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子樂健康科普
-
2 # 孫醫生講糖
糖尿病高危人群易發展為2型糖尿病,對於他們需要積極篩查,進行預防干預。
那麼易患2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有哪些人呢?《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指出高危人群有:
1、年齡>40歲,由於目前糖尿病發病年輕化,30歲以上的人,甚至青少年兒童,也發現了2型糖尿病。
2、空腹血糖增高和糖耐量異常人群,這部分人群血糖或者餐後血糖己高,但還沒有達到糖尿病診斷標準,俗稱糖尿病的“預備役 ”、“後備軍”。
3、超重(BMI≥24kg/m2)或肥胖(BMI>28kg/m2)或中心肥胖型,男性腰圍>90Cm,女性>85Cm。肥胖與糖尿病關係密切,胖子由於脂肪細胞變肥大,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易使血糖升高,為了保持血糖正常,胰島超負荷工作,導致高胰島素血癥,時間久了,造成胰島功能衰謁。
4、直系親屬中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流行病學研究發現,糖尿病發病具有種族和家族遺傳易感性,若雙親都是糖尿病患者,其子二代中約有5%會患病,且常隔代相傳,糖尿病孿生兄弟發病機率較高。
5、正在接受降壓治療的高血壓患者。收縮壓>140mmHg或舒張壓>90mmHg。
6、有妊娠糖尿病史的女性。曾有分娩巨大兒,有多嚢卵巢綜合徵的婦女。
7、血脂異常(收縮壓>140mmHg或舒張壓>90mmHg)正在接受治療。有動脈粥樣硬化心腦血管患者。
8、有一過性類固醇糖尿病病史者、長期接受類固醇激素治療、抗精神病藥物或抗抑鬱藥物或他汀類藥物治療的患者。一些內分泌疾病等。
如果您屬於以上高危人群,應及時到體檢中心或醫療機構檢查血糖、糖耐量試驗,積極進行生活方式干預,如控制飲食,減輕體重,加強運動,避免轉化為2型糖尿病。大約每年會有8%左右的人進展為糖尿病,因此有上述因素的人群積極去醫療機構做好糖尿病篩查。
-
3 # 冰城藥師
糖尿病的患病率越來越高,據估計,全世界約有4.15億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其伴隨的從頭到腳一系列的併發症,所以瞭解其發病的危險因素、預防和延緩糖尿病的發生尤為重要。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體重指數大於25)、腹部肥胖、運動少、吸菸飲食結構不合理等都是2型糖尿病發病的高危人群,為什麼呢我們來了解下:
1、家族史:2型糖尿病很可能是很多基因和環境因素複雜相互作用的結果,所以2型糖尿病患者的父母、子女及兄弟姐妹患病風險比年齡和體重匹配無糖尿病家族史的人高5-10倍。
2、肥胖:一項超過30年是試驗研究,研究了糖尿病患病率升高與年齡、人種/族群、體重指數(BMI)之間的關係,結果發現其中最重要的事體重指數隨時間推移的增加,在男性和女性中糖尿病的患病率升高約50%和100%,減肥可以降低發生2型糖尿病發生的風險,並且對於已經確診的糖尿病患者也可以改善血糖的控制。
3、脂肪分佈:過多脂肪組織的分佈可以造成胰島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風險,主要透過測量腰圍或是腰臀圍比。結果表明腹部肥胖的人更容易發生二型糖尿病和胰島素抵抗。
4、運動:久坐的生活方式會降低能量消耗、促進體重增加並增加2型糖尿病風險,並且在久坐的行為中。長時間看電視與肥胖和糖尿病的發生有一致的相關性,即使體重沒有增加,身體活動不足似乎也會增加2型糖尿病風險。
5、吸菸:吸菸增加發生2型糖尿病風險的可能性,吸菸可能損害胰島素的敏感性、也可以導致腹部脂肪增加,影響葡萄糖耐量。
6、飲食結構:攝入紅肉、加工肉食和含糖飲料會增加糖尿病的風險,而攝入富含水果、蔬菜、堅果、全穀物和橄欖油的飲食會減少糖尿病發生的風險。
總之,我們要識別出有糖尿病發生風險的高危人群,改變生活方式(主要指運動和減輕體重)同時攝入富含水果、蔬菜、堅果、全穀物能成功減少糖尿病的發生。糖尿病發生的危險因素其實遠不止這些,但至少要控制上述這些常見的因素。
-
4 # 每天講糖
哪些人是二型糖尿病高危人群?
在成年人(>18歲)中,具有下列任何一項及以上的糖尿病危險因素者:
在成年人(>18歲)中,具有下列任何一項及以上的糖尿病危險因素者:
1、年齡≥40歲;
2、曾經有過血糖高如空腹血糖≥5.6mmol/L,或口服糖耐試驗2小時≥7.8mmol/L但<11.1mmol/L的人;
3、超重(BMI≥24kg/m2)或肥胖(BMI≥28kg/m2)和(或)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圍≥90cm,女性腰圍≥85cm)肥胖造成胰島素抵抗,胰島素抵抗容易誘發糖尿病;
4、靜坐生活方式,生活及工作壓力大 、存在不良的飲食及生活習慣、缺乏體力活動的人;
5、一級親屬中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糖尿病的遺傳因素佔發病因素的50%;
6、有巨大兒(出生體重≥4kg)生產史或妊娠糖尿病史的女性;
7、高血壓[收縮壓≥140mmHg和(或)舒張壓≥90mmHg(1mmHg=0.133kPa)],或正在接受降壓治療;
8、血脂異常[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0.91mmol/L(≤35mg/dl)、甘油三酯≥2.22mmol/L(≥200mg/dl)],或正在接受調脂治療;
9、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腦血管疾病患者;
10、有一過性類固醇糖尿病病史者;
11、BMI≥28Kg/m2的多囊軟巢綜合徵患者;
12、嚴重精神病或長期接受抗抑鬱藥物治療的患者。
在上述各項中,糖調節異常患者是最重要的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每年有1.5%~10.0%的IGT患者進展為2型糖尿病。
糖尿病高危人群需要改善生活方式,平時飲食上適當控制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攝入。不要暴飲暴食,可以適量的吃蛋白質含量豐富的食物,要經常進行有氧運動,可以爬山、游泳、騎腳踏車等,每個星期至少要進行三次運動,每次要堅持半個小時以上,同時定期複查血糖,嚴格控制血壓在130/80mmHg左右,血脂控制在正常範圍的低限,早發現和早治療。
回覆列表
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最新制定了《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2017年版)》,對於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有著非常明確的定義
其中成年人和兒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定義又有所不同。
一、成年人中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定義在成年人 (>18歲) 中, 具有下列任何一個及以上的糖尿病危險因素者:
(1) 年齡≥40歲;
(2) 有糖尿病前期 (IGT、IFG或兩者同時存在) 史;
(3) 超重 (BMI≥24)或肥胖(BMI≥28) 和 (或) 中心型肥胖 (男性腰圍≥90 cm, 女性腰圍≥85 cm) ;
(4) 靜坐生活方式;
(5) 一級親屬中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
(6) 有妊娠期糖尿病史的婦女;
(7) 高血壓[收縮壓≥140 mm Hg (1 mm Hg=0.133 k Pa) 和 (或) 舒張壓≥90 mm Hg], 或正在接受降壓治療;
(8) 血脂異常[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HDL-C) ≤0.91 mmol/L和 (或) 三醯甘油 (TG) ≥2.22 mmol/L], 或正在接受調脂治療;
(9) 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ASCVD) 患者;
(10) 有一過性類固醇糖尿病病史者;
(11) 多囊卵巢綜合徵 (PCOS) 患者或伴有與胰島素抵抗相關的臨床狀態 (如黑棘皮徵等) ;
(12) 長期接受抗精神病藥物和 (或) 抗抑鬱藥物治療和他汀類藥物治療的患者。
在上述各項中, 糖尿病前期人群及中心型肥胖是2型糖尿病最重要的高危人群, 其中糖耐量異常人群每年約有6%~10%的個體進展為2型糖尿病。
二、兒童和青少年中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定義在兒童和青少年 (≤18歲) 中, 超重 (BMI>相應年齡、性別的第85百分位) 或肥胖 (BMI>相應年齡、性別的第95百分位) 且合併下列任何一個危險因素者:
(1) 一級或二級親屬中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
(2) 存在與胰島素抵抗相關的臨床狀態 (如黑棘皮徵、高血壓、血脂異常、PCOS、出生體重小於胎齡者) ;
(3) 母親懷孕時有糖尿病史或被診斷為GDM。
2016-2017年,長寧和松江兩個社群共33 469名糖尿病高危人群接受體格檢查及血糖檢測,結果發現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中,排名前三的危險因素分別是靜坐生活方式、超重/肥胖和高血壓其中,男性13 975人、女性19 494人。年齡最小者35歲,最大者99歲,平均年齡為 (58.27±11.58) 歲。高危人群中排名前三的危險因素分別是靜坐生活方式 (98.2%) 、超重/肥胖 (56.4%) 、高血壓 (40.7%) 。見表1。
參考文獻
[1].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J].中國實用內科雜誌,2018,38(04):292-344.
[2]吳文軍,徐蕾,黃麗梅,李志媛,趙琦.2016-2017年上海市社群糖尿病高危人群篩查結果分析[J].中華疾病控制雜誌,2019,23(07):802-806+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