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北疆同心聊歷史

    漢朝是中國歷史上強大的帝國,在其發展歷程上有過波折與反覆,其中更因“王莽篡漢”而導致了漢祚中絕。

    在其建立之初,便經歷了腥風血雨的洗禮:漢高祖劉邦大肆誅戮功臣,又肆意分封宗室子弟為王,埋下了造成漢朝動盪的隱患。

    呂太后在劉邦與項羽爭奪天下的過程中,為劉邦作出了很大的犧牲。這也是她能夠在劉邦死後臨朝稱制的資本。

    呂太后本身是具備一定的政治智慧和治國能力的,也在劉邦死後為了漢朝的穩定和發展作出了一定的貢獻。然而,因為其心胸狹隘,權力慾太盛,私心私慾太強,置漢高祖的“白馬之盟”於不顧,妄封宗族子弟為王,引發了朝臣的不滿。同時也埋下了造成漢朝初年的朝局動盪的隱患!

    呂太后固然在劉邦死後,為了鞏固漢朝江山而作出了一定的貢獻。但這並不表明離開她的掌控,漢朝就無法穩定——漢惠帝劉盈是合法的西漢第二位皇帝,也並非沒有治國安邦的能力。然而卻因為呂太后的擅權攬政,而被剝奪了名正言順治國的權力!

    如果與呂太后為了權力而勾心鬥角,為了操縱權柄而不擇手段相比,由漢惠帝順理成章地,在老臣的擁戴下去掌控漢朝政權,因其名正言順,天下人也為此而心服。則必然會更加有利於漢朝的鞏固、發展與走向強大!

  • 2 # 孤舟釣江雪

    呂后名雉,又稱呂太后,是漢高祖劉邦的髮妻,也是漢惠帝劉盈的母親。

    歷史上的呂后是一個頗具爭議的女人,人們對呂后的印象,幾乎都是她在對付情敵和政敵時狠毒變態。然而,如果我們從《史記·呂太后本紀》中細細梳理的話,就會發現,呂后還是一個頗有政治智慧和政治手腕的女強人。

    呂后是《史記》十二個本紀中唯一的女性,在男權時代下,這是非常不可思議的事情。司馬遷之所以把呂后列入《本紀》中,根本原因就在於呂后用她非凡的政治才幹,在維護漢初國家穩定、促進經濟的恢復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主要表現在:

    除藩王

    劉邦稱帝后,主要面臨兩大威脅——匈奴和異姓藩王。劉邦稱帝不久,韓王信就勾結匈奴叛亂,為此劉邦御駕親征,想快速平定叛亂,然而卻遭到巨大挫折,在白登被匈奴包圍了七天,後來透過與匈奴和談,才灰溜溜的逃了回來。

    韓王信的叛亂使劉邦下定決心,一定要逐漸消滅各地的異姓王。而在這個過程中,“所誅大臣多呂后力”,其中呂后發揮作用最大的,就是除掉韓信和彭越兩個異姓王。

    高祖四年,韓信平定了齊地,為了籠絡韓信,劉邦封他為齊王。一年後又改封為楚王。高祖六年,有人告韓信謀反,因為沒有直接的證據,劉邦並沒有處理韓信,但把他貶為了淮陰侯。這件事情對韓信影響很大,從這時開始,“信知漢王畏惡其能,常稱病不上朝。”

    後來陳豨造反,自立為代王。韓信想暗中幫助陳豨,在關中為其內應。這時劉邦在外巡視,事出突然,呂后得知後,立刻與蕭何商量,騙韓信進入長樂宮,將其斬於鍾室。劉邦回來後得知韓信已死,他的反應是“且喜且憐”,可知他是贊成呂后的做法的。

    此外,誅殺梁王彭越,也是呂后的計謀。彭越是漢初三大名將之一,與韓信、英布齊名,垓下之圍中,劉邦主要就是靠著韓信和彭越的力量,才擊敗項羽。

    漢朝建立後,劉邦封彭越為梁王。陳豨造反時,劉邦要彭越出兵勤王,彭越卻稱病不出,只讓部下帶兵前去。彭越的做法,引起了劉邦對他的懷疑,對彭越心生芥蒂。後來有人告發彭越造反,劉邦就逮捕了彭越,將他囚於洛陽,本想把他遷往蜀地,並沒有打算殺他。

    但這時呂后卻向劉邦建議說:‘’彭王壯士,今徙之於蜀,此自疑患,不如遂誅之。”後來也是在呂后的設計下,安排人再次告彭越造反,劉邦於是藉機將彭越誅殺,並滅其宗族。

    不瞭解漢初局勢的人,可能會認為劉邦太狠,殺了這麼多患難功臣。但從當時情勢看,劉邦封的異姓王都不是省油的燈。比如,韓王信投靠了匈奴,劉邦死前的一年(前196年),淮南王英布也起兵造反。對於劉邦來說,韓信和彭越是當時的兩個主要的不穩定因素,一旦劉邦駕崩,漢惠帝根本壓制不住他們,接下來的恐怕又是天下大亂。

    所以為了維護政權的穩定,韓信與彭越必須死,而在誅除兩人的過程中,呂后都直接或間接的參與設計,其政治手腕也得到了充分發揮。

    護儲君

    劉邦稱帝后立呂雉為皇后,同時立呂后的兒子劉盈為太子。劉盈性格柔弱,性格不像劉邦,加上這時呂后已不得寵,劉邦或許又頂不住寵妾戚夫人的枕邊風,因此幾次想廢除太子,改立寵妾戚夫人所生的兒子劉如意為太子。

    面對這樣的局面,一般的女人除了耍潑哭鬧和搞陰謀詭計,恐怕想不出更好的辦法。但呂后卻沒有慌亂,在誅殺彭越和韓信的過程中,她的政治才幹已經得到了張良、蕭何、樊噲等人的支援。在廢太子一事中,呂后先是透過各種辦法,使劉邦知道大部分的大臣是支援太子劉盈的,因此劉邦也不敢輕舉妄動。

    商山四皓對穩固太子地位起了促進作用

    此外,為了保住劉盈太子的位置,她還聽從張良的計策,請來“商山四皓”輔佐太子。"商山四皓"是秦末四位信奉黃老之學的博士,是秦始皇時七十名博士官中的四位,秦滅亡後,他們隱居於商山,不願出仕,是當時十分有名的隱士,在朝野影響力十分大。

    劉邦一看這麼多大臣都支援太子,連"商山四皓"這樣的賢者也來輔佐太子了,在群臣“太子天下本,本一搖天下震動,奈何以天下為戲”的呼聲中,終於沒有廢除太子。

    正是呂后的政治智慧,才保住兒子的皇位,同時鞏固了自己的地位。

    搞聯姻

    劉邦死後,劉盈登上皇位,但七年之後就駕崩了。不到十年時間,呂后先後遭受喪夫與喪子之痛,這時的呂后不僅沒有被擊倒,還在外憂內患中表現的遊刃有餘,其中很有智慧的一項決策就搞政治聯姻,以制約各方勢力,維護政局的穩定。

    呂后稱制度後,在對外方面,她多方聽取意見,繼續採取了對匈奴的和親政策,暫時解除了匈奴的威脅。對內,她大規模的搞起了劉、呂的政治聯姻,先是將呂祿之女嫁給小皇帝劉弘為皇后,這一做法加強了對皇權的控制,保護了皇權的穩固。

    此外,呂后又安排呂祿的另一女嫁給齊王的兒子劉章,安排呂有的女兒嫁給營陵侯劉澤,趙王劉友也“以諸呂女為後”,等等。

    呂后頻頻安排劉、呂聯姻,主要是為了收買劉姓諸王,以化他們和呂氏家族的矛盾。同時,又透過劉、呂兩家之間後代的血緣關係來維繫雙方的利益平衡,使他們相互制約,為己所用,以維護自己和皇帝的統治地位,客觀上也促進了漢初整個政局的穩定。

    封諸呂

    呂后臨朝不久,就大規模的分封起了諸呂為王。比如追封呂臺的父親為武王,封呂臺為呂王,封呂產為梁王,封呂祿為趙王(後又任命為上將軍)。在很多人看來,呂后分封諸呂為王的行為,是因為她的獨斷和自私,主要是為了維護呂氏家族的地位。

    這樣說雖有一定道理,但呂后這樣做,實屬情非得已。當時呂后和小皇帝孤兒寡母、勢力單薄,雖然暫時壓制住了那些不聽話的異姓諸王以及開國功臣,但劉氏各王虎視眈眈,在這樣的複雜局面下,她怎麼也不敢再大規模的冒險去相信劉姓諸王及朝內重臣了。

    因此,呂后為了維護太子及皇位的利益,這時所倚靠的力量,除了相信孃家的諸呂,恐怕也沒有其他可以信任的人了。

    可見,呂后分封諸呂的做法,主要的原因還是為了維護皇權和她自己的地位,客觀上來說,也維護了天下的穩定。當然,這也埋下了禍根,間接導致了此後呂氏家族的覆滅。

    學黃老

    呂后臨朝後,推崇道家的黃老之學,提倡無為而治、與民休息,這個政策對漢初的影響十分大。在呂后的影響下,此後文帝、景帝乃至武帝朝的前期,黃老之學都是朝廷推崇的顯學,可以說從呂后開始,黃老之學是漢初此後四十餘年的基本國策。

    在這個基本國策的推動下,漢初的朝堂上很快形成了清靜無為的政治理念,各個政治集團的內部矛盾得到了極大緩和。在經濟上,呂后推行輕徭薄賦、休養生息的政策,比如,改秦稅“十收其五”為“十五稅一”。允許以往逃避山林和遷徙他鄉的百姓回到家鄉,並歸還田宅。裁減大批軍官士卒,優先給以土地,進行妥善安置。大赦天下,廢秦時因株連而夷三族罪和"妖言令"等苛法。這些政策的實施,對恢復生產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

    對於呂后推行黃老之學治國所取得的成就,司馬遷在《史記·呂太后本紀》中讚揚到:

    太史公曰:孝惠皇帝、高後之時,黎民得離戰國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無為,故惠帝垂拱,高後女主稱制,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刑罰罕用,罪人是希。民務稼穡,衣食滋殖。

    司馬遷的評價,應該是對呂后臨朝時國家發展與社會情況真實描述。這些情況,也從客觀上反映了呂后在治國方面的政治才幹,同時也說明司馬遷對呂后的政治才能是極其肯定的。

    從《史記·呂太后本紀》中,我們可以瞭解到,呂后並不是一個平庸的後宮之主,而是一個極有手腕的政治女強人。她不僅是劉邦稱帝后相關決策的參與者和制定者,還是漢初後劉邦時代的15年裡國家的實際掌權人。

    在漢初內憂外患、動盪不安的政治局面中,正是靠著呂后卓越的政治才幹,國家才能在穩定的環境中得到發展,百姓才能安居樂業。呂后的系列措施,為鞏固漢初政權提供了物質基礎,同時也為西漢在此後的文、景、武三朝逐步強盛起到了重要鋪墊作用。

    因此,拋開呂后狠毒變態的一面不說,對於呂后在恢復漢初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發揮的積極作用,我們還是要肯定和認可的。如果沒有呂后,西漢說不定也會像秦一樣二世而亡。從這個角度看,沒有呂后就沒有西漢的強盛的說法並不為過!

    -- END --

    參考資料:《史記·高祖本紀》《史記·呂太后本紀》《史記·淮陰侯列傳》《史記·魏豹彭越列傳》《史記·留侯世家》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生命究竟從何而來?人又是由什麼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