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武醫黃藥師
-
2 # 王藥師心血管講堂
最新心血管報告指出,中國高血壓患病人數已經高達2.45億。雖說高血壓本身並不致命,但是中國高血壓的知曉率和控制率很低,這也是導致高血壓死亡率居高不下的關鍵原因。而事實上,如果高血壓患者能夠控制好血壓,是可以與正常人一樣長壽的。
高血壓患者血壓控制目標值都是一樣的嗎?其實,高血壓發生時,多數患者是沒有明顯症狀的,而高血壓的危害就是在潛移默化中進行的。長期血壓失控會導致心腦腎等靶器官受損,進而誘發嚴重的併發症。因此,對於高血壓患者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要控制血壓長期穩定在正常範圍內。那麼,是否所有的高血壓患者降壓目標值都是一樣的呢?
可能高血壓患者都知道,血壓的正常範圍就是在140/90mmHg以下,而這個標準也是很多患者追求的降壓目標,覺得降到這個標準以下就可以了。而事實上,醫學上有個名詞叫“目標血壓”,高血壓患者的目標血壓是要根據患者的年齡、性別以及合併症、危險分層共同來決定的。也就是說,不同患者的血壓控制目標是不同的,140/90mmHg並非就是所有患者的降壓“金標準”。
首先,140/90mmHg其實只能算作一個合格的降壓標準,而絕大多數人的理想血壓應該是要低於120/80mmHg。2017年,美國心臟協會(AHA)釋出的美國高血壓新指南也曾首次將高血壓標準由140/90mmHg修改為130/80mmHg。所以說,對於輕中度高血壓患者來說,如果能夠將血壓控制在120/80mmHg以下,那就再完美不過了。但是,對於嚴重高血壓患者而言,可能血壓能夠降到140/90mmHg以下,就很困難了。
其次,高血壓的診斷標準是人為制定的,其目的是為了減輕高血壓帶來的心腦血管風險,但高血壓的降壓標準不能搞“一刀切”。對於一些特殊人群,降壓標準也因人而異。比如,對於高齡老人(≥65歲)或身體狀況不好的人群,一味追求過低的降壓標準或許也是一種風險,因為老人普遍有動脈粥樣硬化,如果血壓降得太低,就會造成血管末梢血流灌注不足,出現一些缺血癥狀,嚴重會致腦中風。另外,對於一些合併有其他基本的患者,也得根據風險等級來制定降壓標準。
目前,中國高血壓指南指出,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可放寬至<150/90mmHg,80歲以上的老年人,收縮壓可放寬至<160mmHg;高血壓合併心衰、糖尿病的患者,降壓目標應為<130/80mmHg;合併冠心病的患者,推薦目標為<140/90mmHg,如能耐受,可降至<130/80mmHg;慢性腎病患者,若無白蛋白尿應為<140/90mmHg,有白蛋白尿應為<130/80mmHg;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在準備溶栓時,需要一定的血壓保證供血,應控制在<180/110mmHg。
-
3 # 醫學莘
高血壓是引起冠心病、腦卒中等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中國以腦卒中為主,腦卒中俗稱中風,由腦出血與腦梗死兩種疾病組成,前者由腦血管破裂引起,具有較高的致死風險;後者由腦血管堵塞引起,具有較高的致殘風險。無論是腦出血,還是腦梗死,治癒後可能均會對生活自理能力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如偏側肢體不能運動或力量減弱,偏側肢體感覺異常等。腦卒中的發生與血壓高低關係密切,相關研究發現,從115/75mmHg至185/115mmHg這一範圍,血壓每升高20/10mmHg,未來發生腦卒中的風險會倍增;透過合理治療,隨著血壓的下降,發生腦卒中的風險會隨之降低,相關研究發現,血壓每下降10/5mmHg,未來發生腦卒中的風險會降低30%-40%。因此,控制血壓達標是降低腦卒中等併發症發生風險的主要措施。
不同的高血壓患者,降壓目標可能不一樣,具體降壓目標與年齡、患者的耐受程度、合併的基礎疾病等因素相關,常用的降壓目標有150/90mmHg、140/90mmHg、130/80mmHg以下等血壓值。
血壓控制在150/90mmHg-140/90mmHg雖然得到了降壓治療,但目標血壓高於高血壓的診斷標準140/90mmHg,長此以往對靶器官的損害相對較重,因此不適合青中年高血壓患者,主要適用於老年患者。這是因為老年人對稍低範圍的血壓耐受性較差,降壓幅度過大,可能引起重要器官關注不足,如腦缺血、心肌缺血等,因此通常以150/90mmHg作為首要降壓目標,但降壓獲益主要來源於血壓下降本身,因此即使對老年人而言,在自身能耐受的情況下,若能將血壓控制在140/90mmHg以下,獲益更大,對靶器官的損害會進一步減輕。
血壓控制在140/90mmHg-130/80mmHg適合大多數高血壓患者,該目標血壓低於高血壓的診斷標準,對心、腦、腎等靶器官的損害相對減輕,可降低發生腦卒中、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事件的風險,多數高血壓患者透過合理治療容易控制達標。如前所述,這一目標血壓適合能耐受的老年人,多數中年人也將血壓控制在該範圍,但對於青年高血壓患者而言,這一目標血壓稍高。青年高血壓患者病程短,心、腦、腎等靶器官損害較輕,更重要的是青年患者對稍低範圍的血壓耐受較好,不易發生低血壓、重要器組織缺血事件,因此可將血壓控制在更低範圍。血壓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可獲益更多,適合所有能耐受的高血壓患者,包括中老年高血壓患者。該目標血壓對心、腦、腎等靶器官損害相對減輕,尤其是青年高血壓患者,若能耐受可降至更低範圍,如120/80mmHg以下;合併部分基礎疾病的患者,在能耐受的情況下,需要將血壓控制在130/80mmHg以下,主要為合併糖尿病的高血壓患者;其次,出現高血壓併發症的部分患者,也需要將血壓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包括蛋白尿、心力衰竭等。糖尿病與高血壓同存會協同損害靶器官,因此血壓控制更為嚴格;高血壓可引起腎臟損害,而蛋白尿為腎臟損害的表現,且腎臟損害與高血壓互為病因,可互相加重,因此降壓要求更嚴格。綜上,血壓長期升高可增加心血管疾病、腎臟損害等發生風險,以腦卒中較為常見,控制血壓達標有助於減輕靶器官損害,可減少或延緩併發症的發生,但降壓目標不盡相同:150/90mmHg以下為老年人的首要降壓目標;140/90mmHg為能耐受的老年人、多數中年人群的降壓目標;130/80mmHg以下為多數青年患者,合併糖尿病、蛋白尿、心力衰竭等患者,以及能耐受的中老年人的降壓目標;青年患者若能耐受可將血壓控制在更低範圍,但前提是不能發生低血壓、重要器官組織灌注不良等事件。
注:本文內容僅作為健康科普,不作為醫療建議或意見,不具備醫療指導條件。
-
4 # 心血管內科侯曉平
當然不是的。
因為每個高血壓患者,具體情況都有所不同,所以血壓控制的目標值也是會有所差別的。
雖說都是高血壓患者,但人群不同,年齡有老、少,臟器有好、壞(損害、沒損害的),有得了其他疾病和沒有其他疾病的。就是情況都一樣,還有每個人的個體差異,對血壓水平的感覺和耐受的不同。
所以,對於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控制,總體有標準和目標值,但對不同人群、不同疾病,降壓的目標值是有所差別的。具體到每個患者身上,還要在總體原則的指導下,個體化地治療。
對於高血壓患者(一般成年人),總體降壓的目標值是降到140/90mmHg以下;可以耐受的,還可以繼續降低到130/80mmHg以下。
這是因為,研究的結果,發現降到這樣的血壓水平對高血壓患者有益;而且在這個水平即使血壓波動,也不至於很高;這樣的降壓目標值,經過規範治療也是可以達到的。
不同的人群、不同的病情,降壓目標值是不一樣的。
【老年人群】
對於65歲以上的老年人,高血壓的診斷標準是一樣的,但治療的標準是放寬的。這是由於老年人的基礎病變和預期壽命等因素會影響降壓治療的獲益。
65歲到79歲的老年人,降壓治療的目標值,首先是降到150/90mmHg以下;如果耐受,則繼續降低到140/90mmHg以下。對於80歲以上的老年人,降壓治療得從160/90mmHg以上開始用藥,目標值是最好降到150/90mmHg以下。當然有特殊情況的需要具體對待。
老年人降壓治療後,如果血壓收縮壓(高壓)在130mmHg以下也很耐受,就可以繼續保持。
【疾病人群】
合併冠心病的,降壓目標值和一般成年人一樣。
合併心力衰竭的,則要求降到130/80mmHg以下。
合併慢性腎臟病的,如果沒有白蛋白尿,要求就是140/90mmHg以下,要是有了白蛋白尿,那就要求降到130/80mmHg以下。所以說高血壓患者要查尿微量白蛋白呢!這和治療選藥、降壓目標是有關係的。
合併糖尿病的患者,降壓目標值是130/80mmHg以下。對糖尿病的患者,血壓要求比較嚴格。
合併腦血管病、腦卒中穩定期的患者,降壓目標值也是140/90mmHg以下。腦缺血和腦出血急性期的降壓要求是不一樣的。
合併外周血管病的患者,血壓也是要求降到140/90mmHg以下。
妊娠婦女的高血壓現在標準比以前放寬了,主要是怕影響胎盤的血液灌注。要求150/100mmHg以上或者更高一點兒再開始用藥,目標值是降到150/100mmHg以下就行,還最好不要降到130/80mmHg以下。
如果是主動脈瘤、夾層動脈瘤穩定期的患者,要求收縮壓降到100~120mmHg。
這些降壓目標值,主要根據《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8年版,算是距現在最近的指南意見了。
回覆列表
沒辦法啊!
制定高血壓的標準只有一個,因此控制的目標也只能一樣了。不管你是如何得的高血壓,也不管你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是胖是瘦,是高是矮,是官是民,在高血壓面前一律平等!真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