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接地極的間距是應該不小於5m的,沒有具體的計算過程,原因如下:因為垂直接地體的間距不宜小於其長度的2倍。水平接地體的間距應符合設計規定。當無設計規定時不宜小於5m。 當多根接地體相互靠近時,入地電流的流散相互排擠,這種影響稱為遮蔽效應。這使接地裝置的利用率下降,所以垂直接地體的間距不宜小於5m,水平接地體的間距也不宜小於5m。GB50169-92《接地裝置施工及驗收規範》 接地體頂面埋設深度應符合設計要求。當無規定時,不宜小於0.6m。角鋼及鋼管接地體應垂直配置。除接地體外,接地體引出線的垂直部分和接地裝置焊接部位應作防腐處理;在作防腐處理前,表面必須除鏽並去掉焊接處殘留的焊藥。 人工接地體有垂直埋設和水平埋設兩種基本結構型式。常用的垂直接地體為直徑50mm、長2.5m的鋼管或L50×5的角鋼,為了減少外界溫度變化對流散電阻的影響,埋入地下的垂直接地體上端距地面不應小於0.7m。對於敷設在腐蝕性較強的場所的接地裝置,應根據腐蝕的性質,採用熱鍍錫、熱鍍鋅等防腐蝕措施,或適當加大截面。當多根接地體相互靠近時,入地電流的流散相互排擠,這種影響稱為遮蔽效應。這使接地裝置的利用率下降,所以垂直接地體的間距不宜小於5m,水平接地體的間距也不宜小於5m。接地網的佈置,應儘量使地面的電位分佈均勻,以減小接觸電壓和跨步電壓。人工接地網外緣應閉合,外緣各角應作成圓弧形。35~110kV/6~10kV變電所的接地網內應敷設水平均壓帶。為了減小建築物的接觸電壓,接地體與建築物的基礎間應保持不小於1.5m的水平距離,一般取2~3m。垂直接地體的鋼管長度一般為2~3米,鋼管外徑為35~50毫米,角鋼尺寸一般為40×40×4或50×50×4毫米。人工接地體的頂端應埋入地表面下0.5~1.5米處。這個深度以下,土壤電導率受季節影響變動較小,接地電阻穩定,且不易遭受外力破壞。參考資料:
垂直接地極的間距是應該不小於5m的,沒有具體的計算過程,原因如下:因為垂直接地體的間距不宜小於其長度的2倍。水平接地體的間距應符合設計規定。當無設計規定時不宜小於5m。 當多根接地體相互靠近時,入地電流的流散相互排擠,這種影響稱為遮蔽效應。這使接地裝置的利用率下降,所以垂直接地體的間距不宜小於5m,水平接地體的間距也不宜小於5m。GB50169-92《接地裝置施工及驗收規範》 接地體頂面埋設深度應符合設計要求。當無規定時,不宜小於0.6m。角鋼及鋼管接地體應垂直配置。除接地體外,接地體引出線的垂直部分和接地裝置焊接部位應作防腐處理;在作防腐處理前,表面必須除鏽並去掉焊接處殘留的焊藥。 人工接地體有垂直埋設和水平埋設兩種基本結構型式。常用的垂直接地體為直徑50mm、長2.5m的鋼管或L50×5的角鋼,為了減少外界溫度變化對流散電阻的影響,埋入地下的垂直接地體上端距地面不應小於0.7m。對於敷設在腐蝕性較強的場所的接地裝置,應根據腐蝕的性質,採用熱鍍錫、熱鍍鋅等防腐蝕措施,或適當加大截面。當多根接地體相互靠近時,入地電流的流散相互排擠,這種影響稱為遮蔽效應。這使接地裝置的利用率下降,所以垂直接地體的間距不宜小於5m,水平接地體的間距也不宜小於5m。接地網的佈置,應儘量使地面的電位分佈均勻,以減小接觸電壓和跨步電壓。人工接地網外緣應閉合,外緣各角應作成圓弧形。35~110kV/6~10kV變電所的接地網內應敷設水平均壓帶。為了減小建築物的接觸電壓,接地體與建築物的基礎間應保持不小於1.5m的水平距離,一般取2~3m。垂直接地體的鋼管長度一般為2~3米,鋼管外徑為35~50毫米,角鋼尺寸一般為40×40×4或50×50×4毫米。人工接地體的頂端應埋入地表面下0.5~1.5米處。這個深度以下,土壤電導率受季節影響變動較小,接地電阻穩定,且不易遭受外力破壞。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