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本昌談歷史

    一,

    秦朝農業制度是土地私有制,國家按土地收稅。同時國家採取鼓勵發展農業的政策。

    二,秦朝的農業制度與統一前相比有質的區別。這是奴隸制向封建制的轉變。土地由井田制向私有制的轉變。其優勢在於,1.社會制度的轉變適應和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主要表現在農民或多或少有了自己的土地,並且打破了在公田上勞動吃“大鍋飯”的弊端,調動了生產積極性。2.由於對農業生產的重視,因此,生產工具得到改進,耕牛得到保護,水利設施得到重視。文字的統一,度量衡的統一,帶來了人們交流便利,等等這一切給農業帶來的發展是空前的。這都制度優勢的結果。

  • 2 # 盛說紛紜

    謝謝邀請!在農業經濟為主的古代中國,可以這麼說,政治制度發展和完善的最根本保證就是農業制度了。我們都知道,大秦王朝是中國歷史程序的一個分界點,之所以這麼說,除了它的大一統之外,還有就是秦朝實現了從奴隸制度向封建制度的過渡,這一點從農業制度的轉變也是可以看出來的。

    在秦以前,商周時期的土地制度叫井田制,這裡簡單來描述一下這種制度。井田制規定一切土地歸國家所有,其實就是歸統治者所有;統治者再把這些土地層層分封給諸侯、卿大夫、臣屬等;但是各級受封貴族對土地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不能轉讓與買賣;最重要的一點是受封者要向國王交納貢賦。而在貴族受封的土地上,奴隸和庶民集體耕種,這是奴隸制社會經濟繁榮的最主要原因。

    到了秦朝,尤其是商鞅變法之後,農業制度發生了很大改變,主要變現形式有:

    首先是要按畝納稅,秦國的經濟體制全面轉入“耕戰”,即重視農業生產和對外戰爭,以農業生產支援對外戰爭,以軍功授爵賜予土地。

    其次是秦始皇的“黔首自實田”,在全國範圍內正式承認土地私有制。

    然後是基於土地稅國有制強化的思路,授地後設定阡陌封疆,不許私自更動。如每個農戶所獲得土地數量及向國家繳納的賦稅相等;努力耕種者可以減輕或者免除徭;向國家交納一千石糧食,就可以得到一級爵位等等。

    最後是秦朝對耕牛養殖的獎勵。牛耕是當時農業策略發展的主要標誌,規定在每年有四、七、十月和正月評比耕牛,對成績優秀的,給予賞賜。

    秦朝前後的這一系列農業土地政策,合理地開發了本國的土地資源,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也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這些政策法規的推行,使秦一躍成為國富兵強的大國,為秦國最終滅六國、一統天下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 3 # 彼岸歷史

    英國古典經濟學家威廉·配第曾經說過: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這句話對於經歷數千年農耕文化的中國社會更具現實意義。

    一、從“大鍋飯”到“家庭聯產承包”

    在介紹秦國農業制度之前,先講一個上世紀中國農村社會變革的故事——大鍋飯。

    1958年,伴隨著“大躍進”、“人民公社”運動的開展,一項復古的事物——大鍋飯——應運而生。它的本質是“平均主義”,它的表現形式是“一大二公”,在這種形勢下,全民迎來一個跑步進入共產主義的高潮,一大批工業、農業基礎設施專案建成,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完成初步積累。但是,隨著時間推移,這一政策的侷限性和不合理處也很快暴露出來,即:幹多幹少一個樣,幹好幹差一個樣。人們的生產積極性被迅速消耗,生產效率迅速下降,社會生產力水平更是一落千丈,新興社會主義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

    誰也沒有想到,破開這個難題的是18個普通農民。

    1978年11月,安徽鳳陽小崗村,18個農民“冒天下之大不韙”簽訂了一紙協議,核心內容是將村內土地分開承包,“分田到戶”。一年後,小崗村實現了實行“大鍋飯”二十年來的第一次豐收:糧食總產量66噸,相當於全隊1966年到1970年5年糧食產量的總和。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批轉《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包產到戶、包乾到戶被徹底明確下來,全民生產積極性迅速恢復,中國農村幾年內就重新走向富裕。

    二、從“井田制”到“阡陌縱橫”

    “井田”在西周時期出現,歸屬權在國家也就是周王,屬於公田。“井田”的周遭是私田,歸個人所有,全體庶民只有把公田耕種完成後才能忙活自己的私田。到了春秋時期,由於鐵器的出現,生產力大幅提升,山林水澤逐步得到開墾,而且因為法律空白,所產都歸自家。在這種情況下,井田(公田)被漸漸拋荒。後來,更是隨著魯國“初稅畝”的頒佈實施,公田制逐步被打破。在這一背景下,商鞅來到了秦國,開始了他的變法。

    商鞅變法的核心是“耕戰”,“耕”是基礎,“戰”是目的,所以商鞅首先在“耕”上下了大功夫。第一步就是取消井田制的集體生產,也就是破除大鍋飯,並進一步確立土地私有制,大大提高了農民耕種的積極性。第二步是調整稅法。把按土地收稅改為按人頭收稅,並規定所有人一到成年必須分家,否則每人要交兩個人的稅。這一措施不僅增加了國家稅收,還讓地痞流氓等社會閒散人員無處遁形,而且大家族們豢養食客的風氣也幾乎一舉被破除。第三步是鼓勵開荒。這一項的政策更為優惠:十年內不交所得稅。同時,針對秦華人口較少的實際,還利用政策優勢吸引外華人來秦國安家落戶,規定只要來到秦國,不僅給房給地,免除三輩子的徭役,還不用參加戰爭。這一步坑得晉國不輕,成千上萬的晉國百姓來到秦國,不僅讓秦國短時間內實現了人丁興旺,更重要的是這些人還帶來了中原先進的農耕技術,讓秦國迅速縮短了與其他列強的差距。

    秦國自孝公和商鞅以降,數代沿習,獎勵耕戰,一步步走向強盛之路,並最終在七國博弈中勝出,第一次實現了華夏一統。

  • 4 # 東方評史

    商鞅的變法最主要的是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是把原先的世襲制變成了軍功制,給予了普通士兵透過立功而獲得富貴的途徑,從而極大地提高了軍隊的戰鬥熱情。

    第二是透過國家土地的變革,增加糧食的產量,用以保證對前線士兵的糧食供應。

    透過這兩項重要的舉措,秦國最終在半個世紀之後統一了天下。

    前線計程車兵作戰英勇固然重要,但後方的糧食生產業同樣不容忽視,如果不對後方的農業生產極為重視,前線計程車兵飯都沒得吃還打個屁仗?

    而商鞅恰恰是抓住了這個非常重要的環節!

    現代歷史教科書通常把秦統一之前的時代成為奴隸社會,而自秦始皇統一六國開始則成為封建社會。

    其實這是人們的一個誤區,所謂的封建社會其實就是分封制。

    分封制其實就是周天子把自己的國家分成若干份,分別賞賜給那些有功之臣和王室子弟。

    這就是所謂的封邦建國,簡稱為封建。

    其實分封制在周代就開始有了,它一直實施了若干個朝代,而在分封的這些諸侯國之內,也有些小分封制,這些分封就是把一些土地賞賜給一些王室貴族和立過功的大臣。

    比如說,齊國是周天子分封的一個諸侯國,而在齊國國內也有把一些土地賞賜給 那些王室子弟的做法。

    其中的孟嘗君大家都應該知道,其實他的原名叫田文,孟嘗君是他的一個封號。

    有封號就一般都有封地,封地其實就是食邑,食邑就是這一大片地都是我的,或者把它租出去,或者是由奴隸來進行無償耕種,而所得的全部收入由我進行支配。

    這種情況在當時的各諸侯國都存在,而秦國也不例外。

    這種傳統的貴族食邑制度極大地影響了人們勞動的積極性,嚴重的遲滯了社會的生產力。

    於是在商鞅取得了在秦國實行變的權力獲得透過之後,他立即著手對秦國的農業制度進行重大變革。

    一是從根本上改變了舊的生產關係,確立了土地私有制。

    二是按一定的標準,將國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給農民進行耕種,土地不準私自買賣。

    三是“廢井田,開阡陌”,鼓勵農民自由開荒,土地可以進行自由買賣,誰開的就是誰的。

    商鞅對秦國農業制度的重要變革,極大地提高了秦國百姓的勞動積極性,透過這種農業變革,秦國有了充足的糧食來保證對前線的軍需供應。

    在著名的秦趙長平之戰中,當時的趙國趙括雖然貿然出擊給趙國造成了巨大的損失,但他有不得已的苦衷。

    其實當時的趙括就算是不主動出擊也不行了,因為趙國的糧食供應已經吃完,再不主動出擊的話,就算不戰死也會餓死。

    而秦國軍隊雖說是遠道而來,但它並沒有出現糧食上的短缺,一來秦國連年豐收軍糧充足,二來秦國軍糧自內地發出從渭河順溜之下,可以源源不斷的到達長平前線。

    秦國由商鞅制定的農業變革措施,極大地提高和保證了秦國的糧食產量和供需,糧食的產量不管是在古代還是在現代,都是一個國家或者軍隊打贏戰爭的一個前提。

  • 5 # 關東俠客

    秦朝時侯土地私有制,允許自由買賣,獎勵耕織。農業由國家調空,按土地徵收賦稅,農業為戰爭服務,把農民綁在國家戰車上,一切了了國家利益。

    戰國時期私有制出現,封建制逐步形成。秦國位於六國西邊屬蠻荒之地,生產力低下,六國之人都看不起秦國。秦國曆代國君都努力發展本國經濟,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秦國實力逐步為七國中最強的國家。

    變法內容有井田,開阡陌。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獎勵耕織,開墾土地多的人勉除徭役和兵役。生產千石以上糧食者可授爵位一級。按軍功受爵,奴隸主貴族沒有軍功,就沒有爵位,引導他們從事農業生產。重農抑商。

    秦國農業生產是有秩進行,土地種什麼,投多少種子有嚴格規定,國家推廣小型農戶,按土地多少徵收稅收。秦國法律規定,農民除了種地外就是參軍打仗。把全國百姓綁在國家戰車上。

    商鞅變法是一場比較撤底的封建土地所有制改革,透過變法,秦國逐漸成為七國中實力最強的,為後來滅掉六國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秦孝公死後,商鞅被舊貴族處死,但他主導的新土地政策並沒有變。秦皇依靠本國強大經濟實力,打造一支虎狼之師,用十年時間,滅亡六國統一華夏,這和秦國先進土地所有制和農業政策是分不開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會有人認為哲學不屬於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