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愴是OP13吧,這個曲子的講評還真不好找。我記得應該是第5奏鳴來。 第五鋼琴奏鳴曲 (獻給馮·布朗伯爵夫人) c小調 op.10 No.1 貝多芬把c小調作為表現鬥爭的、英雄的、激情的、悲愴的調性,而這首奏鳴曲就是取用c小調寫作的最早奏鳴曲。在這形態比較嬌小的作品中,已經做到樸素與單純的極限,在音樂中植入真確而豐富的內容。 這首奏鳴曲好象清醒地總結了第一組奏鳴曲的成就,它的最大特色是三個樂章全部用奏鳴曲式寫成,又返回從前的三樂章制,各樂章都呈示出新的嘗試。貝多芬用大型的四樂章曲式寫了最初四首奏鳴曲以後,便開始探索奏鳴曲式的發展新途徑,這首便是刪去了小步舞曲或詼諧曲樂章,變成三個樂章的奏鳴曲,是貝多芬所寫的第一首三個樂章的鋼琴奏鳴曲。這三個樂章既保留了古典奏鳴曲的特有性質又處理得十分簡潔,樂念和內容非常宏偉豐富,擁有強烈的緊張感,它的形式十分緊湊,又有很強的表現力,全曲情緒熱烈激昂。 這首奏鳴曲曾引起了同時代音樂評論家的粗暴攻擊,他們指責貝多芬的思想“含糊不清的嬌揉造作。”但事實上,這種“含糊不清”,恰恰闡明瞭貝多芬的個性,表明了貝多芬多少苦難和無窮歡樂的創作想象。這部作品把各種感情廣為發展得如此完整、如此優美,它傾注了貝多芬極其真誠的心,是貝多芬風格的最好接近點。第一樂章那激動的鬥爭,第二樂章對深刻慰藉的渴求,第三樂章在焦躁中對平安的祈望,都有其鮮明的特點,其中有激怒的騷動、有悲哀的怨訴,有切近於人類熱情而簡練的語言,它是年輕貝多芬英雄戲劇性和悲愴風格結合的典型。如果說奏鳴曲第一、二樂章以嚴謹和完整為特點的話,那末終曲到處是聽覺頑強探索的嘗試。 貝多芬在此曲中更自由而確實地使用了變形的動機和銳利的對比,試圖使全曲呈現多面性,以強化了全曲的統一。在作品的立場上,此曲和莫扎特的c小調奏鳴曲(K.457)有相似之處,如陳腐的伴奏已經消失,被特性化了;過門連線部分已旋律化;出現的動機被有機性地發明了。除主、副主題外,加入的旋律式曲思變得非常豐富,過門的音群不再供裝飾用,而成為氣氛的發展和細緻與簡結的相結合,並獲得了高度的美感與和諧。由於在第一、第三樂章中具有粗狂、激烈的熱情,具有英雄式的反抗精神及陰暗的嚴肅氣氛,有人稱這首奏鳴曲為“小悲愴奏鳴曲”。 曲體分析 第一樂章 很快並充滿活力的快板 (Allegro molto e conbrio) c小調 3/4拍子 奏鳴曲式 1.呈示部(1—105) (1—31)主要主題 (c) (32—55)連線 (56—94)副主題 (bE) (94—105)結尾 2.展開部(106—167) 3.再現部(168—284) (168—190)主要主題 (在原調上) (191—214)連線 (215—271)副主題 (F—c) (271—284)結尾 4.沒有尾聲。 第二樂章 很慢的柔板(Adagio molto) bA大調 2/4拍子 較高等級的迴旋曲式(沒有展開部的奏鳴曲式) 1.呈示部(1—44) (1—16)主要主題 (bA) (17—23)連線 (24—44)副主題 (bE) (45)連線 2.再現部(46—91) (46—61)主要主題 (在原調上) (62—70)連線 (71—90)副主題 (bA) 3.尾聲(91—112) 第三樂章 極急板的終曲 [Finale(Prestissimo)] c小調 2/2拍子 奏鳴曲式 1.呈示部(1—46) (1—8)主要主題 (c) (8—16)連線 (17—28)副主題 (bE) (28—37)第一個結束主題 (37—43)第二個結束主題 (43—46)第三個結束主題 2.展開部(47—57) 3.再現部(58一10j) (58—65)主要主題 (在原調上) (65—73)連線 (74—85)副主題 (c) (86—101)三個結束主題在主調上再現 4.尾聲(102—122) 第一樂章 這是個熱情而強有力的、富於戲劇性的樂章,它自始至終貫穿著一種不可遏止的力量,充滿了男性的決斷力。樂章的主要主題是由激烈地向上爆發的開頭動機和表情圓滑的動機交替而成的,它們的對立已經預示了整個樂章的風格。展開部出現的新曲調也具有悲切的表情,當那被壓制的熱情逐漸平靜下去後,再現部開頭的動機又一次突然爆發。 樂章具有交響性幅度,它完整嚴謹、在正確的速度下加深了作者內心世界感情的表達。樂章的形成也很緊湊,統一的節奏脈動極其合理,聯成整體,各個樂段所具有的不同形象栩栩如生。它熱情而強有力,朝氣向上,展示了一股熱的力量,充滿了積極充沛的精力。 蘭茲公正把此樂章描繪成森林巾打獵的畫面。“打獵”那英勇的威武性,必將喚起人們在道德、心理卜的思索。 演奏註釋 [1]主要主題是三部分的綜合樂段,由c小調的主音與屬音的和絃構成。它包括兩個動機即開頭既有力的和絃和基於附點節奏的上行分解和絃,充滿了一種堅強意志動機,加上三拍子節奏的“一往無前”,這是一個驚人樸素和深刻的開端,是一個很有特性的主題,這是英勇、威武的衝動和悲哀、憂愁的嘆息對比。同時,弱音p是另一個抒情動機,爽利、優雅,它加強了主題內部的對比性,助長了主題藝術形象的戲劇力量。敘述、衝動、嘆息和“說話”的休止符互相交替,發展了音樂原有的矛盾,使音樂顯得昂揚挺拔,準備去鬥爭、去行動! [7]注意p的連線和表現。 [9]右手的連線把朗誦的音調明確出來,一定要貼切、細膩,要明白貝多芬的連線更多地與絃樂器的弓法密切相關。 [13]開始了主題的八度陳述,這是心靈深處的矛盾、猶豫,休止符的節奏十分重要。 [17]一定要注意pp和ff的強烈對比,對比在這裡是意志的表現,附點節奏必須準確。 [22]用完全終止結束。 [28]這些ff的斷音要短促、強烈,左手的和絃應該與右手的第一個四分音符同時起來。 [31]總休止的小節必須嚴格節拍。 [32]接段落從突然跳出的新調bA大調開始,似四聲部的“合唱”平靜地流瀉出來。低音聲部的表情非常豐富,在聲音的背景上細心描繪,通常可把fp彈成普通的sf。 [33]右手應正確地做出朗誦音調,bE音要做出一個輕輕的呼吸句逗,新材料構成的調性是(f一bD一bE)。 [37]音樂仍是寂靜的沉思、明淨的默想。 [48]這是個8小節有持續音的段落。左手bB音要很肯定並且保持到底,四分音符的線條須很流暢、連貫,作為最高點的bA音兩次都要突出,以吻合右手的表現。 [53]右手最後一個八分音符要輕巧地放掉。 [55]不能把這小節的結尾和下一小節的第一拍連起來。 [56]命令式地引向迅速發展和交替之路,在bE大調上出現長樂句的優美副主題。開始是8小節的雙片斷並變奏重複,從靜思轉入內心的活躍,它的旋律多麼深切、多麼誘人、多麼驚人自然,音樂的呼吸是平穩的、精緻的,左手的伴奏極為清澈,幾乎不用踏板。 [6l]迥音應該從強拍上的助音c開始。 [64]這串頓音音階將旋律引向高音區,但不必(cersc.),內心可稍激動不安。 [70]低音聲部要明確,可用半連音奏法,高音聲部的單音要彈到底、響亮些。 [71]應該注意貝多芬常用的壓縮節奏的結構手法,這種手法造成了情緒不斷高漲的感覺,它是一種擴充套件,使音樂的節奏變得生動活躍。 [76]右手的分解要充分(1egato)。 [77]暫時先停在不完滿的完全終止上。 [78]sf只在右手上,一個變奏的部分重複和延伸。 [82]要強調右手的(bB—B—c—A),因為它們是旋律線條的繼續,終止的四六和絃使樂句進一步得到擴充套件,(cresc.)從f開始為好。 [86]左手的和絃要短而幹,右手的sf要響亮和短促,這些主題音型縮短了附點音符,帶有振奮的、斷斷續續的音調,它呈現了緊張性。 [94]用完滿的完全終止結束這個樂句。 [95]要把高音聲部彈得純樸和很有表情,要確切地彈出休止符來。 [101]激動緩和了,逐漸趨於平靜,不要放慢速度,最後幾小節和絃都是p的性質,要把感情發展完整。 [106]展開部。以它的新調(c大調)氣勢,明朗地出現主要主題,接著在f小調上巧妙把副主題做大膽變化,在單純明朗的壓縮構成上完善地體現新的音樂構思——內心鬥爭產生的心神不定、驚慌不安。 [118]是個新材料的樂段,從下屬調(f小調)開始,極富朗誦式的。第一個八度F音似乎是管樂器奏出來的,往後的八度又象是小提琴奏出般的,一種不安徘徊的成份,實質上是主、副主題“嘆息”與“雅緻”的音型相結合,右手深切的旋律應注意句逗。 [125]f小調的完全終止。 [133]bb小調的完全終止。 [137]左手可悄悄地平穩加入,音量是p的性質。 [138]這裡左手是模仿,2小節以後是右手回答。 [142] 這個(cresc.)必須明確伸展。 [158]主調的屬和絃G在持續音上構成了10小節段落,它表明堅定的音調在迅速增長,為以突然強奏開始的再現部作了準備。 [168]再現部。這裡是完全嶄新的心理特徵,主要主題在主調上以縮減的無變化形式再現,沒有再現加固調性的樂句。有關呈示部的註釋同樣適用於再現部。 [191]連線部分的主題因素重複,跳到新調(bG),它高一個八度,並又從這裡轉到bE大調,然後又轉回f小調,必須加強音色的對比效果。 [207]用下屬調屬和絃構成8小節有持續音的段落,它代替了主調屬和絃的段落。 [215]副主題從F大調開始,然後轉入c小調,它是優雅與戲劇性因素之間的鬥爭。 [229]很快變為小調。 [231]又轉回主調。 [271]結尾進入,簡潔與單純的終止得出了嚴峻的結論——這是被苦難磨鍊出來的,準備著鬥爭和接受考驗的意志和新的勝利。 [282]沒有尾聲,代替它的是兩個強奏的和絃。
悲愴是OP13吧,這個曲子的講評還真不好找。我記得應該是第5奏鳴來。 第五鋼琴奏鳴曲 (獻給馮·布朗伯爵夫人) c小調 op.10 No.1 貝多芬把c小調作為表現鬥爭的、英雄的、激情的、悲愴的調性,而這首奏鳴曲就是取用c小調寫作的最早奏鳴曲。在這形態比較嬌小的作品中,已經做到樸素與單純的極限,在音樂中植入真確而豐富的內容。 這首奏鳴曲好象清醒地總結了第一組奏鳴曲的成就,它的最大特色是三個樂章全部用奏鳴曲式寫成,又返回從前的三樂章制,各樂章都呈示出新的嘗試。貝多芬用大型的四樂章曲式寫了最初四首奏鳴曲以後,便開始探索奏鳴曲式的發展新途徑,這首便是刪去了小步舞曲或詼諧曲樂章,變成三個樂章的奏鳴曲,是貝多芬所寫的第一首三個樂章的鋼琴奏鳴曲。這三個樂章既保留了古典奏鳴曲的特有性質又處理得十分簡潔,樂念和內容非常宏偉豐富,擁有強烈的緊張感,它的形式十分緊湊,又有很強的表現力,全曲情緒熱烈激昂。 這首奏鳴曲曾引起了同時代音樂評論家的粗暴攻擊,他們指責貝多芬的思想“含糊不清的嬌揉造作。”但事實上,這種“含糊不清”,恰恰闡明瞭貝多芬的個性,表明了貝多芬多少苦難和無窮歡樂的創作想象。這部作品把各種感情廣為發展得如此完整、如此優美,它傾注了貝多芬極其真誠的心,是貝多芬風格的最好接近點。第一樂章那激動的鬥爭,第二樂章對深刻慰藉的渴求,第三樂章在焦躁中對平安的祈望,都有其鮮明的特點,其中有激怒的騷動、有悲哀的怨訴,有切近於人類熱情而簡練的語言,它是年輕貝多芬英雄戲劇性和悲愴風格結合的典型。如果說奏鳴曲第一、二樂章以嚴謹和完整為特點的話,那末終曲到處是聽覺頑強探索的嘗試。 貝多芬在此曲中更自由而確實地使用了變形的動機和銳利的對比,試圖使全曲呈現多面性,以強化了全曲的統一。在作品的立場上,此曲和莫扎特的c小調奏鳴曲(K.457)有相似之處,如陳腐的伴奏已經消失,被特性化了;過門連線部分已旋律化;出現的動機被有機性地發明了。除主、副主題外,加入的旋律式曲思變得非常豐富,過門的音群不再供裝飾用,而成為氣氛的發展和細緻與簡結的相結合,並獲得了高度的美感與和諧。由於在第一、第三樂章中具有粗狂、激烈的熱情,具有英雄式的反抗精神及陰暗的嚴肅氣氛,有人稱這首奏鳴曲為“小悲愴奏鳴曲”。 曲體分析 第一樂章 很快並充滿活力的快板 (Allegro molto e conbrio) c小調 3/4拍子 奏鳴曲式 1.呈示部(1—105) (1—31)主要主題 (c) (32—55)連線 (56—94)副主題 (bE) (94—105)結尾 2.展開部(106—167) 3.再現部(168—284) (168—190)主要主題 (在原調上) (191—214)連線 (215—271)副主題 (F—c) (271—284)結尾 4.沒有尾聲。 第二樂章 很慢的柔板(Adagio molto) bA大調 2/4拍子 較高等級的迴旋曲式(沒有展開部的奏鳴曲式) 1.呈示部(1—44) (1—16)主要主題 (bA) (17—23)連線 (24—44)副主題 (bE) (45)連線 2.再現部(46—91) (46—61)主要主題 (在原調上) (62—70)連線 (71—90)副主題 (bA) 3.尾聲(91—112) 第三樂章 極急板的終曲 [Finale(Prestissimo)] c小調 2/2拍子 奏鳴曲式 1.呈示部(1—46) (1—8)主要主題 (c) (8—16)連線 (17—28)副主題 (bE) (28—37)第一個結束主題 (37—43)第二個結束主題 (43—46)第三個結束主題 2.展開部(47—57) 3.再現部(58一10j) (58—65)主要主題 (在原調上) (65—73)連線 (74—85)副主題 (c) (86—101)三個結束主題在主調上再現 4.尾聲(102—122) 第一樂章 這是個熱情而強有力的、富於戲劇性的樂章,它自始至終貫穿著一種不可遏止的力量,充滿了男性的決斷力。樂章的主要主題是由激烈地向上爆發的開頭動機和表情圓滑的動機交替而成的,它們的對立已經預示了整個樂章的風格。展開部出現的新曲調也具有悲切的表情,當那被壓制的熱情逐漸平靜下去後,再現部開頭的動機又一次突然爆發。 樂章具有交響性幅度,它完整嚴謹、在正確的速度下加深了作者內心世界感情的表達。樂章的形成也很緊湊,統一的節奏脈動極其合理,聯成整體,各個樂段所具有的不同形象栩栩如生。它熱情而強有力,朝氣向上,展示了一股熱的力量,充滿了積極充沛的精力。 蘭茲公正把此樂章描繪成森林巾打獵的畫面。“打獵”那英勇的威武性,必將喚起人們在道德、心理卜的思索。 演奏註釋 [1]主要主題是三部分的綜合樂段,由c小調的主音與屬音的和絃構成。它包括兩個動機即開頭既有力的和絃和基於附點節奏的上行分解和絃,充滿了一種堅強意志動機,加上三拍子節奏的“一往無前”,這是一個驚人樸素和深刻的開端,是一個很有特性的主題,這是英勇、威武的衝動和悲哀、憂愁的嘆息對比。同時,弱音p是另一個抒情動機,爽利、優雅,它加強了主題內部的對比性,助長了主題藝術形象的戲劇力量。敘述、衝動、嘆息和“說話”的休止符互相交替,發展了音樂原有的矛盾,使音樂顯得昂揚挺拔,準備去鬥爭、去行動! [7]注意p的連線和表現。 [9]右手的連線把朗誦的音調明確出來,一定要貼切、細膩,要明白貝多芬的連線更多地與絃樂器的弓法密切相關。 [13]開始了主題的八度陳述,這是心靈深處的矛盾、猶豫,休止符的節奏十分重要。 [17]一定要注意pp和ff的強烈對比,對比在這裡是意志的表現,附點節奏必須準確。 [22]用完全終止結束。 [28]這些ff的斷音要短促、強烈,左手的和絃應該與右手的第一個四分音符同時起來。 [31]總休止的小節必須嚴格節拍。 [32]接段落從突然跳出的新調bA大調開始,似四聲部的“合唱”平靜地流瀉出來。低音聲部的表情非常豐富,在聲音的背景上細心描繪,通常可把fp彈成普通的sf。 [33]右手應正確地做出朗誦音調,bE音要做出一個輕輕的呼吸句逗,新材料構成的調性是(f一bD一bE)。 [37]音樂仍是寂靜的沉思、明淨的默想。 [48]這是個8小節有持續音的段落。左手bB音要很肯定並且保持到底,四分音符的線條須很流暢、連貫,作為最高點的bA音兩次都要突出,以吻合右手的表現。 [53]右手最後一個八分音符要輕巧地放掉。 [55]不能把這小節的結尾和下一小節的第一拍連起來。 [56]命令式地引向迅速發展和交替之路,在bE大調上出現長樂句的優美副主題。開始是8小節的雙片斷並變奏重複,從靜思轉入內心的活躍,它的旋律多麼深切、多麼誘人、多麼驚人自然,音樂的呼吸是平穩的、精緻的,左手的伴奏極為清澈,幾乎不用踏板。 [6l]迥音應該從強拍上的助音c開始。 [64]這串頓音音階將旋律引向高音區,但不必(cersc.),內心可稍激動不安。 [70]低音聲部要明確,可用半連音奏法,高音聲部的單音要彈到底、響亮些。 [71]應該注意貝多芬常用的壓縮節奏的結構手法,這種手法造成了情緒不斷高漲的感覺,它是一種擴充套件,使音樂的節奏變得生動活躍。 [76]右手的分解要充分(1egato)。 [77]暫時先停在不完滿的完全終止上。 [78]sf只在右手上,一個變奏的部分重複和延伸。 [82]要強調右手的(bB—B—c—A),因為它們是旋律線條的繼續,終止的四六和絃使樂句進一步得到擴充套件,(cresc.)從f開始為好。 [86]左手的和絃要短而幹,右手的sf要響亮和短促,這些主題音型縮短了附點音符,帶有振奮的、斷斷續續的音調,它呈現了緊張性。 [94]用完滿的完全終止結束這個樂句。 [95]要把高音聲部彈得純樸和很有表情,要確切地彈出休止符來。 [101]激動緩和了,逐漸趨於平靜,不要放慢速度,最後幾小節和絃都是p的性質,要把感情發展完整。 [106]展開部。以它的新調(c大調)氣勢,明朗地出現主要主題,接著在f小調上巧妙把副主題做大膽變化,在單純明朗的壓縮構成上完善地體現新的音樂構思——內心鬥爭產生的心神不定、驚慌不安。 [118]是個新材料的樂段,從下屬調(f小調)開始,極富朗誦式的。第一個八度F音似乎是管樂器奏出來的,往後的八度又象是小提琴奏出般的,一種不安徘徊的成份,實質上是主、副主題“嘆息”與“雅緻”的音型相結合,右手深切的旋律應注意句逗。 [125]f小調的完全終止。 [133]bb小調的完全終止。 [137]左手可悄悄地平穩加入,音量是p的性質。 [138]這裡左手是模仿,2小節以後是右手回答。 [142] 這個(cresc.)必須明確伸展。 [158]主調的屬和絃G在持續音上構成了10小節段落,它表明堅定的音調在迅速增長,為以突然強奏開始的再現部作了準備。 [168]再現部。這裡是完全嶄新的心理特徵,主要主題在主調上以縮減的無變化形式再現,沒有再現加固調性的樂句。有關呈示部的註釋同樣適用於再現部。 [191]連線部分的主題因素重複,跳到新調(bG),它高一個八度,並又從這裡轉到bE大調,然後又轉回f小調,必須加強音色的對比效果。 [207]用下屬調屬和絃構成8小節有持續音的段落,它代替了主調屬和絃的段落。 [215]副主題從F大調開始,然後轉入c小調,它是優雅與戲劇性因素之間的鬥爭。 [229]很快變為小調。 [231]又轉回主調。 [271]結尾進入,簡潔與單純的終止得出了嚴峻的結論——這是被苦難磨鍊出來的,準備著鬥爭和接受考驗的意志和新的勝利。 [282]沒有尾聲,代替它的是兩個強奏的和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