成功捕獲並即時測算出其太空運動軌跡。DON-2N雷達是莫斯科反導系統的核心,堪稱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雷達系統,連美國也只是“計劃”建造類似的系統。

    沃羅涅日-DM雷達

    沃羅涅日-DM雷達是俄羅斯最新的戰略預警雷達,該雷達的峰值功率達625千瓦,它擁有先進的相控陣雷達、大型計算機組、訊號分析處理裝置及配套裝置儀器,均為俄羅斯中國產,並採用模組化設計,可透過更換相應的裝置模組迅速完成日常維修和系統升級。能有效監視、跟蹤、識別並測量4800~6000公里外的各種導彈和其他目標,且耗電量僅為“第聶伯”雷達的1/3。

    位於伊爾庫茨克州的一座新建“沃羅涅日”雷達目前也進入收尾階段。有專家稱,一旦該雷達投入使用,俄軍就可實現對包括中國西部地區在內的整個中亞、南亞方向的早期導彈預警。

    最後說說南韓引進的薩德系統!

    末段高空區域防禦系統是美國導彈防禦局和美國陸軍隸下的陸基戰區反導系統,一般簡稱為薩德反導系統。“薩德”的射程達到300千米,可防衛半徑200千米的區域,而“愛國者-2”和“愛國者-3”的反導射程僅分別為15千米和30千米,愛國者為點防禦,而薩德系統為面防禦,很受以色列和南韓這樣面積不大的國家歡迎。即使是300千米的射程,中國也不是很在意,最令中國受不了的是薩德系統的早期預警雷達,THAAD的X波段雷達,號稱當今世界上最大、功能最強的陸基移動雷達。由於雷達探測距離與目標的雷達截面積密切相關,故該型雷達對於彈體尚未分離的上升段中遠端和洲際導彈的探測距離應在2000千米以上。該型雷達可在870千米距離探測到雷達截面積較小的隱形目標,故具備相當的反隱型戰機能力。該型雷達使用的窄波束,則能在580千米左右的距離精確評估目標彈頭的預計位置,並識別假彈頭。

    也就是說,你在我家門口裝個監視器,誰受得了嗎?這是最讓人不能接受的,2000千米的探測半徑,那豈不是以後中國中東部全在你的監控範圍,飛機、導彈的活動全在你的眼底下,還拿北韓當藉口,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針對中國。

    自己藉口說可以把半徑縮小為800公里,我就笑笑,薩德系統是你自己能操作的嗎?還不是你美國爸爸決定的,800公里就是一個引數設定而已,隨時可以改。這種東西要是你自己研製出來的就算了,但是中國是南韓最大的貿易國,用賺的中國的錢來幫助美國來破壞中國的利益和戰略空間,抵制難道不應該嗎?

  • 2 # Mr賽德

    探測距離最遠的應該當數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噴氣推進實驗室的金石太陽系雷達(Goldstone Solar System Radar),主要用於天文探測,探測距離可達數百萬千米。

    地基雷達是指依託地面大口徑天線作為發射和接收天線的雷達探測系統。它利用雷達與目標的相對運動,透過檢測回被訊號的時間延遲和多普勒頻移引數,來實現對目標的成像。地基雷達已經逐漸發展成為天文觀測的一種重要手段. 到目前為止,地基雷達已經被應用在月球、火星、金星、水星以及小行星探測中,得到了許多探測成果.特別是美國的金石太陽系雷達(GSSR, Goldstone Solar System Radar) 地基雷達。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噴氣推進實驗室的金石太陽系雷達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公佈獲得的月球南極地形圖。該資料是利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噴氣推進實驗室的金石太陽系雷達收集,月球與地球的平均距離約38萬千米。

    地基雷達對天體小行星的探測成像影片,小行星距離地球2500000千米。

  • 3 # 惠忠說科技

    雷達是用無線電方法來發現目標並測定它們空間位置的一種電子裝置。世界上著名的遠端雷達很多,但雷達技術最強大的國家有三個,分別是:中國、美國、俄羅斯。

    一、中國的遠端相控陣雷達,處於世界領先水平。

    中國的SLC一7有源相控陣預警雷達,採用了自主研發的米波三座標系統。即:既能測量目標的距離、方位兩個座標,也能測量目標的仰角或高度。

    SLC一7雷達不僅可以對平面目標定位、也可以對空中目標進行跟蹤。具有功能多、目標適應性好和識別能力強的特點。

    它屬於第四代雷達,是目前為止世界上唯一擁有真正意義上反隱身(先進米波)的雷達。具有發現和追蹤、並引導攻擊F一22之類隱身戰機的能力。

    中國的量子雷達、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雷達技術,它能透過光子探測到6800公里內的任何軍事目標,探測距離是世界第一位的。

    二、美國的“鋪路爪”遠端相控陣雷達。

    它型號為:AN/FPS一115,是採用了雙面陣天線、探測距離可達5500公里。主要用於探測與跟蹤潛射導彈和洲際彈道導彈,也可用來探測、跟蹤沿地球軌道執行的衛星。

    “鋪路爪”工作頻率在420至450兆赫之間,平均功率為145千瓦。它掃描一次所需時間為6秒,平均無故障工作時間達450小時。

    美國還擁有強大的“海洋巨眼”型雷達,最遠探測距離可達6000公里。

    三、俄羅斯的“天空一M”和“RLM一M”相控陣雷達整合系統。

    因俄羅斯將雷達系統綜合整合作為發展方向,所以用最新的相控陣原理、數字化技術、全固態雷達技術、先進的計算機軟體技術和雜波抑制、自適應訊號處理技術,整合研製各類新一代甚高頻的雷達。

    其遠端雷達型號眾多、具有的特長各異,但整體雷達技術已經遠遠超過美國。表現最突出的沃羅涅日偵察系統,可以探測的最遠距離達6500公里。

    三個國家的遠端相位控制電子掃描陣列雷達,都具備以下特點:

    1,波束智慧指向、快速掃描和資料率高;

    2,眾多雷達天線能各成獨立波束,自行對目標進行搜尋、識別跟蹤、制導和無源探測;

    3,搜尋、監視、跟蹤的範圍寬廣,可對空域內數百個容量的目標,同時進行雷達電子掃描;

    4,對風霜雨雪、晝夜變化等複雜環境的適應性好,抗干擾性能強。

    除上述三種世界著名的遠端雷達外,還有諸如烏克蘭的“鎧甲”、捷克的“維拉一E”、以色列的“速度一ER”、俄羅斯的“RLM一M”等遠端雷達也各有特色和所長,比較著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每天有多少時間在用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