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白菜書法
-
2 # 如石書藝
何為分析性臨摹 ?我孤陋寡聞,沒聽說過。臨摹一般口語就是臨帖,其實臨帖和摹帖是兩種不同的方法。前面有人解析了,就不再說明了。現在摹帖已經不被重視了,很少有人用了。記得我初學書法,老師教臨蘇東坡的《豐樂亭記》,大楷,字型約有五公分大,點畫看得非常清楚,臨了一段時間後,老師要求摹帖,專用的摹帖紙覆在字帖上,先用鉛筆鉤出輪廓,而後用毛筆填墨,要求不能漏空也不能溢位來,還一邊摹一邊看字帖,加強記憶。現在摹帖已經不被人重視和喜歡了,也許是沒人提倡,或許是嫌麻煩,畢竟要有好幾道工序。這種方法,其實是學書法很好的辦法,尤其是對掌握結體非常有幫助。學書法不摹帖了,臨帖方法對了也一樣,臨帖的最關鍵還是要掌握筆法,否則就是抄帖。如果既不懂筆法,又很主觀的分析字型的結體,點畫線條起承轉合之關係,就很容易走上歧途。
-
3 # 水墨書蘭亭
提問者的意思應當是先分析字的特點,然後再提筆臨摹。這種臨帖的方式我個人認為是非常正確的。我認為,臨帖分三個步驟:讀帖,臨帖,出帖。
讀帖指的是臨摹之前先分析字帖上字的特點,包括基本筆畫的分析,偏旁部首以及結構分析等。讀懂讀透了這個字之後我們再拿起筆來臨寫,這就進入了臨帖階段。當字臨摹的有幾分相似的時候,我們要開始甩開字帖進入出帖階段,只有出帖之後寫出來的字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字,同時出帖寫出來的字才真正富有精氣神。
所以我個人非常認可分析式臨摹。只有邊開動腦筋邊臨摹,才能真正把字練好。
-
4 # 松風閣書法日講
有人問我,書法裡的“分析性臨摹”,你覺得有作用嗎?
我認為,書法不僅需要,而且應該進行“分析性臨摹”。就本質而論,這是書法臨摹的根本。沒有了這個這個屬性,臨摹將一無是處。
一、書法學習與悟性
我們常常會聽到很多人說“某某某字寫的很好,一看就是個有書法悟性的人!”並且很多人一談到書法學習,就說“學習是要講求悟性的,悟到了,就能寫好書法。”
但是,在我看來,這些所謂的“悟”並沒有將問題說透。有時候你去追問不同的個人,他對“悟性”就會有不同的看法。甚至有些人根本就不知道什麼是“悟性”,看著別人講,自己也跟著講起來,對於其本質內涵並無瞭解。
所以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對悟性下一個定義,做一個解釋了。但是在解釋之前,我們必須將過一番論證,這樣的得出結論才可以使人信服。
二、悟性與書法臨摹
既然很多人認為悟性在學習書法中是起到很大作用的,那麼這就意味著,在書法學習中,最關鍵的環節——臨摹中,悟性應該起到、也必須起到它所應該起的作用。
所以,如果有一項技能是我們在書法臨摹中必不可少的話,那麼基本上這就應該是我們所說的悟性了。
三、臨摹的本質和作用
臨摹到底是為了什麼呢?我們學習書法為什麼要進行書法臨摹?這是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
在我看來,書法臨摹最大的一個本質就是它是要求書寫者在臨摹過程中,重現書寫者曾經寫過的狀態。也就是說,你要把你臨摹這幅作品的書寫者,當年是怎麼寫這個字,甚至於怎麼寫這個筆畫,你要完完整整從新來一遍。
他在哪裡停頓,與你也在那裡停頓,他怎麼寫,你就怎麼寫。這是臨摹最簡單的本質。而在這樣簡單的道理背後,實際上是我們不斷學習和掌握古代書法前賢書法的過程。
四、臨摹的關鍵
因此,對於臨摹學習者而言,寫的要像最主要的任務。然而我們說要想寫的像,你首先自己要看的仔細、看的清楚。只有觀察到位了,才能寫好書法。而這正是我所認為悟性的關鍵所在。
其實它並沒有那麼神秘,說白了就是你的觀察能力如何,這是往簡單了說。往復雜處講,書法臨摹不僅要求你要觀察能力足夠強,而且還需要你能有一定的還原想象力。看到這個筆畫、這個字,就能立刻想到書法家在書寫這個字的時候,會用到什麼筆法動作。
所以,悟性應該就是指的這種能力。
五、分析性臨摹
回到我們開頭說的那個問題,所謂臨摹,其實就應是分析性的。很多人說學習書法只要自己勤奮就一定能寫好,這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這句話卻也是錯誤的。
在實際的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看到那些“勤奮的懶漢”。表面上看,他們學習書法的確非常刻苦努力,但是實際上他只是在做無用功。簡單、草率的練習,在那裡不動腦子,光抄帖。
一個人如果幹什麼都不動腦子,都靠本能,基本上他也就是一個廢人了。在書法的學習上,這樣的“廢人”還不少。究其原因就是因為他們覺得學習書法純粹靠練就好了。但是這個“練”不是簡單機械的重複,而是不斷主動思考分析的結果。
所以,我們學習書法、臨摹書法,一定要注意多分析、多比較,提高我們的觀察力和想象力,否則久而久之,你只能成為書法上的一個“廢人”!
-
5 # 翰墨今香
書法中的“分析性臨摹”,這個說法比較新鮮,事實是臨摹的過程中就需要我們不斷的分析,缺少分析的臨摹對學習書法沒有一點幫助。我們學習古人的書法過程,就是一個不斷總結分析再總結的過程,分析的目的是找到法帖中的特點或者說一些共性,只有掌握了這些特點和共性,你才能說是臨摹到家了,不然離開帖子就又不會寫了。
那麼如何在臨摹的過程中不斷的分析呢?我從下面三點分享一下我的學習體會:
初臨
初臨,就是拿到帖子後開始的第一遍臨摹,我一般是上手就先動筆臨,不會上來先分析。第一遍臨的時候,我是看一筆寫一筆,一筆一畫的臨,每一個筆畫在寫的時候不自然的就會去分析。
打個比方橫畫,起筆是露鋒還是藏鋒、是方還是圓、是重按還是輕入等;行筆的過程是中鋒還是側鋒;收筆是是回鋒還是出鋒等。
臨摹後的分析
一個字臨摹完之後,我再去跟原帖比較一下,看看有哪些不對的地方,第一遍臨肯定會有很多毛病,找出來再臨一遍。第三、第四遍的時候筆畫的用筆可能就會比較熟了,但結字可能還會有差別,不善分析的朋友不妨找個透明塑膠片,畫個米字格,放到字帖上,字形觀察分析每一筆的位置。這樣下來基本一個字臨摹個四、五遍的時候就能背臨了,你就記住怎麼寫了。
書法學習的悟性
我們經常會聽到人們說悟性,那麼學習書法的悟性是什麼呢?我的理解就是你會不會分析和總結,說直白一點就是能不能舉一反三。這個學習書法中的舉一反三,我的理解就是找到原帖中一些共性或者說是作者的書寫特點和習慣。
舉個例子來說,趙孟頫的書法,他的楷書《膽巴碑》的橫畫的寫法,第一筆起筆一般都是露鋒切入,會形成一個方的截面,收筆頓一下然後有個回鋒的動作,這個回鋒的目的是為了去寫接下來的第二筆,而第二筆橫畫的起筆就會是有一個逆鋒轉入的動作,這個逆鋒是呼應了第一筆收筆的回鋒動作。
還有比方說趙書的轉折處的筆法一般就是圓轉或者方折等。這是用筆上的一些特點,需要我們用眼仔細觀察,用腦勤加思考再去總結,這樣就會舉一反三。有一天離開了字帖,你照樣能寫出原帖的神韻來。
其實學習書法的過程,就是這樣不斷的臨摹,分析,再總結的過程,所以說這個“分析性臨摹”的說法比較新鮮,其實不過是新瓶裝舊酒而已。
-
6 # 一笑貫長天
分析性臨摹有點用處,只是作用不是太大。
現在很多人用西方的那一套分析方法挪用到書法上,把每一橫,每一提的角度都研究得很細,效果也挺好,至少能讓書者有個概念,角度的概念!
說起不好的,那就是書法是藝術,藝術憑的是感覺,藝術的感覺,藝術不是科學透過冷冰冰的數字來驗證成果!她需要是靈動的,隨機的,飄忽的感覺去體現一種心中的感覺,感悟,你用固定的數字去分析,甚至去限制,那就悲哀了!
我們尋找書法的真諦,是尋找古代大家的那種藝術的感覺,你用數字去分析,只能把空空的殼找到,那魂沒有了!
我不完全反對分析,我反對機械地分析,求真地分析!
還是那句話,藝術是感覺,不是科學!
-
7 # 聞道深般若
“分析性臨摹”非常有作用。
“分析性臨摹”更適合中高階階段的書法練習學習書法的初級階段,掌握基礎知識和基礎技法是主要目的,此時最重要的是“照葫蘆畫瓢”,微觀學筆畫,宏觀地搞清書法美學概念。
*高二適 臨《神仙起居法》*
“分析性臨摹”將臨摹重點細化到了中高階學習階段,囫圇吞棗的吸收應該被具體深入地研究替代,只有如此,才能更全面、更紮實的練出一手硬功夫,並受益終身。
具體方法可按書寫的外形、筆法、結字法、章法佈局分別作為臨摹重點,進行專項練習。譬如一個“之”字,竟讓被王羲之在一篇短文中寫出了20多個不同形。
* 林散之 臨《研山銘》*
“分析性臨摹”可針對自己的具體問題尋找解決方法到了創作階段,“分析性臨摹”仍然具有很大作用,尤其遇到問題無法解決時,到名碑法帖中尋找答案,多可貽得“醍醐灌頂”的功效。
*胡小石 臨《元子永墓誌》*
“分析性臨摹”也可指導創作對創作來說,最大的困惑無異於缺乏靈感,有意識地臨摹某些有強烈風格的法帖,參透其中的美學密碼,或許能為自己的創作靈感點燃導火索。
回覆列表
這問題問得真奇怪,不分析去臨帖難道隨便臨嗎?
分析性臨帖,那要分析些什麼呢?
我講個很容易被忽視的,就是很多初學者臨帖,一上來就動筆,大概只想臨個字型像,卻忽視了臨帖首先就是學習原作的筆法。
筆法最重要的是什麼,是入筆,也是最基本的。
很多人臨了幾年,卻是怎麼入筆也沒學好。比如入筆時筆鋒的方向是在哪,從哪個方向切入,是必須要分析後去臨的,不能盲目瞎臨。
比如王羲之下面這個字,每個筆劃入鋒方向都不相同,這種不相同才造就了字的動態美。是書法愛好者需要學習到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