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自然之子一一彼岸花
-
2 # 善德孫家林孫宇飛中醫詩人
哲學是系統而完整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它有自己的體系和邏輯,是一門智慧之學。它是人類所認識到的各門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以及思維科學、並以為是真理性知識的抽象總結。它不直接作用於自然、社會和思維,但是指導並透過各科作用於自然、社會和思維。如果以是否直接作用於具體的物件來界定科學,那麼哲學可以不是科學。如果不以是否直接來區分,而是從它也有作用(指導)物件,並同其他科學一樣有自已的規則和體系來看的話,它當然是科學。
-
3 # 語境思維
這個問題,比較複雜,要做具體分析。以下就三個方面,給出我的拙見。
一,哲學與科學的基本概念。
哲學與科學,原先來自西方,而國學裡沒有,這也是我們感到意思含混的一個原因。
哲學,philosoph=philo(愛)+soph(聰明)+y(學科)。字面意思是:愛聰明的學科。引申為:認識事物的方法論。主流意思:哲學是關於世界觀的學科。哲學是方法論的統稱。
科學,science=sci(看/研究)+ence (事物)。字面意思是:研究事物。引申為:對典型事物的研究。主流意思:科學是研究典型事物的學科,科學是各門學科的統稱。
二,哲學與科學的歷史關係
人類懵懂時的最高學問是占卜學。然後發展為玄學與神學。進一步發展出“哲學”,包括邏輯學、美學、修辭學、物理學與數學、天文學、倫理學、法學、政治學、經濟學。而後發展出科學,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思維科學。
就哲學的演化過程的特定語境來看,有人認為,現行哲學,多指社會科學哲學,不屬於科學或自然科學,這也就不足為怪。
三,關於哲學的可證偽性
有人認為,哲學與神學一樣,具有不可證偽性,進而否定哲學是一門科學,這種說法有點道理。但是,我認為,波普爾的“證偽性學說”,不是一個嚴謹的判據。
顯然,唯物辯證法是數千年的經驗總結,不能與玄學神學相提並論,不能與“世上有鬼論”相提並論。
最好的判據是:誰主張誰舉證。例如,神學認為“上帝創造世界”,如果自己拿不出可靠證據,就不是科學範疇。
-
4 # 松鼠老孫
哲學和科學之間有著非常源遠流長的聯絡,和非常強烈的互動,是一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好基友。在歷史上,科學曾經被稱為自然哲學,或者說自然哲學曾經屬於哲學,但是至少從17世紀科學革命以來,自然科學逐漸取得了獨立的地位,也就不再直接從屬於哲學了,但二者之間仍然分享了許多共同的話題,也有著非常強烈的互動,到現代依然如此。
-
5 # 南山陽
這個話題說起來,如果不瞭解西方現代哲學主流態度的,確實不好理解。可以肯定地說,二十世紀的西方學界,不把哲學看作是科學是主流的看法。
伯特蘭•羅素在他那本著名的《西方哲學史》就提出哲學是介於科學與宗教之間的東西。這個說法大致上是對的,特別是針對哲學的氣質、問題意識、方法論和研究物件上言,的確是這樣。什麼是科學,西方有兩個不太相同的定義,一個是來源於英美國家為主導的說法,科學,就是指自然科學,以物理學、天文學、化學、生物學等為代表;另一個來源於歐洲大陸國家,以德國傳統為主導,認為凡是以理性論證為方法論特徵的,都可以稱科學,按此定義,宗教中的神學亦算是科學的範圍,更不要提歷史學科、社會學科、心理學科等等了。鄙人近年接觸到國內心理學界的一些圈子,他們相信心理學是科學的,包括了他們的祖師爺弗洛伊德也這樣認為,我個人堅決反對,我認為心理學的方法論模式,結論與證明之間的斷裂與不充分,明顯帶有人為引導性質的操作模式,有科學性可言嗎?
中國學術界在民國期間就深受歐洲大陸學術的影響,後來又受前蘇聯模式的影響,一直把科學分為“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兩大類,而目前的國際主流當中並不把人文範圍內的諸學科視為科學,已經成為佔優勢的認知了。如果從二十世紀的哲學發展的實際情況看,哲學就更失去稱為科學的資格了。其中一個側影,從美國發端的幾場跨越人文與科學界的大爭論,我們看到這種被後現代主義汙染的哲學場,的確離科學越來越遠了。
不把哲學當成科學是對的,即便我們承認現代哲學深受近代以還的科學之恩惠,也的確在一定層面一定範圍內被科學改造了很多。但是有一點,哲學沒轍的,它怎麼可能做到把哲學思想透過實驗來驗證呢,人類的社會與歷史能跟實驗室是一回事兒嗎?當然不能。儘管我們在方法論上相信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相信“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但怎麼把這句話,這個精神落實到具體的哲學思想研判中,卻是件很高難度的事情。在此,主觀與客觀,經驗與情感,真與假,偶然與必然,在認知上很容易有各種各樣的混合,在當今水平上,還多少帶有一點自我認定、自家立法的性質在這裡面。這也從一個方面印證了哲學不能成為科學的原因在哪裡。
更何況,進入六十年代後,西方哲學慢慢就不再跟著科學的後邊玩了。從伽達默爾的《真理與方法》,到後現代諸家在歐洲的掘起,再到七十年代的兩部著作,阿佩爾的《哲學的改造》、理查德•羅蒂《哲學與自然之鏡》,整個西方發達國家的主流哲學就轉向了,傳統的知識論、“是論”等等統統被打倒,哲學變得零散甚至混亂,同時又繁花似錦。鄙人認為,當代哲學對兩千年思想傳統清算,有不少地方是對的,有道理的,例如對“邏各斯中心主義”的批判,就做得是不錯。但是,有些哲學家不太自量,把這把火燒到科學領域,以相對主義的態度無知地質疑科學,這就點可笑了。
在中國也有類似的情況,信佛的朋友,把佛法佛理視為最高科學的朋友,就沒幾個是科學界,真正知道科學之為科學的本質的。受佛與道影響上千年的中國文化,非常熱衷一種相對主義,調和主義,折衷主義,認為最高的存在最真實的存在,一定是既簡單易懂又超能調和萬物的,指導人間的原則與萬物自然的規律就是一個東西,完全一回事。哈哈,這種貌似的高明,現代哲學早就拋棄了,因為這條認知沒有多少經驗可以充分地必然地得到證明!所謂的證明,都是人自己心裡想出來的,以為這樣罷了。那種以為哲學可以指導科學研究,或者反之的觀念,大概都是初級的業餘之想,一廂情願的情愫表達。很可悲的是,我們國家在八十年代以及之前,這樣認為的人在專業的哲學領域,卻大有人在。即便是現在,那些高度反感西方思想的人群,那些把儒家、佛家、道家,視為最高精神,最真歸宿的“國學愛好者”當中,也不缺其人。這是善於思想的表現嗎?恰好相反吧。
所以說,哲學與科學分開,好處多於壞處。這是還哲學以本來面目而已啦。
-
6 # 刁博
哲學為什麼要屬於科學?不論是哲學還是科學,現在誰也不屬於誰。
在歷史上,科學和哲學之間有過密切聯絡,早期時古希臘的哲學中就孕育了科學的元素。直到近代科學誕生後,科學逐漸從哲學中脫離出來,所以有人稱哲學系科學之母。即使科學是由哲學孕育而出,也並不能說明哲學比科學高明,只不過是因為哲學的範疇非常大,幾乎是無所不包。把所有的東西都容納進去,這本就不是科學的方法。
哲學和科學的研究方法不一樣。開啟近代科學大門的偉人是伽利略,他的重要貢獻就是以實驗取代了哲學中的思辨作為檢驗真理的方法,並且將數學應用到其中。近現代科學就是從逃離哲學開始了誕生過程。現代科學中實驗依然是檢驗真理的極為重要手段,而哲學沒有實驗,也沒有數學工具,哲學是靠思辨說話。
科學只能有一種,科學規律在任何國家的表現形式都是一樣的,不會在中國是萬有引力到了美國就是萬有斥力,而哲學卻是各個門派各個觀點。有一個調侃式的哲學第一定律,說的是如果存在一位哲學家,那麼一定還存在觀點和他相反、分量和他相當的另一位哲學家。
現代科學研究中更是不需要哲學,很多傑出的科學家都表達過科學不需要哲學的觀點。比如霍金在他的《大設計》中明確喊出了“哲學已死”,哲學已跟不上科學發展的步伐。楊振寧在他的《談談物理學研究與教學》中也明確的寫著“物理學影響哲學,但哲學從來沒有影響過物理學”。看看上個世紀物理學的兩座科學大廈的建立,不論是相對論還是量子力學,都是反常識的,哲學的思辨永遠思辨不出量子力學和相對論。現代科學發展已不需要哲學,反倒是哲學為了生存必須要傍著科學。
回覆列表
應為:為什麼有人認為科學不屬於哲學
科學也應屬哲學的一個分枝。
人類進化到今天,從個體遊戲進化到群體遊戲實質上都遵循著實用主義的法典。什麼有用,什麼發展的快,什麼用處小,什麼發展的慢。沒有用的拋棄掉,要麼正在退化,要麼消失了。只要有人的地方,基本如此。
再回到哲學、科學、宗教等,一目瞭然。對人類有用的是什麼?科學。用處不大的——哲學、宗教。沒有用的是什麼?基本消失了。
自然運動遵從的是平衡法則。不區分有用和無用,二者合而為一,共同構成宇宙的運動。所以老子稱“道”為無,不會人為選擇有用的來發展。
選擇科學的在於科學的實用性太強。科學是物質的延伸,是基於“物質存在”而發展起來的,所以對物質的各種物化及量化的研究非常深刻,而科技更是日新月益。但科學基本拋棄了其認為無用的“意識存在”,並在此方向也無發展。
而宗教選擇的是其認為非常有用的人的“精神”(靈魂)。教人放棄對靈魂毫無用處的“物質財富”。宗教的研究依然違背了自然之道。而至高無上的“神”一般人看不到,摸不著。所以普遍人也很難選擇,不是跟隨本心的選擇基本為被洗劫了個體的靈魂。
人不是簡單的物質,也不是隻有靈魂。是個有靈魂需求(信仰)和物質需求(社會價值)的混合體。而今天的社會發展,企業發展,國家發展大家只認定要依靠科學,基本放棄了哲學或宗教指導。這依然是有問題的。(因為企業與社會依然是有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的)說實話,辦企業,搞文化沒有任何一個企業辦的有宗教好。你的企業生存上百年了不起了,著名的寺廟有的幾千年。企業辦的是文化,寺廟辦的是信仰。你比不了。打算辦個10~20年靠科學管理帶來的“物質財富”驅動沒問題。超過20年基本要靠文化塑造與物質財富共同驅動。再長除了信仰我不知還有什麼?這方面看猶太人就明白了。人家既有不可摧毀的信仰,還能把握巨大的全球財富。
由於意識領域及宗教主義長時間被科學打壓,同時無法在精神領域取得實質性的進展,其正在退化。或許佛祖早有預感,因而認定這個時代為“末法時代”——佛法嚴重退化的時代。不但不能與科學相互平衡,相互制約,恐怕淪落到了“欺騙人心、拘束心靈、變相洗腦”的境地。進去的人在科學人士看來:不是老弱病殘,就是精神頹廢。
意識的本源既不能完全拋棄肉體的需求,同時也不應過度“神”話。“神”要不要。個人認為是要的。科學拋棄的是對科學無用的,並不是對哲學和人類無用的。
你看辦事業辦的沒人家好,是不是應向人家學習。也取取真經。更重要的是科學發展的有用之術是沒有底限的,你把對你無用的拋棄掉,予以打擊這就“科學”了?每個人心裡都應住著一個“神”,人心在科學的道路上才有底線,科學家、企業主、社會精英才有道德規範和良心限度。
不必過度物質化,才能不為物所縛,心才能自由。不必過度神化,才能不為神所往,人才能真實。
科學從某種角度講打破了人類的生存平衡,破壞了自然之規律,擁有了可以毀滅地球的力量,應予以充分警惕、戒備。但由於各國選擇的是競爭的實用主義,而有用處是科學的根本所在。所以未來基本無解。
不以物喜,莫以己悲
不必物縛,不必神往
在現實工作中,就活好現實,努力奮鬥
離開工作,就活好自己,擁抱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