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三觀粉碎機
-
2 # 趣向雜談
唐朝(618年—907年),是繼隋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共歷二十一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因皇室姓李,故又稱為李唐,是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 隋末天下群雄並起,
617年,唐國公李淵晉陽起兵,次年於長安稱帝建立唐朝。唐太宗繼位後開創“貞觀之治”。唐高宗承貞觀遺風開創“永徽之治”。
690年,武則天以周代唐,定都洛陽,史稱武周。神龍革命後恢復唐朝國號。唐玄宗即位後勵精圖治,開創了萬邦來朝的開元盛世。天寶末全華人口達八千萬上下。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導致國力漸衰,中後期又經元和中興、會昌中興、大中之治國勢復振。
878年,爆發黃巢起義破壞了唐朝統治根基,
907年,朱溫篡唐,唐朝覆亡,中國進入五代十國。 唐朝疆域空前遼闊,是第一個未修建據胡長城的大一統王朝。唐代國土在西部及北部皆超出現代中國的疆界範圍。
唐代科技、文化、經濟、藝術具有多元化特點,在詩、書、畫各方面湧現了大量名家。唐朝文化相容幷蓄,接納海內外各國民族進行交流學習,形成開放的國際文化。
唐代是舉世聞名的陸路絲綢之路發展的黃金時代,這一時期透過歐亞內陸地區進行的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大發展,是與唐朝強盛的國力及其在西域的經營分不開的。宋朝史臣記敘唐朝疆域稱“舉唐之盛時,開元、天寶之際,東至安東,西至安西,南至日南,北至單于府,蓋南北如漢之盛,東不及而西過之”[1]。指出唐朝對西域的經營甚至超過了中國歷史上以開疆拓土著稱的漢代。正是有了唐朝在西域實施的各項行政設施和完備的驛站系統,使透過陸路進行的經濟、文化交流有了可靠的保障。唐代也是歷史悠久的陸路東西交通走向衰落的時代,安史之亂以後唐朝內部的戰亂,在阿拉伯勢力東進的影響下中亞地區政治局勢的變動,中國經濟重心從中西部內陸地區向沿海地區的東移,海上交通工具的長足進步等諸多因素的作用,促成了海上線綢之路取代陸路地位的局面。
唐朝聲威遠播於海外,北宋時代,東南海外在與宋朝交往中,將宋政權控制下的中國地區稱為“唐”,引起了宋朝君臣的不快。宋人朱彧記述了這件事,他說:“漢威令行於西北,故西北呼中國為漢;唐威令行於東南,故蠻夷呼中國為唐。崇寧間(1102-1106年),臣僚上言‘外國指中國為唐、漢,形於文書,乞並改為宋。謂如用唐裝、漢法之類。’詔從之。餘竊謂未宜,不若改作‘華’字,八荒之內,莫不臣妾,特有華夷之異爾。”北宋臣僚要以“宋”取代“唐”或“漢”字,而朱彧認為應該改稱較為抽象的“華”字,取代具體的朝代名稱。怎樣稱呼為宜,姑置不論。從這段記載中可知,由於唐朝東南海上交通的發展,在海外諸國中,“唐”在北宋就已成為“中國”的代稱,確是不爭的事實。唐朝在海上對外交往歷史中的重要作用,於此可見。
.《酉陽雜俎》與唐代文獻對非洲的記載
在古代中國,非洲是人們已知的西方的終點。一般認為,在唐代之前,華人已經透過各種途徑對非洲有了一定的認識和了解。賈耽在廣州通海夷道中,明確記述了由非洲東海岸向西北通往波斯灣的航線。杜佑在《通典》中記述唐代大秦國的情況時,附錄了杜環《經行記》中有關大秦的記載,並記錄了女國與摩鄰兩個國家。共中“摩鄰”的內容尤其受到學界高度重視。據記載,摩鄰國:“在秋薩羅國西南,渡太[大]磧,行二千里至其國。其人黑,其俗獷。少米麥,無草木,馬食乾魚,人餐鶻莽。鶻莽即波斯棗也。瘴癘特甚諸國。”“鶻莽”是中古波斯語gurman的譯音,指棗椰樹。摩鄰具體指哪個國家,分歧尚多。但是綜合杜環記載的方位、膚色、風俗、物產等各方面的情況來看,摩鄰是當時非洲大陸的某個古代國家則是沒有疑問的。
除了賈耽、杜環的著作之外,唐代對非洲最詳盡的記載當屬段成式《酉陽雜俎》。
段成式(803-863年),字柯古,出生在世代官宦之家。父文昌,事穆、敬、文三朝(821-840年),出將入相20年,母親是憲宗朝宰相武元衡之女。段成式不僅家庭庋藏豐富,而且在任秘書省校書郎期間,廣泛閱讀了朝廷官方收藏的圖書,“秘閣書籍,披閱皆遍”,特殊的家庭環境和生活經歷使他接觸了大量常人無從見到的奇篇秘籍,並在此基礎上撰寫了以“奇詭譎怪”著稱的《酉陽雜俎》。
段成式在《酉陽雜俎》中記載的非洲國家主要有孝億國(Siut,埃丵及南部)、仍建國(Utica,北非突尼西亞沿海古城)、悉怛國(不詳,或指Sudan)、怛幹國(Dakhel Oasis,撒哈剌沙漠中的沙島)勿斯離國(Misr,埃丵及)等國,其中以撥拔力的記載最稱完備
撥拔力國,在西南海中,不食五穀,食肉而已。常針牛畜脈,取血和乳生食 。無衣服,唯腰下用羊皮掩之。其婦人潔白端正,華人自掠賣與外國商人,其價數倍。土地唯有象牙及阿末香,波斯商人慾入此國,團集數千,賚彩布,沒老幼共刺血立誓,乃市其物。自古不屬外國,戰用象牙排、野牛角為槊,衣甲弓矢之器。步兵二十萬,大食頻討襲之。
一般認為,“西南海”就是東非沿海之亞丁灣,而撥拔力就是見於《諸蕃志》記載的“弼琶羅”,相當於現代索馬利亞的柏培拉(Berbera)港。但也有人持異議,指出弼琶羅與撥拔力對音相近,但在風俗、物產等方面差異顯著, 不應同屬一地,認為從段成式記載的生活習俗和服飾而言,應該是指今東非肯亞和坦尚尼亞帶遊牧的馬賽族人(Masai)。無論以哪一說為準,從本段記載可知,最晚至9世紀上半葉,唐朝人已經對東非沿海某地的風俗、物產及其與大食的關係有了比較詳細的瞭解。
段成式對非洲諸國的記錄不僅遠遠超出了前代,而且在數量和內容上都大大多於現存的唐代官方載籍的記錄。即便考慮到段成式可以接觸到許多奇篇秘籍的因素在內,前代或唐代前期也並沒有多少有關非洲的現成文獻資料供他利用,《酉陽雜俎》有關東非沿海地區的記載,很可能來源於他親自對來唐的客使或商人的查訪。段成式雖然以博聞強記知名於世,但他是一個具有強烈時代感的學者,並不滿足於對前代文獻的爬梳,調查採訪是《酉陽雜俎》的一個重要的資料來源。以卷十一“廣知”為例,本卷總共記載了44事,涉及到的調查物件有僧那照、道士郭採真、王山人、山人張盈、李洪山人、秀才顧非熊、僧廣升等7人。可知在奇篇秘籍之外,博採異聞是《酉陽雜俎》的一大特色。
《酉陽雜俎》有關外國的記載,更是以調查得來者居多。如在“紫礦樹”條下稱:“出真臘國,真臘國呼為勒佉。亦出波斯國(中略)。波斯國使烏海及沙利深所說並同。真臘國使折衝都尉沙門陀沙尼拔陀言,蟻運土於樹端作窠,蟻壤得雨露凝結而成紫礦。”又在“阿魏”條下載,阿魏出自北天竺與波斯國,並在兩國對阿魏稱謂及阿魏的性狀後稱:“拂林國僧鸞所說同。摩伽陀國僧提婆言,取其汁和米豆屑,合成阿魏。”可知訪查是《酉陽雜俎》有關外國記載的最重要的來源之一。撥拔力國的記載中特別提及波斯商人在那裡交易的情景,則有關撥拔力的記載就是來源於對波斯商賈的調查亦未可知。
除了以上諸國外,見於唐代載籍的非洲國家還有甘棠、殊奈等國。甘棠國在貞觀十年(636年)向唐朝入貢,據載,甘棠在“大海南”,今人認為應在“非洲東海岸”。殊奈國在“林邑南,去交趾海行三月餘日”,被史家目為“絕遠”之地,殊奈國自古未通中國,在貞觀二年(628年)十月,首次遣使唐朝。
唐朝在安史之亂後二十一大成就:
1、郭子儀等平定安史之亂。
2、韋皋維州戰役大敗吐蕃,開闢第二戰場。
3、渡瀘戰役擊敗阿拉伯,揭開戰略反攻。
4、楊炎改革,兩稅制之千年影響。
5、劉晏改革,常平段運之千年影響。
6、曲轅犁之普及,千年影響。
7、慧能禪宗之普及,千年影響。
8、韓愈引領古文運動,千年影響。
9、雕版印刷之普及,千年影響。
10、經濟中心南移,造成揚一益二、海上絲路,千年影響。
11、飛券鈔引匯兌雛形,千年影響。
12、三次中興之一:元和中興,削藩。
13、三次中興之二:會昌中興,殺胡山擊潰烏介可汗,蕩平回鶻,收復陰山北麓。
14、三次中興之三:宣宗中興,張義潮擊潰吐蕃,收復河西隴右、西域哈密,歸義軍從此支撐近兩百年。
15、高駢平南詔,收復越南河內。
16、陸羽《茶經》之普及,千年影響。
17、梯田之普及,千年影響。
18、人工栽培食用菌之普及,千年影響。
19、火藥之普及並應用於軍事,千年影響。
20、經濟中心由旱田移到水田,造成門閥瓦解,千年影響。
21、筒車之普及,倍增勞動生產率,千年影響。
回覆列表
如果問唐朝的江山如何打下來的,那麼除去本身的武力以外,可以說是各種奸計並用才最終坐下中原江山的。本來在隋末的時候,作為皇親國戚,李家已經是關隴軍事集團中的老大,而後趁隋末大亂揭竿而起,進入關中後一邊吹捧瓦崗寨,扶持楊侑,一邊剷除其餘勢力,可以說非常典型的扮豬吃老虎之計。等到障礙全部除掉,自然李家一家獨大,順利逼宮上位,成立大唐了。
而如果問大唐的軍事實力有多強,其實還不如問大唐有多富裕。唐朝出征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府兵,府兵不夠就直接就地兵募。而且唐朝的府兵是邊種莊稼邊打仗的,這就導致了唐軍征戰四方,兵力一般都是對方的數倍以上,自然一路砍瓜切菜。除此以外,唐軍裝備和配置的豪華之處也令人驚歎,比如一支標準的部隊兩萬人,其中12500人為步兵,其中7500人為甲兵,2500人為多種武器的陌兵,其餘則全為騎兵。這種超豪華配置,遊牧民族根本不可能裝配的起。最實在的就是,你看到的是一支唐軍混混而來,實際上他們都是一堆行走的黃金!人可以打贏人,但是人怎麼可能打贏的了錢呢?更別說本身就窮噹噹的西域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