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Su57
-
2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荀彧是怎麼死的?歷史上一直有爭議,我們僅能從荀彧生前的行為來判斷荀彧是否忠於漢室。
荀彧最先是投靠袁紹,和郭嘉一樣,一眼便看出袁紹無法成大事,於是在袁紹最輝煌的時刻離開,投靠當時還幾乎一無所有的曹操,那年荀彧29歲。
當時漢獻帝落難,荀彧向曹操建議:奉天子以令不臣。注意是‘’奉天子‘’,奉是尊奉、侍奉的意思,全句就是尊奉天子來號令那些不服從朝廷的臣子。而挾天子以令諸侯不是荀彧說的,而是袁紹的手下沮授說的,一比較這兩句話,意思完全不同,荀彧是奉天子,沮授是挾天子,挾是要挾、挾持的意思,說明荀彧是尊奉漢天子的。
曹操常年在外征戰,而荀彧在後方為曹操鎮守,同時荀彧為曹操推薦了大量人才,如荀攸、郭嘉、陳群、鍾繇、司馬懿等,荀彧為漢臣尚書令,對待漢獻帝,荀彧可謂盡職盡責,畢恭畢敬,雖說漢獻帝是被曹操挾持,但荀彧從未發生越禮之事。在某種程度上,荀彧的高風亮節、世家公子的儒雅形象,已經成為曹操招才納賢的金字招牌,尤其是荀彧與漢獻帝的結合,更是讓天下的讀書人及士人產生極大的投奔誘惑。
眾知周知,東漢獨尊儒術,深入讀書人及士族心中。曹操之所以出眾,在於以荀彧為首的穎州士族集團,加上漢朝天子,形成一個美麗的核心政權,對天下計程車族集團有著很大的感召力。而荀彧為人近乎完美,曾經十次拒絕曹操三公的封賞,如果荀彧是為本士族的利益考慮,那應該多多加官晉爵封賞自己人才對,可荀彧不是這樣的人,荀彧是個有著遠大理想,心繫天下,忠君高尚的人。
三國志記載荀彧:彧疾留壽春,以憂薨。意思是荀彧因病留在壽春,因內心憂鬱而病死。而荀彧死後的第二年,曹操稱魏公。曹操與荀彧相識相知二十多年,因為最初的理想--匡復漢室,走到了一起,又因為不同的理想而分道,至少在荀彧活著的時侯曹操沒有稱魏公,給了荀彧最大的面子,而荀彧為了大漢王朝最後的尊嚴,以命相抗,表明自己高風亮節,不願同流合汙,終其一生為匡復興室做最後一搏。至少漢室在荀彧活著的時侯,尊嚴尚存,荀彧本可以不死的,像荀攸就支援曹操代漢,但荀彧不是別人,是和諸葛亮一樣忠心耿耿的漢臣。
荀彧終其一生,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已是忠於大漢王朝的漢臣。
-
3 # 雲子落
荀彧的聰明智慧,毋庸置疑!說荀彧跟曹操二十年,竟然不知道曹操是“漢賊”,而非要等曹操封魏公時,才開始“冰心玉潔”反曹,誓死捍衛漢室,那就不僅不聰明,還有點滑稽可笑!難道說,曹操殺董妃,連帶誅殺兩個王子,不算犯上?曹操佩劍上朝,圍獵場搶先漢獻帝接受眾臣朝拜,不算狼子野心?連關羽這樣武將度都看不下去,智商特高的荀彧看不出來!鬼才相信,荀彧是漢室忠臣!
荀彧是個法家人物,說白了也是“適者生存”“擇良木而棲”的主!這一點,與曹操十分恰合,所以兩人才英雄惜英雄,成為莫逆之交!荀彧絕非純儒呆板人物,不會為奄奄一息的西漢,去阻擋歷史車輪!當年就是嫌董卓太笨,而投奔袁紹,又因袁紹無見識,帶著侄兒去找曹操!按後世人觀點,他真要是對漢室死忠,就應當直接去漢獻帝手下當差!因為董卓、袁紹、曹操相對於漢獻帝,沒一個是好東西!
荀彧比曹操小七歲,但曹操卻將他視為師長,敬重有加。兩人的關係,好比劉備與諸葛亮。劉備無諸葛,難以空手套白狼謀三分天下;曹操無荀彧,不復天下九州佔三分之二。曹操的人品與才華,遠勝劉備,荀彧與諸葛的修養在仲伯之間!那麼,諸葛亮做不出取代劉禪奪劉備天下,可以斷定,荀彧不會背叛曹操!同樣,曹操更不會在即將功成名就之時,致荀彧於死地!那樣,豈不讓天下英雄訕笑!
那麼,為什麼荀彧晚年要反對曹操封魏公、建魏國,這裡面一定有道道!唯一的解釋,就是荀彧與曹操唱雙簧!曹操取代漢室的意圖,說白了,還不知與荀彧商議多少回!只是時機不成熟而已,而封魏公,加九錫,只不是試應手!或許,這些都是曹操與荀彧樂見其成的大事,或者離建立新政權更近一步!
荀彧之所以選擇反對,唯一的合理解釋就是,引蛇出洞!自從董承玉帶詔失敗後,朝中反曹勢力全部轉入地下,表面上歌舞昇平,私下暗潮洶湧!董昭提出封魏王建議,荀彧帶頭反對,貌似曹操集團起內訌,自然會有不法分子開始選邊站隊,紛紛投到荀彧門下!荀彧成為臥底,即曹操的餘則成!合適的時機,可將反曹派一網打盡!荀彧死後兩年,伏皇后一系百餘人被抓,與荀彧的潛伏,有相當的的關係!
是否可以這樣假設:荀彧找到曹操,提出讓董昭提議,曹操晉升魏公,建魏國,為建立新政權提前做政治財政軍事準備!曹操說肯定有人反對,他們本來分散,說不定因此聯絡,在暗處,我們一時不好下手!荀彧笑言,我來做這個反對派的領袖,最後連我一起端掉!曹操說,這不是把汙水潑你身上!不行!不急!荀彧說,你不急我急!原來荀彧身患重病,想盡快為曹操除掉反對派!曹操聽之,鼻子不禁一番酸楚,眼淚下來了!
後世的專家們,包括文人羅貫中,為了所在集團的利益,便不顧曹操與荀彧的二十年情感,開始標榜荀彧的漢室忠臣,達到汙衊曹操是奸雄的目的!但是,曹操的開明與思賢,荀彧的聰明與操守,卻不知不覺中,還原著一些歷史的真實!
-
4 # 風雨中的梅雲
不可否認,東漢末年的漢朝雖然已經日漸沒落,但還是有一些忠心耿耿的臣子的。比如陳宮,比如關羽。再比如荀彧。
坦白說,荀彧最早依附於曹操的時候,曹操還是對漢室忠心耿耿。那時的曹操,真可謂是熱血青年。一心為了大漢的安危而奮鬥。荀彧也正是因為看中了曹操的愛國精神,覺得他跟自己志同道合。就這樣,兩人“相戀”了。自從漢獻帝落難東逃的訊息被曹操得知後,荀彧提議,奉天子以令不臣。與此同時,袁紹在得到漢獻帝東逃的救駕聖旨後,他的智囊給他的建議則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同樣的建議,不同的意思。袁紹瞻前顧後,曹操則不遺餘力的千里奉召。那麼,曹操是從什麼時候變壞的呢?是從官渡之戰之後,曹操才逐漸的變壞的。這裡所指的所謂的壞。是指曹操變得不再把漢獻帝當回事了。並不是說他有帶天而立的想法。曹操之所以變壞。他自身固然有一定的原因。但我認為他的原因只是其次。主要的原因還是他周圍的人和事,逼迫他變壞的。我想荀彧對這些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的。至少當時的他並沒有怪罪曹操。
說的簡單一點,曹操迎回漢獻帝。使得漢獻帝從此不再顛沛流離。這是天大的功勞。作為獎賞,皇帝讓他朝見自己不用脫鞋,挎著寶劍。為了安撫曹操,皇帝還娶了他的女兒。這都是皇帝對曹操的肯定。事情到這裡,本來應該是個很完美的結局了。但皇帝身邊卻有一些不甘寂寞的大臣。在曹操讓漢獻帝遷都許昌的時候,站出來指手畫腳。掃二維碼,刷存在感。非常討厭。大家都知道。作為皇都的洛陽已經被董卓燒成一片廢墟了。要想重建,耗費時日不說,還要勞民傷財。再說洛陽也不是曹操的勢力範圍(至少在當時不是)。而更為主要的是皇帝沒有自我保護的能力,而曹操離開了自己的根據地後,就如同鳳凰落架。這對於皇帝和曹操來說,都是不可取的毀滅之路。因為洛陽是四戰之地,四面強敵環繞,危險係數極大,不確定因素過高。荀彧正是清楚這一點,所以他才對遷都許昌表示支援。就我們來看,這並不為過,因為抗戰時期,國民政府都從南京搬到了重慶。
到了許昌後,那些跟隨皇帝的大臣全都成了領盒飯的主。所以,他們便不那麼安分了。皇帝本就耳根子軟,在他們的鼓動和慫恿下,皇帝也被這些手無縛雞之力的人給扇忽地雄心滿懷。他們也不想想,沒有曹操的支援。他們就是個屁。董卓誅殺閹宦的時候,他們哪一個不是靠脫了褲子,讓董卓掃一下條形碼才苟活下來的?現在曹操讓他們生活安靜了,不知道感激也就罷了,還飽暖思淫慾。對曹操說三道四。在他們的渲染蠱惑下,曹操就成了第二個董卓了。也正因為如此。是他們讓曹操明白了一個道理。這就是,現在的皇帝是一個不祥之人。大家雖然都是他的臣子,但誰要接手皇帝,誰就是天下群雄討伐的物件。董卓如此,李傕如此,郭泗如此。他曹操更是如此。坦白說,這並非是誰對誰錯的事。而是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事。說簡單點,五個字。羨慕嫉妒恨。最開始,曹操為了懲罰這些不安分的敵人,不得已殺死了皇貴妃(董貴妃)殺死了董承等人。說實話,曹操也不想背上殺人的惡名。但他又知道,這些人他不得不殺。因為他們會無時無刻的在算計自己,暗殺自己。防的了初一,防不了十五。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唯有殺才是一勞永逸。荀彧不知道曹操的心思嗎?知道。阻止了嗎?沒有。為什麼荀彧沒有阻止。因為他明白,即使曹操被這些人搞掉了。皇帝的處境和漢室的安危並不會有絲毫的好轉,而且還會變得更糟。做個假設,如果曹操被他們搞垮。如果皇帝落到袁紹手裡。落到袁術或以皇叔自居的劉備手裡。結果會如何?怎樣?還敢往下想嗎?所以說,曹操的變壞是一步一步來的。而荀彧跟曹操的分歧也是一點一點來的。直到最後的分道揚鑣。分道揚鑣的原因是,荀彧始終如一,曹操出軌了。
回覆列表
受益於某位達人作品,我得到的觀點是這樣的:荀彧是士族的代表(領頭人),他可能對漢朝還有個人感情,但在政治行動上必定忠於士族利益,否則他會被士族拋棄。
所以,他反對曹操加九錫,最大動力是出於士族利益的考慮。士族謀求自己人世代為官。這樣,保留一個名義上的皇帝漢獻帝,大權由士族集團把持是非常好的選擇。
而曹操雄才,非常強勢,他一直推行唯才是舉,損害士族利益。一旦曹操稱帝,必定加碼打壓威脅皇權的豪門望族,士族的日子可想而知。所以士族必須反對曹操加九錫。作為士族代表,荀彧必須站出來,即使反對會被賜死。否則士族會拋棄他和他的家族。荀氏承受不了被拋棄後可能滅族的後果。
此外,從荀彧個人看,有漢獻帝在,曹操和荀彧首先是同僚,然後才是上下級,凡事有商量的餘地。荀彧能維護士族利益,有和曹操叫板的政治實力。而曹操加九錫後,他們徹底成為主僕關係,凡事只能順從。
綜上,荀彧必須反對。曹操也知道荀彧背後士族這股力量強大。所以,荀彧雖死,曹操終生不敢稱帝。直到他兒子曹丕接受九品中正制,和士族進行政治利益交換後,才得到士族的支援,稱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