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獅
-
2 # 大秦鐵鷹劍士
薙刀(tì dao)是古代日本女性使用的一種長刀,因其刀身微彎,像雞的尾巴羽毛,故稱之為薙刀,或者眉尖刀。 薙刀的刀身部分長30~60公分,刀刃中部開有血槽,木柄部分長90~180公分,因此一般薙刀長1.2米~2.4米,最長的可達3.6米,是戰場的一種長兵器。
薙刀最早出現在日本的奈良時代和平安時代(公元784年~1192年),是寺廟裡僧兵看家護院的武器,在對抗流寇強盜的戰鬥中表現十分出色。到了室町時代時(公元1336年~1573年),薙刀成為部隊的制式武器,在戰場上廣泛使用!薙刀由於刀刃長,木柄長,所以總長度較長,但是重量不重,故成為步兵對付騎士的得力武器,薙刀當時的普通程度就好比隋朝之前的戈一樣。
薙刀主要的戰術動作為劈砍,這需要較為疏散的隊形才能施展開來,適合單兵散鬥。在應仁之亂中,當時軍隊排成密集隊型,集體衝鋒,故薙刀被長槍取代,因為長槍的主要戰術動作是刺,可以適合密集隊型,能發揮團體協作的威力。薙刀雖然退出了軍隊制式武器序列,但是它作為女子自衛術的武器,卻又廣泛流行開來,形成了“女子薙刀術”武術專案。
立花誾千代就是日本戰國時代著名的薙刀高手,她是戰國大名立花宗茂之妻,組建了一支女子部隊,跟隨丈夫在戰場上奮勇搏殺。 立花誾千代被稱為西國無雙,又被日本梟雄豐臣秀吉稱為“女丈夫”!目前薙刀成為日本女武士的象徵,也是日本女子學習武術的首選,薙刀術目前有十多個流派,其中著名的有:穴沢流、心流、一心流、月山流等。
-
3 # 桌面戰爭兵棋
太刀
說起日本的戰國時代,大家都不陌生,許多影視作品、遊戲都以它為背景,許多武器更是廣為人知,今天我們來談一談極具日本特色的三種刀。
太刀
太刀是知名度最高的日本刀,並且一度成為了武士階層的象徵。太刀起源於中國的唐刀,在日本的平安時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在那個時代,日本還處在半開化時期,太刀成為了許多神話傳說的主角,例如源賴光使用“童子切安綱”斬殺酒吞童子。
太刀
太刀因其長度分為不同種類,小太刀長度1米以下,大太刀(也稱為野太刀)長度1.5米以上,《怪物獵人》中的太刀正是這種大太刀。大太刀在最初是作為騎兵武器來使用,試想一下這個1米5長的大刀配合上戰馬的衝擊力可以使出多大的威力,但可惜的是由於其太過沉重,對使用者要求極高,加之高昂的製作和保養費用,已經不適合戰國時期的大規模戰爭,騎槍和薙刀逐漸成為了騎兵主要使用的武器,而太刀成為了少數精銳騎兵才能使用的武器。
《怪物獵人》中的大太刀
隨著戰國時期戰爭規模的擴大,貧窮但人數眾多的足輕武士逐漸成為了戰場上的主角,而長度較短的太刀成為了他們手中的利器,考慮到破甲的需要,這些太刀往往更短但是刀刃更加厚重。
為戰爭畫上句號的德川幕府終於也為太刀的發展畫上了句號,由於戰爭平息,幕府下令限制了太刀的長度,太刀從戰場上的武器,轉化成了武士身份的象徵,從此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
打刀
打刀的歷史較太刀較短,一直到足利幕府時期才逐漸流行起來,打刀和太刀的造型上區分度不大,然而在使用上卻有不小的差距,打刀在長度上一般要短於太刀,並且佩戴方式有所不同。
打刀
無論中國外國,大家佩戴刀這種武器的時候大多都是刀刃朝下,而打刀卻不然,這種刀佩戴時刀刃朝上,在拔刀迎敵的時候,往往能更快的擺出防禦的架勢,在日本許多劍客(應該叫刀客,畢竟武士不用劍)專門研究拔刀配合攻擊的招式,名為拔刀術,至今仍然在日本劍道中擁有一席之地。
遊戲中的日本武士
在影視、遊戲中我們經常能看到,武士腰上佩戴兩把刀,一把是太刀或者打刀,而另一把名叫脅差,這種刀比之打刀更短,是一種備用刀,在主武器損壞不能使用之際的應急武器,著名的劍客宮本武藏就是使用一把太刀一把脅差,開創了二天一流。
薙刀
薙(音剃)刀雖然這個名字很有日本特色(例如草薙劍),但其實就是中國古代很普遍使用的眉尖刀,這種刀在平安時期是作為僧兵防禦寺廟時所使用的武器。
日本僧兵
然而隨著戰爭規模的逐漸擴大,這種長柄武器逐漸在戰場上嶄露頭角,併成為戰場上的主要武器之一。但隨著戰國時代戰爭的發展,薙刀也逐漸為槍所替代,但這種武器依然在僧兵中廣為使用。
薙(音剃)刀
在德川幕府時期,這種武器逐漸在武士階層中棄用,但卻衍生出了“女子薙刀術”這種新型的武術,至今仍然有專門的薙刀比賽專案。
結語
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爭鳴。雖然這些武器早已遠離了戰場的硝煙,但它們依然活躍在熒屏之上。
-
4 # 薩沙
薙刀其實就是宋代中國的朴刀。
朴刀其實就是一把普通的單刀,但刀把可以用一根長木杆固定,就形成了木杆的長刀,長度可以超過2米。
朴刀的出現主要是宋代不允許普通平民攜帶長兵器,比如長矛、長槍、鐵桿長刀之類。
而宋代平民為了對付野獸和匪盜,顯然使用短刀是很不利的,就發明了這個朴刀。
朴刀平時就是單刀和木棍,不違法。遇到可能的危險時,迅速組裝起來成為長刀。
不但可以規避法律,而且朴刀的重量比較輕,容易訓練;造價低廉,可以大面積普及。
至於薙刀也是大同小異,是日本奈良時代和平安時代常見的武器。
薙刀相比普通的武士刀打刀來說,長度要長的多,可以刺也可以砍,可以步兵作戰,也可以馬上使用,相當實用。
然而,隨著武器技術和軍事戰術的發展,薙刀逐步被淘汰。
日本內戰的規模開始越來越大,大兵團數千數萬人對戰也開始廣泛出現。
在這種作戰中,薙刀的作用不如長矛、長槍。
一是長矛長槍更輕,也可以更長,刺殺速度更快,也更容易製造,更實用。
二是因為戰場兵力眾多,多以步兵密集陣勢作戰,而不是以往小股兵力靈活作戰。
這種戰法下,士兵靠的很近,薙刀舞不開。
所以,薙刀被軍隊淘汰,逐步成為武士家婦女和僧人自衛的武器。
原因和宋朝一樣。
日本古代只允許武士佩刀,普通老百姓不能攜帶武士刀,更別說長槍長矛這些長武器了。
以往婦女和僧人自衛只能使用匕首這類的武器,威力太弱,用來自殺還差不多。
薙刀不是武士刀,也不是槍矛,不受法律的限制。
平時婦女和僧人將薙刀放在家裡或者寺院裡,遇到危險才會拿出來使用。
由此,婦女和僧人開始練習薙刀的使用方法,形成了傳統。
回覆列表
日本戰國有名刀,名“薙刀”,相傳起源於奈良時代,結束於平安時代,是日本婦人和守護寺院的守護僧兵常用的武器,也是鎌倉時代末到室町時代戰場上的主要武器之一。
鎌倉時期,所有武士的標配是武士刀,當然並不是一口,每個武士擁有至少兩口武士刀,而且多是寶刀。另外武士人人都必須要有一流的箭術,這是為了保證在戰場上可以對敵人進行遠攻,而肉搏戰則是以武士刀為主。除此之外,武士們還擁有一種“怪刀”,也就是薙刀,但這並不是武士們喜歡用的兵器。
薙刀的缺點是不適合密集型戰鬥,刀身細長彎曲,而且很容易被砍斷,殺傷力並不比武士刀強大。薙刀刃身1尺到2尺(約30~1500px),通常柄杆的長度從3尺到6尺(約90~4500px)不等。柄杆多用木製或者竹製,當然也有鐵製,不過鐵製的一般人拿不動,所有很少見。不過在日本的奈良時代歷史博物館中,存放著一口類似於“青龍偃月刀”的薙刀,柄杆為鐵製,刃身寬大厚重,這玩意能不能有人耍的動依舊是個問題,以日本人當時的體型和身高,能用這麼種的刀簡直就是奇蹟。
薙刀的興起跟日本僧人有直接關係,日本的寺院都配有僧兵,平時念經做法事,有戰爭來臨的時候可以直接充當戰士。直到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依舊有僧兵入伍侵略他國之事發生。日本奈良“南都”興福寺與“北嶺”比叡山延暦寺合稱“南都北嶺”,這兩個寺院各自擁有數千僧兵,這些僧兵的制式武器就是薙刀,據說戰鬥力十分強大。兩個寺院動輒出動數千僧兵威脅朝廷與侵略其他寺院,在當時非常囂張。
除了僧人將其作為制式武器外,由於薙刀刀刃太短太細,整把刀太輕,攻擊手法以中遠距離斬掃為主,因此非常適合女性力量不足的使用,繼而成為女性所用兵器之一。但薙刀殺傷力不足,不能刺只能揮,而且不能向下硬劈,會很容易折斷。
相傳豐臣秀吉入侵北韓時,秀吉身在肥前名護屋城,招集了各大名武將的妻子作為人質,其中就包括“西國無雙”立花宗茂的老婆“立花誾千代”。
立花誾千代因其美豔無雙,不知被多少人傾慕。而豐臣秀吉確實出了名的好色,為了保護自己,立花誾千代便和侍女以及其他大名武將之妻拿著薙刀,且腰間繫了可以切腹用的“脇差”去參見豐臣秀吉。豐臣秀吉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立花誾千代會用這一招,當色眯眯的秀吉看到了美豔的立花誾千代和侍女拿著薙刀,腰插“脇差”參見時,嚇得手中的茶具都掉了,趕緊陪著笑臉褒獎她:“立花之妻果然非等閒,真乃女丈夫也……”
平安時代末期僧兵,源義經的家臣,大名鼎鼎的武蔵坊弁慶,所使用的武器就是薙刀。不過他那口薙刀經過特殊改造,據說柄杆內為硬木,外為鑌鐵,刀刃寬而鋒利,可折斷武士刀。相傳武蔵坊弁慶曾用此刀一下將戰馬砍為兩段,而且刀不沾血。
應仁之亂後,則以密集型的歩兵(足軽)為主流,長槍代替了薙刀。戰國時代更由於“鐵炮”傳來的緣故,長柄武器全部衰退,薙刀又淪為僧侶、婦女子所用的武具。
雖然薙刀已經從實戰兵器中廢除,但在江戶時代武將家中的婦女們仍然要是學習與練習的武藝,嫁入武士家的新娘薙刀是必備的嫁妝。
日本大正時代至二戰後,薙刀成為以女性為主的武道,稱為“なぎなた”。直到今時今日,日本女生依舊有練習薙刀和弓箭的傳統,這一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