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在河北的大興縣,安祿山發動了叛亂,這場長達八年的大叛亂使唐帝國迅速轉向分裂與衰落。
為什麼會爆發安史之亂呢?
第一:安祿山權力太大。天寶元年(741年),玄宗任命他為平盧節度使,其後又兼任范陽、河東兩個節度使,掌握這三大邊鎮的軍政大權,以三個藩鎮的軍事實力來說,他已經具備了與唐朝中央政府掰手腕的實力,最可怕的是,他看穿了唐朝繁華後面空虛的實質和中央政府色厲內荏的本質。
第二:國家承平已久,玄宗皇帝把之前勵精圖治的精神和興趣,轉移到宮廷享樂的生活上來。特別是玄宗皇帝極度寵愛楊貴妃和她的三個姐姐,不理朝政,胡作非為,和他執政初期的明君形象大相徑庭。開元末年的政治,已大不如前。特別是內政方面,李林甫和楊國忠爭權(楊貴妃的堂兄),導致朝政紊亂,賄賂公行。特別是楊國忠,不善於處理政事也就罷了,他還自持有皇帝做靠山,與安祿山的關係極差,更加刺激了安祿山造反的可能。
第三:政府大量啟用胡人為將。李林甫為相執政後,對正直忠義大臣貶斥或誅殺,先後對張九齡、嚴挺之、李適之、李邕下手,導致中央政府裡的有才學之士紛紛投奔河北藩鎮。李林甫最關鍵的是放開了胡人出任藩鎮節度使方面的限制。因為他認為胡人勇敢善戰、不識字、可以出將,但不可為相,便於控制。導致胡人如安祿山、高仙芝、哥舒翰等人都出任節度使執掌一方,這些胡人特別是安祿山又招收了多種外族人進入唐朝軍隊,並驅逐漢族軍官。使之形成了一個個獨立而善戰的軍事集團,軍事集團主要由胡人組成,包括突厥、契丹、同羅等族。這些節度使一面擁有強大的武力,一面又掌握地方政權,後期又將監察權賦予他們,特別是不需經中央政府同意,節度使可以自行世襲罔替。因此這些節度使的轄區,漸變成半獨立的封建王國。安史之亂後,唐朝中央政府仍然陷入藩鎮割據的怪圈中,終至亡國。
第四:唐朝“外重內輕”政策的惡果。玄宗年間,政府在邊疆設定十大兵鎮,共計統兵四十八萬六千九百人。由於國家太平時間太長,唐政府廢除了府兵制,中央政府的常規駐軍僅僅只有十二萬。並且中央的軍隊,始終駐紮京師,缺少戰鬥經驗,加以養尊處優,軍備鬆弛,而邊疆藩鎮計程車兵,則常年和外族交戰,實力保持強勁。一旦邊疆藩鎮造反,唐中央政府將陷入無兵可調、無兵可打的尷尬境地。後來的宋朝就吸取了這個經驗教訓,宋太祖趙匡胤為了防止邊疆武將造反,設定了禁軍制度,如我們熟知的梁山好漢——豹子頭林沖。就做過“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林沖”,說明僅僅宋首都開封一地,就保證常年備有八十萬中央直屬軍隊。這樣做可以保證中央政府的軍隊數量要多於邊境的全部軍隊,威懾邊防將領不敢輕易造反。並採取“杯酒釋兵權”等一系列手段和制度用來避免宋朝出現唐代藩鎮割據的危險局面。但這也走入了另一個極端,最終北宋政府也因為負擔不起太過龐大的中央戰備軍而導致崩盤。關於中央和地方的關係,軍事將領和部隊的關係,始終是歷朝歷代繞不開的一個問題。
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在河北的大興縣,安祿山發動了叛亂,這場長達八年的大叛亂使唐帝國迅速轉向分裂與衰落。
為什麼會爆發安史之亂呢?
第一:安祿山權力太大。天寶元年(741年),玄宗任命他為平盧節度使,其後又兼任范陽、河東兩個節度使,掌握這三大邊鎮的軍政大權,以三個藩鎮的軍事實力來說,他已經具備了與唐朝中央政府掰手腕的實力,最可怕的是,他看穿了唐朝繁華後面空虛的實質和中央政府色厲內荏的本質。
第二:國家承平已久,玄宗皇帝把之前勵精圖治的精神和興趣,轉移到宮廷享樂的生活上來。特別是玄宗皇帝極度寵愛楊貴妃和她的三個姐姐,不理朝政,胡作非為,和他執政初期的明君形象大相徑庭。開元末年的政治,已大不如前。特別是內政方面,李林甫和楊國忠爭權(楊貴妃的堂兄),導致朝政紊亂,賄賂公行。特別是楊國忠,不善於處理政事也就罷了,他還自持有皇帝做靠山,與安祿山的關係極差,更加刺激了安祿山造反的可能。
第三:政府大量啟用胡人為將。李林甫為相執政後,對正直忠義大臣貶斥或誅殺,先後對張九齡、嚴挺之、李適之、李邕下手,導致中央政府裡的有才學之士紛紛投奔河北藩鎮。李林甫最關鍵的是放開了胡人出任藩鎮節度使方面的限制。因為他認為胡人勇敢善戰、不識字、可以出將,但不可為相,便於控制。導致胡人如安祿山、高仙芝、哥舒翰等人都出任節度使執掌一方,這些胡人特別是安祿山又招收了多種外族人進入唐朝軍隊,並驅逐漢族軍官。使之形成了一個個獨立而善戰的軍事集團,軍事集團主要由胡人組成,包括突厥、契丹、同羅等族。這些節度使一面擁有強大的武力,一面又掌握地方政權,後期又將監察權賦予他們,特別是不需經中央政府同意,節度使可以自行世襲罔替。因此這些節度使的轄區,漸變成半獨立的封建王國。安史之亂後,唐朝中央政府仍然陷入藩鎮割據的怪圈中,終至亡國。
第四:唐朝“外重內輕”政策的惡果。玄宗年間,政府在邊疆設定十大兵鎮,共計統兵四十八萬六千九百人。由於國家太平時間太長,唐政府廢除了府兵制,中央政府的常規駐軍僅僅只有十二萬。並且中央的軍隊,始終駐紮京師,缺少戰鬥經驗,加以養尊處優,軍備鬆弛,而邊疆藩鎮計程車兵,則常年和外族交戰,實力保持強勁。一旦邊疆藩鎮造反,唐中央政府將陷入無兵可調、無兵可打的尷尬境地。後來的宋朝就吸取了這個經驗教訓,宋太祖趙匡胤為了防止邊疆武將造反,設定了禁軍制度,如我們熟知的梁山好漢——豹子頭林沖。就做過“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林沖”,說明僅僅宋首都開封一地,就保證常年備有八十萬中央直屬軍隊。這樣做可以保證中央政府的軍隊數量要多於邊境的全部軍隊,威懾邊防將領不敢輕易造反。並採取“杯酒釋兵權”等一系列手段和制度用來避免宋朝出現唐代藩鎮割據的危險局面。但這也走入了另一個極端,最終北宋政府也因為負擔不起太過龐大的中央戰備軍而導致崩盤。關於中央和地方的關係,軍事將領和部隊的關係,始終是歷朝歷代繞不開的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