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響爺,我來回答
紀伊級戰列艦
紀伊級戰列艦(きいがたせんかん)是日本海軍八八艦隊計劃中計劃了的戰列艦。原先計劃建造4只,但由於華盛頓裁軍條約,因此在動工前中止建造。
紀伊級是八八艦隊計劃中的9號艦至12號艦。本級艦最初被設計成使用4具3聯裝41釐米主炮,其後因3聯裝主炮開發進度過慢,而變更設計成為天城級的裝甲強化級。因為裝甲被強化,本級艦隻的排水量較天城級増加了約1400噸,但速度只比天城級的30節稍慢一點(暫未有具體數值供引用)。火力配置與天城級大體相同。
另有說法指出,紀伊級1號和2號艦(八八艦隊計劃中的9號艦、10號艦)是天城級裝甲強化級。1922年還提出其後3號和4號艦(八八艦隊計劃中的11號艦、12號艦)要在紀伊級設計基礎上安裝新級火炮和炮塔,排水量達到約5萬噸,但是隨著裁軍條約簽訂而沒有進行細緻設計。 同時有指其後的“超大和級戰列艦”(計劃)將會繼承紀伊號和尾張號的艦名。
雖然歷史上有紀伊級戰列艦的設計計劃
但我們考慮到八八艦隊計劃的時間
以及天城級戰列巡洋艦的開工時間
紀伊級戰列艦幾乎不可能安裝秋月的主炮(即九八式100毫米高射炮)
九八式100毫米高射炮(九八式十糎高角砲)通稱長10釐米高射炮(長10センチ高角砲)所以也叫長十炮,於1938年(昭和20年)開始採用
而最早使用了這一型火炮的大型戰艦是大鳳號航空母艦,開工日期是在1941年
而資料指出,唯一一艘使用此型火炮作為副炮的戰艦是大澱號巡洋艦
使用的是A型改1連裝炮架,大澱號輕型巡洋艦的開工日期也是在1941年
而資料記載設計給戰列艦使用的此型火炮裝備有A型改3連裝炮架。
預計是給信濃號戰列艦搭載。
而作為八八艦隊計劃一環的紀伊級戰列艦。
在設計之初是不可能使用長十炮作為副炮的。
八八艦隊計劃中的長門級戰列艦以及天城級戰列巡洋艦分別在1917年和1923年動工。
而計劃中的另一型戰列艦——加賀級戰列艦(後來的加賀號航空母艦)則在1920年就動工。
而前文提到過了,長十炮到1938年才投入使用。
即使紀伊級沒有因為華盛頓海軍條約而停止建造,順利完工,也不可能在初期就安裝長十炮,頂多在後面的現代化改修中可能使用長十炮。
遊戲裡的紀伊不但使用了長十炮作為副炮(以及防空炮)還是用了日本版博福斯作為防空武器。
這東西還真就存在過了。
不過我沒找到圖。
五式40毫米高射炮(日語:5しき40みりこうしゃきかんほ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帝國軍隊嘗試仿製波佛斯40毫米高射炮所製造之中口徑高射炮;戰爭結束為止產量不超過百門,故未大規模配發。
日本在1930年代對外情搜已曉得瑞典波佛斯公司開發出一款中口徑高射炮,但在當時只限於知曉其紙上資料,日本軍方沒有很重視本型武器;因此在1930年代後期嘗試仿製的中口徑防炮還是以Flak 18優先,包括自中華民國擄獲或是自行進口等方式,還有就是以九八式20毫米高射機炮槍機結構放大的一式37毫米高射炮。日本真正和波佛斯40快炮相遇的時間點要到1942年入侵東南亞之際,英國在新加坡與緬甸投降的部隊中有裝備此武器,最後日本南方軍繳獲了24門可用的40快炮,與56門須維修的40快炮。同時也得到了部分的預備炮管及射擊指揮機。
東南亞英軍在1942年被擄獲的武器,大多數都運回日本國內,日本陸軍技術本部要走了2門40快炮與配套的瞄準指揮裝置測試效能;至今殘存的檔案並沒有留下當時測試成績,但自1943年之後日本軍方就不再提出往日想仿製的德造防炮及日製高射炮,合理認為測試結果足以折服日本軍方放棄既有研究成果,隨後帝國陸軍與帝國海軍都各自投入修制-仿造波佛斯快炮的行列。首先複製出的是40毫米彈藥,日軍使用引信為一式瞬発自爆信管,彈藥稱三式高射尖銳弾,在彈體尾部設計有曳光彈填充劑空間;以皇紀編年的邏輯可看出本型武器在1943年已經完成彈藥仿製。
1943年3月,南方軍自日本本土接收了一批之前繳回的擄獲武器,當中有60門波佛斯40高炮,7月13日時提供了二批繳獲40高炮炮彈供配備部隊使用。可以確定日本在未有原廠支援的情況下修繕複製擄獲之40高炮,同時也藉此測繪複製零件。量產定名為五式40毫米高射炮,陸海軍使用相同名稱,在本位主義嚴重的日本軍隊中為屬罕見;盟軍在O-47(N)-2檔案中將本型武器記錄成五式(1943),會出現與編號邏輯牴觸的現象是因為1943年起日軍已經陸續翻修擄獲品,但中國產品要到1945年才出廠。
雖然在1942年起開始仿製波佛斯40高炮,但以實際運作來看,日本的逆向工程並不順利;首先日本帝國陸海軍在本案仍舊奉行著軍種對立之特長,研發時各自閉門造車,陸軍的小倉兵工廠與海軍的橫須賀海軍工廠兩間承辦單位並未整合團隊研製能量;同時,陸海軍還各自找下游承包廠商承造需要零件,但橫須賀海軍工廠在1944年下半年已經完成至少7門測試樣炮,並在1944年10月起可以以每個月5-7門左右的速度量產,小倉兵工廠卻得到1945年3月才完成第1門火炮,這顯示在日本戰爭動員體制之下仍然充斥著大量組織內耗問題。
問題其二是日本工藝技術不佳,無法仿製出合格產品;美軍技術組在戰後檢查橫須賀海軍工廠所生產的40快炮,發現它們裝上了德國萊茵金屬設計的防火帽(Flash suppressor),該設計主要用在Flak 18,為胡椒罐與喇叭式炮口制退器合併運用構型;不僅如此,五式40毫米高射炮後座行程也比原版要長、火炮比原版重,波佛斯40高炮的火炮復位為液壓制退機與炮管彈簧複合後座力吸收設計,在火炮操作壓力比原版低的狀況下還得放寬效能標準,意味著日本造不出簧力與原版同等的彈簧;在其它的機械結構上也有相同狀況,包括無法使用原版的4髮式橋夾僅能採單發進彈(同樣為簧力不足)、由日立承包的炮座內採用之星輪機構(Star Wheels)也有著磨合匹配問題(製造工差過大無法吻合)。火炮本身的的技術段差也影響到了射擊標準,因此五式高炮的射擊有效高度僅有3,000米,雖然在設計血統上毫無疑問是波佛斯設計,但技術上只有劣化仿製品的水準。
雖然在技術上充斥著許多毛病,但在1945年陸海軍都各自在生產自己的40快炮;小倉兵工廠原本計劃在1945年9月前完成100門,但實際負責的第二工廠只完成了2門新造炮、7月完成3門翻修炮,負責承包彈藥製造的大阪炮兵工廠則計劃在1945年生產14萬發炮彈,但被陸軍要求增產至15萬發,但是1945年盟軍開始對日本本土大規模戰略轟炸下大阪廠生產實際規劃僅有10萬發,戰敗盟軍清點時有13,000發完成品、承攬彈藥外包的京都山科精工廠有22,000發半成品、與另一間外包商和歌山鐵工廠加起來共有82,000發半成品。
海軍部分,橫須賀海軍工廠則有能力達成月產15門炮,而且也已轉移給豐川海軍工廠生產,在戰敗前橫須賀生產了15門炮、豐川生產了20門。艦載版有部分安裝至神島級佈雷艦上,日軍原計劃供海防艦使用,但在日本戰敗前未有實際裝設型號。
但和之前一樣,紀伊就算完工也不可能搭載這種武器。
日本版博福斯且不論在戰爭尾聲才開始生產(1944年到1945年)而且良品率相當低下,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日本只是一個二流工業國家,其生產技術並不足以和一流工業國家相比(比如美國)這一點體現在很多方面,不僅是武器技術,包括裝甲技術也是一樣。
例如大和級的裝甲在戰後的測試中被認為質量並不如美軍的同厚度裝甲,當然這是否真實不為所知,反正說是這麼說。
博福斯的量產直接受到了日本工藝水平不足的影響,所以紀伊型戰列艦是不可能安裝博福斯高炮作為防空武器的。
其實遊戲裡的紀伊就是毛子搞出來的特化船隻。
和隔壁美系的馬薩諸塞一樣。
她們都屬於特色和科技線不同的特殊船隻。
馬薩諸塞是一艘近戰強化船,這和美系其他戰列艦的特點完全不同。
紀伊是一艘防空強化船,而日系防空弱已經是眾所周知的事情了。
紀伊的原型的確是歷史上的紀伊級戰列艦,但遊戲裡的紀伊更像是毛子為了做出一個足夠有特點的船而強行魔改出來的東西。
紀伊攜帶了歷史上很晚才出現的武器,即使歷史上紀伊級沒有取消建造,也基本無法裝備的武器。
挺好的啊,咋了?
這好像也沒啥問題吧。
本來紀伊也是個圖紙船了。
再用上歷史上沒有使用過的武器。
好像也沒什麼問題。
正好還可以讓整個日系出現那麼一艘航母不敢隨便欺負的船。
日系戰列艦還不夠慘麼,就這麼一個讓人舒服一點的也不過分吧。
我是響爺,我來回答
紀伊級戰列艦
紀伊級戰列艦(きいがたせんかん)是日本海軍八八艦隊計劃中計劃了的戰列艦。原先計劃建造4只,但由於華盛頓裁軍條約,因此在動工前中止建造。
紀伊級是八八艦隊計劃中的9號艦至12號艦。本級艦最初被設計成使用4具3聯裝41釐米主炮,其後因3聯裝主炮開發進度過慢,而變更設計成為天城級的裝甲強化級。因為裝甲被強化,本級艦隻的排水量較天城級増加了約1400噸,但速度只比天城級的30節稍慢一點(暫未有具體數值供引用)。火力配置與天城級大體相同。
另有說法指出,紀伊級1號和2號艦(八八艦隊計劃中的9號艦、10號艦)是天城級裝甲強化級。1922年還提出其後3號和4號艦(八八艦隊計劃中的11號艦、12號艦)要在紀伊級設計基礎上安裝新級火炮和炮塔,排水量達到約5萬噸,但是隨著裁軍條約簽訂而沒有進行細緻設計。 同時有指其後的“超大和級戰列艦”(計劃)將會繼承紀伊號和尾張號的艦名。
設計標準排水量 42600噸全長 252.1米全闊 31.1米最高航速 29.75節兵器 聯裝41釐米(45倍徑)5座、單裝14釐米(50口徑)16座、12釐米單裝高射炮4座、61釐米魚雷發射管8門裝甲舷側292毫米(傾斜12度)、甲板118毫米同級艦紀伊 預定於吳工廠動工。尾張 預定於橫須賀工廠動工。十一號艦(預定艦名:駿河)預定於神戶川崎造船所動工。十二號艦(預定艦名:近江)預定於三菱長崎造船所動工。不過遊戲裡的紀伊其實是魔改來的雖然歷史上有紀伊級戰列艦的設計計劃
但我們考慮到八八艦隊計劃的時間
以及天城級戰列巡洋艦的開工時間
紀伊級戰列艦幾乎不可能安裝秋月的主炮(即九八式100毫米高射炮)
九八式100毫米高射炮(九八式十糎高角砲)通稱長10釐米高射炮(長10センチ高角砲)所以也叫長十炮,於1938年(昭和20年)開始採用
而最早使用了這一型火炮的大型戰艦是大鳳號航空母艦,開工日期是在1941年
而資料指出,唯一一艘使用此型火炮作為副炮的戰艦是大澱號巡洋艦
使用的是A型改1連裝炮架,大澱號輕型巡洋艦的開工日期也是在1941年
而資料記載設計給戰列艦使用的此型火炮裝備有A型改3連裝炮架。
預計是給信濃號戰列艦搭載。
而作為八八艦隊計劃一環的紀伊級戰列艦。
在設計之初是不可能使用長十炮作為副炮的。
八八艦隊計劃中的長門級戰列艦以及天城級戰列巡洋艦分別在1917年和1923年動工。
而計劃中的另一型戰列艦——加賀級戰列艦(後來的加賀號航空母艦)則在1920年就動工。
而前文提到過了,長十炮到1938年才投入使用。
即使紀伊級沒有因為華盛頓海軍條約而停止建造,順利完工,也不可能在初期就安裝長十炮,頂多在後面的現代化改修中可能使用長十炮。
那博福斯呢?遊戲裡的紀伊不但使用了長十炮作為副炮(以及防空炮)還是用了日本版博福斯作為防空武器。
這東西還真就存在過了。
不過我沒找到圖。
五式40毫米高射炮(日語:5しき40みりこうしゃきかんほ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帝國軍隊嘗試仿製波佛斯40毫米高射炮所製造之中口徑高射炮;戰爭結束為止產量不超過百門,故未大規模配發。
日本在1930年代對外情搜已曉得瑞典波佛斯公司開發出一款中口徑高射炮,但在當時只限於知曉其紙上資料,日本軍方沒有很重視本型武器;因此在1930年代後期嘗試仿製的中口徑防炮還是以Flak 18優先,包括自中華民國擄獲或是自行進口等方式,還有就是以九八式20毫米高射機炮槍機結構放大的一式37毫米高射炮。日本真正和波佛斯40快炮相遇的時間點要到1942年入侵東南亞之際,英國在新加坡與緬甸投降的部隊中有裝備此武器,最後日本南方軍繳獲了24門可用的40快炮,與56門須維修的40快炮。同時也得到了部分的預備炮管及射擊指揮機。
東南亞英軍在1942年被擄獲的武器,大多數都運回日本國內,日本陸軍技術本部要走了2門40快炮與配套的瞄準指揮裝置測試效能;至今殘存的檔案並沒有留下當時測試成績,但自1943年之後日本軍方就不再提出往日想仿製的德造防炮及日製高射炮,合理認為測試結果足以折服日本軍方放棄既有研究成果,隨後帝國陸軍與帝國海軍都各自投入修制-仿造波佛斯快炮的行列。首先複製出的是40毫米彈藥,日軍使用引信為一式瞬発自爆信管,彈藥稱三式高射尖銳弾,在彈體尾部設計有曳光彈填充劑空間;以皇紀編年的邏輯可看出本型武器在1943年已經完成彈藥仿製。
1943年3月,南方軍自日本本土接收了一批之前繳回的擄獲武器,當中有60門波佛斯40高炮,7月13日時提供了二批繳獲40高炮炮彈供配備部隊使用。可以確定日本在未有原廠支援的情況下修繕複製擄獲之40高炮,同時也藉此測繪複製零件。量產定名為五式40毫米高射炮,陸海軍使用相同名稱,在本位主義嚴重的日本軍隊中為屬罕見;盟軍在O-47(N)-2檔案中將本型武器記錄成五式(1943),會出現與編號邏輯牴觸的現象是因為1943年起日軍已經陸續翻修擄獲品,但中國產品要到1945年才出廠。
雖然在1942年起開始仿製波佛斯40高炮,但以實際運作來看,日本的逆向工程並不順利;首先日本帝國陸海軍在本案仍舊奉行著軍種對立之特長,研發時各自閉門造車,陸軍的小倉兵工廠與海軍的橫須賀海軍工廠兩間承辦單位並未整合團隊研製能量;同時,陸海軍還各自找下游承包廠商承造需要零件,但橫須賀海軍工廠在1944年下半年已經完成至少7門測試樣炮,並在1944年10月起可以以每個月5-7門左右的速度量產,小倉兵工廠卻得到1945年3月才完成第1門火炮,這顯示在日本戰爭動員體制之下仍然充斥著大量組織內耗問題。
問題其二是日本工藝技術不佳,無法仿製出合格產品;美軍技術組在戰後檢查橫須賀海軍工廠所生產的40快炮,發現它們裝上了德國萊茵金屬設計的防火帽(Flash suppressor),該設計主要用在Flak 18,為胡椒罐與喇叭式炮口制退器合併運用構型;不僅如此,五式40毫米高射炮後座行程也比原版要長、火炮比原版重,波佛斯40高炮的火炮復位為液壓制退機與炮管彈簧複合後座力吸收設計,在火炮操作壓力比原版低的狀況下還得放寬效能標準,意味著日本造不出簧力與原版同等的彈簧;在其它的機械結構上也有相同狀況,包括無法使用原版的4髮式橋夾僅能採單發進彈(同樣為簧力不足)、由日立承包的炮座內採用之星輪機構(Star Wheels)也有著磨合匹配問題(製造工差過大無法吻合)。火炮本身的的技術段差也影響到了射擊標準,因此五式高炮的射擊有效高度僅有3,000米,雖然在設計血統上毫無疑問是波佛斯設計,但技術上只有劣化仿製品的水準。
雖然在技術上充斥著許多毛病,但在1945年陸海軍都各自在生產自己的40快炮;小倉兵工廠原本計劃在1945年9月前完成100門,但實際負責的第二工廠只完成了2門新造炮、7月完成3門翻修炮,負責承包彈藥製造的大阪炮兵工廠則計劃在1945年生產14萬發炮彈,但被陸軍要求增產至15萬發,但是1945年盟軍開始對日本本土大規模戰略轟炸下大阪廠生產實際規劃僅有10萬發,戰敗盟軍清點時有13,000發完成品、承攬彈藥外包的京都山科精工廠有22,000發半成品、與另一間外包商和歌山鐵工廠加起來共有82,000發半成品。
海軍部分,橫須賀海軍工廠則有能力達成月產15門炮,而且也已轉移給豐川海軍工廠生產,在戰敗前橫須賀生產了15門炮、豐川生產了20門。艦載版有部分安裝至神島級佈雷艦上,日軍原計劃供海防艦使用,但在日本戰敗前未有實際裝設型號。
但和之前一樣,紀伊就算完工也不可能搭載這種武器。
日本版博福斯且不論在戰爭尾聲才開始生產(1944年到1945年)而且良品率相當低下,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日本只是一個二流工業國家,其生產技術並不足以和一流工業國家相比(比如美國)這一點體現在很多方面,不僅是武器技術,包括裝甲技術也是一樣。
例如大和級的裝甲在戰後的測試中被認為質量並不如美軍的同厚度裝甲,當然這是否真實不為所知,反正說是這麼說。
博福斯的量產直接受到了日本工藝水平不足的影響,所以紀伊型戰列艦是不可能安裝博福斯高炮作為防空武器的。
遊戲裡的紀伊到底是個啥鬼?其實遊戲裡的紀伊就是毛子搞出來的特化船隻。
和隔壁美系的馬薩諸塞一樣。
她們都屬於特色和科技線不同的特殊船隻。
馬薩諸塞是一艘近戰強化船,這和美系其他戰列艦的特點完全不同。
紀伊是一艘防空強化船,而日系防空弱已經是眾所周知的事情了。
紀伊的原型的確是歷史上的紀伊級戰列艦,但遊戲裡的紀伊更像是毛子為了做出一個足夠有特點的船而強行魔改出來的東西。
紀伊攜帶了歷史上很晚才出現的武器,即使歷史上紀伊級沒有取消建造,也基本無法裝備的武器。
所以你說如何評價?挺好的啊,咋了?
這好像也沒啥問題吧。
本來紀伊也是個圖紙船了。
再用上歷史上沒有使用過的武器。
好像也沒什麼問題。
正好還可以讓整個日系出現那麼一艘航母不敢隨便欺負的船。
日系戰列艦還不夠慘麼,就這麼一個讓人舒服一點的也不過分吧。
例行一圖結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