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將仲子
-
2 # 愛笑的豬豬zz
中華民族五千年光輝燦爛的文化,如長江黃河,源遠流長,奔騰不息。圍棋,這文明古國文化的結晶,似一顆璀璨的明珠,閃耀著綺麗的光彩。
早在晉代張華所著的《博物志》中,就有“堯造圍棋,以教子丹朱”與“舜以子商均愚,故伯圍棋以教之”的記載。這說明,早在四千年以前,就有關於圍棋的傳說了。當然,當時圍棋是什麼模樣,有待進一步考證。關於圍棋最早的、最可靠的記載,見於《左傳》。“„大叔文子聞之曰:‘嗚呼„今寧子視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心不免矣!’„”講的是某重權大臣,立君而又欲廢。可見,圍棋至少在春秋時代已經流行在中國中原一帶了。
對圍棋產生的解釋,眾說紛紜。或如上所說:是帝王為教化愚子而作;或認為起於戰急,古代部落戰爭,必有出謀劃策者,以黑白兩色表示敵我雙方兵將,移行、投置,摸擬戰鬥,故有“略觀圍棋兮,法於用兵”的詩句;或認為起源於娛樂之戲„ 較早的棋盤縱橫十七道,合二百八十九道,白黑棋子各一百五十枚”([魏]邯鄲淳《藝經》)。至今,這種十七道的圍棋還在中國西藏及尼泊爾等國流行,稱為藏棋。藏棋的比賽規劃和圍棋也有些不同,以後,十九道棋盤逐漸取代十七道棋盤。這很可能是棋藝逐步提高,棋手們以求棋局複雜多變的緣故,而不象有些古書記載的那樣,“以求一週年三百六十一又四分之一之數”,與太陽曆硬掛上構。
春秋戰國及秦漢時期,圍棋就逐漸傳播開來,並已相當普及了。三國兩晉時期,圍棋發展興盛。梁朝的沈約在《棋品序》中說:”漢魏名賢,高品間出,晉宋盛土,逸思爭流”。可見當時圍棋興盛,高手輩出。那時已出現了關於圍棋的著作。
唐代國力強盛,統治者為粉飾太平,也為自我歡娛,建立了棋詩詔制度,設有棋待詔和棋博士。這種官方設定的專業棋手,有時受皇帝的召見,弈棋為娛,有時教官人等下棋。
約在隋唐棋間,圍棋開始傳入北韓和日本,後來,日本、北韓棋手還多次訪問中國,交流棋藝。 宋代張擬撰寫的《棋經十三篇》,是一部流傳很廣的系統論述棋藝的著作。該書仿《孫子失法十三篇》,結構宏大,說理精巧,充滿了樸素的辯證道理,對中國圍棋理論及實踐都有較大的影響。唐宋時期圍棋發展比較快,除專業棋手外,文人墨客不少也熱衷於下棋,留傳下不少關於圍棋的珍貴史料及文學作品。
到了元朝,出現了圍棋棋藝集大成著作《玄玄棋經》,作者嚴德甫、晏天章,全書以禮、樂、射、御、書、數六藝分編為六卷,收錄了張擬的《棋經十三篇》、班固的《弈旨》、劉仲甫的《棋決》等專門理論著述,可貴的是還收錄了許多圍棋的死活研究和定式基本圖型。 明代,圍棋活動更為廣泛,知名棋手屢見於史籍。明末著名國手過百齡,不但棋藝精湛,還著有《官子譜》、《三子譜》、《四子譜》,對後世有很大影響。
進入清代以後,圍棋有了劃時代的進展,達到中國古代圍棋的頂峰。清代,無論是棋手的數量,還是棋藝水平都是空前的。清初的黃龍士和徐星友在圍棋界均負盛名。黃龍士棋路綿密慎穩,而又盡脫匠氣,往往出奇制勝,後代棋手大都從中得到啟發。徐星友從黃龍士修業,勤奮刻苦,據說曾三年足不出戶。在星友達到受二子的水平後,龍士故意讓他三子,師生下了十局棋,這十局雙方競智鬥力,各竭心思,前古所未有,十局終後,星友一躍於龍士之左。而這鬼驚神泣的古局棋,被稱為“血淚篇”,馳名遐邇。
清康熙年間出生的範西屏和施定庵,也是棋壇上並峙的雙峰,兩人同是浙江海寧人,棋藝均超前人。範、施兩人棋風迥異。西屏思路敏捷,才氣極高,棋風博大神奇,被譽為“神龍變化,莫測首尾”;定庵則謹嚴精深,含蓄渾厚,工於章法,被譽為”老驥馳騁,不失步驟”。現在留會下來的“當湖(即浙江平湖)十局”即範西屏和施定庵對弈的傑作,歷來被視為珍品。
縱觀中國古代圍棋,從產生至發展、提高,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時期,湧現出許多圍棋高手,積累了豐富的初中經驗和理論知識,留下了一大批寶貴的遺產。陳毅同志多次說過:“國運衰,棋運亦衷,國運盛,棋運亦盛。”從晚清至解放前這段時期中國圍棋隨著國力的衷弱也落伍了,棋壇出現了衷落蕭條的景象。晚清棋壇的佼佼者陳子仙、周小松棋藝遠不如範西屏、施定庵。當吳清源先生少年風華脫穎而出之時,當時中國竟找不到能教誨他成大器的,迫使他東渡日本,發奮學棋,後稱雄日本棋壇數十年,成為一顆燦爛的明星。平心而論,如吳先生留在國內,限於當時的棋藝水平,恐怕很難達到如此高的境界。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安定,人民安居樂業,百廢待業。在黨和人民政府的關懷下,圍棋這門古老的思維競技藝術煥發了青春。國務院副總理陳毅同志特別對“中國絕技”的圍棋予以高度的評價,並積極倡導。 50年代初,各級圍棋比賽開始列入各級體委的工作議事日程,定期舉行比賽。1960年《體育報》發表了“提倡下棋”、“積極組織棋類活動”等社論;第一個專門的圍棋刊物《圍棋》在上海問世;多次舉行中日圍棋比賽;老一輩圍棋運動員(如劉棣懷、過惕生等)在黨和政府的翔下煥發了青春;各主要大城市相繼成立了棋社;於1962年成立了全國圍棋協會,國家體委副主任李夢華擔任主席,陳毅擔任名譽主席。圍棋事業走上的正軌。老一輩棋手努力創新業,新一代棋手嶄露頭角。
“長江後浪推前浪”,60年代始,以青年選手陳祖德為代表的一批新生力量迅猛崛起,成為中堅和主流。陳祖德的棋風剛烈中有綿柔,宏博中寓精微,著棋大刀闊斧而又嚴謹慎密。他在1964年、1966年全國比賽中,闖關斬將,勇奪冠軍。與陳祖德同時成長起來的還有思維清晰、算路精深的吳淞笙,風格簡潔明快、善用邏輯推理的羅建文及著法周到的沈果蓀等人。這批優秀青年選手繼往開來,取代了“南劉(棣懷)、北過(惕生)”數十年分掌天下的局面,開一代清新慎密的現代棋風,為新中國圍棋的突飛猛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當時這批青年選手大都在二十左右,精力充沛,勤奮好學,前途示可限量。然而,正當中國棋壇欣欣向榮,大有起色之際,十年動亂開始了,茫茫浩劫,圍棋自然劫持數難逃。專案被取消,比賽被停止,專業隊伍被解散,棋手下放到農村工廠。除少數人在業餘堅持孤軍奮戰、獨立研究之外,大多數人忍痛改行,棋藝荒廢,棋壇一片荒蕪。
粉碎“四人幫”之後,百廢俱興。國務院副總理方毅同志繼陳老總之後擔任了圍棋協會名譽主席。國家發展計劃中也明確提出了圍棋要保持世界先進水平的目標,把圍棋列入國家發展計劃之內,建國以來還是第一次。新時期的昌盛國運,造就出新一代風流人物。以聶衛平為代表的更年輕的一代棋手顯露出耀眼的鋒芒。聶衛平、劉小光、馬曉春和方天豐等相繼登上了冠軍的寶座。特別是聶衛平,以其沉雄、博大的棋風,爐火純青的棋藝,在國內外重大比賽中多次奪魁。特別是在1985年的第一屆中日圍棋擂臺賽上,力挽狂瀾,一舉擊敗了日本三位高水平的棋手,為中國隊取得最後勝利,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中日圍棋賽的勝利,極大地鼓舞了圍棋界人士及廣大愛好者們,也振奮了全華人民關心祖國體育,奮發自強的赤誠之心。一個空前未有的圍棋運動高潮已經到來了。目前,除國家舉為專業性的比賽外,還由地方和社會各界舉辦如“新體育盃賽”、“國手賽”、“陳毅盃賽”等各種形式的比賽。大學生圍棋賽、少年兒童圍棋賽也相繼舉辦。不少高等院校還開設了圍棋選修課。中小學生課外活動不少以圍棋為主要專案。青年不僅把圍棋當作一種業餘愛好,更把它當作一種訓練思維,提高智力的運動。近年來舉辦的青少年圍棋賽,像羅先河、常昊等年輕棋手錶現出令人讚歎的棋藝。中國圍棋事業後繼有人。
回覆列表
圍棋起源於中國。它比象棋出現得更早,至少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棋類。在古代,帝王將相、文人學士、才人淑女都喜愛這種棋藝。
圍棋的棋盤面由縱橫的19條交叉線組成,構成361個交叉點,棋子就下在這些交叉點上。圍棋棋子分黑白兩色,各有180枚。圍棋對弈,千變萬化,緊張激烈。雙方動用各種技術、戰術攻擊對方,非常富有戰鬥性。由於圍棋奧妙無窮,古人曾經誇張地說,只有神仙才能發明它。
隋唐時期,圍棋傳到日本,19世紀時又傳到歐洲。現在,世界上已有4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圍棋運動。其中,以中國、日本、南韓的圍棋運動水平最高。中國的圍棋選手聶衛平、馬曉春等,都是國際著名的選手。圍棋已發展成為一種重要的國際體育競賽專案。
擴充套件資料
圍棋在古代頗為風行,不管帝王將相,還是平民百姓,都常以弈為尚。春秋戰國出現了像“弈秋”這樣的圍棋高手,可謂圍棋的鼻祖。春秋時,圍棋理論逐漸形成,對於圍棋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三國時,圍棋出現了大發展的局面,湧現出大批圍棋高手。由於社會賢達的喜愛和注意,這個時期出現了一些有關圍棋的專著。魏末晉初,興玄學,作為娛樂工具的圍棋也風靡一時。南北朝時圍棋在宮廷中受寵,劉宋時曾舉行全國性的圍棋比賽,選拔出278位圍棋高手。
宋明帝在位時還給棋家設定官署,授以俸祿,梁武帝蕭衍就親自撰寫過《棋經》,中國現存最早的圍棋著作是從敦煌石室發現的北周時期的手抄本《棋經》,記載了當時的圍棋規則和棋藝。
唐時,圍棋有了空前發展,唐玄宗為棋手們設定了官階九品的“棋待制”,使棋手成為國家的高階文職官員,從而促使圍棋在更大更廣的範圍內得到迅速發展。南宋更是出現了有理論、有經驗、有指導的系統圍棋著作《忘憂清樂集》。
明朝,圍棋高手輩出,女棋手薛素素頗負盛名。清王朝的前期,也是中國圍棋高手輩出的時代。黃龍士、徐星友、施襄夏、範西屏的棋藝至今仍為中外人士稱道。但是到了清道光年間,由於帝國主義入侵,清朝政府的腐敗,經濟文化衰退,圍棋的命運也日益艱難,這是圍棋史上最衰退的時期。
這種情況直到新中國建立後才得以恢復,當代棋聖聶衛平以一己之力,數次打敗日本超一流高手,撼動了日本的霸主地位,在這崛起的關鍵時期,被曹薰鉉統治的南韓圍棋界阻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