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Abnnjhg

      《匡衡鑿壁借光》出自這個故事的成語是(鑿壁偷光、鑿壁借光、匡衡鑿壁)。  從字面上看,這三個成語的意思差不多,(指西漢匡衡在牆上鑿一小孔,借鄰居的燭光讀書)。  現在形容(家貧刻苦讀書)。  鑿壁偷光  záo bì tōu guāng  【解釋】原指西漢匡衡鑿穿牆壁引鄰舍之燭光讀書。後用來形容家貧而讀書刻苦。  【出處】《西京雜記》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結構】連動式。  【用法】用作褒義。專用於學習上。一般作定語、狀語。  【正音】壁;不能寫作“璧”。  【近義詞】囊蟲映雪、穿壁引光、廢寢忘食  【反義詞】不學無術  【例句】古人囊螢映雪;~;頭懸樑錐刺骨的學習精神;實在令我們敬佩。  【成語故事】西漢時候,有個農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時候很想讀書,可是因為家裡窮,沒錢上學。後來,他跟一個親戚學認字,才有了看書的能力。  匡衡買不起書,只好借書來讀。那個時候,書是非常貴重的,有書的人不肯輕易借給別人。匡衡就在農忙的時節,給有錢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錢,只求人家借書給他看。  過了幾年,匡衡長大了,成了家裡的主要勞動力。他一天到晚在地裡幹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時候,才有工夫看一點書,所以一卷書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夠讀完。匡衡很著急,心裡想:白天種莊稼,沒有時間看書,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時間來看書。可是匡衡家裡很窮,買不起點燈的油,怎麼辦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揹著揹著,突然看到東邊的牆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他嚯地站起來,走到牆壁邊一看,啊!原來從壁縫裡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於是,匡衡想了一個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牆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  匡衡就是這樣刻苦地學習,後來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筆畫打“能”字怎麼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