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山中茅店
-
2 # 贛西子路
唐朝第九任皇帝李基隆本來是個英明人物但他六十一歲的時候,強把兒媳,二十六歲的楊玉環召喚進宮陪他睡覺,封為貴妃。楊玉環的堂哥楊國忠因她的關係升任宰相,群帶關係使楊國忠兼職四十多個。他不久就和范陽節度使安祿山發生衝突。安祿山是個野心家,幾次到長安進謁皇帝,還拜楊玉環為乾孃。朝政的腐敗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公元七五五年,楊國忠派軍隊包圍安祿山在長安的住宅,逮捕他的賓客,全部處死。安祿山果然順勢造反,帥領十七萬人南下,宣稱討伐楊國忠。一路勢如破竹,深入七百里,渡黃河,陷洛陽,明年向西,攻陷潼關。(未完,待續)
-
3 # 星火辰
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安祿山起兵造反,不到一個月時間,十五萬大軍渡過黃河,攻陷靈昌郡(滑臺),而後下陳留、成皋,取洛陽。天寶十五載一月,安祿山在洛陽稱帝,國號大燕,自稱雄武皇帝。到六月,防守潼關的哥舒翰大軍慘敗給叛軍崔乾祐部,安祿山大軍遂得以長驅直入,攻陷長安。此前,聽聞潼關失守,玄宗已經向成都逃跑,逃跑不久,即發生馬嵬驛事變,不但楊國忠被殺死,貴妃被賜死,太子李亨也趁機脫離了玄宗,帶著他的兒子們到靈武自立門戶去了。
安祿山沒當多久皇帝,就被其子安慶緒所殺。叛軍在長安的部隊後被唐軍和回鶻的聯合軍隊擊敗,又在靈寶附近慘敗,安慶緒北逃,被郭子儀、李光弼等人圍困。然而,因此朝廷處置不當,本來投降唐朝的史思明突然反叛,起兵援救安慶緒,因為戰場氣候突變,大敗郭子儀等人。史思明遂殺安慶緒等人,自立為帝,再次南下攻破洛陽。在進攻長安前夕,被其子史朝義所殺。
後來史朝義屢敗於唐軍,北逃途中,又被其下屬田承嗣所騙,最終被迫自殺,頭顱被李懷仙送到長安。負責平叛的僕固懷恩父子害怕兔死狗烹,便養寇自重,請朝廷冊封安史之亂的幾位叛將為節度使,分別是魏博田承嗣、成德張忠志(唐朝賜名李寶臣)、盧龍李懷仙、昭義薛嵩等,加上遷徙到山東的平盧軍,整個河北(黃河以北)、山東(今山東)都幾乎脫離了帝國的控制,不過名義上向唐稱臣而已。
本來,安史之亂,持續了好多年,經歷了玄宗、肅宗,直到代宗時才被平定,對國家打擊巨大。河北、山東的分裂,更讓唐帝國失去最主要的賦稅收入地,從此唐朝命脈只得依靠南方地區,漕運成為其生命線。但這條生命線經常被叛臣所阻斷。因此唐朝自此後,只能逐漸衰落,無力振興。即便是唐憲宗這樣的英主,實現的統一也不過是表面上的,而且時間極短。這是因為,安史之亂不但是戰爭上的破壞,更直接造成國家的分裂,從而讓唐朝在政治、經濟上都陷入困境。唐朝為了維護其統治,大開食鹽專賣的稅種,甚至強行徵收房產稅,更使得唐朝失去人心,難以再復興。
-
4 # 星耀歷史
安史之亂全過程是怎樣的
安史之亂往簡單了說就是一場戰爭罷了。
在755年時,安祿山就開始蠢蠢欲動。在同一年的11月15日,唐玄宗知道了安祿山叛亂的這一個訊息。在幾經猶豫之後,他決定任命安西的節度使封常清再同時去管理范陽、平盧的節度使,以此作為對這次叛亂防守的前期準備,還任命了皇六子榮王李琬作為元帥,當時的右金吾大將軍高仙芝作為副元帥東征。
在唐玄宗做了這些準備之後,安祿山的大軍雖然遇到了一些阻礙,不過因為楊國忠沒什麼本事,使得安祿山就在同一年的12月12日就攻下了洛邑。當時東京的留守李憕還有御史中丞盧奕因為不投降,就被安祿山殺了。河南的尹達奚珣沒什麼骨氣就投降了安祿山。不知是不是唐玄宗因為有人投降了,有些喪失判斷。聽信了監軍宦官的誣告,用“失律喪師”這樣的罪名處斬了封常清、高仙芝這兩位堅守這的大將。
在天寶十五年的正月初一,安祿山在洛陽自稱大燕皇帝,並改國號為元聖武。此時大燕軍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很快就打入了長安。
唐玄宗看到是這樣的局勢,就馬上選擇了逃離長安,逃到了馬嵬坡這一個地方。在逃亡途中,士兵又餓又累,不願意再戰鬥了,於是龍武大將軍陳玄禮就請求唐玄宗殺了楊國忠父子和楊貴妃這幾個禍亂朝政的人。楊國忠其實已經被士兵們亂刀砍死了,唐玄宗看這樣的情況就打算為楊貴妃求情,不過士兵們不買賬,最後玄宗還是賜死了楊貴妃。這是士兵們鬥志高昂,馬上就進行了反擊。很快就結束了這次叛亂。
安史之亂的影響
《舊唐書》中提及,整個黃河中下游,幾乎沒有人煙。唐朝詩人杜甫有詩云:“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藜,我裡百餘家,世亂各東西”。戰亂後的百姓流離失所,很多民眾處於無家可歸的狀態。人們的生產生活一被打亂,那麼國家的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等方方面面都會受到影響。
其次,邊疆不穩定也是安史之亂的影響。唐王朝經歷安史之亂後,根本無暇顧及邊疆事務。唐玄宗為了鎮壓安祿山叛亂,召回了鎮守在邊疆計程車兵,造成了邊防空虛的狀態。
西邊吐蕃人見唐朝正在內亂,根本無無暇顧及邊疆事務,於是他們和安祿山亂兵一起,奪去了河西走廊、隴右。公元790左右,唐朝陸續失去安西北庭,這讓岌岌可危的唐朝政權逐漸危在旦夕。除此之外,唐末藩鎮割據額局面,也是由安史之亂引發的。以及經濟中心南移,百姓賦稅加重都是安史之亂的影響。
門閥黨爭
封建士大夫之間的黨爭,是中國古代官場的頑症、痼疾。唐朝也存在著朋黨之爭,唐後期黨爭成為當時政治生活中的重大問題,對其衰落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朋黨之爭,是繼南衙北司之爭後的另一場統治階級內耗的爭鬥,而且曠日持久,朝野震驚,破壞了正常的議政、施政程式,擾亂了皇帝大政方針的制定。加之,各黨為了自己的利益,內連閹宦,外結藩鎮,使三股勢力都深入在唐朝的政治生活中,大臣們只知互相傾軋,置國家的前途於不顧,這樣的國家豈能不亡。
農民起義
唐朝後期,由於中央與藩鎮、藩鎮與藩鎮之間連年戰爭,向百姓增加賦稅、徭役,掌權的宦官更加有恃無恐地欺壓百姓,強佔土地,勒索錢財,引起人民的極大不滿,反抗鬥爭此起彼伏。到懿宗、僖宗時期,連年的天災,使得糧食產量銳減,人民苦不堪言,而朝廷仍然加派賦役,於是,唐朝歷史上規模最大、歷時最長的唐末農民起義爆發了。起義的領導者是王仙芝與黃巢。
起義爆發於乾符二年(875年),王仙芝、黃巢先後起義,後協同作戰,活動範圍主要在今山東、河南、湖北一帶。不久,王、黃又分兵作戰。乾符五年(878年),王仙芝戰死,其眾投奔黃巢,黃巢成為起義軍的最高領導人。此時,黃巢決定東攻洛陽,而唐朝派來大軍,打消了黃巢的計劃。之後,黃巢率軍轉戰今江蘇、浙江、福建、江西、安徽等地,發展、壯大農民起義軍。廣明元年(880年)7月,黃巢利用淮南節度使高駢與中央相猜忌並畏懼起義軍的形勢,迅速北渡長江,於同年11月佔領東都洛陽,12月攻入長安,唐僖宗逃往成都。
這次農民戰爭,給垂死掙扎的唐王朝以致命的一擊,唐朝的統治瓦解了。叛變投降的朱溫,成為左右唐末政局的人物。天覆三年(903年),朱溫將內侍省數百名宦官全部殺掉,出使在外的宦官也就地正法,宦官專權局面結束。天佑四年(907年),朱溫廢唐哀帝而自立,改國號梁,定都開封。唐朝滅亡了。
唐朝自唐玄宗天寶年間以後的150多年裡,一直處於動盪之中。唐朝的衰落源於安史之亂的爆發,唐朝的滅亡是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朋黨之爭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藩鎮長期割據,與中央對抗,嚴重削弱了中央集權的力量;宦官專權,使皇帝大權旁落,嚴重破壞了國家正常的統治秩序;朋黨之爭,瓦解了統治集團的力量,嚴重動搖了唐朝統治的階級基礎。政權日趨腐朽,百姓的生活也日趨悲慘,最終導致了大規模農民起義的爆發。在起義軍的沉重打擊下,唐朝統治徹底崩潰,統治中國290年的唐朝帝國壽終正寢了。
-
5 # 希望星晨58298869
安史之亂後,唐朝無論在政治、經濟、軍事方面都出現了嚴重的衰退現象,儘管後來唐朝還延續了一百五十多年的歷史,但用苟延殘喘、垂死掙扎、奄奄一息來形容並不過分!
具體來說,存在三大固疾: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朋黨之爭,由此轉為衰敗。
1.藩鎮割據,由於河北一直處於叛亂狀態,朝廷派僕固懷恩統領軍隊去平叛,叛軍先後投降,按理投降的將領都應該去中央謝罪,以減除個人對地區的影響;但僕固懷恩居功自傲,故意上書代宗皇帝讓各地投降的將領依舊各司其職,後來由各地將領轉變成為的地方行政長官,形成“世襲制”;為以後河北地區藩鎮割據埋下了隱患。
2.唐肅宗於敗軍之季在臨武即位,由於宦官在此過程中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又各地方軍隊叛亂此起彼伏,在經歷馬嵬驛之亂,和從馬嵬驛到臨武的過程中軍隊一直處於譁變邊緣,所以唐肅宗派很多太監去各地監軍,以後習以為常。
宦官監軍權力很大,在軍中作威作福,戰爭期間還瞎指揮一氣,很糟糕,影響壞;這為以後的唐朝的皇帝作出了壞榜樣,開了惡劣風氣的頭,甚至還出現了宦官廢立皇帝的現象,是原因之一。
3.唐朝後期,統治集團內部出現不同派別的爭權鬥爭,極大地破壞了政治生態,削弱了中央集權的統治力量。
回覆列表
唐後期衰敗三大固疾: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朋黨之爭。唐肅宗在臨武即位這裡面宦官起了很大的作用,再加上當時軍隊叛亂眾多,在經歷馬嵬驛之亂以及從馬嵬驛到臨武的過程中軍隊一直處於不穩定狀態,因此唐肅宗把宦官當做自己人,派太監去各地監軍成為常態,宦官監軍權力巨大,在各地作威作福,打仗還胡亂指揮往往造成很壞的影響,為以後的皇帝開了一個不好的頭,甚至後期還出現了宦官隨意廢立皇帝的現象。第二是藩鎮割據,唐代宗時期,安史之亂到了最後時期特別是河北地區一直處於叛亂之中,朝廷派僕固懷恩為主帥統領各路軍隊去剿滅叛亂,很快河北地區都投降了,按理投降的將領都應該去朝廷謝罪好減除他們對地區的影響。但僕固懷恩居功自大想借河北勢力作亂,故意上書代宗讓各地投降的將領仍舊各司其職,這樣將領在當地影響一直很大,為以後河北地區藩鎮割據埋下了隱患。這些都是唐中央政權動盪,實力減弱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