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航掩汪繁作京
-
2 # 皮草鞋
坐月子在華人的傳統中時非常重要的,關係到女人的以後生活會不會因為生孩子落下病證。
首先,生完孩子以後必須臥床靜養,恢復身體機能,生完孩子以後可以使用腹帶,幫助腹部和胯骨的恢復,前期儘量避免體力勞動,可以慢慢行走,是腸道通氣,可以喝一些蘿蔔湯之類的,通氣以後就可以吃些小米粥,魚湯之類的,千萬不要一上來就喝油大的湯,有些家庭為了讓產婦有奶,直接給產婦喝油比較大的湯,這樣並不好,腸道不吸收等於白喝!可以適當的喝些豆芽湯,魚湯,如果刨婦產可以喝黑魚湯促進傷口癒合!過一個禮拜後可以喝豬蹄湯,骨頭湯等等,產婦飲食也要清淡好消化為主,臥床一到2周就可以下床活動,慢走,不要吹風,骨頭閉合需要一個半月左右,所以不要吹風,可以洗頭,要注意必須用溫水洗,熱一點可以不能涼,儘量少玩手機少看電視
-
3 # 醫藥好媽媽
大家好,我是兩個孩子的媽媽。我的兩個小孩都是剖宮產出生的,我個人認為。坐月子防止子宮下垂,在月子期間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月子期間應該適當下床走動。產後媽媽們身體都非常虛弱,需要透過月子來調理,但是在坐月子期間,老人們叮囑要臥床休息,不能下床。這是老一輩的做法,適當的下床走動可以促進身體機能早日康復。
2.產後體虛,應該適當臥床休息,避免久站,避免過早幹體力活。雖然老一輩們總說坐月子要臥床,但是對於年輕人來說,很多人耐不住性子,甚至有很多人不坐月子,生完孩子到處跑,這樣也是不行的。月子期間還是要講究的 ,為了促進子宮早日康復,媽媽們應該適當的臥床休息,避免過早的站立,乾重體力活。
3.為了促進子宮早日恢復,每天可以適當的做仰臥起坐或者前傾後膝位趴著。月子期間,當傷口恢復了之後,每天可以適當的做仰臥起坐。對於剖宮產的媽媽來說,這種運動一定要等傷口恢復了之後在做。除了做仰臥起坐之外,每天可以前傾後膝位趴會兒。這樣做都有利於子宮恢復,防止子宮後傾位。
4.母乳餵養。母乳是最好的天然營養品,母乳不但可以促進母子感情,而且經濟適宜,服用方便,浦乳還可以促進產後子宮的恢復。
我是兩個孩子的媽媽,以上是我個人對於坐月子期間如何防止子宮下垂的一些建議。
回覆列表
子宮能用超強的能力孕育新生命,但同時也是脆弱的,產後的子宮恢復應該受到每一個女性的關注。那如何來判斷產後子宮的恢復情況?有哪些方法可以促進恢復?該注意些什麼?如果恢復不良又該怎麼辦?
子宮的恢復包括:
一是宮體變化,隨著肌纖維不斷的縮復,子宮體積不斷縮小,產後1周縮小至約妊娠12周大小,產後10天子宮降至骨盆腔內,產後6周子宮恢復非孕期大小;分娩2-3日蛻膜淺層細胞退行性變、壞死脫落,形成惡露的一部分,深層保留的腺體和間質細胞增殖成為新的子宮內膜,產後3周除了胎盤附著處以外的子宮內膜基本修復,胎盤附著部內膜修復需約6周。
二是子宮頸下段,產後幾周內,被擴張、拉長的子宮下段縮復,恢復至非孕期的子宮峽部。
三是宮頸變化,產後2-3日宮口可容2指,產後1周宮口關閉,4周左右宮頸管恢復至孕前狀態。癒合後宮頸外口呈“一”字橫裂
如何來判斷產後子宮恢復的情況?
在胎盤排出之後,子宮會生理性收縮,具有對稱性和極性,在腹部用手可以摸到一個很硬並呈球形的子宮體(板球狀),最高處和肚臍的水平同高。之後子宮底的高度,會每天下降1-2釐米,大約在產後10-14天內,子宮變小到完全降入盆骨腔內,這時在腹部就摸不到子宮底了。
一般情況下,惡露在產後4周即28天就會乾淨。有的產婦拖的時間長一點,但正常情況下最長也不會超過42天。過了42天惡露還不乾淨,則提示子宮縮復不良。正常惡露有血腥味,但無異味,整個恢復期惡露可達500ml,產後3天為紅色,4-14天淡紅色,14天后為白色。如果同時伴有量、顏色與氣味的變化,應首先警惕子宮疾病的存在,譬如胎盤殘留引起子宮收縮乏力和子宮胎盤附著面復舊不良,孕期或分娩時存在隱性感染而產後抵抗力低使感染上行從而導致子宮內膜炎或子宮肌炎,或子宮剖宮產傷口癒合不良等,都需要儘早到醫院就診,予以治療。產後1周內,每天都要儘量多按摩子宮頂部,生完孩子後,腹部的面板很容易出現鬆弛,而且為了防止內臟下垂,寶媽要及時捆上束腹的。這樣不但可以幫助寶媽收縮腹部,同時也能幫助惡露的排出,減少得婦女病的機率。此外在選購束腹帶的時候,儘量選擇透氣性好的,我用的產科醫生說的一種不錯,不勒透氣性好,穿了三個月多就回到孕前了,少了30多斤挺開心的,單位人說瘦的好快,覺得還行吧。
產後來月經是不是就說明子宮已經恢復好了?
產後第一次月經來得時間早晚與子宮恢復並無關係,而跟哺乳的情況有關。產後月經復潮及排卵時間受到哺乳的影響。
不哺乳的產婦通常產後6-10周月經復潮,產後10周左右恢復排卵。哺乳產婦月經復潮會延遲,有的在哺乳期間月經一直不來,而平均產後4-6個月恢復排卵。
換言之,哺乳婦女產後月經不復潮,也可能有排卵,夫妻同房會受孕,希望計劃生育的哺乳婦女產後月經不復潮也需做好避孕措施。
產後子宮恢復不良有哪些症狀或表現?
產後如果子宮恢復不良,則血性惡露持續時間延長,從正常的僅持續3天,延長至7-10天,甚至更長。
產後子宮恢復不良的原因有哪些?
產後子宮恢復不良的原因包括:
胎盤或胎膜殘留於子宮腔內;
合併子宮內膜炎或盆腔內炎症;
子宮過度屈曲;
多產婦因多次分娩使子宮纖維組織相對增多;
膀胱過度膨脹或膀胱經常處於膨脹狀態;
合併子宮肌瘤;妊娠合併內科疾病如貧血等。
產後複查子宮需做哪些檢查?可做哪些預防?
產後42天后媽媽和寶寶都要去醫院檢查的。媽媽主要是檢查一下乳腺、生殖道恢復情況、剖宮產者腹部切口恢復情況。產後複查子宮包括:婦科檢查及子宮B超。
預防措施上來說,在妊娠期間,應重視增強孕婦體質,糾正貧血,妊娠期恰當補充營養和控制體重增長,防治巨大兒和胎兒功能生長受限;產時自由體位,注意營養和休息,及時排空大小便,避免產程過長;正確處理胎盤及胎膜的娩出,檢查胎盤胎膜,娩出應當完整,注意副胎盤和胎盤區域性缺損;為避免產後尿瀦留,準媽媽於胎盤娩出後4小時內應及時排尿,若產後6小時仍不能自行排尿並診斷為尿瀦留時,應及時處理,必要時導尿。
產後媽媽要注意休息和營養以及個人衛生,避免長時間仰臥位,並應早期下床活動,避免坐浴,清潔外陰;若確診為子宮後傾後屈位,每天應行胸膝臥位2次,每次15-20分鐘予以糾正;流血量多或長期流血不止者,應行B超檢查,如發現宮腔內有殘留物,應行清宮術;有感染髮生,應在做宮腔內容物細菌培養的同時,開始大劑量廣譜抗生素治療。
產後有哪些方法可以促進子宮的恢復?
產後促進子宮恢復應做好以下幾點:
一是及時排尿,一般在產後4小時小便,因為在分娩過程中,膀胱受壓、黏膜充血、肌肉張力降低、會陰傷口疼痛、不習慣於臥床姿勢排尿等原因,都容易發生尿瀦留,使膀胱脹大,妨礙子宮收縮而引起產後出血或膀胱炎。
二是產後儘早下床活動(順產後4-6h,剖宮產後12-24h),這樣有利於生理機能和體力的恢復,幫助子宮復原和惡露的排出。
三是乳頭刺激幫助子宮收縮。在產後讓寶寶儘早吃母乳,只要寶寶一吸吮,子宮就會收縮,寶寶頻繁地吸吮、頻繁地產生這種反射刺激,會使子宮的恢復加快。不進行母乳餵養的媽媽,可以採取按摩乳房或是熱敷乳房的方式,刺激乳頭。
四是子宮按摩,生產完後,當體力得到一定的恢復(一般在第二天)就要進行子宮按摩,把手放在肚臍周圍,做順時針環形按摩,以此幫助、促進子宮收縮。
五是產後中藥足浴,促進子宮縮復。透過中藥的區域性刺激,作用於足部相應的反射區,有助於避免剖宮產術後腹脹、腹痛、排便困難等不適,縮短禁食時間,利於傷口癒合,促進子宮收縮和產婦泌乳。
六是產後康復治療儀,促進子宮恢復。有條件的產婦,可以透過產後康復治療儀如低頻脈衝電療法刺激來促進子宮恢復,這種治療方法相對來說比單純的按摩或運動效果會更明顯一些,它主要是透過低頻電療刺激來改善微迴圈和盆腔肌肉,從而帶動子宮的運動,並促進宮內淤血的排出,進而達到子宮的恢復的目的。
母乳餵養與產後子宮的恢復存在怎樣的關聯?
產後讓寶寶儘早吃母乳,刺激乳頭可以促進母體大腦垂體分泌 “催產素”,從而促進子宮收縮,頻繁地產生這種反射刺激,會使子宮的恢復加快。另一方面,研究發現,促進子宮收縮的人體大腦垂體分泌的“催產素”,也可促進乳腺腺管的分泌,利於母乳餵養。
產後子宮修復操怎麼做才能達到效果?
產後恢復體操可以幫助產婦進行骨盆韌帶排列恢復、腹部和骨盆肌肉群的功能恢復,使產婦及早恢復體形,樹立信心。
第1節:呼吸運動。去枕平臥,雙手放在腹部,吸氣時腹部肌肉儘量收縮,呼氣時儘量放鬆。
第2節:提肛運動。吸氣時收縮肛門括約肌,呼氣時儘量放鬆。
第3節:臀部運動。吸氣時臀部及骨盆底肌肉收縮,呼氣時放鬆。
第4節:抬頭運動。吸氣時下巴儘量上抬,呼氣時下巴儘量向胸部靠攏。
第5節:仰臥起坐。兩腿屈曲,雙手平伸,吸氣時儘量使頭和上半身抬離床面,並儘量靠向雙腿,呼氣時身體緩緩平躺。
第6節:腿部運動。吸氣時一腳底平貼床面曲腿,腳後跟儘量靠近臀部,呼氣時緩緩將腿伸直。然後換腿,動作同前。
需要提醒的是,產婦當中如有剖宮產者,那麼在練習仰臥起坐這個動作時,需注意腹部傷口癒合情況,量力而行,鍛鍊中以不累及傷口為準。產婦(順產者一天後,剖腹者三天後)可在床上進行產後恢復體操鍛鍊,每天2次,每節做8個8拍。