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華子和華子

    說實話,我也會犯這種毛病,以為很便宜,又特別喜歡,就下單了。

    其實買回來之後,就放下了,有時候都忘記了,偶然看到,想起什麼時候買的。

    發現自己也是衝動型消費!

    還有就是,經濟還算不錯,沒有逼到自己山窮水盡的時候,心裡沒有負擔,所以經常剎不住的買買買!

  • 2 # 實體店老王

    在營銷概念中有個名詞叫“衝動性消費”,我的理解就是“看似便宜,但實際卻用不上”的“多餘”的購物。

    有一句網路流行語用在這裡非常合適:“再便宜的商品只要自己用不上就是貴”,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經常遇到一些“非常便宜用的卻很少”的“特價商品”,很多人忍不住這種實惠帶來的優惠,於是開始囤積商品,而購買的這些產品實際上並沒有什麼用。

    就拿我個人來說,上半年幾乎沒買什麼商品,但是到了下半年自己的思想發生了偏移,平均每個月10單的購買量,錢花多少就不說了,最後自己反思的時候竟然發現大多數商品都是自己可有可無的。

    我自己也曾反思過,自己為什麼會有這種購買行為?最終得出一個不得不認可的結論,那就是我現在的經濟條件允許我這麼消費,也就是說我沒把這些個消費當回事,認為自己的經濟條件可以支撐自己這麼揮霍。

    而最顯著的思想觀念是,前段時間跟了我三年的筆記本壞了,本來可以花幾百塊錢修好的,但卻不想修,而是直接買了一臺。

    但這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們進入了無現金社會,線下變成了線上,雖然方便了我們,但也同樣弱化了實質金錢對我們的衝擊力;現實中我們拿出一萬元擺在那感覺很多,但在線上動動手指頭就花出去了,這會降低我們對金錢的理解和掌控。尤其是現在的年輕人沒有經歷過艱苦的歲月,對於未來、當下的生活認知不足,往往喜歡超前消費,甚至是透支消費,以及國家政策開放,獲取資金的渠道增多,人們可支配的資金也變的越來越多(提前消費自己的財富),勢必會增加每個人的消費均值。

    而雙十一購物節,其實就是在這種大背景、大環境下形成的產物,再加上各大平臺、商家的渲染,把雙十一變成了一種節日,好像雙十一不購買點東西就會沒面子一樣;好像雙十一不參與進去,自己就是土老帽。

    很多商家在雙十一提出的口號是“買買買”、“XX分期/無息”等噱頭,等各個買家心氣過去之後發現,我們要開始“還還還”了;據有關資料表明,現在的90後平均負債12萬,而導致負債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超前消費,大多數負債都不是因為購買生活必需品,這既有商家的誘導、又有本身自制力差的原因,但最大的幕後黑手就是網路喪文化,至於是是什麼,那就自己思考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家裡的綠色植物,怎麼擺才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